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必认识其信仰。探讨各大宗教,发掘人性的奥秘。

  本书内容的重点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对宗教作全盘或平衡的论述,更不是比较宗教之优劣,而是环绕着宗教所引发的“价值”,“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这种价值,就是促使人性趋于完美的力量。

  本书内容实为知识分子所者,但愿我的导读能促使更多的人一探究竟,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喜悦。

  ——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传统,包括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实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在对两性观点与语言的运用、各宗教的内在层面分析,以及藏传佛教、苏菲教派与历史上的耶稣等方面做了详细述说。
  这部被称为“世界宗教*部可用的教科书”,其特点在于史密斯尝试用个人的亲身体验,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情达理,这也是其畅销、长销的*秘密所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宗教》总销量超过200万册。


【作者简介】

  休斯顿·史密斯(HustonSmith),出生于一个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家庭。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先后到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被公认为宗教史权威,也是比较宗教哲学的领袖人物。1958年出版的《人的宗教》总销量超过200万册。


【目录】
*面貌
〈校订序〉人的宗教
〈原文再版序〉宗教是生活的模式
*章出发点
第二章印度教
 人们要什么?
 人们真正要什么?
 内在的超越
 走向目标的四条道路
 通过知走向神的途径
 通过爱走向神的途径
 通过工作走向神的途径
 通过心身训练走向神的途径
 生命的阶段
 生命的位置
 在汝之前一切话语都消退了
 在宇宙中成长了
 世界——欢迎和再见
 走向同一*的许多途径
 对于锡克教的补充
第三章佛教
 醒悟了的人
 沉默的圣人
 反抗的圣人
 四圣谛
 八正道
 佛教的基本概念
 大乘和小乘
 花的秘密
 金刚霹雳
 渡河的形象
 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的合流
第四章儒家
 *教师
 孔子所面对的问题
 儒家对手的答案
 孔子的答案
 有意的传统的内容
 孔子的方案
 伦理或是宗教?
 对中国的冲击
第五章道家
 老子
 道的三种意义
 三种探讨力量的进路以及随之而来的三种道家
 有效的力量:哲学的道家
 扩大的力量:道家养生与瑜伽
 替代性力量:宗教的道家
 力量的混合
 创造性的静
 道家的其他价值
 结论
第六章伊斯兰教
 背景
 先知的封印
 带来胜利的迁徙
 持续的奇迹
 基本神学概念
 五根支柱
 社会的教义
 苏非教派
 伊斯兰教何处去?
第七章犹太教
 神的意义
 创造的意义
 人存在的意义
 历史的意义
 道德的意义
 公正的意义
 受难的意义
 救世主信仰的意义
 生命的神圣化
 启示
 选民
 以色列
第八章基督教
 历史的耶稣
 信仰的基督
 终结与开始
 佳音
 基督的奥体
 教会的心灵
 罗马天主教
 东正教
 新教
第九章原初宗教
 澳洲经验
 口述性、地点和时间
 原初世界
 象征性的心灵
 结论
第十章*后的考察
 宗教之间的关系
 智慧传统
 聆听
注释

