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幼小的孩子只是一张白纸,他上面的轨迹需要家长或教师的引导。在他尚不能自辨对与错的时候,告诉他什么是必须服从的事情,这不是对他的严苛约束,而是成长中所必需的一种规矩。当孩子由他律变成自律的时候,他就长大成人。千万不要溺爱孩子,他们比你想象的更加坚强,更能应对挫折。家长的底线,就是孩子的底线。从父母身上,孩子才能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父母应该明白,任何给予孩子的约束,都必须要基于爱的理由。作为父母,要学会每天给予孩子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亲吻,让孩子知道你的所为完全是因为对他无私的关爱。


【目录】

章 自 律

一、父母要以身作则
二、父母要注意场合
三、对孩子说话要讲究措辞
四、学会运用缓和的语气
五、用自律的游戏帮助孩子成长


第二章 哭 泣

一、婴幼儿的啼哭
二、孩子任性哭闹怎么办
家教实践课一:让孩子不再大声哭闹
三、儿童期的啼哭


第三章 暴躁易怒

一、孩子恶语伤人怎么办
二、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
三、孩子闷闷不乐怎么办
家教实践课二:让孩子学会心平气和


第四章 争 吵

一、争吵的原因和本质
二、怎样纠正孩子喜欢争吵的毛病
家教实践课三:教孩子避免争吵并结束争抢
家教实践课四:让孩子在愤怒时仍面带微笑
家教实践课五:教孩子不再惹是非


第五章 戏弄他人、以大欺小与打架斗殴

一、孩子戏弄他人怎么办
二、孩子以大欺小怎么办
三、孩子打架斗殴怎么办


第六章 恐 惧

一、恐惧的主要根源
二、从出生至7岁的孩子
家教实践课六:如何让孩子不再怕黑
家教实践课七:如何让孩子不害怕陌生人
三、7岁以上孩子的恐惧
家教实践课八: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四、焦虑和忧愁


第七章 勇气与毅力

一、勇气的重要性
二、孩子逞强好胜怎么办
三、教孩子自信
四、培养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五、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
家教实践课九:督促孩子养成坚持不懈的品质
六、孩子骄傲自满怎么办


第八章 意 志 力

一、这是爸爸妈妈的责任
二、正确理解意志力
三、对孩子勤加锻炼
家教实践课十: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家教实践课十一:通过暗示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四、让孩子学会下决心


【内容简介】

  本书为美国著名教育专家雷?比尔利所著的一套广为大众所熟知的亲子教育课程。本系列图书共分为四卷,分别为《轻轻松松教孩子听话》《轻轻松松教孩子自律》《轻轻松松教孩子身心健康》,以及《轻轻松松教孩子明辨是非》。卷主要教育孩子如何学会服从,使之树立起基本的行为规范。第二卷则针对孩子的一些特质,如爱发脾气、任性、胆怯、逆反心理、逞强、多愁善感等等,教爸爸妈妈们如何去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第三卷则是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方法。包括对孩子体格的训练方法,以及对孩子心灵的训练方法,实现孩子身心两方面的同步健康成长。第四卷主要针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目的是使孩子树立起个人的道德观念,同时树立起社会道德观念。培养孩子的自信,与伙伴交往、娱乐、同情与利他精神,以及诚实与节俭等品德。


