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李伟文,台湾公认的教养专家,
  他用“阅读”这个*省钱的方式教出了两个让全台称羡的女儿,也让很多人发出“做你的孩子真好”的感叹。

  本书被誉为少年版《亲爱的安德烈》,台湾教育界齐声推荐


【作者简介】

  李伟文
  牙医师、作家、教养专家、荒野保护协会创办人。
  座右铭是“一生玩不够”。生命中期盼获得的礼物是“慈悲”与“智慧”。对智慧的追求通过阅读来实现,慈悲则靠号召朋友从事公益服务来实践,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阅读、朋友、大自然”。
  喜欢朋友与大自然,所以和朋友成立了荒野保护协会;喜欢阅读,所以将牙科诊所变成了有四、五千本藏书的社区图书馆;相信影像对民众的影响力,因此曾经担任台湾公共电视、华视电视公司董事,并与孩子一起从电影中领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同时,通过写作分享生命心得,著有《教养可以这么浪漫》《阅读是浪漫的教养》《电影里的生命教育》《你每天都在改变世界》《我的野人朋友》《我在黄昏的日落前赶路》《倾听自己的鼓声》等,广受好评。其中《教养可以这么浪漫》和《阅读是浪漫的教养》在台湾教养界负有盛名,均荣登诚品、金石堂、博客来、法雅客四大书店畅销榜,成为众多台湾家庭亲子教育的指南。

  双胞胎AB宝
A宝李欣澄,B宝李欣恬,李伟文的双胞胎女儿,《好读周报》专栏作者,持续近三年、周周不中断,目前就读台北重点中学中山、北一女。因为《教养可以这么浪漫》和《阅读是浪漫的教养》的畅销,AB宝成为台湾教养界家喻户晓的双胞胎姐妹。


【目录】

Part. 前言
   如何引导孩子进入阅读世界?
    学龄前——孩子看不懂没关系,从亲子共读中传递陪伴孩子的“爱”
    上学后——让书无所不在,让孩子跟我妈一起爱上阅读!
    从阅读到写作——将想象力和创造力落实的工具
    上网=阅读?!——网络讯息搜寻与阅读书本有什么不一样?
   
Part. 1 爸爸,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学习】投资自己,活出更快乐的未来
   【考试】在磨练中找到人生的正解
   【放轻松】逛夜市,饮食学问大
   【节奏】看画展,听讲座,考试暂时摆一边
   【压力】永不止息的考试压力
   【自学】阅读达雷尔,吸一口自然的芬芳
   【起飞】发榜后的天空
   
Part. 2 家人,我们亲密的伙伴!
   【爸爸】我们的美好时光!
   【想当年】让家人陷入幸福回忆的老事物
   【朋友】朋友是给自己的礼物
   
Part. 3 阅读生活,阅读人生!
   【经典】替人生存点美好,存点希望
   【付出】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小王子
   【成长】是神话,也是现实人生
   【奉献】特蕾莎以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壮游】那些为孩子奔走的人
   【追梦】五月天,改变世界的摇滚乐
   【实践】虽然傻,但是活得兴高采烈
   【志向】记者、独行者的时代视野
   【挫折】卓别林,在搞笑中深思!
   【勇气】比放弃更困难的选择
   【价值观】做自己人生的英雄
   【真实与虚伪】楚门的世界,真与假的界线
   【谎言】真实的与善意的谎言
   【倾听自己】不赶时尚做自己
   【气度】破解不可能的通天神探
   【生命志业】动机不同,态度与品格也不相同
   【斗士】失败也是生命的礼物
   【正面看待】他不是没教养,只是大脑生病了!
   【理想】孔子,一位幽默宽厚的老师
   【历史】你愿意生在哪个时代?
   【地球的未来】假如人类消失了?
   【城市的未来】什么样的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后记

