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在古老神秘的新疆伊犁地区,出现了一座完全按照《周易》八卦“后天图”建造的城市——特克斯县。该城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座保存良好、规模*的八卦城,荣膺世界吉尼斯之最,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为了探讨周易文化和特克斯城的独特内涵,2012年9月,特克斯县政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和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以特克斯周易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中国台湾和大陆地区的三十余名易学大家,就悠久的周易文明各自发表了独特而宝贵的意见,内容涉及哲学、建筑学、音乐、兵法、堪舆、武术等诸多方面,百花齐放,篇篇精彩。本书特地将这些论文结集成册,供周易爱好者学习、研究。


【编辑推荐】

  

本书三大看点:
  看点一:论坛举办地点——完全按照《周易》八卦建造的新疆特克斯城

  1.特克斯城位于古老神秘的新疆伊犁地区,建于20世纪30年代。其完全按照《周易》八卦“后天图”的方位建成。
  2.该城是现今世界**一座保存良好、卦爻完整、规模**的八卦城,2001年荣膺世界吉尼斯之*,2007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3. 根据论坛学者的考据,汉文化在新疆地区的历史与传承极其深远,远超过人们想象。
  看点二:多方机构共同组织论坛,各国学者齐聚一堂
  1.该论坛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特克斯县委县政府、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龚鹏程教授共同组织举办,规模盛大。
  2.不仅有中国学者参与,更邀请来自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多个地区的著名学者,带来了当地各具特色的易学文化,新鲜有趣。

  看点三:河图洛书、易经哲学、道教风水、斋醮禹步、南洋洪门、泰国神牌……与易经八卦相关的各种文化,百花齐放
  本书共收录了27篇会议论文,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宗教、市场策划等多个方面,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篇篇精彩,可读性很强。
  哲学:易经、五行、八卦哲学,以及中西哲学比较等。
  历史:特克斯城的发展、新疆汉文化的传播、八卦起源、彝族以及四川地区易学的发展状况等。
  宗教:八卦风水、道教科仪、占卜预测、泰国神牌、南洋洪门等。
  市场策划:讨论如何让八卦城、汉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等问题。


【前言】

序一

  
2012 年9 月21 日至25日,在我县委县政府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通力合作之下,我县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特克斯世界周易论坛”,来自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大陆的三十几位学者莅临八卦城,并在论坛期间从哲学、建筑、音乐、兵法、风水、武术、《易经》、民俗风情等方面对周易八卦文化进行积极研讨,视角新颖,内容丰富,别开生面。与会学者们亦就特克斯历史、乌孙古道、各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等和谐现象进行了深度讨论,为我县文化内涵之发掘、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今诸位专家的论文终于集结成册。此论文集之出版将成为我县打造独具魅力
的文化大县,积极挖掘易经文化内涵的重要成果之一,也必将进一步扩大特克斯
八卦城在世界的影响力,加快打造“生态、人文、和谐、幸福”特克斯的进程。
感谢参与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们,他们为特克斯带来诸多新思维和新理念。
特别感谢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在龚教授的积极推动和组织筹备下此次论坛才得成功举办,并结集出版论文集。感谢为此次论坛辛勤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

特克斯县县委书记 刘莉
2013 年4 月23 日

序二

由于新疆建省较晚,且当时将名称定为“新疆”,以致现在常有人认为它原
先并非中国疆域。同时,由于此地为多民族混居地区,所以又予人以新疆非汉文
化传播地之感。
可是,这样的印象实是天大的误会。张骞到西域,即曾见到蜀中贩来的笻竹杖,可见文化商贸关系由来已久。
汉武帝元封元年细君公主嫁至乌孙,更扩大了这层关系。因此,公元前60年,汉朝已于此设西域都护府。从政治体制上看,此地已不折不扣地被纳入中国版图了。
而这又绝非军事及政治上强力之行为,实有深厚之文化渊源甚或国家认同之基础。
因为1995年,民丰县尼雅遗址就出土过一方蜀锦护臂,上用隶字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与另一方“讨南羌”护臂可合为一幅。这句话出自《史记·天官书》,云:“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此锦在新疆出土,充分证明了此地人已自居中国。
至于文化,更是早与中原融为一体。今敦煌已有大量经史子集文献出土,如《周易》(王弼注)、《尚书》、《论语》、《文心雕龙》等,道教经卷也达五百卷以上,如《老子想尔注》、《老子化胡经》等均为中土久佚之本。此足证北朝隋唐间汉文化传播于河西走廊之盛。而新疆古文书,年代实比敦煌更早、更令人惊艳。
除各种少数民族文书外,现今发现的吐鲁番文书中,汉文的竟多达二千七百
余件。其中如《毛诗·关雎序》、《礼记》、《孝经》、《尚书》、《论语》(郑
玄注)、《急就篇》等,均可证明汉文化在此地早已与各民族文化紧密交融了。
所以历日、占经、医方、本草乃至五土解、醮辞等道教经咒文、道教符籙也多有发现,可见儒家道家文化皆在此地有广泛的传播。
事实上,目前新疆正是古文献存世的大省。且由于新疆幅员广大,目前考古
发掘仍十分有限,所以遗存文物殆千百倍于已知者。但仅就上述各端,已知新疆
久为中国固有疆域,该地文化也早已与汉文化融合为一体了。
这是从汉代以后的关系说的。然而,新疆地区与中原的一体化,可能还要远
远早于汉代。
因为此地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是中原王朝采玉之地了。《逸周书·世俘解》记载:“武王俘商旧玉,亿有八万”,这么多玉,主要就来自新疆,所以李斯与秦王书明确说:“今陛下致昆仑山之玉。”
玉是殷周礼祭重器,如此大规模的玉石贸易,说明了当时此地与中原之关系
已极为紧密。后来周穆王西征,往见西王母,许多人以为是神话故事,殊不知那
只是由实际的商贸关系发展为政治关系而已,绝非神话。这与《竹书纪年》等书
记载西王母屡赠中土君主白玉管亦是相符合的。
而且,西王母与中原文化的交涉,亦非周穆王时才开始。按《文心雕龙·诸
子》有一段说:“《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嫦娥奔月。殷易如兹,况诸子乎?”夏人的《易经》称为连山、殷人的称为归藏、周称为周易。其中,早在殷易里就提到了后羿射日、嫦娥服西王母不死药而奔月的事。可见西王母在殷商人心目中,业已不只是西域的领袖,更是神仙世界的领袖了。
由此,我们似乎也可以说:新疆西域与中原,老早就由《易经》铭记了他们
的渊源。
或许,也要由此才能说明为何现今最典型、最壮观的八卦城会在新疆伊犁的
特克斯。草原上美丽的特克斯城,正是天山脚下一个《易经》的印记。
所以我们要在这儿讨论《易》、研究《易》,寻找八卦城的奥秘。2012 年“中国·特克斯周易国际高峰论坛”,就是为此而办的。
探秘的结果,辑编成了这一册论文集。谨提供给热爱《易经》,也热爱新疆
特克斯的朋友。
龚鹏程


【作者简介】

  龚鹏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曾任台湾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台湾佛光大学创校校长,台湾学生书局总编辑等职。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奖项及台湾校园十大名师、台湾十大金榜专栏作家称号。2004年起,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龚鹏程先生自幼才华横溢,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等,博古通今,著作等身,有“天下第一才子”之美誉,是当代享誉海内外华人世界的知名学者。至今正式出版专著70余种,其中在内地出版的有:《文学散步》、《中国文学史》、《游的精神文化史论》、《中国文人阶层史论》、《文化符号学导论》、《文学散步》、《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国学入门》、《侠的精神文化史论》、《中国小说史论》等。


【目录】

首届中国?特克斯世界周易论坛论文集编辑委员会

序一

序二

特克斯考古记 龚鹏程

论特克斯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 王国华

推进周易文化世界化之先决课题 金炳基

伊犁地区的居民与特克斯城 王明荪

从八卦神牌论述泰国的中国神明崇拜 杨松年 关瑞发

易经哲学中感应和谐思想 金圣基

南洋洪门对八卦文化的诠释与传承 王琛发

场有哲学——周易的时代意义 汤伟侠

道教风水学精义探微 李远国

《易经》中《河图》、《洛书》之阴阳五行生克思想 萧登福

营造八卦城风水美学的新气象 洪富连

预测与筮法的科学依据——周易八卦的占筮理论 刘介民

易经思想与怀特海范畴图式之会通和比较初探 郭海鹏

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生命关怀 郑志明

《易经》“八卦”起源问题之检讨与刍探 黄海德

《周易》隐藏着姜太公的阴谋——兼及《孙子兵法》 萧兵

《易庐易学书目》体例简析 陈炜舜

易学三论 李书有

《周易》八卦哲学思想的特点 金春峰

“参同”易学小史 朱越利

彝文献记载的先天八卦文化体系概论 龙正清

由“易学在蜀”说到早期易学入蜀及其路向 彭邦本

道教生命文化中的易学应用 张美樱

汉代象数易学及其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倪南

道教斋醮科仪中的周易思想——以道教斋醮禹步为例 张泽洪

中国文化名城特克斯八卦风水论 柯可

舆图与城市的历史空间及其文化变迁——以佛山历史地图为例 邓启耀


【免费在线读】

  道教风水学精义探微

  李远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视大自然为有机的生命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投以热切的关注。于是,出于生存与精神的需要,传统的风水术便应运而生了。

