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当人群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集合词时,越来越多的人以各种努力使自己被区分出来,从服饰、兴趣、阅读到设计——哪里有人群的压迫,哪里就有个人的对抗。小众设计师也许是这样一些先锋:他们独立于市场这个势利而无往不胜的暴君,以微弱的一己之念来对抗平庸的生活。他们设计的东西也许荒诞不经,也许奢侈浪费,也许孤独无人回应,但是个人出版也好,机械玩具也好,复古服饰也好,都是一种对这个因人与人相互模仿复制而显得混沌的世界的反抗。他们创造出了自己的声线,无人可以模仿。《呔啰咯》访谈的设计师都是国内知名的小众品牌主理人。《呔啰咯》中小众产品背后的故事和设计师的创业经历给年轻人以启发和激励。本书由杨军著。


【编辑推荐】

小众设计师为何能有这样的独到眼光和神奇创造力呢?我们找到几位年轻的小众设计师,聊一聊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脑子里到底比别人多了几个零件。“小众”是城市年轻一族追捧的关键词。 《呔啰咯》访谈的设计师都是国内知名的小众品牌主理人。小众产品背后的故事和设计师的创业经历给年轻人以启发和激励。本书由杨军著。


【目录】

序+21姜庆共王心磊李登廷


【免费在线读】

+21:从简单的流行的东西人手,然后慢慢诱导出版社去做更深入的东西。J:是的,从有趣的东西开始。其实,这些表面上看来有趣的东西,内在还很深刻。《上海潮流店家》几乎可以看成是这个时段本地设计师店铺的实录,或者可以说是这个阶段上海创意产业状态的一个样本。+21:那这本书后来卖得好吗? J:上个版本卖得不错。这个版本不太好,实体店我只看到机场、外文书店等几家店在卖,问题可能出在发行上。+21:做上海题材的人这些年很多,书店里的书也不少,你也不是最早做上海题材的,你就这么有把握能做出来?J:我在做上海主胚的时候,几乎看过所有其他做上海主题的书,我发现很多出版者或编辑者观念都比较陈旧。基本都是写一篇文章,再嵌入照片。尤其是讲述上海历史的书籍,相当一部分照片都是经过无数次扫描后使用的,质量不高。这也是我在前两年开始收集上海老资料的原因之一,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我尽量多收集老上海的原始资料。我的书是以一种新的编辑方式,用照片和关键词来叙述主题内容。比如《上海潮流店家》用关键词的方式,使读者能快速地知道这家店的特点;《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则是利用民国时代的里弄地图和现在的里弄照片相呼应,读者可以在老地图中窥见民国时期里弄生活的丰富,同时又凸显这些里弄的历史感。我是希望大家拿着这些书自己去现场体验,而不是单单的阅读。所以我以后的书都会是这样的风格:照片为主,然后将关键词列出来,可能是一个单词,也可能是一句话。最后当然肯定还会有很多信息、地图,一些基本的信息全部放在书的最后。这种阅读方式是全球化的,巴黎、纽约都可以看。+21:你的书对店铺的选择和其他书不一样。J:完全不一样,我是选择设计师的产品,尽量是本地设计师产品的店铺。为什么要选择他们,因为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上海创意产业的基础,他们是创造这个城市设计文化的先锋,我很乐意去记录他们。后来我的朋友不理解了,说你怎么在做广告书啊?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表面。+21:他们的书是一个劲儿地鼓吹,而你是很冷静地记录,但是不是文字应该也再丰富一点?J:其实图片里面已包含了很多信息,特别是那些产品的造型或细部。文字相比于图片是一种较为主观的表达,所以我尽可能少地用文字。后来干脆就简化到几个关键词,我觉得够了。我不是城市文化评论家,只是城市文化的记录者,创作这些书,我都是站在中间立场的,我希望50年以后有人还会关注我的书。因为态度会过时。而事实依然还在。刚才与你说的是我创作的第一本书,2006年我又拍了《上海郊游》,记录的是上海境内小镇里的生活,自然风光和老建筑,那本内容比较丰满,但书的发行也很失败。+21:《上海潮流店家》这本书虽然定位是一本逛店指南,还可以当做一本设计书来看,甚至可以作为开店的参考,里面包含了非常丰富且及时的信息。这些估计是你当初始料未及的吧,你下一个版本会有哪些改进?J:这就是我的创作理念,我们不止是在记录一个城市的店铺,建筑,或生活状态,还包含了这个城市里人们的精神和追求。《上海潮流店家》第二版因为要控制页码,只能将对店主进行的访问整理的文字删去了。有点可惜,希望再下一版时可以恢复这些内容,我们会重新去来访他们。或许,还会创作一种新的编辑方式,去表述这个主题。+21:你的这种方式其实是做小众品牌的方式。J:是的,我想在保持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创作的状态下,努力把上海风景(shanghaiview)书系做成能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的优秀读物。+21:国内的创意产品很多是弱不禁风的“点子”产品,很脆弱,在市场上往往昙花一现。而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又可能被盗版侵害,市场环境仿佛并不乐观,现在本土原创品牌的现状基本如此。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意产业,可为何本土原创品牌仍然如此艰难?J:我个人觉得问题是在设计师本身,国内的不少设计师比较娇弱,不肯走路,不愿融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你的设计自然就会脆弱。知识产权也是很大的问题,经常享用盗版的快感会使自己觉得一些东西来得方便又便宜,会不经意延续到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成果中去。关于侵权问题,我们在对店铺设计师访问时也问及,他们绝大部分的答案是,没有关系,他们有足够的新产品后续。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品牌可以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国家提倡创意产业的方式还是没有落实到实处,使得创意园区过剩,创意人员更显得匮乏。+21:你自己这些年也在经营自己的“上海风景shanghaiView”独立品牌,既是一个文化品牌又是一个商业品牌。过于偏重文化,就过于小众,商业上难有保障;太商业,又不是你做这个书的目的,那么你是怎样保持一个平衡呢?P24-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