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弘一大师出家之后对于佛教、佛学等有切实体会的文章。从中可以略窥大师对于佛教、佛学的真知灼见。仔细品读李叔同的文字,你会惊叹于大师的超前以及人类生命境界进步的缓慢。他对世界、生命的思考和体悟,在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如沐春风。
  当人类普遍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从佛陀的角度看也正是末法时代。《楞严经》里说:“后五百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在“邪师说法”的“末法时代”,作为真材实料的善知识,李叔同存在的意义日益凸显。究竟佛教、佛学是怎样的,是不是迷信?是不是高深莫测?关于佛教、佛学的基本问题和疑惑,李叔同没有故弄玄虚,而是非常“老实”地给出了他切身的体会和认识。


【编辑推荐】

  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开示无上甚深微妙法门

  如何消除累世积攒的宿孽,获得清净身心?
  如何才能把握因果避免不好的业报?
  如何才能避免陷入十种修行陷阱?
  如何在恶病缠身或命终之时避免恐惧?
  弘一大师以亲身切实的修为,对这一切做出珍贵的开示。启发普通人如何通过生活细节的正确修行,获得祥和圆满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

  俗名李叔同,中国近代文化名人、著名高僧。李叔同先生是个凡事必认真的人(夏丏尊语),一生三变,由“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成为人师表之音乐教师,再变为“戒律精严之头陀”。三种身份皆臻至化境,普通人难以企及。
  弘一大师对于近代佛法正脉的保存以及延续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为后人可以更真实的亲近正法提供了便利。
  大师在表达自己弘律的志向时写到:“南山律学,已八百年湮没无传,何幸遗编犹存东土;晋水僧园,有十余众承习不绝,能令正法再住世间。”其捍卫祖国宗教文化遗产的决心表露无余。


【目录】

第一辑 身心灵化

断食日志:虎跑寺闭关二十天

西湖出家:还是赶紧剃度的好

十年梦影:僧人不被当人看了

弘一启事:闭门谢客修习静养

第二辑 唤起佛性

初发心者:起心动念自净其意

三归大意:善神佑护自求多福

礼敬三宝:佛不茹血何必用杀

常随佛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源流宗派:佛入灭后根分十脉

佛法要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十种误会:佛法正见非想当然

第三辑 悲行深运

改过自新:三大步骤与十项注意

痛断恶习:律宗九条戒对症下药

过午不食:日中之时须准确勘定

三种修持:因果、菩提以及净土

深省吾身:光阴易逝不堪多应酬

人生最后:弥留之际的安心秘诀

忆苦思甜:佛陀是怎么熬过来的

告年轻人:德薄福浅何苦不爱惜

第四辑 智能高蹈

法凭器传:普劝发心印经造像

慈心柔软:修德修福先戒杀心

净土关隘:唯求自利不能往生

续佛慧命:高树律幢广传世间

律宗之难:二十年来刚刚入门

心经大意:智慧不虚通达彼岸

苦乐对览:娑婆极乐两种世界

高僧楷模:印光法师四种盛德

第五辑 慈心感怀

北征泪墨:樽前殇断怅望山河

华严集联:割裂经文开权通变

图赞地藏:东海菩萨垂迹九华

义疏撷录:最优版小本弥陀经

草案遗嘱:命终前后一切从简

墓道题记:唐朝韩 没写艳诗

第六辑 慧眼清淡

印光文钞:其文其德日月当空

护生题赞:意在导俗不尚文词

悲智之间:凡夫离菩萨有多远

若风画空:书法佛法异曲同工

悟彻禅机:由儒入释的李卓吾

无上医王:念佛安心增强免疫

灵岩二老:印光与真达的功德

艺事惟新:题与漳州印友共勉

三即是一:马东涵三异图题偈

红菊花赞:殉教流血高矗晚节

辞世二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诗如镜像:字里行间显大光明

梦幻空花:绘画与赏画的要诀

书法妙义:无有能所本不可得

石刻华严:深心随喜功德难思

第七辑 故友追忆

子恺怀师:法味隽永言说不尽

印象弘一:清癯如鹤语似银铃

大师一生: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免费在线读】

  其一(佛法大意)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其二(初发心者)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倘自审一时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戒、乃至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闻法有素,知自行检点,严自约束,不蹈非礼,不敢轻率妄行;则杀生、邪淫、大妄语、饮酒之四戒,或可不巧犯。

  惟有社会上办事之人,欲不破盗戒,为最不容易事。例如与人合买地皮房屋,与人合做生意,报税纳捐时,未免有以多数报少数之事。因数人合伙,欲实报,则人以为愚,或为股东反对者有之。又不知而犯与明知违背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夹寄钞票,与手写函件取巧掩藏,当印刷物寄,均犯盗税之罪。凡非与而取,及法律所不许而取巧不纳,皆有盗取之心迹及盗取之行为,皆结盗罪。

  非但银钱出入上,当严净其心;即微而至于一草一木、寸纸尺线,必须先向物主明白请求,得彼允许,而后可以使用。不待许可而取用,不曾问明而擅动,皆有不与而取之心迹,皆犯盗取盗用之行为,皆结盗罪。

  其三(礼佛)

  礼佛时宜洗手漱口,至诚恭敬,缓缓而拜,不可急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佛几清洁,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调精美人所能食者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头而供佛者殊为不敬,益大师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过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换。纸画之佛像,不可仅以绫裱,恐染蝇粪等秽物也(少蝇者或可)。宜装入玻璃镜中。木石等雕塑者,小者应入玻璃龛中,大者应作宝盖罩之,并须常拂拭像上之尘土。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谈。如对于国王大臣乃至宾客之前尚应恭敬,慎护威仪,何况对佛像耶!不可佛前晒衣服,宜偏侧。不得在殿前用夜壶水浇花。若卧室中供佛像者,眠时应以净布遮障。

  读经之时,必须洗手漱口拭几,衣服整齐,威仪严肃,与礼佛时无异。蕅益大师云:“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万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获读经之实益也。”对于经典应十分恭敬护持,万不可令其污损。又翻篇时宜以指腹轻轻翻之,不可以指爪划,又不应折角,若欲记志,以纸片夹入可也。若经典残缺者亦不可烧。卧室中几上置经典者,眠时应以净布盖之。

  其四(持戒)

  “持戒”二字的意义,我想诸位总是明白的吧!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

  我想最好还是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说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也易惹人讥嫌。至于吃烟,在律中虽无明文,但在我国习惯上,也很容易受人讥嫌的,总以不吃为是。

  其五(忏悔)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竟生末法?何障而不见金身?抚躬自问,能不惶悚无地?今为消除罪障故,特别开此忏悔方便门。修持戒行,为末世众生度脱生死苦海最重要最切用之一方法。

  欲修戒行,当向律藏诸法典参求。在家弟子,宜读《十善业道经》《在家律要广集》《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本经笺要》《梵网经合注》《出家戒律不备录》,夫然后了知一切过咎所在。对于自己前此曾作诸不善事,深自追悔。而欲以忏悔开灭罪之门,辟自新之路者。当以流通佛经,庄严佛像,为最有效。作此功德时,至诚忏悔,以赎前愆。前此所作诸不善业,可以立即消灭。

  其六(临终之时)

  残年将尽,不久即是腊月三十日,为一年最后。若未将钱财预备稳妥,则债主纷来,如何抵挡。吾人临命终时,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为人生最后。若未将往生资粮预备稳妥,必致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多生恶业一齐现前,如何摆脱。临终虽恃他人助念,诸事如法。但自己亦须平日修持,乃可临终自在。奉劝诸仁者,总要及早预备才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