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儿童教育专家、“中国的斯波克博士”小巫作品全新升级版。

  ●加入 “无条件养育”理念及P.E.T.(父母效能训练)亲子沟通手法

  ●原版《接纳孩子》连续4年畅销亲子图书榜,被读者评为经典家教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小巫针对众多家长提问的分析解答精选,在原版的基础上更新了版式,并对内容进行了增删和修订。

书中主要涉及儿童安全感、自主意识、认知模式、社会交往、规则规范以及性意识六部分,大部分是从小巫在《心理月刊》网站上《专家答疑》栏目里主持的《育儿》专栏,以及她为《父母世界》《妈咪宝贝》《都市主妇》等杂志撰写的专栏文章里挑选出来的,再经过扩充解答,已不仅仅针对当事人家长和孩子,具备了广泛的意义和共性。

  在书中你总能找到为孩子量身定做的那一部分。其实,孩子诸多问题的诱因均是心理问题所致,你每天改变自己一点点,接纳孩子一点点,孩子就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本书将帮助你洞察孩子的心理,与孩子快乐沟通,有的放矢地给予孩子切实有效的成长指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六个类别都属于父母们最关心的话题,小巫认为:

  * 孩子的状态是成年人内心状态的镜像,成年人内心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忠实地表现出那个样子。

  * 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孩子会将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带入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模式当中。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正常的。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多么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

  *一个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孩子,会花费很多精力去获取成年人的关注,不管这关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种额外的精力则掠夺了孩子发展自我的空间。

  * 孩子会牺牲自己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来满足父母的心理需求。

  * 儿童的自信心来源于生活的独立自主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其实也就是承担责任的能力。


【作者简介】

  小巫
  儿童教育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美国,获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
  著名亲子育儿博主、坛主,拥有400多万粉丝。育儿类畅销书作者。
  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组委会特聘专家、清华大学特聘讲师、清华优佳教育家长研习顾问;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美国父母效能训练课程P.E.T.英文讲师。
  长期致力于儿童发展、家长心理及亲子关系的研究和咨询工作,在多家育儿、时尚和心理类杂志及网站上主持专栏,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的长期嘉宾。
  在全国各地举办讲座,深受年轻父母拥戴,被媒体誉为“中国的斯波克博士”。
  著有《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成功渡过母爱第一关》、《小巫厨房蜜语》、《小巫旅游蜜语》及《小巫教你讲故事》等畅销书籍。


【媒体评论】

  zhaoqinqin84
  从怀了妞以后就读了很多关于教育孩子之类的书,不外乎是教父母怎么带孩子或者什么早教、启发智力类的,甚至还有些功利性很强的什么培养天才儿童类的。小巫的书却不一样,她在教你该怎么爱;孩子。没错,不是父母给孩子的都是爱!想想我们的童年,或许你受到*的伤害就来于父母或其他的亲人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门技术,爱的基础就是了解和接纳。父母不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和判断,要真正的丢掉长者的威严,站在孩子的角度。

  348748027
  对孩子很无奈,看完这本书才知道,这不过是孩子的心理问题,释然了,谢谢作者!

  般若心33
  读这本书,有种共鸣,我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妈妈,当读到那些不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时,所表现出的情况,其实就好象读我的故事一样,没有安全感,不自信,孤独的,那种痛,那种伤害,不是一时,而是一生,但愿每个母亲如果有能力,请把你的孩子带在身边,但愿每个母亲都有爱自己才有爱别人的能力。好在,我比较幸运,遇到小巫书中所写的罕见的男人,让我学会爱、被爱、修复到可以爱别人。