【免费在线读】

  章 自 律 教导年轻人的方法就是同时教导自己;不仅要谆谆告诫,而且要身体力行。 ——柏拉图 “你只有对自己真心实意,才不会对他人虚情假意。”无论对于任何时代或者任何国家的人们来说,莎士比亚的这句诗里都充满哲理。莎士比亚的本意是想要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力量。只有唤醒了这个蛰居的超人或者更高层次的自我,并且让它来掌控我们的一切情感,我们才能摒弃那些毫无意义的念头,杜绝那些令人痛苦的言辞。只有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艰辛思索与亲身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懂得自律的含义。这一结论至少已经为诸多的医疗人员与优生学研究者所认可。我们希望通过本卷丛书中详尽的讲解让当代的妈妈们懂得,尽管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着一些来自世俗观念的强大阻力,但是她们仍然能够有所成就,并且让自己的孩子获得真正的幸福。在本册书中,作者强调改正孩子某些不良习惯的关键在于替代方法的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杂乱无章变得井井有条,让桀骜不驯变得循规蹈矩,让满怀怨恨变得充满爱心。如果我们学会了怎样消除自己本性中好斗的一面,或者将其转化为更高层次、更为重要的东西,那么我们不仅能够教会孩子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加自信、勇敢、个性鲜明等,还能够让那些枯燥无味的任务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让你的家庭变成一个更加温馨与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年轻一代生活在一个更为安全、稳妥的基础之上。明智的爸爸妈妈们都应该懂得,我们不能在不必要的时候也对孩子们指手画脚。实际上,即使是那些对于幼教专业知识所知甚少的普通家长们也明白,只有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才能保证将来他们在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也能够圆满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在上一册书中我们已经讲过,对于孩子来说,服从命令是一种美德。然而服从本身包含着自律这一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就是说,孩子只有在出于自己意志的情况下才会遵从你的命令,进而变得循规蹈矩。自律是人类为重要的本质属性之一。很多人正是因为缺乏自律才铸成了终生遗憾的大错。“人性的力量来自两个部分:意志力与自律的能力。” 然而,很多爸爸妈妈在平时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溺爱,不注重对他们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在某些场合往往因为举止不当而惹人嘲笑。其实,这种情况与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对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早期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只有当他的言行举止合乎法度时,他才能够真正获得安全与幸福。无论孩子的年龄多大,我们都应当注重对他们自律能力的培养,但绝不能顾此失彼,因此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们应当学会寓教于乐、持之以恒。因为无论你想要达到的目标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后的成功。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孩子对自己行为约束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他们与父母、兄弟姐妹或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当你的孩子懂得这个道理以后,他们就会认识到自律的品质有多么重要。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与视野的不断开阔,对社会地位的渴望会让孩子们在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反反复复地进行权衡。我们希望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能够引起爸爸妈妈们的足够重视。对于孩子们来说,自律既不会通过一次简简单单的选择而自动获得,也不会因为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而瞬间养成。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他们才能够学会如何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培养,他们才能够懂得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严格要求自己。在这一过程当中,爸爸妈妈们要做的就是要富有耐心,并且不断给予他们帮助与同情。