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陈波编著的《与大师一起思考》内容介绍:首先,经典文本是经过时间的无情淘洗所留下来的珍珠或黄金,是经过无数双挑剔的眼睛筛选所留下来的精品。尽管各个时代的出版物浩如烟海,但真正有真知灼见、能够流传后世的并不多。有不少书籍,其诞生就是其死亡;还有一些书籍,刚出版的时候,也许热闹过一阵子,但时问无情,很快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并被人们完全遗忘。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被后人反复翻检,不断被重新阅读、审查和思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经典或者提出了真正重要的问题,或者阐述了真正有创见的思想,或者对某个思想作出了特别有智慧的论证,或者其表达方式特别有感染力,更多的时候,是以上各者兼而有之。


【作者简介】

陈波,195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逻辑和认知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04年度台湾佛光大学哲学系兼职客座教授。国际哲学学院主办的杂志《哲学文献》(法国巴黎)中国编委,美国哲学联合会国际会员。先后应邀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系(1997.9—1998.9)、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2001.5—2001.7)、美国迈阿密大学哲学系(2002.2-2003.2)和台湾佛光大学哲学系(2004.10-2004.11)访学或讲学。专业领域为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引论》、《蒯因》、《冯·赖特》、《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爱默生》、《逻辑哲学导论》、《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哲学研究》等。译著有:《哲学百年》、《知识之树》等。


【目录】

序:面向经典,与大师一起思考 辑 大师印象 垂垂老者,成就一次辉煌——悼苗力田先生 逻辑、哲学与维特根斯坦——冯赖特访谈录 在分析传统和解释学传统之间——冯·赖特的学术贡献 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与冯·赖特的交往 在逻辑和哲学之间——访亨迪卡教授 一位知名逻辑学家兼哲学家的理智历程——苏珊·哈克访谈录 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贡献——威廉姆森教授访谈录 弗雷格,他的逻辑和他的哲学——迈克·比尼访谈录 逻辑、规范性和合乎理性的可修正性——菲尔德在牛津大学 作约翰·洛克讲演 像达米特那样研究哲学 第二辑 阅读—思考 蒯因哲学为什么是重要的? 金岳霖的《知识论》 “照着讲”与“接着讲”一金岳霖《逻辑》和《论道》导读 “知识优先”的认识论——读《知识及其限度》 逻辑和数学基础中的一场革命? 捍卫科学:一种温和的立场 悖论:思维的魔方 文本诠释和理论创新——读《真理理论》一书有感 分析哲学在北京大学 过去50年重要的西方哲学著作 人口小国,哲学大国——芬兰哲学散记 第三辑 我在故我思 我在故我思——一位思想者的独语 学问家和思想家 面向问题,参与哲学的当代建构 论证是哲学活动的本性 逻辑史的视角为什么是必要的? 逻辑:一个生长和变动着的概念 体育的人文内涵——也论“体育何为” 社会角色、义务冲突和道德选择——对范美忠事件的哲学反省 附录 我的一些人生感悟 打开学术视野,坚持独立思考——陈波教授访谈录


【内容简介】

人存在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学者的存在方式就是思考。作者陈波在《与大师一起思考》中用多篇文章探讨了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的问题。作者在第三部分回答了,哲学思考的对象是问题,是那些真正包含着时代意蕴的哲学命题,关乎人类的根本境遇和终极关怀。而其思考的方式绝不是感性的论断或艺术的想象,而是论证。作者在《与大师一起思考》的和第二部分则讨论了学者与大师和经典的关系。大师的经典是学者从事学术的基本内容,正是通过真正领会大师与经典提出的问题和思路,学者才能真正将自己的思考汇人到人类智慧之流中。并且做出真正的独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