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趁年轻,加快脚步
  如鱼在水中,如鸟在晴空
  心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从欧洲到亚洲 从威尼斯到北京
  湖那畔的水城
  山这边的元大都
  趁年轻,快出发
  带上这本书
  踏着马可波罗的足迹
  走访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土库曼人
  寒暑交替,四季更迭
  ***惊险的东方之行
  耶路撒冷、阿勒山、伊斯兰堡
  吐鲁番、大草原、敦煌石窟…


【作者简介】

  鲁茨坦,美国著名冒险家。
  杨潇,女,湖北武汉人。留学英国,传媒学硕士,游学欧洲。平时耽于文字,亦痴于旅行。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翻译《马克波罗》游记。


【目录】

部分
  章 马可?波罗的家乡 威尼斯
第二章 初忆过去 耶路撒冷
第三章 没问题 塞浦路斯和罗得岛
  第四章 通往亚洲的门户 土耳其西部
  第五章 诺亚广场 阿勒山(Mt.Ararat)
  第六章 波斯天堂 伊朗
  第七章 寻找霍尔木兹(Hormuz) 波斯湾
  第八章 克尔曼的宁静土壤 克尔曼
  第九章 拜火教徒和暗杀者 亚兹德和塔巴斯(Tabas)
  第十章 王 宫 麦什德
  第十一章 俄罗斯卡车 赫拉特
  第十二章 游客掉脑袋 系比尔干(Shebergan)
  第十三章 古城巴尔克(Balkh)马萨尹雪尔福
  第二部分
  第十四章 穿越世界屋脊 中国
  第十五章 兴都库什山脉 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Rawlpindi)
  第十六章 到罕萨的道路  
  第三部分
  第十七章 通往红其拉甫口岸的漫漫长路 巴基斯坦
  第十八章 红其拉甫口岸到塔什库尔干
  第十九章 一个穆斯林世界 喀什
  第二十章 古老的和田(Khotan) 和田
  第二十一章 弃城卞(Pien) 塔克拉玛干
  第二十二章 失败的历险 戈壁
  第二十三章 丝绸之路的枢纽 敦煌
  第二十四章 玉门关外 甘肃省
  第二十五章 幸运饼和缠足 内蒙古
  第二十六章 摔跤手和马匹 内蒙古
  第二十七章 坐在马可?波罗桥上 北京
  后 记   
  参考文献
  致 谢


【内容简介】

  一个勇敢的冒险家,花了十年时间,行程13000公里,从威尼斯到以色列,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后穿越中国北京。这是令人振奋的发现之旅、奇幻之旅。他,就是美国知名作家哈里 ?鲁茨坦,使用各种旅行交通方式,诸如骆驼、农用拖拉机,马和山羊皮筏,他是重走马可波罗足迹的人。