  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古称堪舆、地理。《汉书?扬雄传》:“属堪舆以壁垒兮,梢夔魖而抶獝狂。”颜师古注:“张晏曰:堪舆,天地总名也。”《文选?扬雄<甘泉赋>》李善注引汉许慎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后因以“堪舆”指称天地。风水一开始就与天文历法、地理结下了不解之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这是风水术的两大特征。风水术的核心便是探求天象、山川、建筑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协调关系与最佳状态。它将中国哲学古老的命题“天人相感”、“天人合一”等引入生活之中,注重在整个自然界与生态圈中寻求和谐发展与有机秩序,与天地万物保持亲密无间,共生共存的关系,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精神的恬静。所谓得“天时”、“地利”,达到“人和”的目的。这种三位一体的共存思想,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应是人类发展模式永恒的主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之一的道教,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风水之术。风水的理论被道教吸收、运用,并演化为一门独具特色的道教风水学,成为道教法术的有机组成,并被广泛地运用于环境、选址、择地、建筑、房屋、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之中,成为古代风水术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里,就此话题而论,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

  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4)如在山坡时,一般处向阳坡。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上吉风水格局。

  颇具启发意思的是,这些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迭压,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了69处遗址。可见,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考虑很是讲究,这个古老的传统根深蒂固地遗留在后人的脑海中,并具体显现在许多现代城市、村镇的选址与建设中。从上古文化遗址情况中还可判断,人们聚居的地区,已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在半坡遗址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区之外,居民区与墓葬区的有意识分离,成为后来区分阴宅、阳宅的前兆。新石器时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断改进,反映了人们随环境而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原始聚落的位置选择,也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有了较高的认识水平。总之,人们在观察环境的同时,开始了能动地选择环境。

  从殷商之际的宫室遗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河流与居住环境之关系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今河南安阳西北两公里的小屯村,是殷商王朝的首都。这里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又转而向东流去。就在这条河流的两岸,其南岸河湾处的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宫室的所在地;宫室的西、南、东南以及洹河以东的大片地段,则是平民及中小贵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带则为商王和贵族的陵墓区。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宫室区、民居区还是生产区、陵墓区,它们都是位于河水曲折怀抱之处,这充分证明了后世风水学中追求“曲则贵吉”理念源远流长

  《博山篇?论水》说:“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弯环曲折,水格之贵。”蒋平阶《水龙经》卷一曰:“自然水法君须记,无非屈曲有情意。来不欲冲去不直,横须绕抱及弯环。来则之元去屈曲,澄清停蓄甚为佳。倾泻急流有何益,八字分开男女淫。川流三派业已倾,急泻急流财不聚。直来直去损人丁,左射长男必遭殃,右射幼子受灾迍。若还水从心中射,中房之子命难长。扫脚荡城子息少,冲心射胁孤寡夭。反跳人离及退财,卷帘填房与入赘。澄清出人多俊秀,污浊生子蠢愚钝。大江洋潮田万顷,暗拱爵禄食五鼎。池湖凝聚卿相职,大江洋朝贵无敌。飘飘斜出是桃花,男女贪淫总破家。又主出人好游荡,终朝吹唱逞奢华。屈曲流来秀水朝,定然金榜有名标。此言去流无妨碍,财丰亦主官豪迈。水法不拘去与来,但要屈曲去复回。三回五度转顾穴,悠悠眷恋不忍别。”总之,对水流的要求是要“弯环绕抱”,讲究“曲则有情”,因为“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再则,风水学中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堪舆泄秘》曰:“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水龙经》卷一曰:“凡左右砂水,须朝抱回身向堂局。青龙如勒马,白虎似眠弓。书云:大地却如羊见犬,双双回头转。如星之拱北,四面环遶,若龙直出,无弯抱形,如推车为无情。书云:却如伸去推车形,砂不回头堂气即散。今龙虎直去,不见回头,明堂虽有聚水,而左右砂头直去,则水亦不含蓄,堂气不聚,穴气不顾。书云:龙虎所以卫区穴,既不回头,其内焉有生气耶?”亦认为,凡“反飞水”、“反跳水”、“重反水”、“反弓水”一类的地形均为凶地,不利于生养居住。所谓“欲水之有情,喜其回环朝穴。水乃龙之接脉,忌乎冲射反弓。”显然,这是古代先民在对河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城乡建筑之关系作了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与现代河流地貌关于河曲的变化规律是相吻合的。换而言之,古代风水学中所总结的“水抱有情为吉”的观点,就是根源于这种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其次,风水学强调城市与建筑的“坐北朝南”,这即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着非常合理的科学依据。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之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周易?说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后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南面之术”,即源于此。此外,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上南下北)恰好相反。这种“坐北朝南”思想的产生,又是由它特定的环境特点决定的。因中国处在北半球中,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照射过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选择亦与季节风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当是坐北朝南,其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由于是“面南而居”,风水学中往往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来表示方位。《葬书》说:“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王君荣《阳宅十书》卷一曰:“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成为风水中推崇的四个方位神的名称。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地层中,发现了三组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这是距今六千余年前的龙虎图。第一组龙虎图位于45号墓中,墓主人的左右两侧分别用蚌壳精心摆塑出一龙一虎,龙虎的头均朝向北方。龙呈拱背形,似张牙舞爪,屈身欲腾飞状,其中牙、爪选的是带尖的较长的蚌壳,眼睛选用圆形蚌壳,舌头则是长而端圆的蚌壳,而表现在全身鬃毛的凹处和凸处,是蚌壳的尖端向上和向外而形成,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虎呈行走状,昂首垂尾,神态凶猛,四肢交递,牙齿外露,张口伸舌,似下山猛虎,形态生动。龙虎之间、正北中央又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北斗图。显然,这组龙、虎、北斗图形具有指示方位、安镇墓穴的宗教作用,那么后世风水著作中关于“青龙婉蜒,白虎蹲踞。”的思想就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当是中国风水第一图。

  青龙、白虎等四神作为方位神灵,各司某职护卫着城市、乡镇、民宅,凡符合以下要求者即可称之为“四神地”或“四灵地”。《玄女青囊海角经》卷三曰:“前以朱雀,后以元武为主,左右龙虎为卫。龙虎者,即元武之手足也。本身之龙要长远,身体必要端正为上,手足必以相合为佳,长幼必以逊顺为贵,主宾必以迎接为奇,宾欺乎主,则反乎常,手足盛身,必无是理。元武必欲垂头,朱雀必欲翔舞,青龙必欲蜿蜒,白虎必欲驯俯。”即玄武位的山峰垂头下顾,朱雀方向的朝山要来朝歌舞,左之青龙的山势要起伏连绵,右之白虎的山形要卧俯柔顺,这样的环境就是“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的构成,不仅要求“四象毕备”,并且还要讲究来龙、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王君荣《阳宅十书》卷一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富,最为切要。”“阳宅来龙原无异,居处须用宽平势。明堂须当容万马,厅堂门庑先立位。东厢西壁及庖厨,庭园搂台园圃地。或从山居或平原。前后有水环抱贵。左右有路亦如然,但遇返跳必须忌。水木金土四星龙,此作住基终吉利。唯有火星甚不宜,只可裁剪作阴地。倘有卓笔及牙旗,耸在外阳方无忌。更须水口收拾紧,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宽,案近明堂非窄势。此言住基大局面,别有奇特分等第。”这是一种从大环境而言的风水宝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南方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重重护卫,中向部分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屈曲流水环抱,这样就是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

  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系统。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水文状况。只有当该区域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彼此补益时,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气”顺畅活泼,充满生机活力,从而造就理想的风水宝地,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的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村镇,也就是古代建筑风水学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二

  在道教风水学中,经常把大地比作人体来考虑各种因素,对此道教有一句话叫做“相地如相人”。《玄女青囊海角经》卷四曰:“鹤飞凤舞,看顶翼之藏露。牛眼龙蟠,辨尾稍之低耸。螃蟹之脐近水,动举时力在两螯。蜘蛛之腹吐丝,环抱处功居四拱。但见夫披廉斜下,平分摆处,瓜蔕垂囊,穴居乳头,元武微凸,则偏仄之文何取。虎口推开,则当胸之乳堪求。”

  在这种人、地类同思想的基础上,风水学常据人体的结构将龙脉之真穴分为三种,一在头部,二在脐眼,三在阴部,其具体位置是:“上聚之穴,如孩儿头,孩子初生囱门未满,微有窝者,即山顶穴也;中聚之穴,如人之脐,两手即龙虎也;下聚之穴,如人之阴囊,两足即龙虎也。”在清《六圃沈新先生地学》中即收有一幅以人体之“窍”为原型的风水穴位图,最能形象逼真地体现这种人、地同类的理念。

