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吴正宪老师近几年广受好评的公开课以及一些典型的课例片段,并附以专家的精彩点评和同行的学习感悟。吴正宪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众多课例不仅展示了她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更体现了她独特的儿童观和数学教育观。


【编辑推荐】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荣获 201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作者简介】

吴正宪,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等,出版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等多本著作。
张秋爽,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曾被评为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青年教师,在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的远程培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等项目中任主讲教师。
贾福录,中学高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参与编写了《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等五本著作。


【目录】

前言
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情”是吴老师为人、为师的显著特点,她用真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真情诠释每一节课,她用教师的爱唤醒学生的情,让学生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数学,因为喜欢数学而喜欢学习。
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
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说儿童能懂的话,简单明了,而且话语生动、亲切,很适合学生,更能激发学生主体的深度参与,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
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会如此激动、兴奋,会妙语连珠、思维活跃?吴老师善于制造思维矛盾,随着课堂的深入,认知矛盾在师生的交流、探索、辩论、合作中不知不觉地化解了,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一节课中哪些生成性问题是资源,可以整合利用?哪些具有引发讨论的价值,需要放大?……吴老师总是能机智地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
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
吴老师以哲学视角审视数学教学,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成知识网,形成脉络清晰的、立体的知识模块,在不断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
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只有“做”才能获得真知,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吴老师善于创设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力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有机结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提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及概括的能力。
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告诉学生真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求真理。吴老师常说:“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更要带着学生追本溯源去寻根。让学生看到知识背后的知识,还有知识背后的思考。”
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
吴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改进教学设计,为学生架设“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只有当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真诚交流的对话课堂
吴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对话,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内,在轻松的氛围中,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才能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感受成长的快乐,这种境界是课堂教学的至高追求。
着眼未来的发展课堂
吴老师认为每个孩子都带着自身特有的潜力来到人世,带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智慧走进学校,因此,我们教育者要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千方百计地启迪他们的智慧,帮他们开启潜能的大门。
附录1:《搭配》课堂教学实录
附录2:《重叠问题》课堂教学实录


【媒体评论】

每次听吴老师上课,我总被她和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精彩互动场景感动,被她“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的孩子们乐学的氛围吸引。听她的课的确是一种享受。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周玉仁

孩子们爱上吴老师的课,同事们愿意同吴老师合作,年轻老师渴望和吴老师交朋友,专家们将吴老师的教学作为案例写在书中,讲给学生听。如果能把这些原因找出来,可能就是吴老师数学教育之魂吧。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马云鹏


【1元秒杀专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