【编辑推荐】

时常听家长说起孩子不愿意读名著。想过为什么吗?编者认为一是没有选到好书,翻译、编译差,字体小,错字多,无插图、枯燥乏味...... 二是孩子读不懂,没有人帮他们扫除阅读上的字词障碍、理解障碍,并和孩子互动讨论,帮孩子解答疑难。
本套丛书是专为中小学生编著,着重关注“素质成长”的励志版名著。所有的编排都是从阅读兴趣入手,就是为了让孩子愿意看,并能够很快地读进去。
每一部经典名著都是很好的教科书,本套丛书是专为中小学生编著,特别关注每一本名著中所传递的宝贵人生经验和成长智慧。邀请名师引导阅读,精心批注,解决如何读、如何练、如何考的问题。针对每本书做一个“阅读规划”,对学生自主或课堂阅读进行引导。zui终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所阅读图书的情感与价值观,达到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学习文学知识、积累写作素材,做到读有所得。

【内容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 一部。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这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的《童年》一书。

  阿廖沙三岁时父亲病死,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而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令人窒息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钩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六亲不认,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有善良的一面,但又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还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幸好外祖母对阿廖沙非常的慈爱,给他讲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但她却独自承受着一切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母亲被迫改嫁,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后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开始了独立谋生的生涯。
  全书真实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生活,展现了作者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并且深刻地勾勒了19世纪俄罗斯形形色色的人物,尤为展现了一些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淳朴、勤劳。而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光辉、*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出身贫穷,四岁丧父,十一岁便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自学成才。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二十四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篇作品,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要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署‘马克西姆?高尔基’吧。”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的”。从此,他就以此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一生著作甚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杰出的代表”。


【目录】

章 前往尼日尼
第二章 来到外祖父家
第三章 茨冈尼克
第四章 我与外祖母
第五章 分家后的日子
第六章 噩梦般的生活
第七章 两个上帝
第八章 奇怪房客“好事情”
第九章 另一些朋友
第十章 母亲的归来
第十一章 我的父亲
第十二章 母亲的再婚

......


【免费在线读】

章 前往尼日尼

昏暗狭小的屋子里,父亲静静地躺在临窗的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显得特别长;一双手交叉搁在胸口,手指无力地弯曲着;他光着脚,脚趾异样地叉得很开。父亲那双笑盈盈的眼睛被压在两块黑黑的铜币下面(俄国旧俗,相传在死者眼皮上盖上铜币能令他死后瞑目),慈祥的面孔变成了铅灰色,紧咬的牙关让我一看就直打冷战。
母亲跪在他身边,身上只穿了一件贴身的红衫子,她拿着那把我当作锯子来切西瓜的黑色梳子,正在为父亲梳理他柔软的头发。母亲一直在轻声说着什么,声音低沉嘶哑;灰色的双眼已被泪水浸泡得又红又肿。
外祖母穿着一身黑衣,拉着我的手,也在哭,不过哭得有些特别,像是在给母亲伴奏。外祖母胖乎乎的,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肉鼓鼓的鼻子特别滑稽。她颤抖着,一个劲儿把我往父亲身边推,可我很害怕,惴(zhuì,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惴地不敢过去,于是躲到了她的身后。
我从没见过大人哭,也不明白外祖母不停地在我耳边重复的话:“去和你父亲告个别吧,你再也见不到他了。他死了,亲爱的,他还没到那个年纪,没到那个时候……”
我生过一场大病,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在那时候如何照顾我、逗我开心。可突然间,父亲不见了,接替他的是一个我从没见过的怪女人,她是我的外祖母。
“你要走很长很长的路才能到这里吗?”我问她。
“我可不是走来的,是坐船来的,从尼日尼(伏尔加河上游的下诺夫哥罗德市,1932—1990年曾称“高尔基市”),水上是不能走路的,小鬼!”她答道。
这太可笑了,简直是胡说八道,哪里有什么水呢?她一定是在骗我。
“为什么叫我小鬼呀?”
“因为你人小鬼大!”她笑着说。
她说起话来和蔼可亲,令人愉悦。从见她的天起,我们便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而现在我真希望她能带我一起离开这个屋子。
母亲的样子令我心神不定。她的号哭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安,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一直是严厉而寡言少语的。
母亲身材高大,身板硬朗,双手有力,总是打扮得整洁干练。而现在,由于悲伤,她整个人都显得浮肿颓废。她衣衫凌乱,蓬乱的头发遮住了眼睛,一半披散在裸露的肩上,另一半梳成辫子,时而拂扫着父亲熟睡的脸颊。以前她总是把头发盘在头顶,像顶漂亮的大帽子。
我在屋子里站了很久,可她连看都没看我一眼,只是一个劲儿地流眼泪,一遍一遍地为父亲梳头。
门外,几个黝黑的庄稼汉探头探脑的,站岗的士兵也开始向屋内张望。
“动作快点儿!”士兵不耐烦地喊道。
母亲突然费力地站起身来,一个踉跄,又仰面跌倒在地上,她脸色铁青,也像父亲一样紧紧咬着牙关。
“锁上门,把阿列克谢带走!”她终于发出了一种可怕的声音。
外祖母一把推开我,奔到门边。“别害怕,乡亲们!”她喊道,“别打扰她!请大家走吧!不是霍乱,是快生啦!发发慈悲吧,乡亲们!”
我躲在黑暗角落里的一个大箱子后面,在那儿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母亲在地上打滚儿,痛苦地呻吟,牙齿咬得咯咯响;外祖母绕着她在地上爬来爬去,喜悦地轻声叫着:“挺住,瓦留莎!”
她们就这样折腾了很久。母亲有好几次想挣扎着站起来,却都倒了下去;外祖母像一个巨大的黑皮球,在房间里滚进滚出。突然,黑暗中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
“谢天谢地,”外祖母舒了口气,“是个男孩儿!”
她点亮了蜡烛。
后来的事我记不得了,我想我是蜷在角落里睡着了。
接下来的记忆便是在荒凉的坟场上。天空下着雨,我站在打滑的土墩上,望着父亲的棺材被缓缓放入墓坑。墓坑里有很多积水,还有几只青蛙,其中有两只已经跳到了黄色的棺盖上。

......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