  由于古代风水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与元气说之上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作为融贯整个风水学的灵魂。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太阳、月亮及28星宿及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同地球昼夜节令变化和灾情间的关系。在道教看来,天地的运动直接与人的生长相关。钱泳《履园丛话》卷七说:“人禀天地之气以为生,故人身似一小天地,阴阳五行,四时八节,一身之中,皆能运用。”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人体与宇宙同构。天地分为阴阳,人体亦分阴阳。天地有五星五岳,人体亦有五官、五脏。天分成十天干,表示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人亦对应有十指。地分为十二地支,表示一年月亮绕地球十二圈,人亦对应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人的整个经络系统随着年、月、日、时,周期性地气血流汪,盛衰开合,人应时辰月令,这一切都暗示着我们,人类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凝聚着整个宇宙的生命,人体完全是与宇宙相合的。庄子曰:天地与吾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生存中的任何活动要吻合于自然,要取得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风水说中用气来解释自然环境,在人与天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只要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求得与天地万物和谐,就会获得平安与快乐,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风水选址的基本意义就是为人类寻找适当的居地。而藏着天地生气之地域,即为人类生长繁衍的理想居地。

  风水最重理想环境的选择,而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水龙经》卷一说:“气机妙运,太始惟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遂成山川。经云: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子,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同情,水气相逐也。夫溢于地外而有迹者为水,行于地中而无形者为气。表里同运,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气趋东趋西,即其水之或去或来,而知之矣。行龙必水辅,气止必有水界辅,行龙者水,故察水之所来,而知龙气发源之始;止龙气者亦水,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龙气融聚之处。经曰:界水则止。又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天地之气,阴阳互根,山峙阴也,水流阳也。不可相离,地脉之行,藉水以导之,地脉之住,藉水以止之。外气与内气相合而成物,犹牝牡生育。故曰:冲阳和阴,万物化生,合而言之,混沌之体。即万统体一,太极之妙用,分而言之,随物付物,又物物一,太极之元妙,知此始可与形家之学矣。”山以水为血脉,本身就是有机生命的存在。《黄帝宅经》的观点更为明确:“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这里明显地把宅舍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是风水关于城市、住宅建筑思想的主旨。亦有着非常深厚的哲学底蕴,如《管子?水地篇》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王充《论衡?书虚》说:“天地之有百川也,犹人之有血脉。血脉流动,泛扬动静。”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地气场,即对人的生存发展最为有利的外环境。这个环境要山青水绣,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所以,几乎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为什么许多风水地能成为人们修心养性、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呢?原因在于其山水组合合理,能给人一种幽雅舒适旷神怕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讲,“地灵人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难怪乎人们会孜孜以求地追求合理组合的山水环境。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但众多的城市却没有山峦,或缺少河流,似乎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距离甚远。但只要略加变通,依然可以找到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在考察城市中的风水状况时,可以将一座座的楼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峦头,左右护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可以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看作是一条条的河流溪水。因为对于城市、民居建筑而言,自然环境即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响,远不及毗邻宅周的其它屋宇、墙垣及道路等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在城市井邑之宅的辨形方法中,龙、砂、水、穴遂被赋予了新的喻义而加以应用。正如《阳宅集成》所说:“万瓦鳞鳞市井中,高屋连脊是真龙。虽曰汉龙天上至,还需滴水界真宗。”《阳宅会心集》亦说:“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屋宇即为案山。”在遵循传统风水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与发挥各个地区、各种先天条件的优越性,细心发现个别地区的先天缺陷,并通过各种努力去改善其整体环境,去完善这个小区的建筑,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在选址、布局的决策时,道教主张依形造势,辨证运化,在尊重大地风貌、自然环境的思路下,去择地定穴,规划布局。张三丰祖师曰:“今夫地有三等,而得地者亦分三层。上等之地,上应星象,下呈舆图,天地生成,卦行安定,全是天工,而人力不与焉,此等惟圣贤豪杰,大有德行阴功之士,乃能得之。中等之地,亦系生成景象,然有变化于其间,八卦相荡,五行相推,一团真气,隐隐隆隆,此等惟老成忠厚,小有德行阴功之士,乃能得之。次等之地,一山一水,随地铺陈,十里一见,百里再见,无处非有,无处不可求,然亦要知龙之来历,山之向背,土之颜色,妙于裁取,巧于安排,以山川合罗盘,不可以罗盘合山川,地人相得,始得其平,此等凡老成忠厚、无怨无恶者,即可得之。此三等之大义也,而其下不足议矣,并无吉地以处不善之人也,牛眠吉壤岂易言哉!”可见,上乘的风水宝地乃是天地浑成,没有一丝人为的改造。中等宝地,也是自成格局,别有天地。最次一等的地到处可见,也最需要巧加选择安排,但在选择之时,仍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必须“以山川合罗盘”,“不可以罗盘合山川”,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而不是用罗盘参合己意随意毁坏山川植被、地貌形态,这样才能“地人相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安无事。

  中华大地幅员广阔,地理地质、天文气象条件差异颇大,因此选址与择向就成为一项重大事情。从现存的古代县城、村落及道观佛寺来看,正说明了这一点。不仅县城、村落、民居、寺庙在修建时注重选址,就是一般的民居,也要注意地理环境。道教认为,住宅为人生息的场所,必须慎而择之。《黄帝宅经》序曰:“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悟斯道也。就此五种,最其最要者,唯有宅法为真秘术。凡人所居,无不在宅,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恶。大者大说,小者小论,犯者有灾,镇而祸止。犹药病之效也。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之村坊署栅,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

  住宅的优劣亦有评判的标准:“宅有五虚,令人贫耗。五实,令人富贵。宅大人少,一虚。宅门大内小,二虚。墙院不完,三虚。井灶不处,四虚。宅地多屋、少庭、院广,五虚。宅小人多,一实。宅大门小,二实。墙院完全,三实。宅小六畜多,四实。宅水沟东南流,五实。又云,宅乃渐昌勿弃,宫堂不衰莫移,故为受殃。舍居就广,未必有欢。计口半造,必得寿考。又云,其田虽良,薅锄乃芳。其宅虽善,修移乃昌。”

  张三丰祖师亦指出,养生之道贯通于风水。他说:“仙家地理,须合丹道同悟。即如圆阳子怡云山庄住宅一区,坐落在两山之间,不吞不吐,若开若阖,用倚粘之法,结平安之宅,真乃黄庭下、关元上之大中极也。此等天机,何人知道?”这里,三丰祖师举圆阳子的住宅为例,讲两山之间的阴阳二气交媾,犹如内丹中的阴阳会合,“不吞不吐,若开若阖”,正是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含情相顾、与住宅相互呼应、互盼有情的一种描绘。圆阳子的住宅恰如内丹中所结之丹,位于阴阳二气交感之处,自然是“平安之宅”了。

  大地上万物并生、奇异绝妙、生生不息的景象,吸引着道教中人。他们为寻找宜于修炼的洞天福地,浪迹四海、遍游山川。游览不忘研究,形成对各地差异,尤其是险丽之地的清晰印象。他们感到有必要将自己的认识记载下来传与他人,俾使“道侣游山,得之披览,粗知灵迹之所自云”。为此,他们勤于从事著述,“写九州岛岛山川百物之形,又作五岳之图,用传于世”。就是以大地为对象,用文字和图象描述山丘、江湖、原野、洼地等的形状、长短、高卑、宽窄、面积,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及有所关联的其它事物。这种认识,使他们具有一种自觉的地理意识,重视以地图的形式来描述山河大地。

  在道教对山岳的信仰中,五岳乃群仙修真之都会,高道理命之灵室。其中各有尊神,分别掌管着自然、人物的养育和生衍。所谓“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正是基于对山岳的崇拜及对神灵的信仰,道教提倡进入名山洞府,以修真求仙。然而,道士们入山修持却面临着种种危险。《抱朴子内篇?登涉》说:“凡为道合药,及避难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如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藉。皆谓偏知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因此,必须知晓趋吉避凶之术,当择吉日佳时,斋戒其身,学禁咒法,服食丹散,佩带符图法印,便可辟除山川百鬼万精、虎狼虫毒、瘟疫风寒等,出入山岳而修道有成。

  在各种法术中,最重莫过于《五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托言太上大道君所绘,由西王母传汉武帝,传本有东方朔序,亦似伪托。但葛洪及众多道经早已提及,故当为汉魏古经。葛洪曰:“上士入山,持《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所在召山神,及按鬼录,召州社及山卿宅尉问之,则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来试人。”葛洪即得图于郑隐,郑隐得自葛玄,葛玄则得自左元放。《汉武帝内传》谓西王母于元封二年七月七日下降,授武帝予《五岳真形图》;又于元封三年七月,授东方朔予此图。《汉武帝外传》则述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岳真形图》授鲁女生,“女生初时以图传苏子训,训后传封君达,君达后入玄丘山,临去以传左元放”,元放又传葛孝先;又谓李少君、董仲舒得之,“仲舒临去,以传栾巴”。

