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心与禅》:
绝代才华绝世姿,一生身世一篇诗,朱门年少空门老,艺是宗师禅法师。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
  弘一法师一生三易其身,由儒入释,终登堂入室,修成正果。由释入世,佛心素手作文章,弘一大师以其大智慧、大慈悲、大觉悟,度世度人度己。
  刘海粟先生曾说:“近代人中,我只拜服李叔同一个人。苏曼殊只是聪明而已。李叔同画画、书法、音乐、诗词样样都高明,我却比他少了一样——演戏!”

《禅里禅外悟人生》:
  ★佛终生说法,都是为救济众生,弘一大师正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出世入世名垂青史,俗家佛家皆为大家。

  以律学名家,戒行精严,缁素皈仰,溥海同饮者,当推弘一大师为**人。                    --赵朴初
  佛终生说法,都是为救济众生,他正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                        --朱光潜
  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原使然,而且都是希有的福德。                        --夏丐尊
  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丰子恺

《花雨满天悟禅机》:
  《花雨满天悟禅机》红尘中人看破红尘而达到“悲欣交集”即功德圆满,是弘一法师生平的三部曲。

——朱光潜
  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

——丰子恺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奇特的一个人,*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林语堂

★★★★★推荐购买: 《奥修作品精选集》


【内容简介】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与同时代交往的文化名人、学界泰斗之间的书札、信函,从中感悟人生真谛,深切体悟他的思想内涵,领略弘一法师的人文风采。弘一法师有极高的的文学造诣和佛学造诣,他的作品被同时代的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所推崇,赞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阅读弘一法师的作品,从中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心与禅》收录弘一法师的全部佛学著作,是一部全面展现弘一大师人生境界、佛学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弘一大师平生注重实践,本书内容也要言不烦,其慈悲心怀,溢于言表,堪称启悟世人的经典巨著。

《禅理禅外悟人生》:

  《禅理禅外悟人生》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真义。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本书还配有弘一大师的照片、画像、亲笔手书的格言、佛教造像等,让读者在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的同时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本书收录有《弘一大师讲演录》、《弘一大师晚情集》以及弘一大师的众多讲演稿,很多内容是*次整理出版。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的反映弘一大师人生境界、佛学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弘一大师平生注重实践,本书内容也要言不烦,其慈悲心怀,溢于言表,堪称启悟世人的经典巨著。

《花雨满天悟禅机》:

大师以书画名家而为出世高僧,复以翰墨因缘为弘法引资粮,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功钜利博,泽润无疆,岂仅艺事超绝,笔精墨妙而已哉。……其佛法思想多散见于所作序、跋、题记及与人书简中,片言洞微,精义时出。虽应机之作,亦足见其涉猎之广与主解之深也。


【作者简介】

  李叔同,籍浙江省平湖县,一八八○年阴历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天津一官宦富商之家,一九四二年圆寂于福建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
  一九一八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法名演音,世称弘一大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佛教*杰出的一位高僧,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一“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从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一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历尽荣、辱、悲、欢,遍阅人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脱离苦海。
  佛日:“众生皆苦”,李叔同以其大智慧、大慈悲、大觉悟重入“苦海”,度世度人度己。


【媒体评论】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李叔同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有才华的儿位天才之一,也是*奇特的一个人,*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林语堂
  他的号三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愿使然,而且都是稀有的福德。
  ——夏丐尊


【目录】

本套书包括:《心与禅》《禅里禅外悟人生》《花雨满天悟禅机》

《心与禅》:

