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推荐
  60多个故事,直击教育的软肋
  揭秘这一代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不可不读


【作者简介】

  蔡兴蓉,曾为公立学校高中语文教师,从教20余年。湖南卫视、湖北电视台和深圳电视台都报道过他的个性化教学。现辞去公职,专职做家教老师。出版《我不能沉默》《大街上的猫步》等专著。现为《教育家》《教师博览》《读写月报 ? 新教育》等多家教育杂志专栏作者。


【目录】

自序

一 童泪
童泪
有一个女生
三春晖
深入寂寞
走月亮
耳朵面前人人平等
遭遇稿费
会说话的身材
“假如我是胡媚儿”

国学与“小乌龟”
小绅士
大堡礁情结
一只乌龟
穷二代
黑色幽默

二 榕树下的一课
榕树下的一课
美国归来的童年
杀猫少年
唐鼎的故事
“我偏要高兴!”
“老师,告诉您件新鲜事儿!
高三的大姑娘
校服下的鞋
抢学围棋
给刘艺睿的一封信
田园言怀
钢琴世家
中文名叫李兆龙
没有学生的课堂
倒着成长的孩子
化肥教育

三 做少女的思想工作
做少女的思想工作
火星上帅的男生
“老师,找的就是你!”
书香女生
放声大哭
断手掌
“多大”归来记
狼痕
母亲行动
鸭锁骨与《浮生六记》
这个家,这个娃
一曲葫芦丝
孩子,别哆嗦
桑桑转学记
善良
谁是贵族


四 不幸爸爸是歌星
不幸爸爸是歌星
“我完全抖了!”
男孩日记
鹊玉
爱国儿童
老班发现之后
乖乖女的可怕秘密
高度怀疑
小女孩与大自然
“汉堡包”和“高等数学”
“粉丝”一席谈
爱看书的小男孩
经营性别
纯洁少女
姐弟俩
袖珍英雄
“老师,给我讲讲传统文化吧”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家教老师的观察笔记,讲述了60多个孩子的真实教育故事,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如何面对这一代孩子。
作者从家教老师的特殊视角,以卧底精神和文学手法,揭秘新一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真实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实,读来令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书中还记录了作者一系列新颖、有趣的教育尝试,以及许多优秀家长的教育良方,可为教师和家长提供诸多启迪。


【免费在线读】

如果没有一只乌龟的出现,我可能早就举起白旗了!
  
