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赵霖等编著的《中国人该怎么吃》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引,介绍了世界各地经典的餐饮文化、剖析了“洋快餐”等垃圾食品的危害,重点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阐述了“寓医于食”的道理。通过讲解中餐的“十大平衡”,介绍各种天然食物的保健功能和食用方法,倡导“凡膳皆药”、“食物是*好的药物”的健康理念,使群众能理解和掌握简、便、廉、验的中医“食疗”方法,增强自主防病、抗病的能力。书中还介绍了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以及如何进行防范的方法。全书贯穿着“预防胜于治疗”,“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体现着“科学配餐是不用资金投入,就可以提高和改善健康状况”的科学理念。


【作者简介】

赵霖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健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香港保健协会医学顾问。2003年参加了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部举办的“相约健康社区行”健康教育巡讲活动,被聘为“健康教育首席专家”。2005年,被中央保健委员会聘为预防保健会诊专家。
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医学教育,通晓中医营养学。结合现代营养学理论,根据“寓医于食”的学术思想,在慢性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运用饮食调理等食疗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自1991年到2006年,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先后8次赴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营养生理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生命科学中心等机构从事客座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科普文章300余篇,著书8本,译书2本。先后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余名。
1998年与鲍善芬教授编著的《中国人怎么吃》一书,于2001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二等奖。2003年7月,荣获中国科协授予的“防治非典型性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8年,中央文明办、国家民政部、国家出版署、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授予赵霖教授“先进个人奉献奖”。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年,被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授予“老年保健突出贡献奖”。2010年11月,被甘肃省评为“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先进个人”。鲍善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七十年代在河北省医学科学院从事药物、食管癌环境地学病因学及微量元素研究。1985年调入解放军总医院,与赵霖同志一起创建了微量元素研究室。任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北京微量元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多次赴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从事客座研究,开展了微量元素如锌、铜缺乏大鼠动物模型研究和元素代谢实验:建立了同位素稀释技术测定45Ca标记大鼠钙的真正吸收率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定量比较了6种不同钙剂的真正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同时对新资源食品松花粉等的抗氧化功能进行了研究。
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有关新型钙剂的研究,并完成了该钙剂的临床应用和开发:主持并完成了医院老年病房四季全膳食及管饲膳的临床营养学研究:曾先后3次获得《国际铜业协会》环境科学项目基金资助,开展了“北京地区膳食铜摄入的营养调查”;对松花粉的营养以及功效开展了多项研究。并与赵霖教授共同撰写了《中国人怎么吃》、《连队饮食营养新说》、《蔬菜营养健康》、《油脂营养健康》等书。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部分 饮食文化——人类餐桌上的文明
 一、餐桌上的“民族精神”
 二、世界各国的膳食与餐饮
第二部分 中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一、“百世相传三代艺”——中餐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餐烹调术——中华饮食文化的结晶
 三、发明筷子是中国古人的重大贡献
 四、“饮食有节,身必无灾”——中餐的平衡膳食理论
 五、平衡的中餐是防治“慢病”的灵丹妙药
第三部分 “先进厨房,后进药房”,不要忽视食物的力量
 一、相信您的自愈力——人体自稳定平衡调节机制
 二、水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三、“五谷宜为养”,食五谷治百病
 四、“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
 五、“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
 六、吃四条腿和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
 七、“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
 八、“遍食百果能成仙”
 九、“茶为万病之药”,勿忘饮茶健身
 ……
第四部分 “养生当论食补”,食物是好的药物
第五部分 “膳食指南”倡导的目标——“吃好求健康”
第六部分 美国食品安全的前车之鉴
第七部分 “洋快餐”是否会成为人类又一个“烟草工业”
第八部分 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
结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免费在线读】

中餐菜肴的评价指标包括“色、香、味、形、器、效”六个方面,“效”就是“食疗”效果。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就实践了“食药同源、膳药同功”的理念。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寓医于食”——利用食物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基础。历代药典《本草》都记载了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甲乙经》一书记载了殷代厨师出身的宰相伊尹,将烹饪中搭配不同种类的食物,综合协调的经验应用于中药复方汤液熬制,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说明生姜与桂枝不仅用作调料,也是温阳、解毒、发汗的药物。古人对食物功能的观察由来已久,古籍《淮南子》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记述了茶叶的解毒功能。
在周代“食医”已成为医事制度的组成部分,《周礼·天官·食医》记述,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食医调膳着眼于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体功能的协调。主张杂食,并根据季节与节令的气候变化调整食物,注重味型与季节的呼应,关注进食者的食欲与体质的关系,形成了重视饮食养生的传统。
在先秦时代,医生和厨师之间就配合默契,此后历代医家都应用“食疗”治病。选料注重药食兼用的动植物,将根、茎、叶、花、果与皮、肉、骨、脂、脏巧妙搭配,达到既滋补强体,又疗疾祛病的目的。古代中医学有关饮食洁净,力戒偏嗜,季节进补与调味禁忌等学说,都被历代《菜谱》与《食经》收载。
中餐也常以中药入馔——如燕窝粥、人参鸡、虫草金龟、枸杞鸭子等,几千年来坚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饮食清淡,素食为主”和“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膳食理念,利用天然食物滋阴补阳,“药补不如食补”、“凡膳皆药”的食疗理念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P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