代序一 怀李叔同先生
代序二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卷一 前尘梦影
 艺术谈(一)
 艺术谈(二)
 艺术谈(三)
 美术界杂俎(一)
 释美术
 西洋画特别教授法
 辛丑北征泪墨
 致知在格物论
 非静无以成学论
 论废八股兴学论
 中国学堂课本之编撰
 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
 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
 诛卖国贼
 闻济南兵变慨言
 赵尔巽如何
 呜呼!词章!
 论语言之齐
 唱歌法大意
 桫翁墓志》译文
 《城南草堂笔记》跋
 《国学唱歌集》序
 《李苹香》序
 《白阳》诞生词
 《太平洋报》出版祝词
 春柳社开丁未演艺大会之趣意
 春柳社文艺研究会简章
 春柳社演艺部专章
 乐石社
 乐石社社友小传
 广告丛谈
 《太平洋报》破天荒*式之广告
 广告部消息(七则)
 文美会消息(六则)
 城东女学消息(六则)
 日本文艺消息(五则)
 荐函·金石家沈筱庄
 书刊介绍(二则)
 汉长寿钩钩铭题记
 难得
 文坛公鉴
 征求沈叔逵氏肖像
 征求滑稽讽刺画稿
 征求小学校中学校女学校学生诸君毛笔画
 征求学生毛笔画新规则
 醵纨阁李漱筒润格
 李漱筒重订书例
 李叔同书例
 李叔同和上海格致书院征答题
 朽道人传
卷二 明月禅心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持犯篇)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戒体章名相别考)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南山道宣律祖年谱与灵芝律师年谱)   
卷三 烟霞词客
 诗词
 歌词 
卷四 情寄云天
 致毛子坚
 致刘质平
 致夏丐尊
 致弘伞法师
 致高文显
 致性常法师
 致王心湛
 致性愿法师
 致李芳远
 致李圣章
 致李绍莲
 致缪涤源
 致姚石子
 致陈伯衡
 致蔡丐因
 致邓寒香
 致堵申甫
 致崔海翔
 致黄庆澜
 致瑞今法师
 致林赞华
 致李圆净
 致芝峰法师
 致赵伯庼
 致大醒法师
 致聂云台
 致刘光华
 致陈海量
 致郁智朗
 致念西律师
 致广义法师
 致仁开法师
 致果清法师
 致妙莲法师
 致王正邦
 致马冬涵
 致黄幼希
 致杨胜南
 致郑健魂
 致林奉若
 致陈无我
 致如影法师
 致竺摩法师
 致蒋维乔
 致北平佛学研究社
 致上海佛学书局

《禅里禅外悟人生》:

序言一 怀李叔同先生 
序言二 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
序言三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序言四 弘一法师之出家
*篇 执象而求
 1.佛法大意
 2.佛法十疑略释
 3.佛法宗派大概
 4.佛法学习初步
 5.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6.常随佛学
 7.切莫误解佛教
 8.受十善戒法
 9.受八十关斋戒法
 10.授三皈依大意
第二篇 咫尺千里
 1.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2.改习惯
 3.改过实验谈
 4.问答十章
 5.盗戒释相概略问答
 6.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7.敬三宝
 8.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9.佛说无常经叙
 10.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
第三篇 华枝春满
 1.南闽十年之梦影
 2.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3.征辨学律义八则
 4.律学要略
 5.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6.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7.净宗问辨
 8.净土法门大意
 9.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
 10.劝人听钟念佛文
第四篇 天心月圆
第五篇 君子之交
第六篇 地藏法门
第七篇 药师经析疑
第八篇 南山律在家备览

《花雨满天悟禅机》:

代序一 怀弘一上人
代序二 李叔同先生
代序三 我所崇敬的弘一法师
代序四 忆弘一大师
上篇 慧海佛光
释迦牟尼佛为法舍身
菩萨璎珞经自誓受菩萨五重戒法
随分自誓受菩萨戒文析疑
菩萨戒受随纲要表
略诵四分戒菩萨戒法
毗奈耶质疑编
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
惜福习劳持戒自尊
自恣法略例
说戒法略例
受戒法略例
 古今尺略图记
 周尺考记
 周尺别形记
 断食日记
 惠安弘法日记
 壬丙南闽弘法略志
 行脚散记
 西湖夜游记
 记厦门贫儿舍资请宋藏事
 了识律师传
 厦门万寿岩瑞山禅师传
 心灿禅师传
 法空禅师传
 本妙法师传
 记陈敬贤居士轶事
 绍兴开元寺墓建殿堂疏
 大中祥符朗月照禅师塔铭
 题永嘉庆福寺缘册
 清故渊泉居士墓碣
 重兴草庵碑
 玉泉居士墓志铭
中篇 艺彩纷呈
 绘画谈
 浅谈西画
 浅谈国画
 浅谈书法
 关于弘一法师书法变化
 谈写字的方法
 浅谈篆刻
 附录
下篇 一念红尘