附录


【内容简介】

  作者李伟文从生活中、时事、书本、电影里找寻灵感,和他的双胞胎女儿AB宝,一起共读好书、共赏电影、共听音乐……
  全书共分三部分:爸爸,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家人,我们亲密的伙伴
  阅读生活,阅读人生!
  全书贯穿80本书,50部电影,以及展览、演出、讲座等,在与孩子共同的阅读中梳理“压力”“自学”“朋友”“付出”“成长”“壮游”“追梦”“志向”“勇气”“气度”等有关孩子学习、成长的命题。
  从AB宝姐妹的交换日记看到:她们在考试满档的国中生活中,寻找生命的泉源;考试遇到挫折要怎样重振士气;“为什么要读书?”是怎么解惑的;是什么书及电影让她们彷佛回到外公、奶奶、爸爸的年轻岁月;看了什么演讲影片让她们体会到“失败也是生命的礼物”……
  然而伟文爸爸的回信里,娓娓道来的是一段段真实的人生体验、中西方的典范人物故事、多元的阅读建议,温暖而真切,希望孩子领会生命、拓展视野的真情表露无遗。
  每一篇都交织着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爸爸宽广视野的生活领悟!
  每一篇都是送给孩子的生命礼物!

  用轻松的亲子阅读化解硬邦邦的家教,通过亲子交换日记把家长的生命感悟传达给孩子。


【免费在线读】

  妈妈的心声——教养真的可以浪漫吗?(AB宝妈,柯蕴慧)
  有些朋友想了解我们家教养现场的手资料,会好奇地问:“教养真如伟文所说,可以这么浪漫吗?”如果浪漫是全家会跟着文字、影像一起感动;是面对喜悦的事,可以分享快乐;是面对挫折,可以彼此加油打气。那“教养一定要浪漫”!
  记得孩子十岁的时候,班上的亲师恳谈会,老师要家长分享教养心得。多数的家长热切地讨论如何督促孩子课业,我只想到孩子已经十岁了,能留在身边或许就只有再一个十年,还是赶紧疼她们、爱她们吧!学习是孩子一辈子的课题,如果为了孩子的课业成绩破坏家人间的和谐,日后我一定会后悔的。所以“教养非要浪漫不可”!
  熟识的亲友都知道伟文浪漫的个性,也质疑伟文说得多、做得少。他经常被我揶揄,帮孩子换尿片的次数,两个孩子加起来只有一次,还是因为受了朋友的鼓噪才表演的。虽然孩子学龄前,伟文像是个观察员,但是我知道日后在亲子的关系上,他大有可为。伟文退伍到“空总”服务,假日就到小区童军团当团长,原本安排带“小狼”,但是他的个性、身高和小一、小二的“小狼”始终有距离。后来换到带国中团的童子军,伟文就如鱼得水了,看到他经常拍照、写信鼓励队上的孩子。现在,青少年期的AB宝像是伟文的朋友、情人,常常一脸倦容的伟文,回家看到孩子就变得神采奕奕。教养孩子,父母也要找到自己觉得舒服、浪漫的位子吧!
  到底什么是“浪漫的教养”,是带着孩子到五星级饭店旅游吗?是带着孩子到高档的餐厅消费吗?这是浪费而不是浪漫。物质愈多,反而不可能真正浪漫。大家还记得谈恋爱吗?回想年轻的时候,真正留在记忆里的,是两个傻瓜骑着摩托车到天涯海滨追逐落日,是在雨中散步谈心、唱情歌,这些事儿都是不太花钱的。物质总会消耗掉,精神层次的回忆才会长久。父母能留给孩子、鼓励孩子的,就是一些温暖与浪漫吧!
  教养孩子在规则的收放间,的确很难拿捏。但可以肯定的是“浪漫”的教养,亲子关系一定不会变坏。希望看完这本书的读者,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不要拿自己的家人和别的家人比较,那对亲子关系是很具杀伤力的,把力气用在创造属于你们的“浪漫”吧!
  后,这本书的产生,真的要感谢《好读周报》的康锦卿主编,她“浪漫”地支持两个面临升学压力的国中生,长期记录生活轨迹,还不时传来鼓励的分享;也因为周报,我们全家有了更宽阔的话题和视野,反而纾解孩子考试的压力。也要感谢“野人”出版社,给了我们家三个“荒野人”野人献曝的机会。
  
  
  ·如何引导孩子进入阅读世界?
  