也许下面的这些建议能够在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方面为你带来一些启迪。 一、父母要以身作则 教育孩子自律好的办法莫过于爸爸妈妈以身作则。一般来说,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当中总有一个人的性格较为情绪化,这些情绪化行为的后果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性格乖张、反应迟缓的孩子就很难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因此,爸爸妈妈们必须以身作则。首先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帮助孩子培养自律的能力。 二、父母要注意场合 不同的场合与环境在孩子们的身上会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爸爸妈妈们不妨观察一下,你的孩子是否只有当离家在外或者家中有客人在场时才表现得淘气顽劣,是否只有在有人故意惹他生气或者他的玩具出了毛病时才情绪失控,他是否对某一个人表现出特别的反感,或者有人总是有意惹他发脾气。还有,在什么情况下,你的孩子更有可能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呢?如果你的孩子也出现了上述这些情况,那么当你同他讲话时,一定要采用较为婉转的方式,并且尽量不要使用挑衅的语气。“查尔斯,你真得好好管管自己了。”实际上,这句话除了会引起查尔斯的反感以外,对他来说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因为它暗示着让孩子通过意志的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无异于异想天开。爸爸妈妈们应当做的是指点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而对于心中真正的想法好只字不提。同时,教育孩子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这对于任何危险都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自律,其实就是指抑制自己因一时冲动而产生的各种念头。对于那些勤奋好学的学生来说,积极的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美德。只有当一个人对自己想要达到的某种境界,譬如说事业有成、声名显赫孜孜以求时,才能真正做到严于律己。 三、对孩子说话要讲究措辞 和孩子讲话时,爸爸妈妈们尤其应当注意措辞,针对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讲话方式,这一点也是本卷丛书为重要的主旨之一。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为你讲解在不同的场合下怎样同孩子讲话才能取得效果。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命令和要求得到孩子们的积极响应,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思想健康、行为正直,这些都取决于爸爸妈妈们的讲话方式。你所说的一字一句都会在自己与孩子的心中引起某种想法,这种想法又会与某种情感息息相通,而这些想法与情感会对家长和孩子们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果你想对某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办法就是向对方坦露自己真实的想法与内心深处的感情。如果你总是带着某种特定的情感同孩子说某句话,那么当你再次说起这句话时,就会在孩子心中引发同样的情感。也就是说,如果某句话会让孩子产生某种特定的反应,那么无论引发这种反应的因素多么复杂,其中真正触发孩子情感的信号都是这些特定的词语。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爸爸妈妈们对孩子唠唠叨叨,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经常让孩子“给我把背挺直喽”,那么当你再次提到这句话时,孩子的反感情绪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也许你还未曾注意到,这种“语言效应”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假定房间里有几个小孩子在一起玩耍,如果其中一个孩子想要另一个孩子手里拿着的某样东西,但是他的讲话方式如果不太得当,那么事情的结果往往就不尽如人意。而且,个孩子索要的次数越多,第二个孩子的反感情绪也就越强烈。如果真的出现了上述情况,我们可以走到个孩子的面前,对他说:“这还用问吗?希罗德当然会把球给你了,你只要对他说‘请’就可以了。”你在说这番话的同时一定要面带微笑,这样就可以限度地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了。微笑的动作正是“请”这个词语所引起的自然而然的反应。当我们说“请”的时候,就暗示着期望对方做出善意的回应;而当我们说“我要……”或者“把……给我”的时候,其实是在暗示对方可能会做出相反的举动,进一步引发对方的不满情绪。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儿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当我们对某人心怀敌意、威言恫吓、肆意侮辱时,我们就不可能不在对方的心中引起强烈的反感情绪。