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传统文化实用宝典:《中华格言大典》《中华姓氏大典》《中华对联大典》全面详实,现用现查,开阔知识面的经典工具书!
★古今格言典范,言简意赅,便于传诵,成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
★参考海量古今文献和家谱资料,理清500多个姓氏演变脉络,打造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价值参考书。
★全面收录古往今来的奇葩对联,铸就全球华人过春节的收藏级工具书!

推荐阅读: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国学!三本书读懂国学(《读国学用国学》《国学文典,国学句典》《*品国学》)从常识、典故、文化、哲理到伟人的评点,收录*全面、内容*丰富的国学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雅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精通传统文化,多年来潜心于心理学、演讲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先后从事杂志编辑、心理医生等职业,发表心理励志类、演讲口才类作品近100万字。


【目录】

《中华格言大典》
爱国·为公篇
政治·治国篇
军事·法治篇
经济·民生篇
人生·命运篇
富贵·贫贱篇
品德·礼节篇
读书·治学篇
人才·用人篇
青春·惜时篇
人情·处世篇
爱情·婚姻篇
亲情·孝道篇
友情·结交篇
情感·悲欢篇
修身·养性篇
机遇·时运篇
立志·理想篇
勤俭·奋斗篇
事业·成败篇
言行·实践篇
教育·尊师篇
健康·养生篇
艺术·哲理篇
风景·人物篇

《中华姓氏大典》
部分 中华姓氏溯源
第二部分 中华姓氏大观








······

《中华对联大典》
篇 对联知识
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联的种类和作用
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作用
对联的用字方法
对联的逻辑关系
对联的修辞手法和用字技巧
对联的修辞手法
对联的用字技巧

第二篇 对联集萃
时令节日篇
“生肖”新春联
“干支”春节联
元宵节联
清明节联
端午节联
七夕节联
中秋节联
重阳节联
元旦节联
妇女节联
植树节联
劳动节联
······


【内容简介】

1.《中华格言大典》言简意赅,便于传诵,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
收录古今各类格言,涵盖世态人情、友情交往、事业成败、修身治学等。
内容丰富,分类明确,释义通俗,启人心智,读后让人获益匪浅。

2.《中华姓氏大典》是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价值的参考书。
参考海量古今文献和家谱资料,理清500多个姓氏的演变脉络。
姓氏历史+趣闻轶事+精美图片,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3.《中华对联大典》奇葩对联全收录,全球华人过春节工具书!
情、意、韵、形皆美的汉字序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雅俗共赏。
融合对偶规范、修辞文采、对仗声律、风范格韵、民间桃符,千年不衰。


【免费在线读】

《中华格言大典》
片善可嘉,朝闻甘于夕死;一诺犹重,黄金贱于白圭。
——语出唐朝骆宾王《骆临海集·灵泉颂》。只言片语的良言,早晨听见了,晚上死了也甘心;一句许诺的话,重于白璧和黄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语出唐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怎么能够低眉弯腰、卑躬屈膝地侍奉那些权贵,让我心里不痛快呢?诗句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傲视权贵的高尚品格。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
——语出唐朝韩愈《利剑》。我的心像冰一样晶莹,我的剑像白雪一样纯洁,不能用我的剑刺杀那些谗夫,真是让我愤恨,空将剑锋折断。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
——语出唐朝白居易《续座右铭》。不要羡慕别人的富贵,不要忧虑自己的贫贱,应该问问自己的道德究竟怎样,富贵和贫贱有什么值得说的呢?说明人应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不要总是关注富贵与贫贱。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语出唐朝刘叉《偶书》。我这个草野匹夫一见到不平的事就怒不可遏,就连胸中的宝刀也被磨损了。形容作者极具正义感。

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语出唐朝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竭尽忠诚,可以杜绝别人的怀疑猜忌;秉公办事,可以制止别人的诽谤。