  自从我和蕴慧当了父母之后,我们的教养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习惯。学龄前──孩子看不懂没关系,从亲子共读中传递陪伴孩子的“爱”!AB宝出生没多久,蕴慧就开始抱着她们进行亲子共读,一直持续到上小学她们自己会拿着书看为止。现在问她们是不是记得小时候的事情,说实在的,她们在幼儿园大班以前所有的记忆都非常模糊,若记得,也是通过相片或我们跟她们述说的。
  为什么要亲子共读? 念故事是为了跟孩子说话!
  如果孩子童稚时代的一切都将忘记,那么父母亲花费那么多心力值不值得呢?
  答案是值得的,因为亲子共读不是为了知识学习,而是大人通过绘本和婴儿说话,让他们感受到爱,这是一种心灵的联结,更是全家共享的快乐时光。
  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语调中的爱,以及依偎在怀中那种温暖甜蜜的感觉。
  如何挑选绘本? 从能感动自己的开始!
  因为绘本的故事是由父母亲念的,所以这个故事必须是父母亲很喜欢,会被感动的。不要只因为别人推荐或这本书得过奖就选用,因为别人喜欢的我们不一定会有共呜,我们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别人可能一点感觉也没有,所以一定要挑一些我们读再多次自己也都喜欢的故事。
  市面上好绘本那么多,一定可以找到这类的书。因为孩子感受能力很强,当我们念着真心喜欢的故事时,那种感动的能量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体会到阅读真是生命美好的时刻。
  同时要注意绘本故事不能只用眼睛去看,也要用耳朵去听,因为看的与听的节奏感是不同的,有的故事看起来很流畅,可是念起来却很怪,这样的文笔就不适合共读。
  另外,绘本就是图书与文字合成的书,因为孩子看不懂文字,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念着故事时,他们就是盯着图看,因此绘本的图像美感非常重要。有一位日本儿童教育专家,也是资深的出版人就曾经这么表示:“孩子气的传统婴儿图画书,反而不适合作为婴儿的启蒙图画书。”他认为应该挑选的画是正确而写实,换句话说就是有层次、有明暗的艺术创作。甚至他明白地表示:“迪士尼卡通图画是失去质感的沉淀色彩,毫无生气。”
  的确,让孩子在感受到爱、听故事之余,也可以同时学会欣赏美好的艺术创造不是很好吗?
  
  ·我很忙,可不可以用听录音带来取代?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学龄前的孩子听父母亲念跟听录音带,效果完全不同。当我们把孩子抱在怀里,彼此肢体眼神有互动,这时候我们念出来的声音对孩子才有意义,不然即便是高传真的录音设备,对孩子而言,也只如同街上的车声,是背景噪音而已。
  所以,若要共读,就真的陪着孩子一起享受这段时光,而不是通过录音带来打发孩子的时间。
  
  ·故事讲完要分享或讨论吗?
  等到孩子上幼儿园后,亲子共读会更有趣,因为孩子会有很多的反应,也许也会问我们问题。
  有很多妈妈常常在念完故事之后,会加上一段评论,顺便训诫一下孩子:“你看小熊都会自己整理东西,不像你玩具都乱丢!”我们身为父母千万要记得:讲故事就讲故事,不要附带太多的解释与教训,或者顺便批评指责孩子。这样一来共同享受快乐的气氛马上就荡然无存,重要的是让孩子无形中感受“阅读是快乐的”,才能为下一阶段“自己阅读”奠定美好的基础。
  如果父母念完故事真的想讲点什么话,多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自己类似的经验就好,同时,还是要记得不要逼孩子讲自己的感想或心得。如果孩子自己愿意讲好,不想讲也不要勉强,因为每个孩子语言表达的发展情况不一样,我们要相信即便孩子不会表达,但是好的故事一定能带给他们很多的感受,这些经验可以让他在成长中慢慢沉淀与转化。
  
