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大陆**套以人物群体为中心,通过其人其事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来探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并以今天的立场加以分析的普及历史读物。
  ◆从赵普到王安石,从寇准到文天祥,他们一方面为国家的兴亡献策献力,一方面又卷入持续一个半世纪的党争,通过对宋代文臣生平事迹的叙述,勾画出两宋三百多年的社会风貌。
  ◆楼宇烈、雷颐、高占祥、秦晖、高全喜、杨天石、陈明、张鸣、吴思、马勇隆重推荐!
  ◆季风书园、万圣书园、凤凰读书、新浪历史、搜狐读书一致推荐! 从赵普到王安石,从庆历新政到新旧党争,
  兴文与兴邦终究是两个概念。
  一边是思想文化繁荣的盛世之象
  一边却遭受从澶渊之盟到靖康之变的耻辱
  文臣当政带来了巨大的历史功绩还是千古遗憾?


【作者简介】

  黄燕生,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论著有《中国历代方志概述》《天禄琳琅——古代藏书与藏书楼》《古籍善本》。1992-1997年参加“中国通史陈列”修改,负责宋代部分内容设计,并出版《宋仁宗?宋英宗》、《文臣:兴邦还是误国》《文物中国史?宋元时代》(合作)。



【目录】

序一
序二
章 宰相须用读书人
兴文与兴邦毕竟是两个概念,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仅仅靠道德的修炼和词藻的堆砌,国家就能走向繁荣昌盛吗?
别有用心的御宴
不凡的皇帝与不凡的谋士
儒生的贡献
半部《论语》治天下
生疏的课程
“倒赵”风波
“兴文”掩盖下的篡位与篡政
后的困惑
第二章 金钱换来的和平
从寇准经范仲淹到文天祥,数不清的朝臣为层出不穷而又无法根除的边患痛心疾首,甚至投笔从戎。虽然他们隐约意识到“守内虚外”、“将从中御”与虚弱的固防存在某种联系,但他们却无力改变由太祖、太宗制定的这一基本国策以及由此带来的战则必败、败则乞和这一循环上演的悲剧。
警报初起
非常之材
不情愿的亲征和实心眼儿的求和
祖宗的遗愿
澶渊之盟
仁慈的防御
不甘受辱和屡屡受屈
扶不起来的帝国正规军
旋起的北风
第三章 争吵不休的殿堂
宋代文臣并非党争的始作俑者,亦非党祸的掘墓人。他们的贡献只不过在于给政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内耗方式,而这种内耗,儒者既不能自我抑制,也不会由社会消化,它实在是集权制度下的必然产物。
君子党
头号小人
坏事的《庆历圣德诗》
是非难辨
波澜又起
相公一肚子不合时宜
你方唱罢我登台
永不谢幕的党争

第四章 升平歌舞梦京华
一幅《清明上河图》和一部《东京梦华录》,让后人对北宋汴梁之繁华富庶欣羡不已。但人们更该想象到的是那极度繁华的背后,衰朽之气正四下蔓延,帝国君臣沉溺于自已构建的“宣和盛世”之中,骄奢淫逸成了时尚,横征暴敛成了美德,法制法规可以由制定者肆意践踏。
都市
太师宅主人
“丰亨豫大”
改弦易辙的宣和时代
“打破筒,泼了菜”
上的跌落
刻在石碑上的“奉公”与吞进肚中的黄雀鲊
盛世已化昨日梦
第五章 国家不幸诗家幸
宋代孕育出许多诗人、词人和文章家,这与其说是盛世现象,不如说是乱世之果。国家不幸诗家幸,朝廷的颠沛流离、官吏的似虎如狼、百姓的凄苦哀恸,都从诗人的笔下涌出。
驱不散的阴影
不平等的竞争
诗可以怨
二十余万虎狼散在人间
“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平均主义的挽歌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内容简介】

  全书以宋代一批重要文臣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勾画出两宋300多年的社会风貌,从赵普到王安石,从寇准到文天祥,他们为解决积贫积弱的忧患献策献力,为层出不穷的边患痛心疾首,甚至投笔从戎,另一方面他们又为改革、和战等聚讼争执,卷入持续一个半世纪的党争,错失无数次改革良机。纵观两宋历史,君主把大批知识分子送上政治舞台,并未带来民族的凝聚和国家的富强,却产生了更多的争吵、更弱的国势,借此巧妙回答了文臣受重用是兴邦还是误国的千古追问,这不但体现了作者对宋代文臣的激赏与惋惜,同时也为现代人的人生抉择提供了诸多启示。


