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权威:本书由国家减灾委、中国气象局指导,组织国内102位权威专家撰写,27位院士、专家和学者评审,历时两年多的努力。
  2.*全面:涵盖气象水文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等五大种类,重点收录频发的35个灾种。
  3.*科学:收录近年来重大灾害案例和**研究数据、*珍贵的资料图片。
  4.*实用:不仅介绍了灾害知识,更提出了实用的灾害防御指南和建议,是中国防灾救灾经验的总结与凝练,可作为政府防灾减灾指导手册。


【作者简介】

  丁一汇: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现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学报主编,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朱定真:
  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副总、正研级高工,中国气象学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 卷
篇 总述
 章 中国自然灾害概述
 第二章 我国综合减灾战略
 第三章 我国综合灾害应急体制和相关案例分析
第二篇 分述
 第四章 洪涝灾害
 第五章 暴雨灾害
 第六章 干旱灾害
 第七章 台风灾害
 第八章 冰雪灾害
 第九章 寒潮灾害
 第十章 沙尘暴灾害
 第十一章 高温灾害
 第十二章 雷电灾害
 第十三章 冰雹灾害
 第十四章 大雾灾害
 第十五章 大风灾害
 第十六章 空间天气灾害
 第十七章 气象水文灾害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第十八章 地震灾害
 第十九章 火山灾害
下 卷

 第二十章  滑坡和崩塌灾害
 第二十一章 泥石流灾害
 第二十二章 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
 第二十三章 风暴潮灾害
 第二十四章 海浪灾害
 第二十五章 海冰灾害
 第二十六章 海啸灾害
 第二十七章 赤潮灾害
 第二十八章 农业病灾
 第二十九章 农业虫灾
 第三十章  农业草灾
 第三十一章 农业鼠灾
 第三十二章 有害生物入侵灾害
 第三十三章 野生和家养动物疫病疫源灾害
 第三十四章 林业生物灾害
 第三十五章 森林火灾
 第三十六章 草原火灾
 第三十七章 生态灾害
 第三十八章 大气环境灾害
第三篇 自然灾害相关的主要防范与救助措施
 第三十九章 灾后疫情防范
 第四十章   自然灾害的心理应对措施
 第四十一章 自然灾害应急地理信息服务
 第四十二章 灾害保险
附 录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中国自然灾害预警信号一览表


【内容简介】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类型多样,灾害发生地区分布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国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强,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本书在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委专家的具体指导下,组织国内各领域的权威专家撰写,重点收录了近几年频发的35种自然灾害,涵盖气象水文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等五大类别。该书从文献性、科学性、实用性的高度,全面概括介绍了各类自然灾害的成因与特点、地域分布特征、发展趋势、防灾减灾措施以及救助机制等,资料数据翔实、图文并茂,是各级党政机构制定防灾减灾、防御规划工作措施的重要决策指南,也可以作为气象、地质地震、农业、水利、海洋、环境等领域科研、教学人员的重要参考用书。