  一只乌龟
  
  爸爸姓石,妈妈姓付,所以他就叫石付。
  石付让我想起“石佛”。如你所知,“石佛”是韩国围棋手李昌镐的绰号。此君是公认的“天下人”,但他有个可怕的特点,就是没有表情,无论形势好歹,也无论结果胜负,你从他脸上永远看不出蛛丝马迹,故谓之“石佛”。石付来听课时,态度正是这样。
  学生的沉默是一种主动,大可让老师手足无措的。
  这个12岁的男孩随身总带着火柴盒,一上课就折火柴棍儿。一盒子火柴棍折完之后,又开始折第二轮,弄得我竟不知不觉背起《易经》来:“一分为二成阴阳,二分为四阳中阴……”他妈妈告诉我,他就是用这种方法,气走了好几个家教老师。这就教我又佩服又无奈:佩服他的心计、毅力;无奈——是啊,你说该怎么办呢?
  我当然是不只一次地遇到这样的学生了。在我看,对某些孩子来说,传统知识就像一只巨大的酸梨子,孩子有吃的权利,也有不吃的权利,“硬塞”则是一种暴力,一种不仁;因此,我通常的做法是,先教他们学习围棋。我通过围棋拉近彼此关系,再慢慢过渡到学科学习。你可以说这是阴谋,也可以说这是阳谋,但效果通常不错。只是对石付,此招又似乎没用。
  如果没有一只乌龟的出现,我可能早就举起白旗了!
  关于乌龟,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的儿子在草丛中发现一只中等大小的乌龟,就带回家来。卖还是养?我建议养,于是就养。我们把乌龟软禁在阳台上,又在网上查了乌龟吃些什么,就在乌龟身边放了一碟水和一块鱼,看它有何动静。谁知它没有动静。一连几天,它不吃不喝,只是把下水管道的小圆盖一次次揭起,意图逃逸。终于,石付留意到了它。
  当时石付正在折火柴棍子,折着折着忽然就不折了,一双眼睛定定地盯着阳台上的乌龟。我看他一眼,看乌龟一眼,说:“休息。”石付就急忙赶到阳台边,蹲下。那乌龟一点不怕人,还是跑来跑去,偶尔往墙上扑,仿佛要攀上去。有人把手罩在它的头上,它把头一缩,但很快又伸了出来。
  石付说:“这是巴西龟。”
  原来他懂乌龟!我向他请教怎样让乌龟吃东西,他问厨房里有没有猪肉,我说有,他就快步走到厨房,切好一条精肉,又在砧板上剁成绿豆大小的样子,用镊子夹了,然后又吩咐我打来一盆水,将乌龟放在里面。只见他把肉吊在乌龟的鼻子前方,抖着。我看乌龟没有一点反应,就问是不是不妥,他说不急不急,喂乌龟不能急,继续目不转睛地抖着。忽然——其实我没有看见——乌龟已经把肉抢入口中,正在使劲地摆头!我见过壁虎吃蛾子时使劲地摆头,没想到乌龟也是这样。
  我的儿子试喂,也成功,于是说:“好了。我天天喂它。”
  石付却说:“不能天天喂。乌龟长胖了,肉都挤出壳,难看——有的胖乌龟还放屁呢!
  大家望着石付,哈哈大笑起来。在这笑声中,我发现石付嘴角一弯,也笑了。顺便说一句,性格内向的男孩的笑是慢慢展开的,而且只展开一半,因此看上去就非常动人。
  契机就是这样神奇:打这一次起,石付再没有折过火柴棍了。
  有一次,他们一家打算远游,但石付说还要到我这儿来上课,不去,这一点使他妈妈大为惊奇,以致专程来问我缘故。我就说了乌龟一事。他妈妈说,这就对了!这孩子喜欢乌龟喜欢得邪门!老师您要是得空,可以上我们家去看看——整个一个乌龟王国!他从8岁起就喂乌龟,乌龟生病了,他急得打转;乌龟不吃东西,他一个人坐车到仙湖去放生;有一回,家里的一个小客人把乌龟放在阳台上,一不小心,那乌龟掉下楼,龟甲裂了,死了,石付大哭一场,后把乌龟埋在园子里的夜来香花丛中。说到理想,这孩子,他竟然说就是养乌龟!叫什么——让我想想——“生态化乌龟养殖场”!
  接下来的一次课,在复习了一个围棋小目定式后(石付已经对围棋颇有兴趣了),我给石付讲了诺亚方舟的故事,然后表达了我的意思:办一个“生态化乌龟养殖场”,以我之见,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理想。试想,由于各种令人痛苦的原因,许多动物已经重返诺亚方舟!假如——这肯定是一个美好的假如,许多人能像你一样,主动“承包”一种濒临灭亡的动物,那么,人类的孤独时代就会无限地延期。——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善良更美丽的理想吗?
  我让石付就乌龟题材写一篇《我的理想》,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并保护乌龟,他竟没有犹豫,同意了。后来,他妈妈告诉我,这是他两年来写的篇完整的作文。
  