  ·上学后──让书无所不在,让孩子跟我们一起爱上阅读!
  让孩子养成一生阅读的好习惯,只要大人辛苦两三年就能实现的,尤其以开始有能力阅读文字的小三、小四为关键,这关键时间一旦错过,以后要培养就会更辛苦、更不容易了。
  但是要如何开始?如何让孩子喜欢?需要等待机缘,没有机缘,对孩子来说反而会变成压力。
  记得AB宝小三时,还不大肯看文字书。这时我刚好发现九歌儿童书房出版了一本双胞胎故事的小说,就买回家送女儿。AB宝立刻被吸引。这就是所谓的机缘:让孩子先爱上一本书,爱到等不及读完就急着想和人分享,这书就会成为触媒,带领孩子到下一本书、下一本书,再下一本书。
  接着,就要乘胜追击,我把九歌儿童书房的小说一一买回家。AB宝因为看完生平本纯文本书,对自己有了信心,马上又连着看了三四本。其实,孩子都爱书,大人要做的就是等待机缘、创造机缘,然后为他们挑到一本“对的书”。
  
  
  ·父母要以身作则,千万别让看书变成孩子的惩罚!
  近十年来,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深深了解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所以积极推展儿童阅读运动,这些年在台湾也是如此,从都市到偏乡,从山上到海滨,都有许多怀抱热情的故事妈妈以及来自企业或大学的志工到各个小学陪伴孩子阅读,各级教育体系也使用很多奖励办法来鼓励孩子多读书,这些努力虽然达到某些效果,但是大部分的活动就只是活动,无法养成孩子长期且自发性的阅读兴趣。
  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学校的环境发生,是课程的一部分,当孩子回到家之后,若家长没有在生活中示范,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真正的兴趣,那么学校的活动可能就会像放烟火一样,一闪即逝。
  假如父母整个晚上都在看电视,却叫孩子进房间读书,或者孩子不乖闯祸了,父母的处罚是:“进房间读书,三个小时不准看电视。”孩子无形中就会认为读书是处罚,是痛苦的,于是就会离书本愈来愈远了。
  像我家在孩子出生之后就把电视机送走,家里没有电视机之后,多出了很多亲子互动、亲子一起学习的机会,全家人也可以安静地进入书中的美好天地。
  若是孩子从小就看见父母有空就陶醉在书里的世界,然后家里也有适合他们年龄阅读的有趣书籍,不必我们“推动”或用言语训诫,孩子就会跟着我们爱上阅读。
  
