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有才华的建筑设计师之一,本书系统地呈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和灵感之源。在书中,森林中自生自发的生态秩序、巴赫的曲谱都可以启发藤本对于建筑的思考,他的作品也因而超越了建筑层面,呈现出多维度、多样化的状态,这也使得读者通过他的文字理解其建筑作品成为可能,这是一位杰出建筑师的自我解读,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或许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

  藤本壮介,1971 年出生于北海道,1994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专业,现任东京大学特任副教授、庆应义塾大学、东京理科大学客座讲师。
  藤本壮介在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团队由15位建筑师、设计师、工艺师和研究员组成,同时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昭和女子大学的客座讲师。不管是房屋、临时装置还是医疗和文化设施,他们的设计总是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掌声。先锋的设计给事务所带来了众多的奖项,包括《建筑评论》大奖,2008 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2009年《Wallpaper》奖。藤本壮介经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他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


【目录】

部分
原始的未来
Network by Walk
是家, 也是城市
由局部之间的相关性衍生出的新秩序
向森林敞开的 “柔弱的建筑”
尝试设计 “模糊领域的建筑”
局部建筑
模糊住宅 宜居地形
彰显 “间隔”
一种造型关系, 几种结果
归属感 / 距离感
一个空间同时代表诸多场所
近似于“膨胀” 的扩建方式
局部与整体
重新定义人类居住的场所
Space of no Intention
分离与衔接,及其间不计其数的层次
具有挖掘潜力的地形
一种新的成立
一种新的坐标系
创造一种不稳定感——敞开系列与空间原型
精密的往往也模糊,表面上井然有序的事物往往也杂乱无章
相关性的庭院与原始森林的几何学
东京的建筑应充满“东京味儿”
内与外之间那些定位模糊的场所
追溯到“家”、“街道”、“自然”彼此分离之前的那种状态
所谓未分化
仅靠场所落成的建筑
作为人类居所整体概念的建筑
近似“生态系” 的成立
第二部分
所见物体与光线分离以前的场所
属于野口勇的时间
作为意义上的第三者的建筑
连接永恒和日常的事物——崭新的白/崭新的抽象
一种开放的完美
路易·康
东京的樱花
通向“暧昧感的建筑”
空间·秩序·弱感建筑
梦想创造新“溯源”
语言与建筑之间


【内容简介】

  本书部分是藤本壮介对他历年来作品的介绍和阐释,第二部分是藤本对其建筑理念更为系统而深入的表达,包括一些建筑文论和相关访谈。
  藤本壮介在此阐释的建筑理念,或者说创作野心,在于构建一种由局部产生的秩序。他偏爱自然产生的“洞窟”,而非刻意搭建的“巢穴”,他使用语意模糊的“居所”,取代具有终结色彩的“房间”,他一心一意想要成为勒?柯布西耶和米开朗基罗那样伟大的建筑家,在这些作品和文字中,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到他试图实现的效果:人类创造出的物体可以超越人类控制的范围。


【免费在线读】

  局部建筑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 “局部建筑”这样一个课题。
  比如在设计一座建筑时,如果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代替传统的从整体入手的设计形式,那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换言之,如果把建筑设计视为赋予空间某种秩序的一种形式,那么我所思考的是接下来是否可以将视角从整体的大秩序转到作用于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小秩序,通过对这些小秩序进行整合叠加构想新的建筑设计形式,并进而将之建造完成,我将这种设计方式和由此完成的建筑作品称为 “局部建筑” 。
  在此想以近期完成的项目为例对上述内容稍作补充说明。具体项目是 “青森县立美术馆设计大赛” 获奖方案 [1999—2000]。连绵于森林中的围墙尽管以网状交点作为参照系,但同时又为适应不同场所的地形以及同周围环境的关系形成蜿蜒曲折的结构。通过让各个空间[而非建筑物整体]同相应的外部森林形成遥相呼应的对接效果产生出对森林的多彩印象,拓展出超乎想象的空间视野。我们将这样的局部加以展开,并将其结果,即建筑物整体自然释放出的复杂性融入森林之中的状态在设计大赛中以 “柔弱的建筑”这种形式体现出来。
  “圣台医院新病房楼” [1998—1999]。有如多个局部堆砌在一起的平面。在这里将医院特有的内部走廊[体现大秩序的结构部分]替换为若干个连在一起的房间,以这种小局部的衔接构成整体。整个结构内找不到走廊的踪影。设计意图就是要通过对原本作为走廊的空间的分割和重组演绎出更多可用的场所。如果举例,那么还可以说说目前正在规划中的“M-Hospital” [2000— ]。尽管同青森的项目一样,以网状物作为参照系,但针对核心部分的布置却着重考虑到与相邻部分之间产生的空间,呈现出有如围棋布局般由部分展开的整体风格,由此消除了建筑物内外之间极易出现的建造方式的差异,在同属于主建筑的庭院中风格各异的空间错落有致,与看似没有规则形状的整体形成相得益彰的比照。
  以上的项目案例中体现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局部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建筑空间本身,而建筑物的整体定位却显得含糊不清。这种尝试就是要将习惯意识中附着于建筑上的属性[关于形态、秩序或含义等诸多方面]进行分割,使之各自分散开后再实施重组,由此创生出更多风格迥异的空间。于是类似城市一样具有某种接纳能力的场所就会应运而生,这些地方从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关性来看保持着严格的秩序,而纵观整体,却又无序可寻,甚至给人留下复杂和定位不清晰的印象。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实例 ——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弗兰克· 盖里,1997] 。
  如果看一下“毕尔巴鄂”城的照片不难发现它既像是中世纪意大利的丘陵城市,又仿佛是大自然造化而成的部落,还像是东京平民区中看上去错落无序、杂乱无章的民居群。重要的是,那种酷似不仅仅是表面形式上的,而无论是它本身的存在形式,还是建造风格都已达到可以乱真的水平。
  而盖里的形态秘诀就在于局部决胜千里。他构筑的只是作为 “局部” 的三元曲面和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的简单规则,这是一种不依整体定位的结构主义。由局部创生出的这种结构终成为部落或仿佛大自然造化般形成的城市构建原理。毕尔巴鄂,一座天然去雕饰的城市,给人以新意,同时又不失一种原始的美感,这种兼收并蓄的效果也许就得益于与这座城市的创生历程相类似的“局部原理” 。
  而这种趋势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某个建筑酷似中世纪城市中某处街景这个层面上,通过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建筑进行考量,即在“局部建筑”方式的依托下,截至此前只是某种幻想的对象,并一度被认为难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制作而得,纯属大自然造化的杂乱无章的建筑世界已经发展到了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尽管复杂,但隐含某种秩序,甚至可以接纳某种“立场的动摇” ,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可以创生出找不到整体形态,仅仅是类似于某个场所或地点的空间环境。存在形式仅为局部,甚至处于未完成状态,给人的感觉仿佛永远处于某种过程之中,这样的建筑就像是局部与局部之间以某种模糊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像这样毫无先例的建筑印象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真的会在建筑家的手中设计完成,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描绘。未来,建筑家们也许可以让传说中的“脱离建筑家的建筑”成为现实,风格古朴, 就像是大自然的某种造化。
  如果我们把近代视作一个具有“大秩序”的时代,那么由局部秩序应运而生的“局部建筑”这种新的思考方法中是否潜藏着可以替代近代建筑价值观的巨大可能性呢?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