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纸人》
作品讲述一个名叫苏了了的女孩的成长经历。在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温婉大气、富于知性美的Y老师、木灵,勾动少女情思的年轻男老师L,充满青春叛逆和萌动的男孩莫克,和在青春道路上走了一条弯路的秋子。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开掘心灵的妙笔,用亦真亦幻的手法,塑造了丹妮的形象。在女孩到少女的青春期,苏了了在丹妮的引领和陪伴下,努力泅渡青春之河,虽历经伤痛,终于挣扎到河的对岸,完成情感、心灵、心理诸方面的成长。堪称殷健灵的代表作。这部创作于1999年间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其对少女心灵、情感与身体的深度开掘,对性教育的思考和探讨,开国内同类题材的先河。作品于2000年8月出版至今,一版再版,在青少年读者,尤其是少女读者中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入选中国百年百部儿童文学经典书系,陈伯吹儿童文学桂冠书系等。
《纸人》以亦真亦幻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苏了了在纸人丹妮的引领下,艰难而美丽地泅渡青春之河的成长历程。整部作品散发着独特的神秘气息与生命的美感,充满了独到的人生发现。作者似乎掌握了一支“魔笔”,让读者身不由己深陷其中,与书中人物一起感动和思索,从中破译成长路途中心理、生理与情感的密码。


【编辑推荐】

1.殷健灵**小说套系,延续了殷健灵一贯的诗化风格,描绘出青春那*清纯、绝美的篇章。
2.本套丛书共四册,包括《一滴秘密的眼泪》、《千万个明天》、《纸人》、《白鸽子的梦》,殷健灵空灵的妙语连珠,篇篇精华,打动人心。
3.风格轻柔飘逸,作者用女性细腻的语言捕捉了青春岁月中*感动的一个个瞬间,每篇故事的主人公都在经历了苦涩的青春洗礼之后,学会了面对困难与人生,变得成熟与坚强。
4.本书紧随故事节奏,插入优秀唯美的插图,文图兼美、装帧精致,值得读者珍藏。


【作者简介】

殷健灵,法学学士、文学硕士。做过女性杂志主编,2003年起供职于《新民晚报》副刊部,主任编辑。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届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8岁在《少年文艺》上发表处女作,从此与儿童文学结缘。曾获冰心图书奖大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巨人”中长篇小说奖,台湾“好书大家读”*少年儿童读物奖等等。


【目录】

第一章时间深处的眼睛
第二章我丢失了我的纸人游戏
第三章谁告诉我女孩自己的事
第四章抱抱我,丹妮
第五章我是谁
第六章恐怖地带的男孩
第七章木溪
第八章趟不过的女儿河
第九章北京夏天的阳光
第十章开启的门
第十一章终生难弃的书


【媒体评论】

殷健灵写小说,其长处显然不在情节的设计方面,而在情调的酿造方面。情调具有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仅具有审美价值,这种小说对高雅的生活趣味的培养,也会悄悄发生作用。
——曹文轩

作为70年代生人,作者殷健灵轻灵的笔触点染出一幅写意的丹青,它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神秘气息。也许新新人类一族读这样的文字会茫然不知所措,因为他们的青春不再是浅吟低唱,而是一曲奔腾的旋律,是晴空一鹤,在碧霄上绽放。
——涂逸超

面对只有一次的美好而脆弱的青春,当苏了了在丹妮的期盼与注视下,慢慢地、然而是坚定地走出那些内心深处的惊涛骇浪时,我们仿佛看到写作者所完成的记忆历险,女作家的内心经验终于化成对每个女孩来说都有共鸣的青春警言。
——萧萍


【书摘与插画】





【免费在线读】

我已经28岁了,有很长一个时期我无法正视自己的年龄,因为我觉得自己依然活在过去,那个充满了梦想和湛蓝天空的年代。时间的花瓣在我的身边不断地凋谢和盛开,记忆却始终像含露的早晨那样新鲜和芬芳,我不能阻挡许多人纯真的眼睛在岁月的风霜中渐渐枯萎(总有一天我也会那样),但至少我可以让自己在尽可能单纯的日子里久久停驻。五年前,我成了一家生活杂志的编辑,我开始接触生活的庸常、婚姻的琐碎和在平凡人生中挣扎的人们的无望。我和各种各样的女人交往,她们中有我的读者和作者,还有的是我的采访对象。她们有的魅力四射,有的却被岁月磨蚀得黯然无光。她们的声音如同秋天枯黄的树叶蝴蝶一般地翻飞,在我的心里鸣响。我不希望这些声音成为永恒,因为它们会催我迅速老去。我更留恋于在纸上和少男少女们对话,这是绝好的净化心灵的方式。这部小说自然也是写给少女们看的。动笔写这部小说的前两个月,我的身边连续发生了几件蹊跷的事情。首先是天气变得诡异多端,6月的上海连续两个星期暴雨滂沱,雨点大如蚕豆,敲打在路面和玻璃上如同万马疾行。雨下得没有间隙,雨声密集得令人窒息。到了深夜,大雨便狰狞得像肆无忌惮的怪物一样席卷一切吞噬一切。从没见过这样的大雨,我八十五岁的老外婆说。每天,我打着伞走到雨里(我特意挑了把最坚固的伞,伞面是那种星夜的蓝,上面布满梦幻的碎花图案),伞不堪一击如同被打蔫的衰草。这天傍晚,我拿了伞出门,我知道此行路途艰难。我必须转乘三趟车,花上将近两个小时,纵穿整个城市,到达一个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我是那里的“青春热线”主持人,今天是星期五,我当班。我特意挑了一条紧身的藏青色裤子,免得累赘。可当我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那条裤子还是被雨浸得变了颜色,湿漉漉地粘在身上。门诊设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这是一幢新盖的大厦,半年前才竣工。心理门诊因为不是什么盈利机构,便被安排在底楼紧贴中央空调管道的屋子里,“嗡嗡”的噪声像一群看不见的苍蝇盘旋在四周,弄得你心烦意乱。隔壁的音像书店里顾客寥寥,楼上的保龄球馆的生意今天似乎也特别萧条。大厅里只有一个保安在走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照出他寂寞的人影。今天可能碰不上一个求询者,我想。然而热线依然忙碌,这样的雨天是人的心事泛滥的季节。我一连接了三个电话,都是中学女生打来的,其中有两个只是为了聊天,我们早已成了未谋面的朋友,每逢我值班,她们都会来电倾诉。她们说她们缺少可以说话的对象,觉得自己像空气中自由的分子,却很少有激烈的碰撞。我和她们对话时,常有如鱼得水的松弛感。这与我平时的工作大不相同,尽管在这里我完全是义务的,但是我很乐意。接第四个电话的时候,我遇上了一点儿麻烦。“喂”了好几声,对方才像刚从坟墓里苏醒过来一样发了声,这是一个让我辨不清性别的声音,低沉、粗哑得像个中年男人,可他却自我介绍说是一个高中女生。他说的是青春期的生理困惑,用词暴露,甚至有些不堪入耳,直觉提醒我这或许是一个拙劣的恶作剧,因为偶尔会有一些压抑和失常的人借热线电话发泄郁闷。我正琢磨着如何婉转地打发他,身后的玻璃门响了。P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