  
  ·营造情境式学习:把家里变成图书馆,增加孩子翻书、阅读的机会!
  养成孩子阅读习惯很重要的条件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范围中有书,不管是班上的班级图书馆,或是住家旁边的公立图书馆,或者是把家里变成有很多藏书的图书馆。
  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地证明人是情境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反应会随着所处时空与场景氛围而改变,若以更长的时间来看,人的性格甚至外貌形体也会随着我们生活的环境而改变。换句话说,人可以选择环境甚至改变环境,可是一旦住进去之后,环境就会反过来改变我们,这也就是建筑学大师莱特所说的“人塑造环境,环境塑造人”。
  因此,让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书,是“让孩子爱上阅读”非常简单、非常有效的方法。
  环境除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空间之外,我们每天所接触的讯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也都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真的很难逃脱环境的影响,除非我们能非常自觉地察知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并且通过阅读或真实体验来建构对另一种生活的想象,那种憧憬我认为是超越环境限制的力量。
  这就是阅读可以改变我们人生的原因,因此若是我们想让偏乡或文化刺激不足地区的孩子减少城乡差距,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有效、也是耗用资源少的投资了。
  除了公家或学校的图书馆藏书要增加,同时也要想办法增加学生的使用率之外,如果父母经济能力许可的话,尽量要多买书,至少要帮孩子准备他自己的书架,上面摆放的不是教科书而是他喜欢的小说,当然若是可能的话,这个图书架能扩大成书房,或者把家里的空间都摆满了书,像是图书馆一样,那就更棒了。
  像我家除了没有电视机,也没有酒柜或沙发椅,只有一个像图书馆那样超大的阅读桌(乒乓球桌般大),四周都是书墙,孩子回到家里就是端坐在桌前看书。
  有人会说为什么要买书,反正书可以从图书馆借就好,干吗花钱买?我觉得建立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藏书有两个目的,一是任何值得看或自己喜欢的书,一定有重读的必要,好随时摆放在自己身边,二则是有些好书目前或许没时间读,但是我们想看或值得我们看,这些书若没有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范围内,在视野所及之处,阅读的机会当然就少了许多。
  尤其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多多少少会有点叛逆,往往我们愈要他们做的事,他们愈不想做,我们愈是推荐他们看的书,他们愈是排斥,所以我建议千万不要勉强他们,只要悄悄地准备一些有趣的书或希望他们看的书,随意置放在家里、餐桌旁、玄关上,或厕所里,反正若是家里四处都是书,现在的书封面都设计得很吸引人,书名也取得很有创意,孩子总有穷极无聊或无所事事的时刻,他们或许就会随手拿起来翻阅,若是其中一句话,或一段故事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许就这么一头栽入书中的动人世界了。


【前言】

 那些孩子教我的事!(李伟文)
  