【免费在线读】

  部分
  章
  所有人,无论是英勇的王子、圣明的君王,还是建树卓越的公侯伯爵,或是贡献杰出的骑士和市民,来自各个阶层的,渴望了解人类的不同种族的人们,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多样性的人们,都拿起了这本书,把这本书读给你。在这本书里,你将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神奇的事物,关于赫尔尼亚、波斯、鞑靼、印度等其他众多国家纷纭复杂的历史这本书都会讲述。马可·波罗,一位聪慧而又高尚的威尼斯市民。这本书按照他对亲眼所见事物的描述依次展开。当然,书里介绍的有些东西不是马可本人看到的,但却是他从诚实可靠的人们那里得知的。我们在本书中记下亲眼所见的,亲耳所闻的,以使这本书的真实性丝毫不为虚假所损毁,所有读这本书的,或是听这本书的人们可以完全相信其真实性。
  马可·波罗,1298年1324年1月9日,马可·波罗在他威尼斯的家中,奄奄一息。他刚刚向公证人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Giovanni Gustianiani)立了遗嘱。旁边是一位牧师,准备为马可举行圣礼。马可临终之时,他的朋友们问他是否真的去过东方,他回答说:“我所讲的还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大约 700 年后,在马可·波罗曾住过的房子的底层开了一家比萨饼店,我和朋友乔安妮·克劳尔,还有我的儿子瑞克(Rick)就在店里坐着。我们三个所在的位置正是马可·波罗弥留之际说话的地方,我们将出发远行去证实马可·波罗讲述的故事是否真实。我们想去考察,看看马可旅行之后,东方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甚至也许可以揭示他所看到的另一半。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够让这位传奇人物获得理所应当的、但从未得到过的赞许。
  在陆地上旅行,我们抱着和波罗兄弟同样的态度--采取可以任意达到另一个地方的旅行方式。旅行的乐趣不仅仅是行程,还包括目的地。终成为了一次毕生的冒险,十年穿越半边地球的艰苦跋涉。
  刚开始,有三个人旅行:我、乔安妮、瑞克。我 45 岁,像波罗兄弟一样是一位商人,从亚洲进口高科技产品。马可·波罗 19 岁时跟随父亲到了中国,瑞克也正是在 19 岁时同我一起去游历世界的另一半。乔安妮是一位人类学家,注册护士,也是一位毕生都在游历的旅行家。初,我们在中南美洲的土地上来往穿梭,一路乘车旅游 50,000英里。接着乔安妮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对我们的旅行来说,她是适合不过的人选了。
  历经多年的计划和查阅,谈论马可·波罗的生活和时代,我们终于 1975 年 7 月23 日抵达威尼斯。中世纪的旅行家马可正是在这座城市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当他游历完东方又回到威尼斯,那时,他已 41 岁了。在这里度过了余生的 30 年时光。13 世纪的威尼斯是一座颇负盛名的城邦,是商业帝国的中心,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一带的很多港口:威尼斯是一座傍水而生的岛城--现在的威尼斯仍旧是一派 13 世纪的风光。
  在 一 座 老 教 堂 之 后, 是 马 可· 波 罗 先 后 住 过 的 两 所 房 子, 这 里 距 里 奥 托 桥(Rialto Bridge)仅有百码之远,这座桥是仅存的建于 13 世纪跨越威尼斯运河(GrandCanal)。在波罗,有一所房子开了家电影院,另一所变成了马利夫兰酒店(MalibranHotel)和比萨饼店,为居民游客提供便利。这些新发现成了我们马可·波罗计划的临时议事地。我们从酒店的房间俯看,它是庭院和露天的咖啡馆。也许是临着我现在住处的窗户,700 年前的马可回答了朋友们的疑问。我被马可·波罗生活的 13 世纪的氛围包围着,身心沉浸其中,我感到一股莫名的兴奋!
  从这里开始,我们的马可·波罗之行为恰当不过了。当坐在比萨饼店里谈论着计划时,我默默地祈祷马可的灵魂与我们同行,引导我们沿着他的历程安全地穿越他所见过的古老的世界。
  当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Niccolo)和叔父马费奥(Maffeo)在土耳其经商时,在当地战争的迫使下,他们来到了偏东面的布哈拉(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中心,在这里做了几年买卖后,波罗兄弟收到一份非同寻常的邀请:

  一位来自大都(今北京)的特使来访,邀请他们去觐见忽必烈可汗。在波罗兄弟看来,这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发财机会,于是随那位特使不远万里来到了东方。蒙古帝国的大汗委派波罗兄弟前往梵蒂冈会见教皇,请那里的教徒把基督教引入他的泱泱大国。大汗希望波罗兄弟带着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Holy Sepulchre)取来的圣膏(洗礼之用),还有“一百位博学之士”回来,以在蒙古帝国大规模地传授基督教。