  《走在孩子的后面》蔡兴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前言】

  自 序
  
  序如谏。 这个意思,是我在沙发上歪了半夜,临时想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自序的本意是自叙,主要是介绍写作的意图、过程和主旨等,写得好还会有难得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但我又知道,笼罩这一切的,无非一个“谏”字——你得劝读者买你的书。如若不然,整本书就是自说自话,有点像杜丽娘在后花园里唱“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尽付与断垣残垣”,而读者正如柳梦梅,没有红娘牵线,早径自赶考去了。
  因此,我得赶紧说明:这是一本关于孩子的书。
  我们碰巧都做过孩子。人生百年,白驹过隙,回首前尘往事,不久前那朝气蓬勃又稀里糊涂的少男少女,仿佛不是自己,但不是自己又会是谁呢?如果能跨时空与那傻小子或毛丫头沟通,一定是奇趣无穷,可惜你做不到。如今,我们或为人父,或为人母,又爱孩子——这一点我很有把握——如果我们着意于跟孩子同行,在某种意义上,不就是打破时空跟从前的“自己”沟通么?此两点,正是我写作此书的信心所系。 或曰:写孩子的书多了,不差你这一本。这话我不能同意。歌德有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比较而言,孩子更加“说不尽”。至于这本书,我不敢说它比别的教育书籍写得更好更妙,但却有其无可取代的空白性和性,个中缘由,跟我的经历有关。 2009年1月,我从公校请辞,来到连阳光都有重量的深圳,打算做一名家教老师。往家政广告上一瞥,则到处都将“家教老师”和“月子护理”“地板打蜡”等并列一起,我不禁疑起自己的“身份”来。人生有什么意义?有个西方哲学家说:“我不知道,所以我要活下去。”鉴于斯,我当然也要先做下去再说。所谓万事开头难,还真是的:“礼有来学,未有往教”的古训是顾不得了,因为做家教的件事,乃是展开地图,上门服务。我常常上午到南山,下午到布吉,光公交车上的时间就得三四个小时。有时来不及吃饭,就搁下五元钱,抓起烤红著,边走边说:“不找了,不找了。”眼见前面有个垃圾桶,就削足适履地吃完,以便将黑糊糊的红薯皮丢进桶里,再把嘴一抹。为此我在日记中写道:做家教得像狼一样饥一顿饱一顿,同时也要像狼一样不得胃病。 这样做了一年,我自由了。 我租了一椽三室两厅的房子,只等“来学”,不再“往教”了。这样一来,我就安排好了一日三餐,也安排好了个人尊严,目前正在进一步安顿自己的灵魂,——但我说的自由远不止此。 作为教师和知识分子,我所谓的自由更多的是指那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实现自我价值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或者哲学点说,就是能把认识到的发展规律有计划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学习、交流和建树的自由。有关这三个自由,我相信卢梭理解至深,因为他在《爱弥尔》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不断有人请他做家庭老师,但他每次都婉拒了。他认为教书是如履薄冰的工作,怕自己做不好,比较而言,写书更合脾性;再者,他怕把一个公爵的儿子教得鄙薄财富,这就违背了雇主的初衷。第二个原因说得很逗,但却有正经意思在里头:教书,紧要的事情是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否则宁可不做。 时间永远快得荒唐。三年,三年一晃就过去了,然而,这是怎样的三年啊!我跟一个文友说,倘使我坐下来专事写作,这三年的素材十年也写不完。这是真的:三年来,我握手了数百个家长,更抵膝了数百个少年。曲径通幽式的接触,使我次抵达了真实;打入卧底式的工作,又使我成为一个个家庭的编外成员和稳定因素。站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叉路口,回首廿年有余的公校生涯,一切历历在目,一切又恍若隔世——从前那个自以为是的自己,对教育,对孩子,毕竟所知甚少,甚少! 举例言之:有一天,一个家长打来电话:“您是语文老师吧?我想请问,您教孩子能不能不考虑分数?”然后她就带着孩子来了。原来她已经找了六七个语文老师,这些老师都说,不考虑分数就不知道怎么教了。她的理由,乃是她本人在当年高考中,语文考出了135的高分,但她知道,自己其实只掌握了一些技术层面的肤浅东西,至于语文的内核,诸如思想、情趣和文化内涵等,基本上一无所知。现在孩子即将出国,连什么是中国文化,都一句也说不出来。