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27个孤独症小画家的百余幅参选作品
  记录“第五届‘爱在蓝天下’绘画作品展”评选及研讨的全过程
  邀请艺术专业和非艺术专业的九位权威人士作为评委
  实录艺术家陈丹青、中央美院戴士和教授、水墨画家张进、清华大学李木教授参与研讨会全过程


【作者简介】

  中间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文化创意大道的西端,其前身成立于2008年,2011年经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为民营美术公益机构。中间美术馆关注中西方思想的对话,致力于当下在艺术思想剧烈变化的时刻抓住这些变化中真实的瞬间,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健康发展提供土壤,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值得参考的标本,填补了海淀区民营公益美术馆的空白。


【目录】

天真者与天真者的绘画——李木
给每个人评个奖——周翊
第五届“爱在蓝天下”绘画作品及作者
毕昌煜
常路加
陈嘉铠
陈萌
大卫巴特
靳雪松
李昂
李佰澄
梁方舟
刘康晟
陆诚
田天
王艾米
吴柯均
熊未名
许博丞
肖靖康
杨东东
杨力行
易行健
于思江
张雨晴
郑鸿岳
周浩然
周蔚然
朱婉君
朱子芊
家长和教师的研讨会
关于孤独症人群的绘画艺术——李华
“不可教”的价值——周翊


【内容简介】

  孤独症儿童患者是一个数目在不断增加,却没有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接纳的群体。在过去的五年中,中间美术馆主办了三届孤独症儿童画展,特别是2012年《天真者的艺术—第五届“爱在蓝天下”绘画作品展》被评为北京市文化局“走进美术馆体验美术馆”十大推荐展览。

  在第六个世界自闭症日到来之际,中间美术馆将《第五届“爱在蓝天下”绘画作品展》的内容集结成册,画册涵盖了27位自闭症小画家的参展作品和教师与家长研讨会的相关内容。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不到“自闭”、“孤独”,与之相反,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坦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不需要专业知识你也能感觉到强烈的情感扑面冲来。同时,此次画册的全部销售善款将用于“第七届‘爱在蓝天下’绘画作品展”的筹备。


【前言】

天真者与天真者的绘画
    
  从眼前这些大大小小、精美天真的画作当中,我们几乎很难看出哪怕一丝的“不正常”痕迹,但这些作品的的确确就是出自几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闭症儿童”之手。他们以天真的方式为自己、为我们大家,同时也为绘画艺术涂抹了一笔真正意义上的天真。
  
  自闭症是一种伴随患者终生的精神疾病,它的影响不仅涉及个人和家庭,还关系到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与正常儿童相比较,自闭症儿童的“不正常”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种不正常并没有抑制住他们在绘画领域里正常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向往,反而有助于他们的发挥和宣泄。在尽显儿童绘画应该具备的所有特征的同时,甚至超越了儿童绘画所应有的特征。因为在艺术的精神家园中从来就没有“正常与非正常”的不同,非正常就是正常的,正常反而是不正常的。在医学和社会学领域,人们也许需要致力于将非正常转变为正常的努力,而在文化艺术领域,我们所要做的却恰恰相反。得益于艺术世界的宽容与平等,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尽情施展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乐趣、追求以至尊严。从这一点看他们是幸运和快乐的,古今中外多数艺术家所梦寐以求的期待也不过如此了。
  
  相对于普通儿童乃至成年人,自闭症儿童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很难区分的,绘画就是他们的现实,现实也就是他们的绘画。对他们来说,绘画并不是世外桃源,而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全部,他们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自如地游离于理想和现实之间,他们的现实是“理想化”的,他们的理想却不能“现实化”。从这一点看他们又是不幸和痛苦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自闭症患者都无法超越这种桎梏。因此,我们说他们是天真的、他们的绘画是天真的,天真到永远都不能摆脱这种天真。
  
  我们面前的这些绘画不仅是对自闭症儿童天真的展示,同时也是对我们现有人文观念的清理与质疑,它揭示了在医学、社会等自然现象之后存在的文明现象,使得我们这些观看者和被观看者之间产生交流、理解和共鸣,使得我们不再从疾病的角度去观看他们的不同,而是从文明的角度去拓展和改变我们的认同。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我们用一种“成熟”的目光去审视别人的“天真”的时候,是否思考过我们也同样缺少些什么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李木


【媒体评论】

  在这个好的也是坏的时代,所幸,有这些“天真者的艺术”,提醒我们还可以回到原点,找回创造力的能量源。

  ——北青周刊

  艺术永远伴随着理性与感性、正常与不正常的问题,中间的临界点很难界定。孤独症孩子的画与他们的病症有关,但又是相互独立的。有自闭症儿童,没有自闭症儿童作品。他们的作品可以脱离“自闭症”本身,平等地放入艺术的队列。

  ——陈丹青摘自《三月风》

  上帝如果给你关上一扇门,那他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打开一扇窗。上帝为自闭症儿童打开的好的“窗”就是他们天真的想象力。

  ——郑渊洁摘自《三月风》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