  在道士心目中,它们是入山修道必须佩带的重要器物。今《道藏》本《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收有两种《五岳真形图》版本,除泰山、嵩山、华山、衡山、恒山真形图外,尚载有潜山、霍山、青城山、庐山真形图,后者谓之“四辅”。每座山岳各有二幅真形图,一幅有文字说明,一幅为无字符图。道书称无字者为“上五岳真形”,有文者为“下五岳真形”。绘制这种地形图的方法为“圆法”,盖道士涉山既久,发现可以环绕山腰走至另一山峰,所走之路犹如山形轮廓,于是以相近高度相连的峰峦以同一种色连成一片,即所谓“圆法”。又以其它的颜色表示山谷、川流、洞穴,勾出此山地貌。其图原有彩色,“黑者山形,赤者水源,白者是室穴口也。画小则丘陵微,画大则陇岫壮。葛洪谓高下随形,长短取象,其源画神草及石室之处,自是后来仙人辈于其图处尽识之耳。”

  关于东岳泰山真形图在地理、地图学上的价值,已有不少学者予以肯定。如日本小川琢治教授认为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地图,并将东岳真形图与现代等高线绘制的泰山地形图相对比,认为二者很相似。中国的曹婉如、郑锡煌则指出,它们是一种平面山岳图,非常珍贵,并由之发展成为地图学中的道教一派。这里,再从宗教与文化的角度加以探讨。

  今《道藏》中收有几种五岳真形图,其图形大同小异。实际除了五岳之外,尚包括霍山、潜山、青城、庐山,后者谓之四辅。每座山岳各有二幅真形图,一幅有文字说明,一幅为无字符图。道书称为无字者为“上五岳真形”,有文者为“下五岳真形”。从文字说明中可知每座山岳的基本情况。据《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所言,原本为三色彩图,“黑者山形,赤者水源,黄占者洞穴口也。画小则丘陵微,画大则陇岫状,葛洪谓高下随形,长短取象。”

  目前看到的都是黑白刻本,黑色屈曲的长方形,东西走向,表示山体;黑色山体中的变曲线表示水流,空白处当是道士们修真的洞天福地。配合文字,可以知道上山的路径,山中的水流、泉水处,各种仙药神草的分布位置,洞穴宫观所在地,以及山岳的高度、宽度、范围。从以上几点来看,这些图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其出现肯定与实际观察到的山川地形有关。

  那么,是谁创作了这些符图以及目的是什么呢?从《汉武帝内传》中可知:这些地图是太上道君在天庭之上,“下观六合,瞻河海之短长,察丘岳之高卑”,“因山源之规矩,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委蛇,形似书字”,于是依据其象,绘制了这些图。绘图的目的是便于修道者知晓灵仙天真之舍馆,采药炼丹之名山,辟邪却灭,招神达灵。如同《五岳古本真形图》所言:“子有东岳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白聚。子有南岳形,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返还自伤。子有中岳形,所向惟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形,消辟五兵,入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可迎。子有北岳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亨福录。子尽有五岳形,横天纵地,弥纶四方,见我观悦,人神攸同。”原来在道门看来,五岳真形图不仅是一张张地图,更重要的是通真达灵的信物,因为它们象征着山川中众多的生灵仙真。

  从万物有灵古老观念出发,道教认为山岳河流、天地万物都是富有的情感生命体,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片草木,都有着自我的尊严主持的神灵。而拥有了这类符图,你就可以与他们交流、对话,他们也将友善的接待你,“诸山百川神皆出境迎拜子也。”当然能否达到人神交通的境地,关键在于持符者的修持。《五岳真形神仙图记》说:“一切感到妙应备周,或天或人,或山或水,或飞或沉,或交或质,皆是真精之信,有字总号为符。符验证感,皆由善功。”“方应修戒,积精存神,常想真形,受符佩带,妙气入身,智慧通达,达人通士勤密遵崇,消灾厌恶,精则有征,征则神降,所愿必谐。”

  道教中人视此图为修真护身的瑰宝,其传授甚为禁重,《抱朴子内篇?遐览》说:“古之仙官至人遵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传非其人,罪咎必至。”而要求拥有者必须净身沏神,遵奉戒律,积功行善,济世救人,“若不能行仁义慈心,而不精不正,即祸至灭家,不可轻也。”

  后世用于入山涉川、安宅镇土的各种符图,可说大多是由五岳真形图演变而来,只是形式显得简略。不过它们的用途更广泛,针对性更强。如《抱朴子内篇?登涉》中有老君、仙人入山符十八种,并谓“拜而带之,甚有神效”。李约瑟认为,这些入山符被用来保护那些浪迹野山的人们,可能是对山区形态的一种原始粗略的图示性的标示。并认为“图中似乎至少画出了对称的五岳中的四岳。”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对风水的尊崇早已成为一种传统,成为人们生活起居中一种理论指导。人们往往利用各种符箓来改善居住环境和心理环境,消除对周围世界的一些莫明其秒的恐惧感。特殊的图案、方案、数字、色彩、物品所构成的神异之物,往往可以平抚人们内心潜在的不安,并激发出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敬畏的情感,使得环境与空间神圣化,人们也求得了心灵上的安宁,这无疑有利于生存发展。因此,可以说道教对各种符图的崇拜,也就是对山川河流、万物生灵的敬畏,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信奉符箓的形式,要求人们善待天地万物,其中却深深地浸透着东方民族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的先知与智慧。

  推进周易文化世界化之先决课题

  金炳基

  韩国国立全北大学校中语中文系教授

  世界书艺全北Biennale(双年展)总监督

  2009年伊始于美国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及最近希腊与西班牙等打击欧洲的金融危机不仅是单纯的金融危机,伴随金融危机而来的还有文化危机。市场资本主义(MarketCapitalism)产业资本主义(IndustrialCapitalism)的结合诞生了称谓“资本主义之花”的金融资本主义(FinancialCapitalism),但是许多人已经耽溺在“金融资本主义”之上,这便脱离了资本主义的本来理念。形成了近似“以钱吃钱”的赌博投机这是单纯的以钱聚钱,钱上堆钱,只有算钱的数字而已,毫无实质的东西,这即是泡沫资本主义。人们在被自己笃信的金钱泡沫之下最终迎来了今天的经济危机。金融资本主义不仅对经济,同时也对政治、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形成了泡沫蔓延的趋势,放下了诚实性。因此,以净化、深化、诚实性、清净性及解脱性为理想目标的东洋艺术精神(就是周易精神)便处于了难以发扬的局面。甚至将处于即将被泡沫艺术所淹没的尴尬境地。目前这种泡沫文化艺术还在向全世界蔓延,这预示着世界文化总体的没落趋势。随着这种国际性的泡沫文化艺术的影响汉字文化圈固有的文化与艺术也在遭受袭击。一部分似是而非的艺术家们打着潮流的旗帜,以号称具有潮流性的作品来骗取社会的认证或是吸引大众的注目。

  因此,在要付出更大代价之前,应当迅速的摆脱泡沫效应的影响。回复到人类本来的美德中去,重新拿起诚实、节约、懂得节制等等。我们应弘扬东方文化的精髓经典——《周易》的精神,摸索出净化泡沫世界的经济、文化、艺术的方案。

  一、《周易》文化世界化的必要性——借汉字文化圈文化净化世界文化

  世界的经济、文化、艺术的危机在于“浮华的泡沫”。其形成原因如下:

  1、以“时尚(Fashion)”的名义使浮华的外饰正当化

  时尚(Fashion)本是始于人类本性对于流行的追逐。但这最终都将成为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利润的工具,使人类远离质朴性,成为污染地球的主犯。由于时尚而引起的人们对于奢侈举动的无动于衷,以至于产生了在流行过后又追求新的流行。由于追逐流行而购置的衣物或许在一年之间没穿几次便被毫无顾及的抛弃了。这些东西原封不动地变成垃圾,由于这些垃圾的不断产生形成了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仅是衣物,还有家具,室内装潢家电产品等等也是如此。现在人们的意识需要以《孝经》中的“先王之法服”概念来改变。《孝经?卿大夫章》中有云: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叁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先王之法服”原本的意义在于“守分精神”。即各自穿符分寸的衣服才是“先王之法服”的原本意思。衣、食、住任一项,一旦开始奢侈并陷入浮华就难以自拔,最终的结果只有破灭。所以,现在应弘扬“先王之法服”内涵的守分精神,防止浮华的外饰,转变“时尚(Fashion)”、“包装”、“设计(Design)”等文化潮流,并净化世界的文化。

  2、在“无限幸福”的欲望下,沉溺于五感满足

  满足人类所有感官,使享有绝对满足与无限幸福。这种傲慢的资本主义理念使人类陷入浮华泡沫的文化中。但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一直警戒五感满足。《老子》曾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放。

  《庄子》云: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我们需要用老子与庄子话中内涵的汉字文化圈的文化精神净化追求五感满足而导致陷入充满泡沫的人类文化。并且应以淡泊为基础,形成新的文化潮流。

  3、认可了凭借艺术之“无常形”的欺诈行为

  中国宋代大文豪、诗人、书法家及画家的苏东坡曾云:

  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

  最近,在一些美术展上可以看到不具备绘画基本构型,却被作者解释为抽象画的作品。这些用以展示的“难解的名画”中不能排除有欺诈行径的作品。一千年以前已经预先看到了艺术的欺诈性,对艺术的弊端,苏东坡以一句“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作为后人寻找艺术道路的指示。