【免费在线读】

《心与禅》:

卷一 前尘梦影
  艺术谈(一)
  科学与艺术之关系
  英儒斯宾塞日:“文学美术者,文明之花。”又日:“理学者,手艺之侍女,美术之基础。”可见艺术发达之国,无不根据于科学之发达。科学不发达,艺术未有能发达者也。学科中如理科图画,*宜注重。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新事业,罔不根据于是。是知艺术一部,乃表现人类性灵意识之活泼,照对科学而进行者也。
  美术、工艺之界说
  美术、工艺,二者不可并为一谈。美术者,工艺智识所变幻,妙思所结构,而能令人起一种之美感者也。工艺则注意于实科而已。然究其起点,无不注重于画图。即以美术学校论,以预备画图入手,而雕刻图案、金工铸造各大科中,亦仍注重此木炭、毛笔、用器等画。惟图画之注意,一在应用,一在高尚。故工艺之目的,在实技;美术之志趣,在精神。
  摘绵
  摘绵制法,先画一图,不拘花草鸟兽,用色绢剪成小方块,折之以角,层层折叠。如叠花则折长角,鸟羽或用圆角,或用长短角。花梗则用绕绒铜丝。鸟足亦如此。总之,能设色图画者,学习较易。用法或作横挂、屏风、堂幅、照架等类,或堆于绢质花瓶、花篮上,突出如生,色样鲜艳,颇有名贵气。然非善于图画者不辨。女子美术学校盛行之。
  ……

《禅理禅外悟人生》:
*篇 执象而求
  佛法大意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因佛法是真能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
  迷信,而与以正信。
  恶行,而与以正行。
  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
  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今日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兹以时间无多,惟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即归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埵之省文。菩提者觉,萨埵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埵。此以悲智二义解释,与前同也。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亦可以悲智二义分释。如楞严经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约智言也。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八年七月十六日子漳州七宝寺所做讲演。
  *弘一大师受漳州各方邀请,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七日抵达漳州,四天之后,日寇即侵占厦门。弘一大师因此滞留于漳州弘法。
  *菩提:梵文音译,意为“觉”“智”,等,指对佛教真谛的觉悟,这是狭义的解释。若从广义上理解,则凡能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均可称作“菩提”。
  *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是虚幻不定的,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刹那生灭的,即无质无体,假而不实,故谓之“空”。
  *菩萨诞:相传夏历二月十九日是观世音之生日,夏历六月十九日是其成道日。弘一大师此次讲演作于夏历六月十九日,实际上系观世音之成道日。
  *“南无”是佛教信徒一心归依于佛的用语,除“归依”之义外,还含有“致敬”、“归敬”、“归命”等义。
  ……

《花雨满天悟禅机》:

  上篇 慧海佛光
  释迦牟尼佛为法舍身
 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来这里读书又复得闻佛法呢?!今这样真是好极了!诸生得这难得机缘,应各各起欢喜心,深自庆幸才是!
 我今讲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为法舍身几段故事给诸位听。现在先引《涅槃经》一段来说: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当无佛法时代,曾作婆罗门。这位婆罗门,品格清高,与众不同,发心访求佛法。那时忉利天王在天宫瞧见,要试此婆罗门有无真心,化为罗刹鬼,状极凶恶,来与婆罗门说法,但是仅说半偈(印度古代的习惯以四句为一偈)。婆罗门听了罗刹鬼所说的半偈很喜欢,要求罗刹再说后半偈,罗刹不肯。
 婆罗门力求,罗刹便向婆罗门道:“你要我说后半偈也可以,你应把身上的血给我饮,身上的肉给我吃,才可许你。”婆罗门为求法故,即时答应道:“我甚愿将我身上的血肉给你。”罗刹以婆罗门既然诚恳地允许,便把后半偈说给他听。婆罗门得闻了后半偈,真觉心满意足:不特自己欢喜,并且把这偈书写在各处,遍传到人间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