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梅子涵先生鼎力推荐并作序,余秋雨推荐,骨干教师改编。

★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同步阅读书目

全白话无障碍读本,内含精美手绘插图

适合青少年的人物、典故、知识点随文注释,生字词注音

字大清晰不累眼

◎我们也许逃不过这样的荒诞:阅读极其泛滥又极其荒凉,文化极其壅塞又极其贫乏。这里倒是有一条安静的自救小路:趁年轻,放松心情读一点经过选择的经典。

——余秋雨



◎经典中的经典。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


◎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丛书。


◎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主编 强大的编写团队。


◎简洁上口的白话表达 专业插画师绘制精美插图 清晰详尽的知识点拓展。


【内容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孙悟空的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作者简介】

张燕均,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青年岗位能手。


【媒体评论】

◎经典,为精神世界“打底”。 ——央视《焦点访谈》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十八大报告

◎完全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 ——新民晚报

◎学传统文化 从小孩抓起 ——人民网

◎儿童读经典可以熏陶内化提升儿童艺术修养,鉴赏能力,当孩子有了这样的鉴赏及修养,对于将来世俗甚至于低俗文化就有了区分和鉴别能。——凤凰卫视


◎经典是在漫长历史上达成共识的传统经典著作,阅读经典就是让孩子们读“*精华的书”、“*永恒的书”、“*有用的书”;阅读经典,就是让孩子们在一生记忆力*旺盛、心灵*清澈的黄金时期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源头文化的精华而终身获益。——华商报


◎种下经典种子,输出经典人生:孩子的心灵里种下了优美的经典的种子,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自然的漫溢出来,表达出来,那流露出来的,一定是沿循着经典的轨迹,偏差不到哪里。——京华时报
◎到了晚上,如果你的孩子在你劳累一天之后给你端来一盆洗脚水,你的心中会升起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而这正是传统文化能带给我们的。——今晚报

【目录】

回 美猴王横空出世
第二回 拜师菩提老祖
第三回 喜得如意金箍棒
第四回 悟空大闹冥王殿
第五回 天宫里当个弼马温
第六回 自封齐天大圣
第七回 搅乱蟠桃会
第八回 十万天兵捉大圣
第九回 二郎神变戏法
第十回 大闹天宫
第十一回 唐僧踏上取经路
第十二回 悟空逃出五行山
第十三回 摘不下来的金箍儿
第十四回 小白龙变白马
第十五回 宝袈裟被偷
第十六回 孙悟空大闹黑风山
第十七回 高老庄收猪八戒
第十八回 黄风岭唐僧受难
第十九回 流沙河冒出个沙和尚
第二十回 猪八戒娶媳妇
第二十一回 五庄观偷吃人参果
第二十二回 三打白骨精
第二十三回 唐僧变老虎
第二十四回 大圣归来
第二十五回 平顶山收服金银角
第二十六回 乌鸡国的青狮兽
第二十七回 收服红孩儿
第二十八回 龙太子霸占黑水河
第二十九回 车迟国斗三妖
第三十回 大战金鱼精
第三十一回 法力无穷的金刚圈
第三十二回 女儿国唐僧遇险
第三十三回 真假美猴王
第三十四回 三借芭蕉扇
第三十五回 黄眉怪吃西瓜
第三十六回 孙悟空偷铃铛
第三十七回 七只蜘蛛精
第三十八回 狮驼洞三魔头
第三十九回 比丘国除怪救婴儿
第四十回 无底洞里的老鼠精
第四十一回 灭法国乱杀和尚
第四十二回 狡猾的豹子精
第四十三回 凤仙郡悟空求雨
第四十四回 九头狮子怪
第四十五回 悟空恶斗犀牛精
第四十六回 玉兔精下凡报私仇
第四十七回 寇员外起死回生
第四十八回 雷音寺取得真经


【前言】

成年人文化多,知道得多,上下五千年,心里着急,恨不得把一切有价值的书都搬来给小小的孩子看。
成年人关怀多,责任多,总想着未来几千年的事,恨不得小小的孩子们都能阅读着几千年的经典,让未来因为他们的经典记忆风平浪静、盛世不断,给人类一个经久的大指望。
我们要说,这简直是一个经典的好心肠、好意愿,唯有称颂。
可是一部《资治通鉴》,如何能让青少年阅读?即使是《红楼梦》,那里面也是有多少叙述和细节,是不能让孩子有兴致的,孩子总是孩子,他们不能深,只能浅,恰是他们的可爱;他们不能沉湎厚度,而只可薄薄地一口气读完,也恰是他们蹦蹦跳跳的生命的优点,绝不是缺点!
这样,那好心肠、好意愿便又生出了好灵感、好方式,把很长的故事变短,很繁复的叙述变简单,很滔滔的教诲变干脆,很不明白的哲学变明白,于是一本很厚很重的书就变薄变轻了。是的,它们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本那一部,不是原来的伟岸和高大,但是它们让孩子们靠近了,捧得起来了,没读几句已经愿意读完了。于是,一种原本是成年后正襟危坐读的书,还在小时候没有学会把玩耍的手洗得干干净净的时候,已经读将起来,知道了大概,知道了有这样的经典和高山,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当个“存目”,等他们长大了以后再去正襟危坐地读,探到深度,走到高度,弄出一个变本加厉的新亮度来,当成教授和专家。而如果,长大了,实在忙得不可开交,养家糊口,建设世界,没有机会和情境再阅读,那么那小时候的阅读和记忆也已经为他的生命涂过了颜色,再简单的经典味道总还是经典的味道,你说,一个人在童年时读过经典改写本,还会是一种羞耻吗?还会没有经典的痕迹留给了一生吗?
所以经典缩写本改写本的诞生,的确也是一个经典。
它也许不是在中国发明,但是中国人也想到这样做,是对一种经典做法的经典继承。经典著作的优秀改写,在世界文化先进、关怀儿童阅读的国家,是一个不停止的现代做法,是一个很成熟的出版方式,今天的世界说起这件事,已经绝不只是举英国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的例子了,而是非常多,极为丰盛。
所以,我们也可以很信任地让我们的孩子们来欣赏中国的这一套“新经典”,给他们一个简易走近经典的机会;而出版者,也不要一劳永逸,可以边出版边修订,等到第五版第十版时简直没有缺点,于是这个品种和你的出版,也成长得没有缺点。那时,这一切也就真的经典了。连同我在前面写下的这些叫做“序言”的文字。
为孩子做事,为人生做事,是应该经典的。