  以上的三个例子,即《孝经》的“先王之法服”精神、老子指出的“五色,五音,五味”的弊端、苏东坡主张的“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等其实都是从《周易》精神始发而想的。因为周易是比中国所有经书更早形成的思想,可以说后代出现的经书思想以周易为基础。易中天曾云:

  其实《周易》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说,《周易》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于是,我们民族的很多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周易》。比如我们后面要讲的中庸和老子,就直接与《周易》有关。所以,《周易》不但是中国智慧的“金字塔”,也是中国智慧的“昆仑山”,即“万水之源”。讲中国智慧,不能不从《周易》开始。

  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内涵《孝经》的“先王之法服”思想、《老子》主张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苏东坡的“常理”与“常形”的理论。不仅如此,《孝经》的“先王之法服”思想或《老子》主张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还有苏东坡的“常理”与“常形”的理论都直接反映了周易中的忧患意识。只要世界人类对《周易》的忧患意识得以共鸣,那么就可以净化以及去除以“时尙(Fashion)”的名义的奢侈外饰浮华的外饰、在“无限幸福”的欲望下,沉溺于五感满足、凭借艺术之“无常形”的欺诈行为,并创造出崭新的人类文化。

  那么,为了使东亚细亚汉字文化圈的文化精髓《周易》之精神起到净化世界文化的作用,我们东亚细亚汉字文化圈的人们应该从什么开始做起呢?首先我们应该做到真正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精髓,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向世界推广我们汉字文化圈文化的清净精神。为此我们应该对用来记录我们文化的“汉字”加深正确的认识。

  二、韩国社会对于汉字的认识与加强汉字敎育的必要性

  1、汉字与汉字敎育的认识

  在韩国,汉字教育目前并没有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教育的范畴。但是学生家长及学生自身对汉字学习的要求比较积极。与此相反的是社会领导人及政策立案者们反而对此呈消极的态度。其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汉字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和认为学习汉字是“日帝时代的残滓”等保守主义态度。但是,我认为汉字是21世纪必学文字。

  2、21世纪,韩国加强汉字敎育的必要性

  我想韩国需要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相当大,至今为止学者们提起的理由大致如下:

  (1)韩国语语汇的70%以上由汉字语构成,因此进行汉字教育有利于加强词汇量,使教育效果加倍。

  (2)与学习韩国语及英语时的数以万计的词汇要求相比,学习3000个字以上汉字便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自由应用。

  (3)韩文以其科学性得到了世界的认证,这一优秀的文字如果可以与世界上最发达的汉字共同使用,便是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的结合,这种文字结合便可以使韩国享有世界上最便利的文字生活。

  (4)韩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几乎都是利用汉字记录的。所以只有懂得了汉字才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及民族文化的发展。

  (5)目前使用的韩国词语中有许多与汉字同音,为了识别这些同音语,汉字教育非常必要。

  (6)使用汉字时,由于汉字具有的丰富的造语力可以使语言表达丰富有趣。

  (7)汉字因其高度的概括力可以使得语言表达言简意赅。

  (8)使用汉字可以对专业术语进行更加详尽的解释,也可以对研究结果加以明了的定义。

  (9)了解汉字才可以对汉字著作加以理解和评价。

  (10)使用汉字有利于对汉字文化圈艺术的精髓——书法加以继承和发展。

  (11)使用汉字才便于与使用汉字的中国,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进行沟通。

  3、21世纪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时代,新兴的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1)汉字通用代码的制定

  目前已制定了汉字统一编码。处于汉字文化圈的韩国、日本、中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与地区也有必要将各自在使用的汉字编码进行统一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学术信息的交流。根据这个需要1993年完成了“国际汉字统一编码”。现在,只要有了依据“国际汉字统一编码”而编制的软件程序便能在世界各国实现信息交换。汉字再也不是在电脑上使用不便的文字了。

  (2)汉字输入法的开发

  韩国大部分的人以为汉字未能在网络上广泛使用是因为汉字的输入时间较长。但是,现在中国已开发了多样的输入法,使汉字的输入日益简单化。在今后的研究中还会产生更加智能的输入方法。现在,以输入不便为由而逃避使用汉字的原因已不复存在。

  (3)信息化时代流通速度最快的文字是汉字

  在信息化时代想要赢得竞争的关键是速度,这一点众人皆知。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真正胜利的关键不是物理性的流通速度,而是人类将流通的信息放入大脑并进行信息再创造的速度。在对文字信息的读破与理解的速度上没有其它文字可与汉字相媲美。更具体地说,利用英语或韩国语书写的两张A4纸张内容,利用汉字书写仅需要不到一张A4纸便已足够。如此,汉字是21世纪信息化时代中疏通速度最快的文字。

  (4)超越时空的传达力及保存力

  与表音文字(英字,韩字)的使用相比,表意文字(汉字)的使用更具有时间及空间上的优势。用汉字编写的文献无论历史多么悠久,只要知道汉字就能容易的理解其意思。在表音文字无法在长时间内保持其原意的特点的反面,表意文字能在长久的时间之下保持原意。

  三、中国,正体字(繁体字)恢复的理由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性的会用到“繁体字”这个词语,事实上本没有繁体字这个说法。简体字出现后,为了强调简体字的便利性而使用了与其含有相反意义的概念——繁体字,但是它本不是繁体字,而是数千年以来一直使用的“正体字”。因此,笔者认为,与繁体字这一用语相比,正体字这一用语更加准确。因此在此文章中将使用“正体字”这一用语。

  在上面我已讲过应以中国的《周易》文化为中心,净化世界文化的必要性。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转换对汉字的认识。怎样转换呢?应扔掉简体字,尽快恢复正体字(繁体字)。上面所言及的韩国对汉字的使用及需要加强教育的理由大部分也是中国需要恢复使用正体字的理由。以下将从更加理论性的角度上探讨中国恢复使用正体字的理由。

  1、简体字的普及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中心展开的世界文化秩序改编的影响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军即驻扎在了南韩。在美军政治之下,韩国的所有政策都由美军定夺。织了《朝鲜教育审议会》对各种教育问题进行了分别探讨,其中教科书分科委员会提倡停止使用汉字。小学、中学的教科书专用韩文编制,但是在必要时可以在标注括号内使用汉字的决议。这个决议1945年12月8日得到通过。而这一决议也是一直沿用至今的“韩文专用政策”的母体。为什么美军如此急于对“韩文专用”语文政策的使用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论是韩国汉字的废止,中国的汉字的简化还是日本的汉字使用抑制等都从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外势(美国和苏联)的影响。早前也曾有“中国的文字改革或多或少受到苏联的影响的可能性主张”。日本于1948年在联合军总指令部(G?H?Q)关于日本的“国语改革”一环上实行汉字的阶段性废止及日本文字的取消,同时对使用罗马文字进行标记进行强烈的劝告。日本精神的孕育使得日本的传统茶道、剑道、柔道等学校教育被取消。联合军指令部的类似政策由于日本国民的坚忍不拔的说服力虽然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和,但日本的语文政策与文化政策的树立深受美军的干预,北韩及蒙古也是如此。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汉字文化圈地区以自己国家的力量恢复传统民族文化的努力由于占领军美国和苏联的影响而转为对美国或是苏联文化的随从。换言之,当时东北亚汉字文化圈地区在新兴统治权登场的美国及苏联的影响下一定程度弱化了汉字文化。

  2、简体字的普及导致阅读正体字古代典籍的不便

  目前,许多中国的典籍都以简体字的方式被普及。这些变换为简体字的典籍在网络上较容易找到。但是尚未能转变为简体字的典籍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特别是手写本的古文书,这类古书永远无法变换成简体字而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历史及传统文化是21世纪文化知识产业时代先导的宝库。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美国畏惧中国的理由中,恐怕最重要的就是这点:其短暂的历史渊源无法与中国丰富的历史经验相媲美。以《周易》为始中国所具有的传统文化资产在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而这些传统文化资产又都是由正体字记录完成的。在阅读这些记录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数千年没停止使用来之正体字的文化意义,须要恢复正体字。

  3、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使“难写”问题不复存在

  当初普及简体字的最大原因之一是摆脱由于汉字笔画多而带来的书写的不方便。但是现在已渐渐消失了手写文书的时代,多数人都是利用电脑书写文件。电脑只是伴随着罗马拼音的指示输入文字,并不存在书写难易的问题。因为罗马字拼音来打字,所以汉字笔划之多少,一点都无关“难写”问题。就这样,“难写”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外观优美的正体字没有继续被埋没的理由。笔画较多的正体字在使用时反而有利于文字间的辨别,减少了文字之间易混淆的可能性。

