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布局必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在粮食问题上,我们需要有选择性地利用世界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本书对国际粮食安全基本状况、国内粮食生产和供求基本情况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思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相关保障措施。


【编辑推荐】

  衣食足、仓廪实、天下安,这是亘古不变的社会规律。
  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粮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从全球粮食生产与消费的角度看,供求偏紧的态势难以在近期、中期改变。全球正在进入高粮价时代,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


【作者简介】

  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参加过党中央、国务院一些文件的起草工作。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与他人合著《调查中国农村》、《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问题研究》、《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我国食物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战略研究》等。多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著作奖等。兼任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

  陈洁,博士、研究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史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农村综合发展、水产经济、草地管理、合作经济、农村财政等。曾主持和参加国际国内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百余篇。

  罗丹,博士,2006年进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主要研究农村经济,曾主持和参与国内外课题30余项,与他人合作出版著作9部,公开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近200篇。研究成果曾获中国发展研究奖、 “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粮食安全

第一节 世界粮食供求关系将长期偏紧

第二节 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得到足够保证

第三节 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仍然艰巨

第四节 战略思路

第五节 关键问题

第六节 保障措施

第二章 粮食供求格局与粮食安全

第一节 粮食生产发展过程

第二节 粮食消费需求

第三节 粮食供求基本格局

第三章 粮食生产布局与粮食安全

第一节 水土资源和农业区划

第二节 粮食生产区域格局

第三节 粮食生产的区域结构特征

第四章 粮食生产成本与粮食安全

第一节 三种粮食平均成本收益变化

第二节 稻谷成本收益的变化

第三节 小麦成本收益的变化

第四节 玉米成本收益的变化

第五节 大豆成本收益的变化

第五章 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与粮食安全

第一节 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第二节 合理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

第三节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

第六章 粮食生产条件与粮食安全

第一节 稳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第二节 农业水利建?/p>

第三节 种业发展与粮食安全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

第七章 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安全

第一节 健全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

第二节 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节 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第八章 科技教育与粮食安全

第一节 国外发展农业科技教育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中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第三节 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对策建议

第九章 转基因技术与粮食安全

第十章 世界粮食供求格局与中国粮食安全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二、科技教育支撑得到强化

  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我国在中央、省、地、县、乡各个层次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并新建了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涉农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理论研究体系,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等院校、涉农重点企业参与形成的关键技术研究体系,以区域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同时,通过建设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种质资源圃等基地平台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搭建了重要平台。据农业部门概算,我国已经共有农业科研人才27万人。种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突出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农作物品种普遍更换了6-7次,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6%。目前,我国有400多家种业科研机构,10多万名种业科技人才。我国经过长期探索,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建立了“四级农科网”,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得到改革和完善。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96万个,农技推广人员71.3万人。农业科技教育的发展,极大支撑了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的发展。2010年,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2%。

  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稳定

  农业的劳动对象都是有生命的,这就决定了农业不仅是一个再生产过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而自然再生产过程极为复杂,很难通过工序的标准化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劳动者要对整个生产过程具有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悉心投入。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将劳动者与最终劳动成果直接紧密挂钩。人民公社体制下到处出现“磨洋工”的现象,就是因为核算层次过高,农民付出的劳动与劳动成果没有紧密联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