【免费在线读】

  第四章 洪涝灾害
  节 洪涝灾害概述
  洪涝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中积雪融化、大雨暴雨、山洪泥石流等都可能引发洪涝现象。当洪涝出现在远离人类生活区的地方,则不会形成洪涝灾害。只有当洪水、涝渍威胁到人类安全,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经济损失时,通常就说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一般包括洪灾、涝灾和渍灾。
  (1)按目前通行的说法,洪灾一般指由于河流上游或全流域降雨量过大或急骤融冰化雪、水库垮坝以及山洪暴发等导致河流水位上涨、超过正常行水能力而漫溢或决堤,形成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
  (2)涝灾一般指因本地降雨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或受大江大河洪水、海潮等侵袭致使排泄能力不足,造成地面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而形成的灾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内涝造成的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
  (3)渍灾主要指当地表积水排出后,因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含水量过多,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困难,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的灾害。由于涝、渍灾害现象往往共存,不易区分,通常把因涝和渍形成的灾害统称为涝渍灾害。由于洪水和涝渍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又统称为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可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两种类型。洪涝造成的直接灾害可直接威胁人民生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作物等诸多方面的损失,包括因洪涝直接造成人员伤亡、淹地倒房、决堤垮坝、农林牧副渔减产,破坏建筑、交通、电力、水利工程设施等造成的直接损失(见图4-1)。在洪涝灾害发生之后,与洪涝灾害相关、连锁发生的其他灾害,统称为次生灾害。包括对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产生的深远不良影响。
  表现在地域性波及损失和时间后效性波及损失。例如,洪水消退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灾区内外的社会生活秩序遭到破坏,交通、通信中断,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疾病流行、社会动荡等一系列的关联性影响。
  一、我国的洪涝灾害
  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西高东低的总体地势,形成了跨越多个行政区而东流入海的七大江河。江河流域中,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水的利害关系历来十分密切。下面分别给出我国七大江河历史上发生的典型重特大洪涝灾害实例。
  (1)1932 年 8 月,松花江及邻近流域干支流普遍发生特大洪水,为历史罕见。经还原计算,哈尔滨流量为 16200 立方米 / 秒,居 1898 年以来第 2 位。黑龙江省 36 个市县受灾,受灾耕地面积约 190 万公顷,2 万多人丧生,各条铁路干线全部中断。
  (2)1954 年江淮大洪水。1954 年雨带长期徘徊在江淮流域,6、7 两月大范围暴雨达 9 次之多。江淮流域发生了近百年来未有的特大洪水。仅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 317 万公顷农田被淹,1888 万人受灾,死亡 3 万余人。
  (3)1958 年 7 月 14—18 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普降暴雨和大暴雨,黄河花园口站出现了洪峰流量为 22300 立方米 / 秒的特大洪水(简称“58?7”暴雨洪水)。这次洪水对黄河下游防洪造成严重威胁,出现不同程度险情,横贯黄河的京广铁路桥被洪水冲垮,交通中断 14 天。
  (4)1963 年 8 月海河流域发生了有记录以来的洪水。8 月 3—10 日,海河流域普降暴雨,獐么 8 月 4 日日雨量达 865 毫米,7 天雨量达 2050 毫米,司仓8 月 7 日日雨量 704 毫米,7 天雨量达 1303 毫米。这种长期维持大范围、高强度的暴雨在海河流域是极为少见的。洪水总量达 330 亿立方米,严重威胁天津市及津浦铁路的安全。
  (5)1975 年 8 月特大暴雨洪水(简称“75?8”暴雨洪水)。1975 年 8 月上旬受 3 号台风影响,河南省西南部山区的驻马店、南阳、许昌等地区发生了我国大陆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洪河林庄站 5 天雨量达 1631.1 毫米,3 天雨量达1605.3 毫米(占总雨量的 98%),24 小时雨量达 1060.3 毫米 ;致使河南省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下游 7 个县城遭到毁灭性灾害。
  (6)1998 年 8 月松花江全流域特大洪水。6—8 月,松花江流域连续 5 次降雨,嫩江流域为主要暴雨区。8 月 22 日,哈尔滨站洪峰水位 120.89 米,8 月 19 日流量为 16600 立方米 / 秒,为 1898 年建站以来的洪水。灾害范围涉及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自治区)163 个县(市、区),受灾人口 1767.6 万人,死亡112 人 ;受灾农田 617.7 万公顷,成灾 438.5 万公顷,绝收 246.3 万公顷 ;倒塌和损坏房屋 352.26 万间,直接经济损失 610.4 亿元。
  (7)1998 年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见图 4-2)。1998 年长江流域 6—8 月多次出现持续性大雨暴雨,致使长江出现全流域特大洪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 8411 万人受灾,受灾农田 953.33万公顷,减产粮食 55.9 亿千克,倒塌房屋 328.8 万间,死亡 1562 人,直接经济损失 1345 亿元。
  (8)2005 年 6 月珠江全流域特大洪水。2005 年 6 月中下旬珠江流域普降大雨或
  暴雨。受洪水影响沿江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广西 68 个县共 776.1 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 43.4 万公顷,死 亡 56 人,倒塌房屋 17.72 万间,直接经济损失 77 亿元(见图 4-3)。广东有8 个县城一度进水受淹,部分地区发生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 21.7 万公顷,受灾人口 445.97 万人,因灾死亡 65 人,倒塌房屋 5.41 万间,直接经济损失 47.72 亿元。
  二、我国洪涝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
  洪涝灾害历来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洪涝灾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
  1. 社会经济影响
  重大洪涝灾害使灾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缺乏基本生活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冲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 1593 年洛河特大水灾后,饥荒连年,使得民众流亡,“大雨漂没,饥荒大乱……冬大饥,人相食,树皮草根俱尽”。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洪涝灾害而引发的社会动荡,甚至发生改朝换代的事情。
  (1)对农业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越大,农作物产量越小。重大洪涝灾害造成大量农田被冲毁淹没,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农产品加工业、轻工业等缺乏原料或原料成本提高,致使工厂减产、停产,随之则是工人失业。
  (2)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洪水对航运、旅游业、水产业等产生重大的影响。交通、通信中断,使信息、运输闭塞或延误,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变质,原材料供应不足,使生产能力下降。特别是紧急救灾物资受阻,很有可能扩大已有灾害。
  (3)次生灾害的影响。洪涝灾害发生时都会同时或伴随发生一种或多种次生灾害,持续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次生灾害与洪涝灾害的规模、程度、历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一些强度大、灾情重的洪涝灾害,其诱发的一连串灾害也更加严重,有时甚至比原生灾害更为严重。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大水灾之后同样会产生大疫病,洪灾对疫病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得到极大增强,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防洪减灾预测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洪涝灾害后造成的疫病人员伤亡等灾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大面积瘟疫流行的情况已杜绝,但是灾后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的情况仍不可避免。如 1981 年四川省大水,全省 7—10 月发病率比 1980 年同期上升 73%,有 19 种传染病流行,其中痢疾、伤寒、肝炎、疟疾等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
  2. 生态环境影响
  洪水灾害不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环境恶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仅对当前经济、人民生产与生活造成直接损害,还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洪灾每年都会引起水土流失,大量土壤及其养分流失,致使土地贫瘠,同时水流中泥沙含量增加,导致河流功能衰减、湖泊萎缩、耕地沙化,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前言】