【免费在线读】

  序
  宗教的*面貌
  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
  "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现象的首要特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然而,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其实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不能不认识其信仰;正如要明白一个人的真相,不能不知道他相信什么。既然如此,借着探讨世界各大宗教,不是可以全面而深入地发掘人性的奥秘吗?
  基于此一理念,史密斯教授在《人的宗教》一书中,依序谈到了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与原初宗教。这八派宗教可以用"源远流长"来形容,因为其中*年轻的也历时将近14个世纪了。在漫长的年代中,宗教所启发的善行固然使人景仰,但是假宗教之名而犯下的错误、不义与罪恶,其数量之多与情节之严重,也同样让人不敢恭维。史密斯教授的写作策略很清楚,就是要展现宗教的*面貌。因此,本书内容的重点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对宗教作全盘或平衡的论述,更不是比较宗教之优劣,而是环绕着宗教所引发的"价值"。这种价值,简而言之,就是促使人性趋于完美的力量。
  人性若要趋于完美,就须解除其限制、厘清其定位,并且安顿其过程。说得浅显些,人性原本是不完美的,因为人生苦多于乐,*后又难免于死亡;那么,人性的潜在能力究竟是神还是魔?要如何使个人定位得恰到好处?然后,落实在具体人生中,应该怎么活出意义?本书所强调的"价值",正是为了答复这一类重大问题所提供的智慧索引。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宗教提醒人类:生命取向要高。取向是指目标而言,宗教无不涉及超越的力量或境界,其目标在于使人与此超越者建立关系。步骤有二:一是在程度上超越凡俗,譬如舍弃世间的享乐与成就,不受人群恩怨利害所牵绊;二是在种类上超越凡俗,亦即在小我中发现真我,从变化生灭中走向永恒本体。这种高远的目标所产生的效果是立即而明显的,足以使宗教信徒与凡俗价值分道扬镳。典型的例子当然是由宗教的创始者所示范的。佛教看来温和,而释迦牟尼对于当时的印度教而言,无异于"众人皆醉我独醒",并且醒得十分彻底:不要权威与仪式,排除理论与传统,不谈超自然,解脱则以自力为主。耶稣与凡俗的决裂,更是毫无妥协余地,以至亲自成为牺牲祭品,印证了"道成肉身"的奥迹,开创了规模宏大的基督教。
  即使是力图入世淑世的孔子,也与"不义而富且贵"厘清界线,绝不允许有同流合污的嫌疑。本书多次引述一句话:"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以生动的比喻来描述信仰的超越态度。但是,"桥"应该是连接两岸的,我们身在此岸的人如何确知彼岸存在,并且肯定彼岸是今生一切缺憾的满全?由这个问题必然引致各大宗教如何创立的过程,亦即如何取信于人。
  其次,宗教不离修行,因此生命体验要深。印度教的"瑜伽"包括身心的操练与实际的作为,在此提供了完整的参考架构,就是"知的、爱的、业的、修的"这四种瑜伽。顾名思义,这四条路径是指智慧、情感、工作与苦修。只要运用合宜,都可以助人觅得真我,不再迷失于大梵之外。
  进而言之,不论采行何种修行法门,"回归自我"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这正是"退出与复返"的标准历程。以佛陀为例,他在森林中独自苦修六年,悟道后投入世间弘法四十五年;这段期间仍然按时"退出",就是每年有三个月雨季的休息与冥想;在积极传教时,每日亦有三次退到静处沉思。唯其能够退出,在复返时才有源源不绝的活力与动力。宗教人物的充电是接上超越界或*界的,其经验之深刻只能以"神秘经验"来描摹。这种经验的特征之一是忘我或契合。
  依此而论,道家的宗教性格并不含糊。当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时,他心中想的是自己体"道"之后的心得,亦即在心斋与坐忘之后的境界。问题在于这种经验不可言传也无法教导,一般信徒只能遵循"退出与复返"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个神圣的领域。推而言之,犹太教徒谨守安息日不工作的训示,基督徒望弥撒或做礼拜的规定,以及穆斯林每日五次朝麦加祷告的仪式等等,无不提醒人收敛心思,回归自我,再上溯生命源头。
  第三点,宗教鼓励我们活在世间时,生命能量要强。生命能量是指积极而乐观地行善爱人。宗教徒的爱的*特色,就是无私而普遍。其中道理很简单。依穆斯林的说法,人应该只向神顺服,一旦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摆脱世间一切局限,帝王将相与贩夫走卒并无差异,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可以博爱众人。
  耶稣主张"要爱你的邻人",那么"邻人"是谁?不是专指我们熟识的亲戚或朋友,也未必是指我们的同乡或同胞,而是指所有"碰巧出现在我身边,并且需要我帮助的人"。为什么应该爱这样的邻人?原因有二:一是人人皆是神之子女;二是信徒本身充满爱心。我们谈到宗教的社会效应时,*常听见的说法是"劝人为善"。这是宗教的必然结果,但并非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目标在于上契超越者(神、力量或境界),以求得个体生命之解脱。行善爱人不论成绩如何,只能诉诸机缘。这是基督教中的新教所坚持的"因信称义"原则,足以说明信仰的单纯性。唯其有单纯的源头,才能因应繁杂的事象,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即是此意。