  于是,应忽必烈可汗的要求,尼科洛和马费奥回到了意大利去见教皇。不巧的是,教皇克莱蒙特四世(Pope·Clement·IV)已在一年前去世。兄弟俩在威尼斯滞留了两年,无奈一直没有选出新的教皇。波罗兄弟想到忽必烈可汗一定在盼望着他们回去,于是决定重入东方,这次带了年轻的马可。在阿克里(今以色列)停驻时,他们碰巧遇上了新当选的教皇格雷戈里十世(Pope·Gregory X)。
  我、乔安妮、瑞克现在正是跟随他们的脚步前进。
  长期以来,里奥托一带一直都是威尼斯这座城市商业活动的中心。13 世纪的时候,商人们散坐在门廊内外,或与买主讨价还价,或与朋友谈天说地,或与当地的妓女搭言戏语,在附近的店铺里却摆放着各种酒饮、香料,还有贵重的亚洲丝绸。俯看里奥托桥的曾经是欧洲为繁忙的外币兑换处和威尼斯有名的妓院集中的地方,服务于成百上千来威尼斯做生意的国外客商。现在,妓院已经消失了,旅游的人群代替了客商,然而中世纪的勃勃生机却依旧如常。
  威尼斯运河从历史悠久的里奥托桥下蜿蜒流过,通到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Marco),广场上熙熙攘攘,作为威尼斯社会生活的焦点已有千年之久。广场从圣马可教堂--一座 11 世纪的标志性建筑物,高耸的圆顶直穿天穹--开始,延伸至通向蓝色泻湖的几节台阶。就是在如此壮观的背景之下,中世纪的各个行会和宗教组织举着横幅,捧着香烟袅袅的宝石镶嵌的香炉,在总督面前游行,接受他的检阅。威尼斯有名无实的总督在圣马可广场庆祝当选,他坐在工匠们建造的海船上前往附近的军械库,一路上不断地把硬币扔向欢呼的人群,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这是马可·波罗所知道的威尼斯。