序一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次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重,社会影响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在全球气候背景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风险呈进一步加剧趋势。2008 年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 年 4 月 14 日青海玉树强烈地震、2010 年 8 月 7 日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2012 年 7 月 21 日北京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等重特大灾害相继发生,我国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约 3 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2000 多亿元。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减轻灾害风险列为政府工作的优先事项,防灾减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十一五”期间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断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重大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技术的支撑明显增强,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逐步壮大,防灾减灾社会参与程度显著提高,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为全面研究我国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分析研判自然灾害发展趋势,总结我国在灾害应对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2009年初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提议编制《中国自然灾害要览》,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具体组织实施,专家委秘书处负责协调联系专家委有关委员和专家,开始了本书的编撰工作。目的在于全面系统介绍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概述和各单类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特征,并通过一些案例的分析介绍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一些经验教训。
本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为我国各级政府灾害管理人员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同时,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使我们更科学、更有效地借鉴以往防灾减灾的经验和教训,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掌握自然灾害变化的新规律,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科学决策支撑水平,切实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来自我国灾害管理和科学研究的不同部门,他们大多数是从事自然灾害研究和业务工作的权威专家和学者,不仅具有丰富坚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防灾减灾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这里我代表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向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大河


序二

阴晴冷暖、风雨变化,气象信息已经与公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气象信息不仅是气象灾害的“发令枪”,还是其他自然灾害的“消息树”,如暴雨导致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等。所以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在我国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平均每年造成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的 70% 以上。防灾减灾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面对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发令枪”和“消息树”作用,进一步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迫在眉睫。中国气象局作为气象灾害发布、预警的窗口,近年来积极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力争做到早发现、早动员、早部署、早防御。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一直把强化面向各部门、各行业的气象服务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不断予以推进,取得了一些进展。中国气象局与民政部联合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宣传、灾害信息员队伍和减灾社区建设、信息共享和灾害预警评估等工作;与农业部合作,推动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地、州)、县(市、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通知》,推动了基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深入开展 ;与水利部加强了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中小河流域防汛方面水文气象基础能力建设的合作 ;与交通运输部共同推进了《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规范》的编制,着力推进了海上搜救预警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与中国联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林业局建立了森林防火预报预警业务会商机制 ;与旅游局联合共建的“中国旅游天气网”已进入建设阶段 ;与铁道部联合开展了铁路气象服务基层调研 ;与国家电网制订了落实《提高电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合作框架协议》的合作计划书 ;另外,中国气象局还与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些工作实践和经验充分说明,只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气象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气象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严峻。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冰雪、高温热浪、沙尘暴、病虫害等灾害风险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仍呈高发态势。自然灾害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出现新变化,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减轻灾害风险列为政府工作的优先事项,防灾减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我们无法阻止灾害的发生,对于我们来说,了解防灾、减灾以及救灾知识,学习如何规避灾难,如何自救并开展救援变得尤为重要。《中国自然灾害要览》一书的编写,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指导思想,将我国多发、易发的主要自然灾害收录其中。以实践为基础,多部门共同应对的角度出发,将各主要灾害的灾前预防、灾后救援以及各部门如何联动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决策用书。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造福更多的百姓。后,衷心感谢各位专家的辛勤付出,以及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做出的努力。


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