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目录】

章 值得多人关注的“波尔加实验”
没有错过机会,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教育从观察开始
让孩子严肃地玩
早期专业化:是对还是错
全面发展造就幸福的人
让家庭充满爱
没上过一天学却培养成了天才
设置高标准,激发进取心
第二章 我的家庭素质教育探索
孩子是我的“实验田”
讲故事让孩子受益无穷
学画培养孩子的坚持精神
大胆鼓励孩子的创新意识
热爱孩子的热爱
创造条件开发孩子的潜能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能力远比分数重要
优良的个性会让孩子如虎添翼
转变孩子的思想一定要有耐心
孩子需要赏识也需要批评
允许孩子犯错误
不要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
家长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
和孩子一同成长
第三章 孩子的天职就是读书
小孩子的天职就是刻苦读书
要想念好书,先要定好性
利诱和打骂有时是必要的
让孩子尽早找到竞争对手
学有余力,就让孩子去上课外辅导班
课前预习,学习才能处处超前
超前念书,就不能跟着学校的脚步起舞
“七心一法”:学习无往不胜的“利器”
孩子的成绩,维持水准远比考重要
如何让孩子大考时超水平发挥
让一天变成48小时
后天的努力远比天赋更重要
随时随地都是教育孩子的机会
家庭和谐是孩子学习进步的源泉
第四章 “神奇英语”家教法
女儿并没有学习英语的天赋
父母要成为有教育发言权的人
学外语不一定要从零岁开始
正确的语音语调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从方法上诱导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
复述——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鼓励孩子大胆地用英语交流
大量阅读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必由乏路
不要只为考试而学习英语
如何过好单词和语法关
学会用英语去思维
把孩子推上英语前线
用英语日记和作文记载孩子的成长经历
让孩子整个身心都“泡”在英语里
处理好英语学习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我教孩子学英语的几点体会
第五章 早期教育很重要
教子成才比个人荣辱更重要
从小立志对于孩子成长是关键
用数学训练培植孩子的智力根基
掌握自学能力是学习的核心
因材施教就得允许跳级
学业攀登离不开坚持精神
道德是成才的品质保证
用自信推动孩子不断向前
上大学只是学习的新起点
应试制度下奉行素质教育是以身试法
父母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教育孩子关键是自己要有主见


【内容简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强迫孩子学习,不如让孩子爱上学习。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有效途径,就是教会他们轻松好用的方法。《发现母亲(这样教孩子就对了少年篇学习方法)》所选的父母,大多在教育孩子学习、生活乃至掌握技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方式方法,这些方法中,总有一种适合你和你的孩子。