导?读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叶,作者是吴承恩。
吴承恩(1501—1582),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少年时代即闻名于乡里。不过,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吴承恩并不顺利,直到四十岁左右才补得“岁贡生”(明清时期,每隔一定的年份,朝廷都会从各府、州、县的秀才中挑选成绩优异者,调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这种人才选拔机制,被称做岁贡),并出任浙江长兴县丞。两年之后,因受他人排挤和诬陷,吴承恩辞掉官职,流寓南京一带,靠卖文为生,晚景凄凉。
吴承恩自幼嗜爱野史和志怪文章,对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年的阅读积累,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体会,为他创作《西游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西游记》以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为蓝本,参考了《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资料,历时七年创作而成。小说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主线,生动描述了取经过程中的一系列故事,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引人入胜,夸张、比喻、讽刺等创作技巧大量运用,使得小说极富感染力。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想象,塑造了叛逆不羁、有情有义的“美猴王”孙悟空的不朽形象,在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除此之外,可爱、世俗的猪八戒,忠厚、本分的沙和尚以及善良却懦弱无能的唐僧形象,也深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作者通过严谨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力,成功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神话世界,并通过其中或荒诞或魔幻的故事情节,间接地映射和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以白话文为主,语言生动活泼而具有节奏性,自成书伊始,深受读者喜爱,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英国大百科全书》写道:“十六世纪中国作家吴承恩的作品《西游记》,即众所周知的被译为《猴》的这部书,是中国一部珍贵的神奇小说。”书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沙和尚、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等艺术形象,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无法抹去的经典。


【免费在线读】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世界被分成了四大部洲,分别叫做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东胜神洲有个傲来国,在傲来国的海上,有一座花果山。花果山是山脉之祖,巍峨地耸立在大海上,怪石密布,气势夺人。山上遍布奇花异草,珍禽走兽,绿意盎然,四季常青,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地。
  在花果山的山顶,矗立着一块三丈六尺五寸高、三丈四尺宽的仙石,上面有九窍八孔,周围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一些灵芝和兰花生在石头下面。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这块石头就立在山顶,饱经风吹日晒、日月变迁,时间一长,渐渐有了灵性。
  一天,石头突然裂开,从里面蹦出一个圆球状的石卵,从山上滚下来,遇风后变成了一只石猴。虽然是石猴,却五官俱全,四肢齐备,不一会儿就学会了行走,身手矫健。而且,他的眼睛还发出耀眼金光,直冲云霄。
  金光一直射到了天庭里,玉皇大帝坐在灵霄宝殿,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命令千里眼和顺风耳赶到南天门,观察人间的情况。
  千里眼、顺风耳奉旨查看完毕,返回灵霄宝殿,对玉皇大帝说:“禀告玉帝,这金光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上一个石猴发出来的。陛下放心,只要它喝了人间的水,吃了人间的食物,就不会再发出金光了。”听完两个人的话,玉帝回答说:“这石猴是汲取了天地的精华降生的,不足为奇,不用管他。”
  石猴出世后,很快学会了行走跳跃。他终日生活在花果山里,饿了就摘山里的果子,渴了就喝山里的泉水,与狼为伴,与虎豹结群,与鹿为友,与猴为亲,晚上睡在石崖下面,白天就在山中玩耍,游览山峰,钻探洞穴,无忧无虑地生活了许多年。
  一天,天气酷热难当,石猴和一群猴子们一起,躲在松阴下面嬉戏避暑,只见有的猴子在树间跳来跳去,攀爬嬉闹,采花觅果;有的玩弄石子和沙子,刨沙坑、堆沙雕;有的追蜻蜓、扑蚂蚱,扯藤条编帽子;还有的坐在那里捉虱子、捋毛发,一派热闹景象。玩了一会儿,几只猴子提议去山涧里洗澡。于是,一群猴子前呼后拥,有说有笑地来到了一个山泉旁。
  猴子们洗完澡,见泉水不断地从山顶上冒出来,十分好奇,纷纷说:“这些泉水也不知道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我们现在反正也没事,不如就顺着泉水找上去,看看这泉水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于是,猴子们结伴而行,连跑带爬,一起去山上寻找水源。后,它们来到了一条瀑布前。只见瀑布飞流直下,水花四溅,声如雷震,白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