  倾听了宗教所引发的价值,知道人生在世应该朝着"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这三个目标前进,然后在阅读本书时,将能获得充分的资讯与资源。史密斯教授不谈宗教史,但是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却叙述得十分生动;他承认自己的论述未达全盘与平衡,但是却称得上丰富与精彩;他无意于比较各大宗教,但是行文中随处引用不同教派的事例与格言来互相印证,使读者自然体会到宗教的"价值"是相通的,宗教的"*面貌"是神似的。
  我国读者看到儒家与道家的部分,也许会觉得意犹未尽,这是因为"宗教"的严整形式并非孔子与老子所在意,更不是他们立说的目的。史密斯教授谈到儒家时,为"宗教"一词提出*宽泛的定义:"环绕着一群人的终极关怀所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能脱离传统的祖先崇拜与人际之间的礼仪。重要的不是信什么,而是如何信,以及如何以行动去实践信仰,由此转化自己的生命,成为博爱众人的君子。孔子对祭礼的重视,并不止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更及于"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这种"每饭必祭"的做法,就是较之于其他宗教的规矩也不遑多让。我的意思是,以宗教角度来理解儒家与道家,在西方是习以为常,在我们自己也不妨重新温习一遍,或许能有新的领悟。
  我初次接触史密斯教授的作品是18年前,当时的《人的宗教》正是眼前本书的原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作者竟是麻省理工学院人文学科的教授。理工科的*流学生能听这样一位教授的课并且读他的书,实在使人有"相得益彰"之感。现在这本名著译为中文,则是我国读者的福气,值得珍惜。本书内容实为知识分子所者,但愿这篇短文能促使更多的人一探究竟,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喜悦。
  〈校订序〉
  人的宗教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刘述先
  我在五月返港,本来是为了看研究生的论文,哪知他们都申请延期,于是不期而然,整个暑假我全神投于这部译稿的校改工作。《人的宗教》一书有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原初宗教的专章,范围广阔,内容复杂。安云和我在一起三四十年,耳濡目染,她的颖悟力又高,基本观念和体证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她毕竟没有这方面专业的训练,里面有那么多专门名词,还有好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有一小部分连我也不知就里,真不知她是怎样在八个月的时间把全稿翻译完的。当我回到家里,她把沉甸甸的八九百页稿纸交到我手里,真令我惊诧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为了在开学之前把校改工作完成,保持译笔信达的品质,还要查对原典,我真是一点也不敢轻忽。返港之后几乎没有休息,详加校改,一整天*多也不过只能做二十多页。这样马不停蹄,整整做了三个多月,终于把全稿完成,这样才松了一口气。我校改后,安云还要再看,互相斟酌讨论之后方始定稿。虽不敢说译笔有多好,至少是达到了我们自己所要求的标准。
  为什么我们两人有这么大的热情来做这一件事情呢?按顺序先说安云的角度,然后才说我自己的角度。安云一拿到这部书,就觉得与之有所感通。这部书不像一般哲学书只讲一些抽象的观念,同时配合着丰富的比喻、感受与实际的作为。*特别是人物的描写:释迦牟尼、孔子、穆罕默德、耶稣这些人,不只是形象上栩栩如生,而且他们本身也经历坎坷,极尽曲折,所以对生命的感受也非常深刻,不会令人感到过分简单化,或者落入庸俗的感伤或陈腔滥调之内。对于境界的描写亦然,由此岸渡到彼岸的比喻,写得就是美。看了这部书,就算不被它说服,也会感到心弦触动。因此她只要有时间就伏案翻译,近一年来一个人独处也没有感到寂寞。安云一向富于批判精神,对于这部书她却由衷地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而我是完全为了不同的理由欣赏这部书。读这书宛如回到年轻时读大学的味道。那时方东美先生教我们每读一家哲学必须先入乎其内,而后出乎其外。对于东西的大传统更要出之于同情理解的态度,取高瞻远瞩的观点,掘发其精华,这样自然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不要一上来就心存敌意,吹毛求疵,结果花了许多工夫,还是未能入门,依然故我,于自家分上何有!读史密斯的书,他真能出之于同情理解的态度,出入世界各大宗教,顿生亲切之感。而近数十年来哲学界流行繁琐细致分析的风气,对于宏观式的世界观人生观每弃如敝屣,带有情感性的观察更不屑一顾,这样造成了哲学与宗教--史密斯称为智慧传统--之分离,实在是一大讽刺。但*近主理情割裂之逻辑实征论一蹶不振,钟摆又摆往另一端。科学认知已不是*普遍承认的客观标准,多元文化主义流行,有堕入相对主义的危险。史密斯却能够不落两边,可谓难能可贵。
  史密斯搜罗的材料丰富,把各精神传统当作活的传统来看。他也真能做到深入浅出的地步。他深深了解世界宗教绝不可能归一,各有各的教义,各信各的神(God),像基督教内部的众多宗派的差别就不可能解消。但他并未否定会通的可能性,就超越名相的神性(Godhead)而言,各教的体证有若合符节之处。这样的想法与我在近时重新阐释"理一分殊"之旨,颇有契合之处。在精神上,我感觉得到,他与我是同时代人,虽则他的年龄比我大一些。我们都熟悉汤恩比、诺斯陆普一类的宏观,深深地浸润在传统之中。但史密斯的书却不只是回到数十年前的潮流,由细处观察,就可以看到与时推移的痕迹。我注意到,他的用字遣词是非常符合"政治正确性"的。譬如此书原名:TheReligionsofMan(《人的宗教》),出版于1958年,1991年才改为TheWorld'sReligions(《世界宗教》)。这是因为近年来女性主义高涨,英文"Man"字用的是"男人"做"人类"的缩写,那就在政治上不正确。他在行文时到处用heorshe(他或她),有时不免嫌累赘,特别是到了超越的层面,何分他或她?而中文的"人"字,本就无分性别,故偶尔加以简省以免辞费,但他那种心意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在世界宗教之中,他先讲东方,后来才回到西方,似乎也有避免"西方中心"的想法在背后。讲完东西方的大宗教传统--他所谓历史的宗教,*后讲所谓"原初"(primal)宗教,也断不愿意给人"原始"(primitive)的联想,并指明如今在北美讲印第安传统的精神性--不再是野蛮性,恰正是时潮所趋,都可以看到他用心深切的所在。他*后一章结论所言,又恰可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近推动的"普世伦理计划"(UniversalEthicsProject)张目,我也是由衷地赞赏这部书而乐为之介。