家庭成员之间会因为相互亲密无间,在说话的时候往往肆无忌惮,然而这正是我们应当竭力避免的情况。即使是老于世故的成年人也不可能对刻薄的言辞完全无动于衷,所以身为父母我们就更不应当不问青红皂白,动辄对孩子恶语相加。既然如此,当我们同孩子讲话时,就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可能会引起孩子痛苦、愤怒或者敌意的词语。要想做到这一点,爸爸妈妈们首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反省自身的过程。 四、学会运用缓和的语气 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还有一点要引起注意,那就是当你同自己的孩子们讲话时,一定要养成语气缓和的习惯。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孩子(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也包括对任何人)恶言相向,更是因为那种大呼小叫、声嘶力竭的声音只会令人觉得难以容忍。因此,你语气上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在孩子心中引起相关的反应,不同的讲话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情感与行动。如果你说话的时候语气坚定、毫不迟疑,那么孩子就会明白你的决定没有丝毫商量余地。同时,这种坚定的语气还可以让你的期望与要求变得更为明白、有效,但是,语气坚定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大呼小叫。因此,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只要在同孩子说话的时候能够做到语气温和而坚定,孩子们都会欣然从命。 五、用自律的游戏帮助孩子成长 经常对孩子进行自律训练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不过,在进行这项训练时,你的做法一定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也许下面这个故事中妈妈所讲述的方法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家教案例】 游戏室里传来一阵阵孩子们大声喧哗的吵闹声,几乎要把房子掀翻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们的妈妈仍显得无动于衷,只顾和客人们聊天。其中有一位客人忍不住问道:“天啊!你怎么能让孩子们这样吵吵嚷嚷的?他们会兴奋得睡不着觉的。”“以前的确如此,”那位母亲回答,“不过,自从我们开始做一个叫做‘自律’的游戏以后,孩子们已经不再有这方面的问题了。” 说着,她走进游戏室大声宣布:“孩子们,现在是四点五十分。” 屋子里似乎稍稍安静了一会儿,可是,当妈妈关上门以后,游戏室里又像刚才一样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吵闹声。 “他们真的懂得什么是‘自律’吗?”又有客人问。 “您就等着瞧吧。”妈妈回答说。游戏室里的吵嚷声丝毫没有减少的迹象。这时,五点的钟声“咚咚”敲响了,只见妈妈又一次走进房间,向孩子们宣布现在的时间。奇怪的是,等她回到客厅以后,游戏室里竟然一下子就变得鸦雀无声。其中一个年纪较大的男孩走了过来,虽然他的小脸因为刚才的兴奋而涨得通红,但是却一言不发地朝客人们点了点头,然后轻轻地拿出一本他喜欢的书,认真地读了起来。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客人们纷纷好奇地问。 “现在是我们家的‘静息时间’,”妈妈答道,“到这儿来。”只见她一边说着,一边把客人们带进了游戏室。房间里安静极了。一个9岁的男孩正在角落里全神贯注地画画,另一个男孩坐在桌子旁边静悄悄地读着自己的小人儿书,而他的双胞胎妹妹正在饶有兴致地摆弄着几件布娃娃的衣服。在房间亮的那个角落里,一个3岁模样的小宝贝正在安安静静地搭着积木。 “静息时间!”客人们不无惊讶地赞叹道,“还真是这样。不过,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在做游戏啊,”妈妈向客人们解释道,“这个游戏每次持续20分钟的时间,等时间到了以后,孩子们就可以尽情玩耍了,不过却不能像刚才那样再大声吵闹了。尽管孩子们并不情愿,可是到时候他们很快就会把兴趣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所以,我们的‘静息’时间常常可以一直持续。” “但是小家伙们怎么就会乖乖地听你的话呢?”客人们都大惑不解地问道。 “因为我们是在做游戏呀,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表现超过别人。孩子们告诉我,生活就像是一场比赛,而稍事休息可以让他们养精蓄锐,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说得很有道理!”客人们啧啧称赞。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探讨孩子们各种行为的不同特征,那么我们也许就能够更加有效地教给孩子自律了。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会分别就啼哭、暴躁易怒、争吵以及戏弄他人等方面的话题来探讨怎样教你的孩子学会严于律己。爸爸妈妈们都知道,对于年龄尚幼的孩子来说,想要让他们做到自律,的难题就是怎样才能让他们不再哭哭啼啼。因此,接下来我们首先要讨论的话题就是哭泣。