【目录】

第1章 安全感,儿童生命发展的地基
 分离焦虑来源于父母内心
 黏人是儿童迈向独立的第一步
 家庭动力影响孩子安全感
 怕生值得庆贺,认生不是错
 儿童不宜离开父母寄读
 都是寄宿的错
 面对事业和分离
 在成人身上找原因 32“婚内单亲”母亲的困惑
 降低行为标准,一切云开雾散
 高标准严要求泯灭安全感
 吃手为减压
 不要强迫孩子迎合成人
 好胜心强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被迫去“偷”妈妈的爱
 不要对着孩子表扬其他孩子
 捍卫孩子的安全感
第2章 叛逆,儿童情商发展的过程
 不听话是成长的表现
 宝宝为什么会发脾气——认识儿童的“怒”
 请留在他身边
 尊重孩子的选择
 宝宝怕医院,妈妈有对策
 压力导致“退化”
 负面情绪是成长必经之路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遭遇秩序感
 孩子懦弱的根源
 孩子说狠话的背后
 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
 认识孩子的本性
 叛逆是有独立意识的表现
 暴力≠权威
 孩子的发展要顺其自然
 让孩子做生活的主人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是什么样的人
第3章 玩耍,儿童认知发展的途径
 贪玩是儿童的天性
 对身体的探索是最基本的智力开发
 花样翻新才玩得久
 玩出好奇心
 越玩越聪明
 帮助宝宝建立自己的玩伴圈
 模仿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成年人在玩耍中扮演的角色
 玩耍,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
 贪玩的宝宝个性乐观
 自在玩耍,发展创意思维
 会玩的孩子更成熟
 不必规定孩子玩什么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请关掉电视和录音机
 尊重孩子的意见
 精神充实最重要
第4章 冲突,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助手
 小儿不会分享很正常
 在群体接触中学习分享
 为何宝贝如此“没礼貌”
 多接触外界才能解除认生戒备心
 单亲的孩子更怕生吗
 有些孩子天生内向
 孩子在打闹中成长
 示范胜于批评
 适度打闹没有坏处
 不要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
 老师≠社会
 没有百分百的幼儿园
 内向的孩子尤其需要保护
 孩子的情绪是家长内心的反射
 让孩子自行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第5章 规则,儿童健康发展的护卫
 吃饭是孩子的任务
 选择有规矩有原则的抚养人
 树立规则从家里开始
 慎用“time out”
 在生活中调整习惯
 孩子赖床不要指责而要商量
 耐心等待孩子准备好独立入睡
 不必戳穿假话
 不要过度认同孩子的痛苦
 解除成年人对孩子的心理依赖
 明确疆界和原则,并佐以积极倾听
 失悖的孩子也需要牢固的疆界
 自信心来源于承担生活责任
 让孩子自己管自己
 孩子是独立完整的人
 换一个角度来看,柳暗花明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具体帮助
 家庭动力关系影响孩子行为
第6章 性别,儿童与生俱来
 怎样处理孩子抚摸生殖器的行为
 面对宝宝的探究,做好思想准备
 宝宝摸乳房与性无关
 女孩子喜欢漂亮女生是在学做女人
 不要跟儿子像情人那样吵架
 关掉电视电脑,用心亲子互动
 儿童自慰行为很正常
 恒定的慰藉物给孩子安全感
 儿童恋物癖需要专业治疗
 接纳同性恋的孩子
 附录