  正由于本书的性质不是写一部学术的专著,而是要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作者对于原典的征引并不是那么严格,有时甚至并未注明出处。他在序里声明此书的缘起是为公共电视制作的电视片集,有时带着为大众宣讲的味道。这恰好适合安云的翻译风格,她非常注意文字的流畅与语脉。我做校订工作,主要负责内容的准确性,以及部分疑难杂症的解答。佛道两章有一些专门术语我曾请同事王煜、霍韬晦两位教授帮忙,谨此致谢。友人侯惠爱女士赠《圣经》中文译本,也代查了一些相关资料,一并在此致谢。小儿杰夫、豁夫凑巧回香港参加家庭聚会,对于英文的解读颇有帮助,也可一记。钟惠民女士后来亲身参与她的同事们的校订工作,敦促我们在文字表达上务求进一步明白晓畅,敬业的态度令人感佩。但他们的重点放在修辞,有时改变原文句法,与我们注重直译的风格不尽相合,但我们也明白他们考虑的角度,在可能范围内,尽量接受了他们的提议与修改。
  也正由于本书的性质,我们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译例,必须在此说明。安云在译初稿时,连史密斯征引的原典都译成了语体文,这从她的观点看来是有必要的。她谴责我们写文章常常未能把论点充分铺陈出来,*后往往引几句古书来敷衍塞责,令她甚为不满。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洋人,把古书写成今语,在思想、感受、体证上直接对我们说话,不能代换原以我们已与之有隔阂的原典。我同意她这样的看法,但为了学术的原因,也不可以不附原典。只要原文注明出处,或者我们能力所及,都尽量找到原典附入。但为了迁就译文原来的架局,风格难免有不统一之处。有时译文在先,以译注的方式把原文引在后面,有时先引原文,后面附以译文。其实即便是同一语文,古典要用白话译,也并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我在美国留学时,有人想把杜威的著作译为英文,这不是开玩笑,因为一般人真读不懂杜威本人那样艰涩的英文。除了中文原典产生的特殊问题以外,我们并没有费神去查其他传统典籍的中译本,原因是史密斯本人常常用意译,而中译本并没有共同接受的标准体,故此我们只负责译文忠实于史密斯的引文。另外,用中文本的《圣经》也有一些小问题。我们尽量用通行本的译文,但有时两边太不符合,便只有另译。而这在今日也不是不容许之事,女性主义者就把《圣经》另译,中译本有些文字并不那么好,我们也就部分改译了。至于有些专门名词不能翻译,只能音译。我们有时根本不译,有时只音译一次,仍附原文,这是非常不合惯例的做法,但我们却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因为这样的音译根本没有意义,而现在能看这样书的人至少认识英文字母,*重要的是可以方便查考原文。我们这种做法与通行的一些译本做法恰好相反。它们有时连原书的作者、书名、出版者都不附原文,以致完全没法查考。我们在后面的附注也留了很多原文未译,正是为了同样的理由。乃是在这种奇特的方式下,我们努力尝试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
  史密斯这部书据普及本的封面说,销量已超过150万册,当然绝不是偶然的。但一部好书也不是不可以批评,特别是这样性质的一部书。史密斯本人就明白,他讨论到那么广大的范围、那么复杂的论题,不可能不涉及一些争议,并有一些疏失之处,需要加以指正。而我们如果真正重视这部书,想由这部书得到启发,做进一步探究的出发点,就不能不认真从学问、思想、体证各方面加以批评,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但人虽向往无穷,却是有限的存在。每个人都必须植根于某一传统之内,通过自己时空的限制去表达无穷。从这个观点看,每一个世代,每一个个人都要尽自己的努力,史密斯也尽到了他的努力,只要自强不息,与时推移,每一种努力都是我们所欢迎的。
  一九九七至一九九九年于香港中文大学
  〈原文再版序〉
  宗教是生活的模式
  休斯顿 史密斯
  自本书出版之后多少年过去了,人们逐渐对语言中的性别偏见有了较多的敏感性;因此我把本书原先的书名《人的宗教》(TheReligionsofMan)改成了《世界宗教》(TheWorld'sReligions)。没有一本书可以包罗世界的一切宗教。在本书中,主要的宗教是根据其时间之悠久,历史的影响力,以及当前信众的数目而定的,我将分别对之加以个别地处理,而人数较少的部族宗教则将之另作为一个类别。
  除了改换成包括两性的语言之外,我还在锡克教加上了一个简短的按语,并对西藏的佛教和伊斯兰教神秘层面的苏非派各增加了一节。论"孔子的方案"一节是加上的,道家的材料是经过相当大的修改了的,有关犹太教的一章现在包含了论弥赛亚(救世主)主义的一节,并且更详尽地讨论了历史上的耶稣。
  我也对口说传统加上了简短的结论性的一章。这等于部分承认了本书涉及的历史宗教乃是较后来的事,就人类大部分的历史而言,宗教是生存在部族和几乎完全是超时间的模式中。不仅如此,我加写这一章,还有一个很强的支持理由,就是它容许我们肯定人类的过去。*近几十年人类见证了恢复对于女性和土地的关切,这一类的关切由部族宗教保留了下来,历史宗教(道教除外)却有倾向将之失去。
  本书有一点非正式的--虽然并非不严肃的--语气,那是由于它是从现在的公共广播系统的一个电视连续节目演变成的。提到这一点,我就要因为本书在沟通上的成功,而再度感谢制作人梅约 西蒙了。本书的目的与当初拍摄该连续节目时是相同的,要把一般的聪明大众带入世间各种伟大而持久信仰的核心,使他们借此得以看到,甚至于感觉到,这些信仰何以,以及如何能够指导和推动那些按照它们生活的人。
  一九九一 柏克利 加州
  *章 出发点