  在马利夫兰酒店住了几天,我们结识了安吉洛·塞维左(Angelo Saivezzo)和他的伙伴保罗·多里戈。温雅帅气的安吉洛·塞维左和他的伙伴一起帮助我们在这块地区搜寻。一天傍晚,夕阳慢慢地隐退到周围高楼大厦的后面,我们吃着奶酪喝着葡萄酒,和塞维左先生谈论着旅行计划。显然,他很羡慕我们,因为他的旅行只限于意大利半岛。他说:“明天我带你们去看看一些独特的东西。”
  第二天早上,安吉洛把我们带到一所僻静的院子,还有个隐蔽的马棚:这就是 700 年前波罗一家拴马的地方。
  寻找马可波罗院子的拱门上面的石头上刻着波罗兄弟初的戎装--一面盾,上面有三只乌鸦,还有一个骑士头盔。石刻历经风雨,一部分已经遮掩在几个世纪的尘灰之下。石刻的背景图案是一块飘逸的缎带。这在乔安妮看来是一个好的征兆,因为乌鸦是她喜欢的鸟类。
  庭院的入口处有块匾,上面写着“Corte Prima Del Milione”,是马可·波罗的外号“百万先生”。这个外号可不是出于敬慕,而是表示嘲讽,因为马可在他的东方游记里动辄就用“百万”这个词。他描述的东西是百万百万的,同时代的威尼斯人甚至无法相信他讲的那个世界,一个所有欧洲人一无所知的世界,在他们眼里,马可讲的所有故事都是荒谬离奇、谎言连篇。我能够很容易地想象到,当马可在讲一种他起名叫“石棉”的防火布料时,手势夸张,让他的听众们听得乐此不疲。他很可能这样说:“这种布要是脏了,失去光泽的时候,把它扔进火里,就又变得白白净净了。”在 11 世纪的意大利有谁会相信这样的事呢?
  马可是一位杰出的威尼斯市民,可是他的旧居却没有被威尼斯政府立为一个供人敬奉的处所,一个博物馆,或者哪怕是留给后世的一个历史性纪念馆,都没有。我觉得这是莫大的悲剧!相反,那些城市的建设者们却立起一块匾,告诉世人此处院落的主人是一个说过无数谎话的人。然而,马可·波罗对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应该得到应有的认可:他的游记影响了欧洲经济在14世纪起步时的扩展。《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首次向西方世界提供了关于东方世界详尽的知识,还有许许多多的技术知识,这本书使得波罗能够广泛地传播他从东方获得的信息。波罗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后来的两百年里,波罗的游记成为了人们获取有关亚洲知识的主要源泉,甚至哥伦布也把这本书当作他通往东方的向导。
  运河里遍布着各种垃圾,河水拍打着堤岸。一天晚上,在我们回马可旧居的路上,碰上一个身穿绿色泳裤的男子从他的房子走出来,把一块毛巾搭在一段及膝高的运河堤上,手里拿着香皂和刮胡刀,跳进了他晚上洗澡刮胡子的地方。对于我们这些游客来说,刚才看到的真有点令人吃惊,而对于威尼斯人来说这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身穿蓝白相间的衣服的船夫,他的歌声,跟教堂的钟声、婴儿的哭闹声,下面院子里吃夜宵的人们欢快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如果可以对电视天线视而不见,对造成污染的气动船的轰鸣声听而不闻,那我们很容易以为自己生活在中世纪马可·波罗的威尼斯。
  在威尼斯住了三天,我们就继续远行了。早晨,阳光明媚,我们穿过小镇,朝码头方向行走,路过年久的铸铁厂。这些铸铁厂曾经是圈禁威尼斯犹太人的地方,被叫作“隔都”(ghetto)。那以后,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 “ghetto” 这个意大利词的意思也发生了改变:它已不再用于铸造厂和铁匠,现在它的使用极为普遍。
  进行 13,000 英里的长途跋涉,穿越亚洲,需要带些什么呢?尽量少带为好!尤其是我们得一路背着行李,所到之处气候和环境又是各种各样,在伊朗和中国的沙漠上是烈日炎炎,而在兴都库什山和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的很多山上和高原上却是寒冷刺骨。因此,所带的每件物品都必须认真考虑其重要性。
  我们为次出行做计划时,旅行专家乔安妮就建议找些大的双肩背包,要能装得下所有的旅行用具,包括帐篷和羽绒睡袋等所有东西都要牢靠地装在包里,而且包的质地必须是很好的防水材料。此前她发现装运工往车上、驴上、骆驼上装卸东西时,总是会去抓包袋承受力弱的地方,所以她强调背包外面不能有可以当提手用的任何附件,金属框和帐篷杆也不行,只能是背带。所有的兜和兜盖之间都有耐用的拉链牢牢地固定住。常用于双肩背包的束带在长时间的摩擦下容易松动,是不可取的。后,我们终于找到了符合上面所有条件的一款背包,而且具备其他优点,轻巧,背带有内衬,取东西方便,平衡感也好。这款包的颜色极棒,也就一种:亮黄色!
  中世纪的旅行者们把随身物品裹在一块毯子里或厚实的布料里,挂在骡背或骆驼背上,或牦牛背上,便继续穿越亚洲的旅行了。我们的旅伴像马可·波罗时代的人们一样把东西裹起来,装在我们的包里。这些包裹常常漏出一些液体,有的熟悉,有的陌生,气味难辨。在亚洲,很多城镇的街道边有排水沟。路上经常看到饱受行李包漏水折磨的旅伴在排水沟旁翻腾着行李,倒入水沟里。选择防水材质的背包的理由就是防止雨水渗入。
  波罗兄弟的所有行李由驴驮着,毫无背运之累,而且他们还带着一块忽必烈可汗赐予的金牌。带着这块金牌在蒙古国的一路旅行便畅通无阻:
  忽必烈向他们委派使命时,把一块金牌赐予了二人。上面写着使者途经的任何领地都必须提供必要的所有物品,马匹、随从等他们要求的任何物品。当他们做好所有应做的准备后,两位使者便向大汗道辞,踏上了行程。
  马可·波罗 1298年


【媒体评论】

  1.这是一本关于东方之行的散文游记,集学识、文采于一身,学识厚重,文采灿然。饱览沿途风景之美时,更饱览了作者文字之美。这虽是一部散文游记,然更像一部探险小说。
  2.本书记述了作者不平凡的游记,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沿途的美景尽收眼帘,验证了13世纪伟大的探险之旅。以独特的视角,再现马可波罗足迹,作者用十年的时间,重走马可波罗路线,感受异域风情,以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