【前言】

  序言
  转眼间,《接纳孩子》第一版面世已经四年了。今年借着续签出版合同之际,将这本书重新修订一番,以新的面目和读者相聚。
  这其实是一本“绝版”书,个中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从2002年到现在的十多年间,我陆续撰写了九本书,翻译了一本书,也就是说,在我的名下,现在有十本书在市面上发行。在育儿教育类书籍中,《接纳孩子》是我个人感觉比较满意的一本;不像其他几本书,尤其是最早那套系列四本,出版甚至再版之后就立刻开始产生遗憾,每隔几年就恨不得全部召回,彻底改头换面之后再放回去。十本书中仅有这么一本令作者安心的作品,禁得住时间考验,算是罕见了。
  其二,近年来,我已经停止为刊物或网站撰写专栏,尤其是问答类专栏。无论是个人咨询,还是公开讲座的互动环节,我也都停止给父母提供解决方案。纵观多年的经验,父母提问“吾家小儿之ABC情况、请专家给XYZ解决办法”是最无效的咨询方式。父母对孩子情况的描述,往往带了很多主观的评判,经常离真相十万八千里;而我们这些“专家”又不具备千里眼和顺风耳,并不认识人家孩子、不了解其家庭结构与动力模式,无法获悉问题全貌,怎可妄自尊大凭空给人家出谋划策呢?
  更进一步,解决方案仅仅是“术”,而父母的“三观”及其派生出来的教育理念,则属于“道”。悟清了“道”,家长可以依据自己的智慧而开发出*自己家庭情况的“术”;不悟道、仅求术,拿多少“术”回家也不好使。因此,我更加注重与父母论“道”,在“术”的层面,则并不根据一次提问就评判,而是探询其家庭整体情况,用更多提问的方式,让父母反思自己、开动脑筋、独立判断、得出结论。
  父母一提问,专家就洋洋洒洒、挥斥方遒,出主意、开药方,的确会显得专家很有学问,却对父母的成长毫无帮助,甚至会导致读者依赖权威。
  若想让孩子成长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父母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具备智慧和爱心的专家,会按捺住伸手的冲动,尽其所能佐助求助者自行找到问题所在、琢磨出应该改变什么,从而获得自信、成长成熟。
  按照这种思路来看《接纳孩子》,我暗自庆幸大部分的解答都是在为孩子做“辩护律师”,力图让读者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药方”并不多,因此四年后再读,并不觉得有很多遗憾。此次修订,增加了一些案例,修改了一些不恰当的概念和做法,加入了“无条件养育”理念及P.E.T.(父母效能训练)亲子沟通手法。
  这本书里大部分问题和解答,来自于2006年~2009年我在《心理月刊》网站上“专家答疑”栏目里主持的“育儿”专栏。借第一版成书之机,我将每一个问题都扩充解答了一遍,文字量至少增加了一倍,使得该解答不仅仅针对当事人家长和孩子,而是具备更加广泛的意义和共性,让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在某些问题中,我也就相关话题进行详细论述,并给读者标明了重点。
  另外一部分文字,是从当年我给《父母世界》、《妈咪宝贝》、《都市主妇》等杂志撰写的专栏文章里挑选出来的,分别归纳到六大分类里。这六个类别都属于父母们最关心的话题,也是近年来我一直在宣扬的理念。如果要我划出重点之重,下边几段话极具代表性:
  * 孩子的状态是成年人内心状态的镜像,成年人内心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忠实地表现出那个样子。
  * 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孩子会将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带入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模式当中。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正常的。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多么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
  *一个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孩子,会花费很多精力去获取成年人的关注,不管这关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种额外的精力则掠夺了孩子发展自我的空间。
  * 孩子会牺牲自己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来满足父母的心理需求。
  * 儿童的自信心来源于生活的独立自主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其实也就是承担责任的能力。
  撰写问答式书籍的一个好处就是,读者不必从头到尾按照顺序阅读,而是可以跳跃式地随意翻看,碰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仔细看看,如果是暂时与己无关的问题则可以暂时忽略不计,以后有了疑问再过来查看。
  而在撰写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则是,父母们通过网络发送过来的问题,因篇幅所限,往往信息量不够,面对每一封来信,我都需要仔细琢磨,力图透过文字看到当事人家庭状况,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三思而行,避免由于误解而产生误导。
  写自己的孩子,可以畅所欲言,好也罢赖也罢,都是我自曝家私。写别升级版接纳孩子人家的孩子则感觉如履薄冰,慎之又慎,既希望把观点说清楚了,更希望给对方留下思考和成长的余地。
  时间所限,匆忙之间截稿,心中难免惴惴。关于孩子,无论写多少,都有一种挂一漏万的感觉。最后想说的,还是那句老话:父母们要有自己的判断,无需盲从。
  小巫
  2013年5月28日