  虽然我提到名字的那些人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回忆,在本书的再版中我还是以首版发行时的头四段话来开始。

  我写这几段开场白的那一天,正是基督教界中广泛庆祝的世界性的主日圣餐。这天早晨我所参加的主日崇拜,讲道主题是:作为一个世界现象的基督教。从非洲的泥舍到加拿大的苔原,基督徒们今天全都跪下来领取圣餐。这是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

  不过我的脑子只是一半在听讲,另一半却漫游到寻找神的广大人群中去了。我想到六个星期之前在耶路撒冷的教堂中看到的也门犹太教徒们,黑皮肤的男子赤足盘坐在地板上,身子包裹着祖先们在沙漠里穿的祈祷用的披风。今天他们也在那儿,至少有法定的十个人一组,早上和晚上,朗诵着他们的犹太经文,身体前后摇摆着像骆驼骑士一样,他们下意识地在模仿着祖先当时因不许骑马的缘故,所发展出的补偿式的佯装姿态。为我在伊斯坦布尔的蓝色回教寺担任导游的回教建筑师亚新,虽然已经完成了我们在一起时就已开始了的为期一个月的斋戒期,不过今天他也在祷告,五次朝麦加方向扑身朝拜。拉马克里希纳今天在他那喜马拉雅山脚下恒河边的小屋子里会不发一言。一年中三天除外,他会持续那五年来为信仰所保持的虔诚的静默。到了这个时候,宇弩(译注:缩甸首相u Nu,或译乌努)大概正在面对代表团、危机以及内阁会议,这乃是一个首相的命运。……


次第花开 修订版
自营
¥39.80
佛陀之心
自营
¥35.30
观呼吸(2018):当代内观大师德宝法师代表作,适合人人的呼吸之道.
自营
¥41.20
余世存 给年轻人的安顿之书当当专享亲笔签名版(套装全2册)
自营
¥79.00
苏东坡时代—— 儒家王朝的士大夫
自营
¥84.90
数学的故事(珍藏版)当当独家定制思维导图
自营
¥56.80
大外交(2022年修订本):基辛格揭秘400年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化
自营
¥96.00
日本史(和平与战争、崛起与失落,日本强盛之路的曲折进程,文史类书)
自营
¥96.00
百岁生活(日本年度现象级畅销书《80岁の壁》,《别让坏情绪,赶走好运气》《高效学习》作者和田秀树写给所有人的百岁人生指南)
自营
¥51.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