平生德义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
——语出唐朝徐寅《经故翰林杨左丞池亭》。人活着的时候,品行高尚,被世人称颂,死去之后哪还用得着树碑立传呢?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语出五代冯道《偶作》。只要心中没有邪念,就算是在豺狼虎豹之中,也能立身。

人之生也,无德以表俗,无功以及物,于禽兽草木之不若也。
——语出北宋林逋《省心录》。人生在世,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来为一般人做出表率,如果没有功德惠及众人,就连禽兽草木都比不上了。

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
——语出北宋林逋《省心录》。诚实地同别人交往而不去欺骗他,相信别人而不去怀疑。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
——语出北宋林逋《省心录》。听到别人的善言规劝,就表示感谢;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感到欣喜。

豺狼能害人,其状易别,人得以避;小人深情厚貌,毒人不可防范,殆其甚于豺狼也。
——语出北宋林逋《省心录》。豺狼能伤害人,但它的样子容易识别,人就能够躲避它;小人看起来真挚憨厚,毒害别人不能防范,因此,他的危害比豺狼更厉害。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语出北宋林逋《省心录》。忠义诚信廉洁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是沽名钓誉的工具。

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语出北宋林逋《省心录》。品德很高尚,还认为不足,这是谦虚的表现;而财富很多,还觉得不足,这是贪鄙的表现。

齐斗堆金,难买丹诚一寸真。
——语出北宋晏几道《采桑子》。像天一样高的金堆,也难以买得一片精诚的真心。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语出北宋周敦颐《通书·诚·下》。诚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及一切德行的基础。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语出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玩弄。后世多用来形容人对品性高洁的事物或人充满欣赏和敬意的态度。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语出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诚信对于国君来说是宝贵的。国家要靠人民来保卫,人民要靠诚信来保护。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指挥人民,没有人民就不可能保卫国家。

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
——语出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不于相信你。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语出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
——语出北宋程颢、程颐《二程粹言·论道》。“诚”可以打动一切,用在修身上,则可以使道德高尚;用在做事上,则可以把事情办好。

《中华姓氏大典》

陶氏来源
1. 以封地为姓。相传,尧称帝以前,先封在唐,后又改封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陶丘),故称陶唐氏。他的子孙有一支就称陶氏。
2. 以职业技艺命姓,是唐尧的后裔。尧担任部落首领以前,曾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地方居住,以市面上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尧的后裔,有的以祖上职业命姓,遂形成陶姓。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陶冶即指陶工与铸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的低级贵族。春秋之后,从事制陶业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的。
3. 以职官为姓,是唐虞的后代。据传舜把部落首领禅位给禹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把禹的后裔封于虞,故舜之后为虞姓。西周初年有人名虞阏,是舜的裔孙,其父名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虞阏继承父职,仍为陶正,其子孙遂命姓为陶氏。

陶氏迁徙分布
陶姓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周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千古的女性陶婴。
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大郡望——济阳郡。
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
宋代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
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迁云贵高原。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陶姓的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的23%。

陶氏历史名人
陶侃:字士行,晋朝浔阳人。从军四十余年,果毅善断。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以励志勤力。竹头木屑,皆储以备用。谥号恒。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为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后任彭泽令。因不满当时官员的腐败而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其诗以《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为代表,今存《陶渊明集》。
陶隆: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祖,好学、读书善书。参征南中郎军事,从孝武有功,封晋安侯,后督新会郡。陶隆身长七尺五寸,姿态雄美,擅长骑射,读书善写,兼解药性。为人处事,以常行拯救为务。
陶弘景: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隆之孙,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画家、医学家、书法家。入梁不仕,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善琴棋,工草书,精图画,隶书不类常式,骨体遒媚。有《图象集要》。
陶守立:池阳(今安徽贵池)人,五代时南唐画家。长于释像鬼神、庭园殿阁、子女奴隶、车马山水,靡不精妙。
陶裔:京兆户(今陕西户县)人,宋代画家。精于花竹翎毛,选翰林待诏,其笔法与黄荃相似。
陶宗义:浙江黄岩人,元末明初书学理论家、文学家,号南村。能诗工书,工小篆,著有书学理论书《书史会要》。另有《南村辍耕录》《南村诗集》。