  4、汉字文化圈宗主国应承认邻国之的汉字文化,将来电子计算机的在线互换性也应考虑

  中国可以堪称为汉字的宗主国,但是汉字从中国传入韩国至今也已达到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日本对汉字的使用也有悠久的历史。由此可见,汉字已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字,而是东亚国家之间共有的文字。不仅如此,台湾、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和国家也在使用汉字,因此汉字已经可以被称之为亚洲的文字。但是作为汉字的宗主国,中国并没有合理的理由不使用正体字。中国使用简体字使其与邻国的交流形成了原本没有必要的障碍。正如在前面已经提到的使用正体字的理由,恢复使用正体字将有利于汉字文化圈国家之间的沟通。在志向将《周易》文化等等汉字文化圈文化传播至世界的时刻,共同的努力至关重要。

  5、排除了生活中的正体字将无法期待汉字文化圈固有的艺术——书法的世界化

  书法汇集了汉字的象形性,或者是绘画性基础,发源于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它是汉字文化圈里特有的艺术。因此,1956年1月28日,中国国务院在发表汉字简化方案的同时提出“除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以外,原来的繁体字应该在印刷物上停止使用”的方案。这个“特殊原因”例外的保护了书法。但是书法家们在活用这个“特殊原因”的同时却无法抵抗一般公民只认识简体字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中国的艺术精髓便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象征中国的书法艺术若想与汉字共同进入世界艺术则需恢复正体字的使用。

  6、恢复正体字的使用并非耗费时间的工程,一年就足矣

  有人提出这样的主张:中国使用简体字已达半个世纪之久,重拾正体字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恢复使用正体字难以达成。但是这些都是杞人忧天。总共2235字(部首简化字14字与附录登载的常用异体字39字,共2288字)的简化字重新恢复为正体字的时间一年已足够。

  韩国的情况来说,小学1—2年级为对象的汉字私教育机构对所设定的学习目标是一年之内识别3000个字以上的汉字。每天仅仅学习十个字也可以在一年之间充分的掌握3000字。以大学生为例,若想达到汉字水平考试“中级”以上的成绩则需要有3000个字以上的词汇量。普通大学生在假期的两个月时间里用功学习的话便可以拿到。这些情况都是笔者以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结果。如果中国也从小学开始教正体字,并给以往学习简体字的同学发放标有正体字的生词表,应该在一年之内完成对正体字的学习。并在成人教育电视的字幕上标注正体字,这样在1至两年内就会达到对正体字的熟识。与此同时,在政府机关的公文书及网络信息上以正体字来完成,不过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恢复正体字的使用。

  南洋洪门对八卦文化的诠释与传承

  王琛发

  马来西亚孝恩文化基金会执行总裁

  马来西亚道教学院主席

  大同韩新传播学院学术与课程委员会主席、教授

  一、前言

  洪门尊崇中华传统“八卦”的最根本表现,就在它的入会仪式。洪门入会的“先锋问答”,是由拥有头领身份的资深会众扮演“先锋”,模仿带领新丁入城参军的过程,主持仪式的“先生”认可“先锋”职位,就要从脚踩八卦起式,才能开始和“先锋”对答。而新丁参会的基本问答也是问:“你入洪门,进的是什么会?信的是什么教?”标准答案正是:“进的是天地会,信的是八卦教”。以后,会众再深入学习各种互相盘问底细的诗句,其中有一首基本的会诗亦一样是提起“八卦教”,会众在对诗前,首先有一番强调堂口源头在“天地会、八卦教”的说辞,然后方才念出证明诗句:“天兴扶日OO红,地理OO透天OO,会合阴阳四OO,八拜兄弟在木杨,卦令日月OO中,教子OO立誓章”。这整首诗的每句抬头第一个字依序结合正是“天、地、会、八、卦、教”。另外还有些堂口《会簿》所记载的“入会问答”则是问新丁“拜”的是什么教?新丁也要回答“拜的是八卦教”。在南洋的洪门分支之间,各自的不同《会簿》内容也许有出入,但只要组织渊源于洪门,大家尊崇八卦的基本意识是一致的。脚踩八卦,其实是洪门“先生”应对各种场面常用的步法,包括适用在拜祭关圣帝君等参神敬礼仪式。

  撇开外界对洪门的诸多评论,不去评论它们,事实上,洪门长期秘密结社的历史极影响会党坚持本身的历史本质,却也限制了外界对它的认识。外界对洪门历史的起源,本来就有颇多不同的观点。就中国大陆学者来说,也出现过多种相关洪门历史的讨论,各有所见,百家争鸣。但是,中国国内学者多有引用各种历史文献之余,却不一定有机会接触到正在南洋继续流传的洪门五房传统,包括五房各个支脉堂口由祖辈传承下来的《会簿》,所以就不见得会有太多文字重视到洪门会党至今流传的普遍特征居然是自称“八卦教”。一方面,许多至今继续使用的《会簿》源于前人冒着生命危险历代传抄的努力,传抄者把洪门理念视为信仰,传抄的态度也是力求保护原文和不改传统,以示流传正宗、渊源流长。但另一方面,有些洪门弟兄被捕后为了保全组织,也往往启用会内流传的“夹口供”模式,即使分别在南北东西各处受审也有本事把子虚乌有的事情说得极为一致,甚至会伪造煞有其事、似真不真的《会簿》。这一来,很多真相就宝贵在“机密”,在会众之间一样是以不立文字,世代相传的姿态显得神秘兼且神圣。

  基于洪门推崇忠心义气,有些会党文献即使是最新抄本也还是历代叮咛的证词,也有的材料根本是坚持“背罪上身”的杰作,这样的事即使在近二三十年间还是一再发生。也因此,研究者阅读洪门文献,确有必要重视紧记和再三考虑洪门长期地下活动的特征:一方面,不能过于“好古”,以为官方搜获的《会簿》就是完全正确或者材料完整;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会簿》以外有许多不可记载,只能口耳相传、身体力行的礼仪习俗。那些已经演进到后人以圆珠笔抄录还在继续流传的版本,还有会内不立文字的俗成约定,其实更应该受到研究者重视,它们是打开洪门真相的关键部分。

  更进一步说,研究洪门还需认识到洪门本来是根据明代军阵分列“五行”的思路,将各路队伍分配到“五房”旗号底下,五房《会簿》其实不尽相同,在强调互相的共同点之余,各自也流传识别本房的特点。就因为各房自有特征,传统上也必须保存本房特征,因此,源自南洋洪门的《会簿》也就极有参考价值。例如后人要追溯洪门的八卦尊拜,对照各房发出的腰凭就是入手方向:洪门各房在19世纪形成华人开发南洋各地的领导势力,各房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和扩大地盘,也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兄弟阋墙。结果,主导各地头的会党分支势力要想证明自己根苗正统,以及确保奸细不得干扰成员互相识别与认同,不止在入会仪式以及互相盘问底细的诗词强调自己“进的是天地会,信的事八卦教”,他们也会在发给成员认证身份的“腰凭”,以至分配会众职务的传统,都会一再强调本房的存在如何能联系上有关八卦之教义。但一旦强调“本房”以至本堂口,从腰凭到盘底诗句就会出现各种与他人不共有的特征。

  这样的历史情势,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尤其强烈,当地源自第二房的义兴公司与源自第三房的海山公司,自1850年代以后便各自结盟各路马来土侯,以后自1860—70年代长期成为霹雳州与雪兰莪州内战力量,争夺锡矿等资源的开拓权。但是,到了20世纪初期,南洋洪门的二三房组织经过痛定思痛,以后便演变出互相增援传统,共同在南洋殖民地以应付外人以及支持中国革命作为大方向,甚至形成所谓“二房三”的联系组织,以至有了“二房做戏三房看”的入会仪式。这种联系的结果,是东南亚警方自20世纪初在取缔会党活动时搜获一些更特别的“腰凭”,有些“腰凭”上边明明写着是三房家后堂所发,却在上端出现拆字隐喻二房洪顺堂的“氵川口”。

  若以东南亚原英殖民地区所流传的洪门组织,二、三房的分支或“二房三”的联合体,至今还是主要的力量。南洋洪门坚持“八卦教”的说法,包括会中流传会史有过“天地会、八卦教、洪门”三阶段演变,也是后来的“先生”们屡屡有机会互相参详二、三房与互相传授《会簿》的结果。基于南洋洪门的历史与现实,笔者也有必要进一步说明,本文所根据的会党文献,主要还是源自二房与三房各分支。

  二、身中乾坤:从入会到身份认同都在依赖八卦之教

  欲知洪门对“八卦”的信仰如何渗透会众思想,可以从洪门发给入会者的腰凭谈起。洪门兄弟之间除了采用一系列隐喻的手势和暗语互相认别,各分支认证自家人的传统方式,还包括举行入会仪式以后发出“腰凭”作为新会众的身份认证。在洪门的诗句里头,原来的《腰凭诗》曾经写作“天下腰屏一般同,父母亲赐我随身中,上绣五龙伴真主,下绣彪寿和合同”。这首诗的内容自19世纪中叶从东南亚荷兰殖民地泄漏以后,各处会党对原文皆一再略有改变,以萧一山《近代秘密史料》为例,此书抄到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在1881年收存的Oriental2339钞本,其内容就变作“天下腰屏大不同,母亲付我带身中,上绣五龙扶真主,下绣彪寿和合同。”以后,还有再次修改的。但是,《腰凭诗》的内容无论经过如何的改动,其基本的尊崇意识不变,腰凭在会众心目中,是带有神圣意义的。