【免费在线读】

  别有用心的御宴
  地处八方要冲的大宋国都开封,在公元10 世纪60 年代发生了一件极不寻常的事,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纷纷挂印告退,离开了心爱的军队;衣冠儒带的文臣被赋予了更多的实权,甚至已有不少儒生开始奔赴四方要镇,去接掌过去由军人独揽的地方行政及财务机关的印信。据悉,这件事肇端于皇上主持的一次宫廷宴会,历史学家因此称其为“杯酒释兵权”。宴会的主持人和谋划者未曾料到,他们此举正为中国历史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有关政府上层的人事变动,普通百姓是逐渐才知晓的。这倒不怪他们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封建时期的政治要闻并非人人同享,如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厚厚的宫墙将京师居民隔为两个世界。尽管身为天子近邻,普通市民却无缘得见大内的琼楼玉宇,无法测度宫中的时政气候。他们对政治的关心,只能体现在无条件的为官府纳贡服役和随时为皇宫内的主子尽忠效力上了。不过,政治弄得越诡秘,越能引起人们的好奇。通过不同渠道,高级将领相继被解职的消息得到了证实。这使大家十分诧异:军人出身的当今圣上,何以在黄袍加
  身的同时便结束了军人的统治?
  只有那些自皇宫逐出的退役将军对新皇帝赵匡胤的心思一清二楚。打从他们聆听了圣上酒醉时的一番肺腑之言后,就立马明白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他们将不得不饮下自己酿制的这杯苦酒。
  出席建隆二年(961 年)七月那次别有用心御宴的,几乎都是皇帝昔日谋反班子的军事骨干,有几个人还是太祖赵匡胤的拜把子兄弟。他们领导着禁军的两大系统——殿前司和侍卫亲军。一年半以前,赵匡胤依靠这支禁军和指挥这支部队的结义兄弟,一举推翻了皇宫的前主人,自己做了皇帝,手下将领也因拥戴之功,荣升新职。每当这些将领踏入皇宫大门,他们心中便充满了自豪,仿佛这座富丽堂皇的宫苑是由他们亲手建造的一般。他们非常乐意时常与圣上共饮话旧,那会使皇上想起与弟兄们一道拼杀疆场的岁月,想到这些社稷功臣为本朝奠基所做的巨大贡献。
  太祖赵匡胤的确对往昔念念不忘,但眼光绝非将领们那样短浅。时时浮现在皇帝脑海中的是近一百年来军阀割据称雄的场面,正是这种时势将他造就成了英雄,他不希望再出现这样的英雄,因而必须改变时势。他邀请将领们聚饮,并不是向他们讨教良策,办法早已由忠心耿耿的谋士赵普拟好,今天所要做的,不过是告诉禁军首领,为了大宋皇帝的安全,他们必须交出手中的军队。
  当然,这种意图经过皇帝一番颇具匠心的修饰,变得十分婉转。据史官记录,太祖在酒酣之际,是这样开言的:“朕若没有诸位鼎力相助,哪会有今天的位子。但做皇帝却不比你们当将军舒心啊!我几乎没一天能睡好觉。”将领们不解,深居宫苑,御驾万民,这是多么快活的事呀!怎么圣上倒忧心忡忡起来了?
  太祖这才道出问题的核心:“你们知道我整日苦恼什么吗?因为这皇位谁不想坐呀!”
  众人闻言大惊失色,连忙跪在地上道:“陛下为何说这样的话?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
  太祖摇头道:“我知道你们是不存异心的,可你们手下想要富贵的人能没异心吗?一旦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想不干也不成了。”
  将领们这才明白了皇上失眠的症结所在,原来是对兄弟们起了疑心,这才设下圈套让他们钻。可事到临头,候补谋反者的名声谁也不敢承当,他们只好一齐流着泪请求圣上指明一条生路。
  太祖早已胸有成竹,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想要富贵,不过是多积蓄钱财,及时行乐。你们何不解去兵权,出守大藩,多买些田宅,为子孙置下永久产业,再置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我与你们互结亲家,这样君臣之间两无猜忌,上下平安,不是也很好吗?”
  皇帝亮出了底牌,将领们将在权力和生命之间作出选择。无人选择前者,因为没有了生命,再多的权力也失去了意义。次日,禁军将领们纷纷称病告老。一幕削兵权的悲剧,竟以皆大欢喜的结局谢幕[1]。
  宋太祖无情夺走了结义兄弟的兵权,击碎了他们头脑中可能萌生的称帝念头。可事实上他本人绝非冷酷之辈。圣上的仁慈宽厚,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京城下了雪,太祖马上想到西征将帅难御风寒,当即脱下了自己的貂皮外袍赐赠给大将王全斌[2];骁武指挥使董遵诲早年曾对落魄时投上门来的太祖出言不逊,圣上不计前嫌,仍派他出守边境要塞,并亲赐珍珠盘龙衣,嘉其战功[3];皇上的心怀叵测的弟弟赵光义生了病,他亲自为之灸治,赵光义无缘无故当面杀了他的爱妾,太祖也只是一笑了之[4]。


【媒体评论】

  历史,不在教科书里。
  它在更新的史料里,在逼近真实的多方叙事里,在学人借助新的方法论和史观获得的洞见里,在当代人站在前人肩膀上看到的清晰风景里。
  ——《新周刊》

  我们研究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历史中的国家、民族、阶级,包括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事件及其后果等,其基本构成和生成的原因,也就是人或人的作用。
  历史不是“无用之学”,它能清楚地告诉我们,过去的很多错误,包括当今的很多问题,到底是怎么来的。它能够提醒我们,注意历史的渐进性,避免无谓的冒进与牺牲。它因而也就能为我们今天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提供很多解决问题、避免犯更多错误的经验和教训。
  ——杨奎松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