【前言】

  后 记 抑怒者胜于驭权者,统治思想者胜于控制城池者。 ——《圣经》 在前几章里,我们一起探讨了几种教孩子自律的方法,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在这里对本册书中的主要规律以及基本要点做一下总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聪明的爸爸妈妈们关心的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孩子自律的品质,积极引导并塑造孩子的个性,使他们日后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约翰?杜威曾经说过:“无论是从一个人的内心还是从外表来看,个性和行为其实是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更加关注得体的举止而不是坚强的意志。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坚强的意志,才能够拥有得体的举止。同样,一个人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典范,才能够让自己举止得体。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之前,你的脑海里一定也已经有了这样一套行为典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向你讲解怎样才能按照你理想中的行为典范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一般来说,女孩子应当谦虚谨慎、心地善良、心灵手巧、衣着整齐、尊敬父母、慎重交友,男孩子应当勤勉孝顺、诚实可靠、崇尚和平、仗义执言、积极进取。简而言之,那些为社会所公认的准则也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行为典范。在这里,我们并不打算标新立异,相反,我们希望爸爸妈妈们在教育孩子之前能够首先反思一下自己的道德准则,然后才能谈及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道德品质等问题。孩子们会在接受上一代人所坚持的理念的基础上对它们有所改进,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对于孩子们来说,要想获得高尚的人格就必须经过严格的道德训练,而要想培养真正的美德,就必须给予他们自由选择言语、行为、职业和娱乐方式的权利。当你为自己的孩子计划如何引导他们未来的生活时,你其实也是在为他们制定一套为自己所认可的行为准则。在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的同时,你可以让他们重视美好人格中的核心部分,比如忠贞、谦逊、诚实、自我牺牲等这些公认的理想品质,帮助他们有所成就。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好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潜在的优秀品质魅力四射。自然界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家庭。有些动物甚至不知道自己把后代产在哪里,还有些虽然知道,但是也丝毫不关心它们的生长发育。比如鸵鸟,它们会把自己的蛋下在沙堆里,用沙土埋上,然后就不闻不问了。 ※ 人类家庭 人类家庭则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构成。让我们来举例说明。查尔斯和马乔莉经朋友介绍相识了,相互寒暄之后彼此互有好感。随后,他们经常在教堂或各种聚会上见面。经过几年的交往,两人结婚了,婚后生了4个可爱的孩子。孩子们和父母共同生活,然后长大成人离开了家庭,成为了社会上备受尊敬的人。这仅仅是众多家庭的一个缩影。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两个人结合在一起,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答案很简单。马乔莉从小就期待,甚至是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当她知道要建立家庭必须先结婚后,就希望能找到个好丈夫。于是,随着智慧的不断增长,她的心中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对理想的未来丈夫的轮廓。起先,查尔斯粗鲁的男子气,以及他身上缺少的品质都让马乔莉觉得反感。但是,后来她慢慢地发现查尔斯身上优良的本质,这唤起了她对查尔斯深深的崇敬,这种崇敬逐渐发展成了挚爱,后他们准备在一起共度余生。同样,查尔斯对于爱情的看法也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一开始,查尔斯对马乔莉一见钟情,不过在他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以后,他对她的热情有所下降。但是,查尔斯的朋友们对马乔莉的印象很好,而且查尔斯也已经变得渐渐成熟,所以终他又回到了她的身边。查尔斯发现,实际上马乔莉是一个坚强、健康、有才能、有品位、气质可爱的女人。于是,他不仅喜欢上了她,而且还在这种爱慕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份崇敬。接着,查尔斯听从了马乔莉的安排,二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结婚标志着他们家庭关系的建立,并为孩子们的出生做好了准备。这时,恋爱时的美好感情现在在家庭生活里产生了作用。首先改变的是,丈夫被妻子从一个粗鲁的准爸爸调教成了一个聪明而又细心的帮手。虽然他不能像妻子那样细心地照料孩子,但是他却可以在生活中帮助妻子——家中的女神,并和孩子们一起回报妻子无私的奉献。他不仅坚持了自己的信念,还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给予妻子和孩子的关爱、照顾与保护。我们必须注意到,动物和人类家庭完全不同。不幸的是,很多人类家庭仍然建立在动物家庭的水平之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要么是这种家庭中父母的心智太差,要么就是家庭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后者来说,我们只需要告诉他们高品质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自己生活品质之间的差别,他们就能有效改进自己的家庭生活。人类家庭和动物家庭的不同在于,它拥有如下这些值得赞扬的品质:婚姻源自于思考、考验、审慎以及父母的赞同。它既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有着物质财富和社会财富方面的原因。一个家庭不是为了某一个人的个人目的而暂时组成的,而是出于对未来的考虑以及明确的社会目的而建立的。在这个家庭里,爸爸妈妈都会坚定地把家庭的利益作为中心,用以权衡每一件有可能影响到家庭生活的事情。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他们坚信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属于这个家庭,这种关系直到死亡才会结束,他们有义务关心和帮助其他的家庭成员。 ※ 父母如神 从上面几章我们可以看出,这套教子丛书中的训练课程是为那些准备恪尽天职的爸爸妈妈们准备的。