  腰凭既然是入会的证明,分发腰凭的意义和腰凭的内容也是入会宗旨的延伸。以上个世纪末犹在流传的一组开香堂诗句为例,可以确知洪门在传统上自认开香堂招新丁是天地鬼神共鉴的大事,必须按照乾坤正位、天地正气的道理脚踏实地。在开香时,洪门的“教书先生”脚踏八卦与先锋互相对吟的六首诗,其中有四首是推崇“八卦”的,第六首则是以吟唱“乾坤圈”结尾。这其中,由先生带头开句吟诗是说:“八卦起由姜子牙,现今流落我洪家,明朝可比OOO,洪家兄弟庆OO”,而先锋答诗,首两句对答则是“八卦踏来天地客,两转日月伴我家”,先锋吟毕,再由先生回应,夸赞先锋“八卦踏来第一功,五湖四海路皆通,今晚有作太平戏,封你佑洪第一功。”其实,类似诗句之前也曾出现不同版本,在许多以天地会为主题的书刊发表过;只是,一旦把以上文字还原到它们原本应该出现的场合,并且确定吟诗者的身份与先后秩序,便足以说明洪门对“八卦”的理解与推崇。

  如果从上述诗句内容看洪门对易经八卦的信仰,洪门是以“反清复明”去证明其组织的历史存在意义,并以此号召中下层群众参加其虚拟“招军”的入会仪式,其组织对《周易》的推崇显然要从民间神话的角度切入,才能更符合一般群众的理解起信。因此,诗句强调姜子牙,是借用民间熟悉姜子牙作为周文王“老师”以及善用阴阳八卦的典故,并以姜子牙辅佐周室灭掉纣王暴政的事迹作为缘起,说明洪门正承担着由《易经?革卦》推演出的“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天命道统。由此也暗示其成员,洪门既然在当下拥有演绎“八卦”的主权,就有能耐发挥“八卦”的变化莫测。

  于是,根据上述《先生开香脚踏八卦对先锋》的演练系列,诗文隐指着洪门的“先生”本身是继承子牙的任务,在会中既是大众的老师,也是组织的军师之流,向会众传授的也是姜子牙用过的八卦之教,以示洪门在承续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先生在主持开香时踏着八卦步和先锋对答,不论是说“两转日月”(复明)的道理,又或者在仪式上重演洪门传说中的天佑洪投军,宣称“天佑洪”是明朝忠臣黄成(承)恩死后托身在灵王庙苏洪光身上改名,都是立足在八卦的原理上。包括先生在仪式上重演洪门传说,吟唱诗句说明天佑洪死过翻生受洪门封赐复明“先锋”,也要唱出“八卦踏来第一功”,以示天佑洪是所有洪门后来“先锋”的前人楷模,人死复生也是立足在八卦转爻换卦的原理为据。由此演绎,洪门入会仪式“一进洪门,二进洪门忠义堂,三进乾坤圈”的说法意义更显神圣,“进乾坤圈”仪式所强调的洗心革面与反清复明,会众通俗形容入会为“死过”或“出世”,意即大家跟着天佑洪的步伐,加入洪门等于重新做人。

  在通俗说法的背后,洪门“进乾坤圈”仪式原本有诗句说“阴阳和合配乾坤,始产洪而结万人”,乾坤圈的对联则作“定乾坤而再造,明日月以中天”,可见洪门眼中的清朝是颠倒乾坤,而洪门则认为再转乾坤才是符合易理,一再出现“把转乾坤再复明”等说法。根据这一思维模式,出现在各房腰凭上的字眼包括指出八卦效果的“千变万化”,也有些腰凭会以“顺天行道”等字眼形容八卦演变的人世规律;还有就是“参天宏化”,表示上接天道而普化世间。

  今日能看到的清代腰凭,大部分是从南洋洪门历史流传下来的。李子峰在《海底》一书提到腰凭说,“腰凭”或称“八卦”,又称“罗汉图”,多用布帛之类印制,按会员的执事地位分为赤、白、黄等色;又说,大抵八角形的就称为“八卦”、“凭票”形的就称为“腰凭”、四方形称“罗汉图”、简式长方形称“票布”。李子锋也记载说:“惟于逊清中叶以后,官厅一旦搜获此类证件,不问其为人如何,有无犯罪行为,即判‘斩立决’,故会员为消灭证据起见,于领到凭证诵读稔熟之后,辄即焚毁灭迹,是以处今之时,欲觅三十年前之‘腰凭票布’,诚属不易之事。……太平天国后,基于清廷变本加厉、取缔更严之故,会中对于‘腰凭票布’之制作,亦更趋于简单之途,大半不分职位颜色。”其实,李子峰所言情况也是单指中国而言。在华人人口最集中的英殖地区,英政府要到了1890年方才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实行《社团法令》,宣布许多渊源于洪门的组织为非法。因此,会众对腰凭的处理往往是存放在安全处,不是熟读后自行销毁。在后来流传的查探身份诗句,还有问腰凭的,其第三句是“你有腰凭过来看”,标准回答的前两句诗是“我在洪门当义兵,出门忘记带腰凭。”

  但事实上,南洋大多数流传的腰凭,不一定如李子锋所说,一定要呈现为八角形才叫“八卦”。早期出现在南洋的洪门腰凭的设计不见得复杂。以19世纪中叶由二房的义兴公司所发的“洪单”为例,它其实是一块四方白布,上边写着“公司”的名号,中间是先天八卦图,围着阴中带阳部分正在重叠阳中带阴部分的太极图,左上角写上会众姓名,右下角则要加添会党内部用的记号。如果这块布的上边没有加上“义兴公司”的字眼,仅有以叠字构成的“记号”,类似道教符箓使用的“符胆花字”一般,它乍看就是一张符。民间本来也广泛流传使用先天八卦图案的习俗,通常认为它有镇守鬼怪和辟邪化煞的功用。

  也正如李子锋书上引用的“腰凭”范例,南洋流传的腰凭大多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布条,上边以八卦图案作为主要构图。其八角框子内分数层,中间的八角空间又有多重格子,八卦的内容就由填满在层层格格中的许多文字组成;这些文字,有些是数个字重叠的造字,有些是特殊去掉边旁的造字,也把许多字句颠倒错综的排列,或形成回文诗。如果细读这些文字,可以理解它们几乎概括了洪门的所有教导,字里行间涉及从创会传说到反清复明的目标。由此也就明白,这种没有卦爻的八角图案确如会众所称,也是“八卦”,它是借用了八卦的外形配合层层生出的文辞内涵,强调洪门的天命是“参天宏化”,源自八卦演变出来的一切,洪门对待八卦的千变万化也有所取向。八角图案内部传达的文字,即是洪门意识中要求的八卦变化,所有变化出来的正确教导,是呼应着八角框内外“千变万化”、“顺天行道”的定论。

  传统的“腰凭”内容,也印证了洪门诚实自称“八卦”之教的一面。组织所有的教导,几乎都集中在一片布条的八卦图形上边,熟悉腰凭的内容,自然熟悉组织的教导,关于个人在组织内外如何为人处世的说法,尽在“八卦”中。一旦从入会仪式开启信仰,以后又持续着洪门内部的节日庆典与祖神崇拜,心目中感觉到的腰凭的神圣性也就与日俱增。收藏或携带腰凭的过程,其实是把“八卦”内化为自我意识的过程。

  三、忠堂教子:借助八卦文化解说伦理纲常义理

  回到早期洪门文献,洪门在入会仪式起始时演练的“先锋问答”,不仅表现出组织本来拥有严格的筛选会众的传统,其模拟先烈“招军”的对白,也可视为组织对新进会众拥有强烈的人格要求,为新丁进行一场民族大义的说教。当会场上以纸牌模拟重构历史上成立洪门的“红花亭”原址,它是配合着从“先锋问答”开始的情节,重演传说中的大聚会,让入会者感受故人胸怀。而“红花亭”名下写着“洪门堂上历代宗亲”的牌位,中央除了诸位先贤先烈的名号,还供奉着“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字,实可证实组织的本意,它对待会众人格态度的要求极为严肃,已经到了寻求神人共鉴的地步。

  后人更可能较少注意到,在19世纪中叶以前,洪门入会仪式的“先锋问答”情节是把《孟子?万章》作为论述纲常的根本,实可印证洪门伦理观念有它源自孔孟之教的理论根源。

  如果根据施列各引用荷兰殖民政府搜获的洪门文件,他曾记载说,在洪门入会仪式中,演练到先锋带领“新军”入城的一段,先锋接受“守城将军”盘问的其中一项回答是表明自己曾与满堂师友习读“经诗”一百零八章,并且要在接下去的回话说明自己读《万章》;到“守城将军”再问先锋《万章》是何事所本,先锋就要回答出“天本、地本、人本、神本、自本”,再依据要求吟出总结诗句:“天本团圆,地本威风,人在其中,三才并立,一理皆同”。按照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所藏的Oriental8207G(1)抄本,同一段问答情节则演变成为使用粤语文字记载的别一版本,双方的问答内容是“有多少书友?一百零八。读乜书?读孟章书?读边句?读到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后一抄本虽把《万章》写成《孟章》,但两者并列,反而更可说明洪门早期的思想起源。