《中华对联大典》
对联的种类

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试举如下: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可将其分成长联和短联。上下联皆由较多字数组成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较少字数组成的对联,称短联。第二类主张以全联30字或40字作为长联字数之下限(如余德泉先生之说)。第三类主张以全联60字或70字作为长联字数之下限(如周渊龙先生之说)。第四类主张以全联90字或100字作为长联字数之下限(如常江先生之说)。究其理由,上述观点皆自成一说。相对而言,编者比较倾向于30字或40字之说,因为这个幅度似乎与人们对长短联通常的模糊感觉接近些。但可以说,无论以多少字数来划定长联与短联都显得勉强,尤其是在只相差一个或几个字的情况下,就更显得生硬。实际上,长联与短联属于模糊概念的范畴,没有必要也很难在字数上划定二者的界限。其他文学体裁同样如此,如长诗和短诗,恐怕至今尚无行数上的界限。因此,在选编长联和短联时,只要有了某种相对合理的统一标准,则不妨各自规定,自成一体。
从实践上看,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比较有意义,因为它与对联的编排体例密切相关。对联划分指的主要就是这一种。因此,编者拟对这种分类提出一点探讨。一般来说,对联都带有题或题赠的性质,因而写作对联也经常被称为题联。编者认为,按对联所题的内容和对象等的不同,大体上可将其分成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九大类。其中,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子类。对联分类如下:
(1)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2)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3)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和专用之分。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4)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做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5)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6)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上述对联的划分没有的界限。但是总的来说,这八大类对联在类型上划分简洁明了,在内涵上概念比较清晰,在外延上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对联,且彼此之间基本上不重合。

对联的作用

对联增加文化积累和沉淀突出体现在丰富了一大批名胜古迹的文化内涵,并提供了其演变历史资料的见证。例如北京故宫、西安碑林、武汉黄鹤楼等都以楹联众多高妙突显其文化内涵,尤其是成都的杜甫草堂、武侯祠两地不大,虽然都属个人的纪念馆,但却是不挂名的楹联文化馆,里面各时代、各名家、各风格的题联不胜枚举,两地专门出版的楹联集锦和研究书籍可以说是其文化内涵的载体与突出体现。我们从其中琳琅满目的楹联中不仅仅看到的是楹联文化,更能了解到以它为载体的历史与文化沉淀。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对联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交际作用
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
2.教育文化作用
对句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非常注重对仗和对句的锻炼,例如启蒙通用教材《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都是以对仗句式编写的,私塾教育中对课更是当时的基础必修课,以此来锻炼思维、增加知识等。此外,对句在民间流行与活跃也起到了传播知识、活跃思维,增加文化积累的作用,例如很多有资料记载的带有浓烈民间习俗风格的趣对、巧对即是对句在民间传播活跃的反映。对句作为对联的重要源流和分支,它的流行、发展与积累都必将推动对联的发展和出现。
3.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对联的发展与成熟,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尤其是它在民众的流行,客观上促使对联具有重要的舆论意义和广阔宣传空间。因此,历来对联都被用来充当舆论宣传、行业广告、批判斗争的实际作用。
4.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联语,尤其春联从它诞生开始就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渊深的文化背景。无论是堂联、室联还是节庆联,只要它们一旦流行,就是它们成为民俗以独特的文化载体登上文化舞台的开始。联语的流行和繁盛,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记载了时代的历史特征,成为丰富和反映各地、各时民俗风情的生动材料。
对联的流行、繁盛以及它与书法艺术的结合,直接影响了中华大地上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它既不断充实自身,又同时增加我国的传统文化积累,单单据现有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有记载的楹联数目当在千万副以上。如此巨大的作品数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是诗歌、辞赋、词曲、戏剧等传统文学可以相比的,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是罕见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