她本人有过海外经历,知道人家一口一个“上帝”,或一口一个“真主”,换言之,人家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她害怕自己的儿子出去后,因为没有本国文化垫底,无从比较,无从甄别,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怪物”和流浪儿,——而这方面的先例,她知道的早不只一个了。 这使我意识到:学校只计当下,家长只好来计长远。 或许因深圳是国际都市之故吧,诸如此类的家长故事也就不少。这些家长大都有国际背景和国际经历,他们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教育始终保持着审慎甚至警惕的取舍态度。在本书中,您还将留意到更为激烈的做法:有的长期请家教,不让孩子上一天学;有的直接找到班主任和校长,要求减少孩子的作业量;有的让孩子从所谓重点学校激流勇退,转到一般的国际性学校,等等,等等。 说完了自己,说完了家长,现在就要说说孩子了,——如你所知,这正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本书原拟名《缤纷儿女》,写出了一百个孩子千奇百怪而又合情合理的故事,后考虑到《缤纷儿女》文艺性太强,故删之,而更名《走在孩子的后面》;又因为一百个孩子的故事中有略显重复的,故又删之,而只留下了60余篇。这60余篇中的60余孩子,个个都是“这一个”,性格不同,环境不同,际遇不同,而整体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我希望这60余孩子如一个个的点,连成线,连成面,连成体,从而全面表现出当下教育的真实面貌和种种可能性——当然,希望而已,这实际上是很难办到的。再一转念,是否做得到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因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还在关注孩子自身。譬如:那个“国内地震不哭,日本地震却哭”的小男孩,竟是因为害怕日本动漫“停更”;那个考试一失败立即飞跑回家的高中女生,原来是要用刀片自残——只有此时,她的内心才会得到一阵阵的安慰;那个家境富裕,备受关爱的白脸少年,却偏偏热衷于枪击流浪猫;那个“高三的大姑娘”情窦初开,却对男生倍感失望,因为“他们看见一只蜘蛛,跑得比我们女生还快!”……所有这一切,为人师者知之多少?将如之何? 当然,我不至于糊涂到孤立地描写一个个孩子,而忘了他们全部的社会关系;我也不至于自负到独立解决所有疑难,——总得与家长联手。纵然如此,还是有些无所措手的问题,就只好遗憾地留给社会了。 言及此处,我要郑重感谢各位家长给了我充分的信任,从而给了我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的创新自由:与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在月光下漫步谈心,是上课;用周黑牌鸭锁骨作道具,“引诱”孩子学习《浮生六记》,是上课;与母女俩在一棵大榕树下现场写作,是上课;一声“开始”,五个孩子分别扑到自己妈妈怀里,奶声奶气地背诵古诗,是上课;与一个有心理困难的高三学生整节课讨论尼采和叔本华,也是上课。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教育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彩,也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天成。 唯其如此,我常常想起罗曼.罗兰称赞约翰.克利斯多夫的一句话:“即使在他为痛苦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也洋溢着一片乐天的气派。” 本书历时三年。感谢月亮,书中的文字多是在月光下推敲出来的。感谢家长,他们常常远道登门,与我共同讨论文中的观念和细节。感谢孩子,他们刚从上帝身边雀跃前来,可使大人的世界不至混沌。 是为序。


【媒体评论】

  篇篇都如奇花异草,却是长在现实的土地上。这本书有点像家教辞典。
—— 龙文教育 田家雄

  我跟学生是师生关系,蔡老师跟孩子更像是师徒关系。
  —— 家长许教授

  当我知道蔡老师的博客网址后,在几天内就迫不急待地将他的博文全部读完,那些有血有肉、鲜活的青春少年一个个跃然纸上。那不是文章,而是一部部MV,立体、生动!
  ——可妈

  蔡老师,一直把你奉为心灵的解读者!能读这本书是孩子的幸运,也是家长的幸运。
  ——清妈

  感叹,这样分量的文章,要站在一个怎样的高度才能写出,同时语气又像一个邻居在聊天。
  ——学生家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