  若以红花亭的设置对比“先锋问答”的内容,先锋在提出本身曾经习读《万章》之前,先前的另外一轮问答也必须是“以诗为证”,声明曾经度过“先生教习立纲常,花亭相会作文章”的生涯。洪门诗句不止一处出现“纲常”两字,不外是重复儒家“三纲五常”的说教,其中“五常”即是红花亭牌位上强调的“仁、义、礼、智、信”。而《孟子?万章》的内容,是从各种史例讨论朝野、君臣、父子、师友、夫妻相处之道,亦不外是讨论各方如何能真正兼达仁、义、礼、智、信的境界。可见,红花亭聚义创会的宗旨,和牌位上大书“仁、义、礼、智、信”的理想一致,又正是参考《孟子?万章》所真能启发的。

  再之后,“先锋问答”的诗句还出现以“顺天行道”为冠首排出的“顺心和气孝双亲,天意无私本是仁,行过两京十三省,道排兵将左右分。”;将这段诗文对比过去会场上竖立起四方形的“天庭国式”招军帅旗,旗的中央是以“仁、义、礼、智、信”围绕“帅”字,旁添上书“顺天行道,复转明朝”的飘带,当然都是在宣教着同一道理。

  由此看来,洪门强调其入会传统是“忠堂教子”,确实是以纲常为本;而“先锋问答”提到《孟子?万章》会提高到“三才并立,一理皆同”的总结,也不是无缘无故。正由于洪门的组织思维模式不曾脱离儒家基本的易理观念,认为万物出于八卦也可以归纳或分配到“八卦”,因此洪门不论对“五行”或“五常”等概念也都作如是观。这表现在洪门的入会仪式,就强调在脚踩八卦步带来千变万化、万物复生、反清复明的意象;表现在洪门设计的腰凭,便是层层八角框装满各种涉及忠孝仁义的文字,以会意洪门意识中对八卦变化内涵的取向。洪门对八卦文化的认识和推崇,也正如洪门19世纪开香堂准备的《毫笔诗》所说:“一枝毫笔夫子传,能反天下栋梁材;八卦分明皆有准,知机晓意便可藏。”根据此诗,可见洪门的先辈不见得缺少传统学问,并非不了解孔子传《易》的典故。

  可是,如果进一步看洪门对待五行、九宫、八卦等传统概念的立场,还是会发现洪门的组织思维不一定是跟随一般的表面见解,有时会有自成一路的诠释方式。

  就以洪门入会仪式重演洪门弟子走入木杨城为例。过去所见,洪门入会仪式上问答“木杨城中多少井”,曾经出现多种已被公开的不同年代版本,文字也各有出入,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说木杨城有五口井,五井之间“东方甲乙木无水,南方丙丁火无水,西方庚辛金成水,北方壬癸水有水,中央戊己土水连天”,洪门弟子要喝水,就选喝中间一口井的水。这里应该考虑到,在古代中华,即使在一般民众之间,戊己中央“五行属土”也是牢不可破的传统“常识”;因此,洪门出现所谓“土水连天”的说法,又或者还有另一些版本是写作“中央戊己土成水”,在表面看起来,显然已经违反大众关于“五方”配对“五行”的集体认识。尤其是,当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说法提出“土生水”,它和前边定义的四方五行属性就变得互相矛盾,破坏了大众原来熟悉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循环相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从这点看来,探讨洪门内部为何“土水连天”这种说法,无疑也是理解其前辈如何诠释八卦生克变化的一条进路。洪门要维护自身的正统定位,也确实必须向会众交待会内是如何诠释“土”能生“水”?

  过去以来,其中一种常听闻的解释,是站在洪门的立场从创会神话去解说:洪门秉承天地会传统,本有天地会有大小两会,大会在天,小会在地,出于三河;三河水既然作为洪门意象中神圣的大地水源,它的地理位置便应对应天上。根据这个观点,地生水,水连天,就有了根据。另外有说:反清复明标榜注重“中土”,必须以“中”字寓意“中和”或“忠”的谐音,取饮木杨城中间水井的水象征着合乎天意的神圣行为,所以,也得是“土生水、水连天”,才能赋予天地相连,洪门宗旨兴旺神圣象征。但是,这两样解说,若发生在传统社会,显然没有充足理由说服古人放弃他们的“常识”,接受对整套五行知识可以在说到“戊己土”大转弯,导致五行循环不全。所以,要解说洪门先辈为何会有中央戊己“土成水”之说,还得回到上述一整段问答系列的本体脉络,寻找洪门先辈解套的痕迹。

  施列格的《天地会》出版于1866年之前,他所见到的承接上述原文的“有诗为证”,原本是写作“东方甲乙木为先,南方丙丁火相连,西方庚辛金成锭,北方壬癸水连天,中央戊己为太极,土生兄弟百万千”。萧一山后来在《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引用的伦敦不列颠博物院Oriental8207E(3)存件,内容则作“中央戊己成太极,五行变化万千千”。虽然两段不同版本的诗文内容有别,但是,后人根据其行文语气,再配合对洪门入会仪式的情景理解,或可大致明了洪门先辈的思维背景是建立在对《河图》与《尚书》的认识与发挥,借着新丁集体演练卦理的行为喻示洪门的宏图大展。其实,在洪门入会仪式,进木杨城是从东门进而由西门出,出路正合《河图》象天的西方“四九”之数,洪门新丁从西门“出世”之后,在会中也确实是通称为“四九仔”。所以,先人是因应着河洛大数中的五行循环说,设想由五十中央戊己土转生西方庚辛四九金,再而生旺北方壬癸水,但这中间隐瞒着重大的“向西出世”的秘密情由:洪门大业要靠中土能生“四九”,中土继续“四九”成群就能从“参天宏化”开始,进而千变万化,五行生生不息。另一方面,中央戊己固然属土,但中宫实质上是个真正的空间,才能成为化生万物的太极所在,确保五行循环不息,正如《尚书?洪范》铺陈其之所以能“立皇极”的性质和作用,中宫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由此便可知,上述“中央戊己为太极,土生兄弟百万千”或“中央戊己成太极,五行变化万千千”,并非是没有来历的说法。很明显的,洪门勇于自况“参天宏化”,也是由于它在文化传统寻找到自认“八卦”正统的自我诠释。

  当然,一般洪门会众来自中下层,不可能有充足够的易理知识。所以,他们要解说为何腰凭上的“参天宏化”四字会各加“雨”字部首和左边再加三点“水”,并不可能从《河图》说起先天的乾天卦是位在北方,能生同一方位的后天坎水,也更不可能引申到去解释诸位“四九”的“人能弘道”即是生旺北方,甘霖普降。但是,即使他们不企图从易卦去圆说,他们也还是可以从纯粹相信“三河之水水连天”的立场去解说“天地”为何一气。只是,一旦许多会内专用名词和隐语背后的文化底蕴涉及易理,偏要会众或外人脱离易理去理解,自然越说越不清楚。

  无可否认,洪门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应用”八卦,目标也着重在借助“八卦”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但其内部主要还是要借用“八卦”烘托出会党伦理,宣扬其“义理”神圣崇高,有时候就难免会忽视最基本的“易理”。例如洪门《净坛诗》,其内容作“天一生水水为先,地二生火火相连,水火合成天地格,寅年变化万O千”,如果单从“八卦”的层面去看,这首诗就是纯粹为了排比出“天地相会”,认识到南方先天乾卦可以“天一生水”,刻意不理相对面的北方先天坤卦“地二属土”并不能“生火”。然而,它其实是根据《河图》的布局,谈论北方是以阴六癸水配生阳一壬水,南方是阴二丁火配生阳七丙火。还有,这首诗的后二句,也是立足在设想后天卦位以坎水在下、离火在上,也象征世间的北方和南方;因此,“水火合成天地格”便是说:一旦南北相合、水火交融,就可能抽坎换离、再转乾坤,恢复到先天卦乾天在上、坤地在下的“天地正位”。由此可见,这位不知名的编诗前辈对《河图》以至抽爻换卦都是很有概念。只是,他显然志不在真正演算推论,只想把一般人对“后天转先天”的卦理认识定格在洪门“甲寅”年立会的传说,作出回溯式的附会去说明洪门正在秉承天地八卦演变趋势,鼓励革命是仁义、反清最合理。

  再如南洋洪门流行一种称为“十五底”的盘问诗,是用来确定陌生人是否真是洪门弟兄,其做法其实就是两人轮流在九宫格上填写后天八卦之数,填写数字之外,又要对答诗句。可是,这总共十句应付着九宫格的对答诗句,如“二气丁山樊梨花”,除了九句在冠首采用“一”到“九”的数目字,以及最后一句点出九宫内的数字不论纵横或交叉连接都是“三个数字相加为十五”,所有诗句内容皆是和卦理没有直接干系。只能说,它至少是让会众为了应付陌生人互相盘问,背熟诗句和图表,学到九宫八卦是怎么个排法,也认识了诗句提到的民间故事,从中学到不少处世道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