【免费在线读】

  可能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失手吧,感到无比屈辱的前苏联队决心在下次奥赛上报一箭之仇。然而两年之后。当波尔加姐妹在前南斯拉夫诺维萨特再次超越拥有两位新老世界冠军和两位前世界亚军的前苏联队,并蝉联世界团体冠军时,人们终于承认:一个时代结束了。有位新闻记者以幽默的口吻,把这支“家庭”队称为“波尔加利亚”国家队。两次击败前苏联国家队已经是一个奇迹,而仅仅由三姐妹去击败前苏联国家队就更不可思议。这一概率就像假设美国篮球的“梦之队”是由同一个家庭的五兄弟组成一样。
  下国际象棋的风气在俄国本来就十分盛行,十月革命后,加上国家领导人大力倡导,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列宁亲自担任前苏联国际象棋协会的任名誉会长,他的一句名言——“国际象棋是人类智慧的体操”——激发了亿万人下棋的热情。从此前苏联便借助强大的国家力量,采取自上而下的政府组织行动,在各地的少年宫和业余体校中建立“宝塔式”的培训网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专业棋手,使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成为无可争议的“国际象棋王国”。东风压倒了西风,不仅男棋手,而且连女棋手也垄断了棋坛。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女子个人世界冠军的决赛就完全是前苏联队队员之间的事情,世界冠军是她们的囊中之物。从1957年开始,国际棋联开始举办女子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在这个每隔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团体冠军赛中,前苏联队每一回都无可争议地取得冠军。只有1976年,她们由于抵制犹太复国主义的政治原因,没参加在以色列海法市举行的奥赛,这才偶尔让以色列尝了一回冠军的滋味。前苏联棋手实在太强大了。
  令前苏联人引以自豪的,还有她们的“格鲁吉亚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著名棋手卡尔舍拉泽创办的少年宫国际象棋学校,先后培养出世界冠军加普林达什维里、齐布尔达尼泽,以及世界亚军阿历山德莉娅、约谢里亚妮、阿赫梅洛芙斯卡娅,多次获得前全苏联冠军的“希望之星”阿拉哈米亚,还有一大批世界青少年冠军。著名棋手源源而出,人材济济,蔚为大观,棋界从此有了“格鲁吉亚是世界冠军摇篮”的说法。尤其有趣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前苏联国家女队几乎是清一色的格鲁吉亚棋手,她们恰好同住在第比利斯的一条大街上,于是新闻记者就把前苏联女队戏称为“来自一条大街的国家队”。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奇观就被一个更新的奇观取代。“格鲁吉亚现象”黯然失色, “一个家庭组成的国家队”击溃了“来自一条大街的国家队”。前苏联的国际象棋王权失落,“波尔加神话”出现了。
  “波尔加神话”的出现,着实让国际象棋一大批“功勋教练”、著名棋手,甚至是世界冠军尴尬了一回:一对棋术不精的夫妇居然能自成体系,把3个女儿调教成天下无敌的“棋盘杀手”。这三姐妹仿佛是更高文明的“外星少女”从天而降,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家人战胜全世界巾帼强豪的奇迹。
  3位“外星少女”的降临如电闪雷鸣,振聋发聩。她们不同凡响的经历,让人惊叹,发人深思。也有人猜疑,不服气,甚至妒忌,风言风语,飞短流长。她们的出现,扰乱了国际象棋界的安宁。但她们足迹所至,创下的纪录却是前无古人的,成为国际象棋史上的一个奇观。
  三姐妹都是在3岁左右就由父亲教会了下棋,开发得早是她们的共同特点。大姐苏珊?波尔加生于1969年。苏珊4岁半的时候,参加了布达佩斯市的小学生(11岁以下)棋赛,那时她还要在椅子上垫上二三块砖头,才够得着棋子,但她居然以全胜的成绩取得冠军,把许多比她大六七岁的大男孩气得哭鼻子。
  1984年,年仅15岁的苏珊,在国际棋联公布的世界女棋手实力排名表上,就以2405分的分雄踞世界,超过当时的世界冠军齐布尔达尼泽(2375分),令苏联人很没面子。
  从1984年开始。苏珊就不再参加女子比赛,认为已经没意思。1986年,苏珊参加匈牙利男子全国冠军赛,在15轮比赛中,以不败的战绩获亚军。匈牙利是世界国际象棋强国,曾于1978年获世界男子团体冠军。苏珊是匈牙利历史上位进入男子全国冠军赛决赛的女棋手,而且还得了亚军。
  苏珊的成就,是1996年在西班牙哈恩以巨大的优势战胜中国棋手谢军,成为继谢军之后第八位女子世界冠军。
  二姐索菲亚?波尔加生于1974年,她也有自己的光荣纪录:1994年在巴西参加世界男子青年赛,获得亚军。世界男子青年赛是一个很强的比赛,获得世界青年赛冠军的棋手,比如斯帕斯基、卡尔波夫、卡斯帕罗夫、阿南德,以后都成为世界棋王,因此世界男子青年赛又被称为棋界的“王储选拔赛”。索菲亚是历史上首位在这个重大比赛中获银牌的女棋手。
  其实,早在1989年,当时年仅14岁的索菲亚就曾经凭着她惊人的“爆发力”让世界惊讶了一回。她在罗马举行的一次特级大师赛中,曾经以8胜1和的惊人成绩夺得冠军,其中她和5名世界著名男子特级大师对弈,就取得4胜1和的战绩。她下得那么出色,以致颁奖时,那些男棋手都无脸上台。当时的索菲亚在世界女棋手中仅排名第36位,但她的竞技表现分高达2930分,也就是说,就算当时的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参加这个比赛,也很难拿到她这个成绩。西班牙的传媒在报道她的胜利时,用了“索菲亚横扫罗马!”“顶呱呱的索菲亚!”这样惊叹的标题。
  三姐妹中,棋力强、了不起的则是小妹朱迪?波尔加。她生于1976年,却刨下多的世界纪录。1988年,在奥林匹克棋赛中,年仅12岁的朱迪是奥赛中年纪小的棋手,出赛13场,12胜1和,是全场1000多男女棋手中胜率的人。朱迪一炮而红,成为该次比赛耀眼的明星。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当时也在场参赛,常常按捺不住惊奇绕过来看朱迪下棋,他很感叹地说:“朱迪的表现只有在神话里才能找得到。”
  朱迪在15岁4个月零28天时获得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的称号,这是由国际棋联授予的棋手的称号。朱迪打破了由美国天才棋手、世界冠军菲舍尔在1958年创下的15岁6个月零1天的世界年轻特级大师称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她在1991年成为获匈牙利男子全国冠军的位女棋手,跟在这位棋界“匈牙利女皇”后面的是3位赫赫有名的前男子世界冠军候选人。
  1996年,年仅20岁的朱迪,在世界男子棋手中排名第10位,是历史上首位进入世界男子十强的女棋手。她远远超越了她那个时代中所有的女棋手。
  简直不可思议!三姐妹如花丛牡丹、鸟族凤凰活跃在棋坛上,或分或合,无不光艳照人。波尔加姐妹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全球传媒报道波尔加三姐妹的文章竞多达100(30余篇!
  她们是怎么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的,未来又将会怎样?无论波尔加姐妹走到哪里,这悬念都如影随形,摄人心魄。不仅仅是棋界、新闻界,连教育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女权主义运动界,还有企业界都对她们发生了强烈兴趣。随着神秘面纱的揭开,透过波尔加姐妹惊人的棋艺成就,人们逐渐发现她们背后了不起的父母,发现一个使她们如此耀眼辉煌的家庭教育实验——了不起的“波尔加实验”。P3-6


【编辑推荐】

  大量阅读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必由乏路;不要只为考试而学习英语;如何过好单词和语法关;学会用英语去思维;把孩子推上英语前线……《发现母亲(这样教孩子就对了少年篇学习方法)》(作者王东华)所选的父母,大多在教育孩子学习、生活乃至掌握技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方式方法,这些方法中,总有一种适合你和你的孩子。


【作者简介】

  王东华(1965-),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母亲教育运动的发起人与倡导者。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领军人物。早在2001年就入选《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十余年来更是在亲子教育领域不断行进。社会影响日渐深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