  跟有孩子的老朋友相聚时,往往聊着聊着不小心就聊成“爸爸经”,有时兴高采烈,有时又互吐苦水。有一次在长庚医院任职的高中好友忽然感叹:“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亲好像完全没有时间管我们,我们还不是长得都还不错,那么我们现在究竟需不需要花那么多心力在孩子身上呢?”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热烈的讨论,后大家的结论是:“需要的,在这个时代若像我们的父母亲那样不管孩子的话,孩子真的会长得不太好。”因为时代的变迁,除了愈来愈复杂,诱惑愈来愈多,竞争也愈来愈剧烈,现在的社会的确不太容易能够安安静静照着自己的步伐,依着自己的速度慢慢学习与成长。
  可是,若是必须“管”孩子,又该怎么管?
  我看到不计其数的家长“管”得很认真,却管出许多亲子问题,搞不好还真的不如放牛吃草来得好呢!那么“管跟不管”之间,该如何拿捏呢?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讲过一个寓言:在寒冷的冬天里,一群冷得发抖的豪猪挤在一起取暖,它们发觉被彼此的刺扎痛,但是分开之后又觉得冷,在经过无数次的进进退退之后,这些豪猪终于发现了能够彼此取暖,又不致扎痛对方的安全距离。
  我相信每个家长当然是爱孩子的,也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努力,可是我们的确也必须在时代变迁与孩子不断成长的蜕变历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学习找到舒适的方式陪伴他们,就像那群进进退退的豪猪一样。
  三年多前,在我双胞胎女儿小学毕业前,我整理了陪伴她们十二年的心得,出版了《教养可以这么浪漫》,获得许多回响,甚至远在中国厦门大学任教的一对夫妻也表示他们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才有勇气决定要生小孩的。
  其实陪伴孩子的挑战,是他们成长的速度很快,一年两年对为工作而忙碌的大人来说是一眨眼的事,可是对孩子而言,单单一年两年的变化,从外观到内在,几乎是截然不同的生命样貌。
  如何找到适当的工具持续陪伴着孩子长大?这本《阅读是浪漫的教养》就是在我女儿国中念书的三年里,我与她们一起思考与对话的内容。
  在与众多爸爸或妈妈的交流中,我发现那些亲子关系不错的家长,大都很享受与孩子互动的过程,甚至会兴高采烈地发表他们从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
  的确,从孩子爬行、学步、童言童语中,我们不只跟着孩子一起回溯生命的成长,还通过孩子的眼光,重新看见我们失落的那个世界。到了孩子进入学校,尤其进入青春期之后,那就更好玩了,不像之前父母亲居于掌控主导孩子生命的角色,慢慢转变成跟孩子对话,甚至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得一些启示。
  比如说,这些年来,我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生活变得没有规划,虽然还是一样忙碌,可是几乎都是随缘、随性,被机缘推着走,甚至常常逃避一些该做的事,压力大时反而不顾一切地看武侠小说或推理小说。但是B宝的生活始终是按部就班,每天或每周拟好的计划一定确实执行,比如原先预定周日下午爬山,我们看看天色阴沉似乎会下雨,想说就不要出门了,但是B宝是“既然已经决定了,就一定要做”。她照表操课的执行力与意志力,是身为老爸的我自叹弗如的。
  另外,A宝从小就有“大姊头”的架势,非常关心体贴别人,手腕上有一个疤痕是小时候被妹妹咬的,虽然偶尔会展示给朋友看,藉此消遣一下妹妹,但是A宝从小就非常照顾妹妹,也很体贴别人,比如说外婆假日住到山上来看看外孙女,若不巧碰到她们段考或模拟考整天忙着K书没空答理人,A宝往往会在就寝前特意到外婆房间嘀嘀咕咕聊个半小时才上床睡觉。
  我也常常在与她们一起看书、看电影或旅行之后的讨论中,有不少的收获,我相信这种亲子心灵交流的时刻不见得会耗费忙碌的大人太多时间,也不必花多少钱,只要我们有心,任何人应该都能做得到,只要我们找到适当的工具与准备适当的情境,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养可以这么浪漫》与《阅读是浪漫的教养》这两本书就是我怀抱着野人献曝的心情将我们家庭生活的真实与读者分享。
  当然,能够有这本书,全得归功与感谢《联合报》主编康锦卿小姐,因为她邀约AB宝在《联合报》为中学生所出版的《好读周报》里写专栏,每周必须交稿的压力,让AB宝在一般略显苍白的国中生活中,得以探出头来探索这个世界,我也才能够陪伴着她们有了这些父女的对话。
  也非常恭喜《好读周报》在2011年8月获得世界报业协会(WAN,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报纸媒体组成的国际性组织)所颁发的特别奖“年轻读者奖”(也是历来台湾获奖的报纸),评审对《好读周报》的评语是:把创新思考应用到帮助年轻读者阅读,在新闻专业报道和读者创作的内容之间,找到难以掌握的平衡,持续关心教育,也帮助学生学习认识及反思新闻,并且协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两年多以来,AB宝的专栏能在这获奖的刊物中代表中学生呈现她们这个阶段年轻人的所思所想,身为父亲的我也“与有荣焉”,也希望这本书对于中学生,以及想了解中学生,或想与中学生对话却不知从何着手的父母师长,提供一点点的帮助,那么,才能弥补我内心为了出版这本书所牺牲的树的不安!
 


【媒体评论】

  我相信,只要有心,每个父母亲应该都可以做到我们使用的方法,不必花太多钱,也不必花太多时间,我更认为*不必是一个高学历高收入的父母亲才有能力给孩子理想中的教育资源。——李伟文(本书作者)
   
  李医师给孩子好的礼物,是一种带得走的能力,一种能够透过自主阅读而学习与判断思考的能力。——洪世昌(台北市立图书馆馆长)
   
  深刻感受到伟文隐藏在背后的,是对许多少男少女,面对人生哲理、生命存在意义的潜移默化、暗暗牵引。——陈梅儒(亲子教育家,台北市立建中资深名师)
   
  李伟文谈教养,不是讲假的,AB宝有礼、开朗、简朴、自律……有这份精神,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功。——薛荷玉(《联合报》教育版资深记者)
   
  用“阅读”作为教养手段,使教育理念真正融入生活;伟文与双胞胎女儿AB宝现身说法,让我们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冯季梅(台湾国语日报社副社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