如果你能够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做到认真严肃,那么你一定也会认同这种看法,即婚姻本身就是一种极为神圣的、重要的机制,是一种利于社会、利于照顾和培育孩子的系统。对于妈妈们来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痛楚会让她们觉得自己就像造物主一样。毫无疑问,爸爸妈妈的作用的确和神相似。两个生命创造出第三个生命,这件事情本身就体现了造物主的本质。孩子出生以后,爸爸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这个小生命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指引他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爱是深沉的情感,爱是强大的动力,爱也是家庭中重要的、至高无上的法则。读到这里,你应该还记得我们在本套丛书中的卷里曾经讨论过的那些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暗示原则在培养孩子自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爸爸妈妈通过直接的方法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某件事的话,其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相反,如果你能够采用本书中所推荐的间接方法,巧妙地运用暗示原则,那么你的孩子一定会欣然从命。也就是说,爸爸妈妈们应当精心营造、严格管理孩子成长的环境,这样他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以我们说,责任是家庭生活的导师,是它在指引着孩子们变得更加自律、更加勤奋。在此,我们希望爸爸妈妈们要在家庭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让自己成为诚实正直的和目光长远的家长,让自己在对孩子的培育上成就斐然。 ※ 子 女 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的责任就是怎样管理和训练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儿子”和“女儿”这两个词进行一些说明。我们选择这两个词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因为这两个词可以表达爸爸妈妈对孩子们那种特别的、亲昵的感觉。同时,“儿子”和“女儿”还指明了一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在家庭中的身份。比如说,当一位爸爸对孩子的表现感到自豪时,会称他为“我的儿子”;同样,“女儿”这一称谓也包含着爸爸妈妈对孩子真挚的感情,因此爸爸妈妈也可以使用“我们的女儿”来培养一个女孩应当具备的那些品质。爸爸、妈妈、儿子、女儿这些称谓使孩子们明白了自己在一个家庭中的身份。我们希望在家庭生活中,爸爸妈妈明确地使用这些称谓。虽然孩子们的年龄尚小,但是这些称呼里所包含的深情挚爱是其他词语所不能替代的。 ※ 与孩子的关系 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显然,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古代,罗马人认为,他们对孩子的生死有着无上的权利。尽管这种野蛮的观念已经为时代所摒弃,但是,在现代社会仍然有些粗俗浅薄、专横野蛮的父母把儿女看成是自己挣钱的工具。今日,这种做法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谴责,那些使用童工的人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实际上,孩子既不是父母的奴隶,也不是次等公民。在柏拉图看来,奴隶是指“一个完全接受另一个人行为意志的人”。对于那些认为孩子是自己附属品的爸爸妈妈来说,这种观念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更是一种对孩子的侮辱;它不仅是父母的耻辱,更是人类历史的污点。 【家教案例】 虽然米尔顿学识渊博,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但是在教育孩子和家庭生活方面却一窍不通。他不仅不让自己的女儿们学习外语,还嘲笑她们说女人只要会说一种语言就足够了。他不允许她们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自己在家里教她们一些东西。为了能让女儿们帮他干活,他强迫她们阅读五六种语言的书籍。对自己所读的内容,孩子们其实完全不能理解。这种强人所难、严厉而又自私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满腹怨气。① 一开始,女儿玛丽只是愤愤不平,后来,这种愤怒很快就发展成了公然反抗。她开始对父亲恶语相加、敬而远之,并且满怀憎恨。当米尔顿要她参加自己再婚的仪式时,玛丽冷冷地拒绝了。她毫不客气地对父亲表示,只有他的葬礼她才会参加。此外,玛丽不仅和姐姐安娜一起伙同仆人们骗取米尔顿的钱财,还不经米尔顿允许就把他写的书给卖了。因此,在垂暮之年,米尔顿曾经满腹心酸地抱怨说,连自己的女儿们也遗弃了他。显然,米尔顿和女儿们之间缺乏的是理解和同情,这一点不仅让他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也让米尔顿自己变成了一个失败者。因此,尽管米尔顿的文学作品深沉雄浑,但是却缺少了自然与甜美。假如他能够和自己的女儿们建立良好的感情联系,那么他的作品可能就会变得更加受人欢迎。 【家教案例】 拜伦遇到的糟糕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妈妈。因为他妈妈不仅其貌不扬、粗鲁愚蠢,而且喜怒无常、肆无忌惮,还有一点儿暴力倾向。只要是拜伦想要的东西,哪怕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她也也会满足孩子的愿望。就算是儿子连着几天逃学,她能不闻不问。可是,当拜伦惹她生气时,她就会变得火冒三丈、怒不可遏。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拜伦都会一走了之,在背地里嘲笑她。有一次,校长不同意让拜伦星期六回家,这可把妈妈气坏了。于是,她跑到学校,在人群里大声吵嚷,这让拜伦在同学们面前丢尽了脸面。“拜伦,你妈妈可真是愚蠢。”校长对他说。拜伦伤心地回答:“我知道。” 拜伦的才华举世闻名,但是他喜怒无常的个性却令人悲哀。假如他的妈妈举止优雅、行为得体,那么拜伦的性格或许就会像他的智慧一样出类拔萃。 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当中,爸爸通常都喜欢和自己的孩子嬉戏玩耍,并与他们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他们的这种教育方法受到诸多名人包括库欣、弗莱彻、麦克莱恩、黑尔及科赫等的广泛推崇。鲍尔斯也说过,他曾见过很多印第安人父亲在照顾孩子的时候甚至要比那些有教养良好的白人父亲更加富有耐心与爱心。地米斯托克利曾经这样说过自己的儿子:“这个孩子是希腊伟大的人,因为希腊人听命于雅典人,雅典人听命于我,我听命于他的妈妈,而他的妈妈则听命于他。”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是受到上天和神灵庇护的。在古代,人们曾经认为孩子甚至能够与刚刚逝去的灵魂进行对话。即使是在那些为神圣的仪式上,孩子也可以毫无顾虑地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