【免费在线读】

  没有百分百的幼儿园
  我的女儿快3岁的时候,上了幼儿园。我也是像很多母亲一样大致考察了周边幼儿园的情况,最后给她选择了一个条件不错的教育机构。如今半年过去了,我跟您说一下我的感受和困惑。他们这个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大多是2岁半到3岁以下的孩子,孩子的发育程度有些差异。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态度非常积极,没有哭闹。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就变得非常敏感,别的小朋友一碰她就哭。为此,老师和我们沟通过,原来宝宝在幼儿园里曾被小朋友咬伤过一次,脸上也被抓过,但不严重。
  我再举个例子,幼儿园的教学主题有一项是小朋友一起分享,这一点以前她也可以做得很好,可是前段时间可能发生了个小误会:她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熊带到幼儿园去,回到家孩子告诉我玩具被老师没收了。我与老师沟通的时候老师却说不是没收,是分享,看来是孩子的误会,但是我觉得在幼儿园里幼儿的心理和情绪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虽然老师说她在能力上表现很不错,可是我觉得孩子不够快乐,在幼儿园缺乏一些开朗和自信,还有些不够坚强,对幼儿园的教育好像没有那么积极。昨天宝宝对我说:“妈妈,老师不喜欢我,老师都批评我。”对于孩子的话,我尽量客观地给她解释:“老师很喜欢宝宝啊,批评是因为犯错误了,不是不喜欢哦。”可是我自己却动摇了,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我是否该考虑为孩子转移一个环境呢?我的这些疑虑是多余的吗?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非常感谢!
  从来信的写作风格上,我感觉你是一个特别细腻敏感的妈妈,对孩子的一切情况都非常关注,也容易产生焦虑。同时也看得出来,你的女儿在家里,有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细心呵护以及无微不至的照料,大概是一个备受宠爱、泡在蜜罐中的小公主。
  只是,小公主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家人为她搭建的城堡里,一天到晚幸福快乐,不知忧愁。3岁左右的孩子,需要去幼儿园,和更多的同龄人在一起,和父母以及祖父母之外的成年人在一起,学会在一个比家庭更加广阔的集体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学会和其他人交往,并且逐渐习惯其他人对待她,
  不会像家里人那样事事以她为中心、一切都顺心如意。她也需要学会遵守一些集体的规则,尽管在一开始,这些规则可能会给她带来一些烦恼。
  比如带玩具去幼儿园,有些幼儿园不在意孩子们带自己的玩具,有些幼儿园则出于管理和教学的考虑,不允许孩子带玩具去(或者即便带去了,也不可以拿出来玩)。幼儿园的某些规定在你们看来可能不太合理,在孩子看来更是不可理喻。当你们的观念和幼儿园发生冲突时,如果牵扯到孩子的感受,比较妥善的处理方式是不去追问孩子,而是安抚他,告诉他这是幼儿园的规定,所有的小朋友都必须遵守,他感觉委屈是可以理解的;注意不要表露出特别的同情和心疼,好像这是一件多么不得了的大事(这的确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委屈),或者当着孩子面指责老师。而是在之后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跟幼儿园老师交流一下,了解这方面规定的详情,便于你们今后配合。
  从来信看,这家幼儿园并非严格限制小朋友带玩具,而是有分享的主题活动。你的孩子在分享玩具这件事上,跟老师发生了误会,可能是孩子没有表达清楚,也可能是老师没有问清楚。我不太愿意武断地认为是老师忽视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尤其在幼儿园这种集体环境中,老师不可能时时处处关照到每一个孩子的每一点情绪。如果家长不跟老师沟通,老师不会神仙似的能够一眼看穿所有孩子的心思。
  从来信看,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挫折,以及一些逆反,还有他在幼儿园所表现出来的“不够开朗大方、不够坚强”,可能源于他在家里得到过多的关注和溺爱,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接纳,反而削弱了他对外人表达自己的能力以及对于在集体中不能得到完全关注的承受能力。
  还有,你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下方式方法。以信里描述的场景为例:“昨天宝宝对我说:‘妈妈,老师不喜欢我,老师都批评我。’对于孩子的话,我尽量客观地给她解释:‘老师很喜欢宝宝啊,批评是因为犯错误了,不是不喜欢哦。’”在你眼中“客观的解释”,实际上是否认了孩子的感受。孩子觉得“老师不喜欢我”,你马上反驳说“老师很喜欢你”,孩子感觉妈妈并没有理解自己,也并不认可自己的感受。更加妥当的回应是:“哦,有老师批评你,让你觉得她不喜欢你了,你对这一点感到难过。”这样,孩子会进一步说出更深层的内心感受,你继续认可并帮助他诉说出当下的情绪,而不是急于表达你的看法。这样有助于你顺藤摸瓜,找到孩子不喜欢幼儿园的真正原因。有时候,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压力呢。
  来信没有具体描述这家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整体态度,我也不可能巫师般地看着水晶球告诉你换还是不换。无论在哪个幼儿园,老师和孩子的比例都不会接近一比一,更不会像你们家里那样,几个大人照看一个孩子。孩子受一些小小的委屈,是他成长过程中所必然经受的。你们对幼儿园偶然产生一些不满,也是所有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关系中所必然出现的状况。我不知道哪个家长对一个幼儿园怀有100%的满意,我也不知道哪所幼儿园能够100%地满足所有家长的一切需求。只要不是严重伤害孩子,不是严重违背你的育儿理念,不妨再观察一阵子,同时也调整一下你们自己的心态。
  ……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