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从海量的资料和文献中相互印证找出*蒋介石在这一年的蛛丝马迹,详细地叙述解释了毛蒋二人在扑朔迷离的大革命时期的思想转变和重大历史活动,细腻地描写了他们个人的生存状态、爱情、家庭,以及品格性情,从而证明1927年毛蒋的思想行为及个人品性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正是他们率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们,为中国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秦以来的社会制度。
全书从细节入手,对发生在那一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梳理,从新的角度对许多此前文献中没有涉及到的历史细节进行诠释,目的是努力接近历史真相。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出炉、中共党内几派斗争、《登黄鹤楼》诗的错误、八七会议的情境、秋收起义全景、*与杨开慧贺子珍的婚姻恋爱、苏俄对国共两党的控制、国民党迁都乱象、北伐故事、四一二政变揭秘、蒋介石第一次下野的真相、蒋介石与陈洁如宋美龄的婚姻恋爱……


【编辑推荐】

公元1927年(民国十六年)的中国从南到北到处都在打仗,堪比春秋战国的乱世之年!朱华祥编写的这本《公元一九二七:*蒋介石之权力转折元年》从海量的资料和文献中相互印证找出*和蒋介石在这一年的蛛丝马迹,详细地叙述解释了毛蒋二人在扑朔迷离的大革命时期的思想转变和重大历史活动,细腻地描写了他们个人的生存状态、爱情、家庭,以及品格性情,从而证明1927年毛蒋的思想行为及个人品性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正是他们率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们,为中国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秦以来的社会制度。


【作者简介】

五零后,江西临川人,哲学硕士。曾任:首席记者、周报主编、日报常务副总编、艺术学院副院长、大学兼职教授等;


【目录】

引 子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第一章 跃马谈兵 鏖战南昌
第二章 云翻雨覆 独步湘江
第三章 乱中智慧 政坛驰骋
第四章 棋高一筹 点燃赤贫
第五章 黄埔博弈 政变前奏
第六章 湘潭三雄 心潮逐浪
第七章 宁汉内讧 喋血建都
第八章 风云漫天 两路出击
第九章 情定美龄 联盟焕章
第十章 军事暴动 神龙见首
第十一章 蒋宋合璧 纵横华夏
第十二章 遁入井冈 壮志凌云
尾 声 光照人间


【免费在线读】

孙中山去世后,广州政权实际上是汪(精卫)、许(崇智)、胡(汉民)、廖(仲恺)四个广东人掌握。蒋介石密切注视着这几个广东人之间的争斗。他相信,这些人不可能达成一致的政治协议。
从当时情况看,蒋介石手中能运作的部队只有军校学生与教官,显然不能与许崇智抗衡。但蒋介石坚信,能够始终践行总理遗志者仅他一人。而真正阻挡在他面前的大山,仅许崇智一人。

国民党右派在八月二十日刺杀了时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兼财政部长的廖仲恺,引发广州政治地震。在苏俄顾问鲍罗廷的提议下,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受命组织特别委员会控制局势,调查廖案。蒋介石由此进入到国民党政权的核心,并顺利就任广州卫戍司令,在三人中,掌控实际操作权的人仅蒋介石一人。

初步调查后,蒋介石心中逐渐完善了一个连环计:先驱胡后逼许。他立刻命令何应钦率党军第一旅开进广州市区戒严,同时控制了广州的制高点观音山阵地。
一周后,孙中山钦定的接班人之一、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外交部长胡汉民眼泪纵横地登上了“列宁号”客轮,被放逐到苏俄去了。
四个广东人,两个月之内竟然去了一半。而许崇智将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因为在查案中发现了粤军第一装备司令梁士锋、粤军第四军军长梁鸿楷也与廖案谋杀有关。
在这场角逐中,汪精卫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本未意识到蒋介石是他的对手,相反认为胡、许二人才是他的绊脚石,他要利用蒋介石搬开他们。于是,两人干起活来心照不宣。


小街南北走向,长不过600米,宽不过10米。小街的东边原有一湖,清朝时在此筑堤,而堤靠近都府衙门,这条堤便叫都府堤。没有谁记得在1927年时这里发生过什么。但是,远在北京的中南海里,有一个人对这条叫“都府堤”的小街念念不忘,他就是仅用了22年,便使中国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开国领袖毛泽东。

1927年2月12日毛泽东从长沙赶到武昌后发现,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此时的武汉,虽距他上次来才过去两个多月,但政治形势大变,赣汉之争一触即发。从南昌逃回的邓演达已成为武汉地区国民党的实际主事人之一,其职务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国民革命军武汉行营主任、国民党武汉政治分会委员、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席。
上年9月,毛泽东发表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文章在相当一部分国民党官员中引起反响。一直对农民运动感兴趣的邓演达,在他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内专门设立了农民问题讨论会。他指出:农民问题是本党本军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聘请了毛泽东、李达、恽代英等人为委员。

毛泽东列出了三个错误,这三个错误是他两个月前在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上无法反驳的。他所尊敬的党的领袖陈独秀在会上做的政治报告中,专门批评了湖南农民运动,而身为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当时因无法拿出事实数据,只好与大伙儿一起接受了陈独秀的意见。经过这次32天的调查,掌握了许多第一手材料的毛泽东,对党内批评农民运动的观点越发怀疑起来,许多“为什么”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为什么在批评我右倾的同时,他们却在做更加右倾的事?为什么他们自己只在上海,不愿意下到农村调查,却又对农运横加指责?为什么鲍罗廷们看不到农民运动的伟大成果?为什么我在党内提出的土地问题得不到赞同,而在国民党这边却受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