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信息量巨大。226万字,近两千页的篇幅,是*全面的*传记版本,详细记录了*一生的所有事件。
  ★客观。与其他*传记**的区别在于,本书**没有作者的主观评价,只是客观记述,并且全文未做任何技术性的修整。
  ★细节。本书收录了273人的观察和描述,这些人曾在不同时期与*有过近距离接触,细节回忆,寓意深远。


【作者简介】

  李捷: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参加撰写《*传》(1949—1976),出版著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
  于俊道: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一部主任,编审。参加编辑《朱德军事文选》,参加撰写《朱德年谱》《朱德传》,主编《共和国领袖生活丛书》系列、《领袖交往实录》系列、《元帅交往实录》系列、《将军交往实录》系列、《*交往录》等,著有《中国革命中的共产国际人物》《朱德红扁担》等。


【目录】

第五编 “天翻地覆慨而慷”

一、为“和平、民主、团结”而斗争
赴重庆谈判
唇枪舌剑
广泛的友谊
安抵延安

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时代的真理
撤离延安
转战陕北
与人民同在

三、扭转乾坤的决战
千里跃进大别山
从城南庄到西柏坡
九月会议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四、将革命进行到底
会见米高扬
“宜将剩勇追穷寇”
揭开崭新的时代


第六编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一、出访苏联
“一边倒”格局
两个巨人的会晤
柳暗花明
满载而归

二、“谈笑凯歌还”
又一场“淮海战役”
七届三中全会
调整工商业
指导新区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镇压反革命运动
发动“三反”“五反”运动
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

三、创造新世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农村的社会变革
和平赎买政策
指导“一五”建设和手工业改造
高、饶事件
根本大法的诞生
在文化思想战线上

四、新的追求与探索
农业发展纲要
“双百”方针
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前后
两类矛盾学说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的老师、同学、战友、身边工作人员、亲属以及外国领导人、驻华大使等273人的回忆,全面、客观、翔实地记录了*的一生。 本书对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详细深刻的记录,从历史背景、内中原委、事实真相,以及当事人的亲身感受等方面作了客观生动的写照,细节回忆,寓意深远。
  本卷为第3卷,由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粟裕、陈赓、杨尚昆、薄一波、伍修权、李银桥、师哲等人讲述1945-1956年*到重庆谈判、统筹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出访前苏联、调整工商业、发起“三反”“五反”、发起农业改革等事件。


【免费在线读】

  支持毛泽东,还是金日成?
  1945年8月,苏军解放了北朝鲜。而后,金日成在苏联人的帮助下,在北朝鲜建立了劳动党领导下的政府。由于在美军占领下的南朝鲜也建立了反共的李承晚政权,南北朝鲜之间形成了严重的对立。1948年底,为迫使美军撤离,苏军首先撤出了北朝鲜。然而,苏军撤走之后,半岛的局势却日趋紧张,从1949年1月1日到4月15日,南朝鲜军队就37次在三八线挑起军事摩擦,并且秘密向三八线附近调集了多达41000人的军队,给北朝鲜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出于安全的需要,还在1948年12月和1949年1月,金日成就两次向苏联方面要求缔结朝苏友好互助条约,并要求提供武器援助。考虑到美国可能会以此为借口攻击苏联有意永久分裂南北朝鲜,苏联没有同意金日成的要求。但根据苏联驻朝鲜大使史蒂科夫的报告,斯大林批准了由苏联远东军向朝鲜提供军事援助的计划。只不过,这一援助主要还只是些轻型武器。
  1949年3月,金日成率朝鲜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访问期间,与斯大林直接讨论了有关北朝鲜的安全问题。为此,根据苏联大使和在朝鲜的军事人员的报告。斯大林明确表示:加强北朝鲜的军队是必要的,但是,没有必要害怕南朝鲜人。
  然而,1949年4月中旬,即金日成回国之后,一份来自北朝鲜的情报称,美军准备在5月全部撤出南朝鲜,南朝鲜人决定,一旦美军撤出,就于6月对北朝鲜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两个月结束战斗。为此,斯大林非常担心,毕竟金日成这时只有3个步兵师,武器装备还十分欠缺,而李承晚则有6个全部经过美军训练的全副武装的师。因此,苏联方面提议,与北京协商,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族官兵编入朝鲜人民军部队。据此,金日成一方面向斯大林求援,要求苏联方面于5月底之前帮助朝鲜人民军实现机械化,于9月底以前转让航空技术;一方面向刚刚打过长江的中国共产党请求在兵员上提供帮助。
  5月,金日成的特使秘密访问了已经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北平,向毛泽东说明了北朝鲜面临的严重局势,突出强调了南北朝鲜难以并存的情况,并转交了金日成给毛泽东的求援信。毛泽东显然赞同平壤的看法。他承认,北朝鲜与南朝鲜的冲突在所难免,“既可能是闪电战,也可能是持久战。对你们来说,持久战是不利的,因为到时候即使美国不干涉,也会唆使日本向南朝鲜提供援助”。但毛泽东认为,没有必要为此担心,苏联和中国都站在你们一边,一旦情况需要,中国就会派兵与你们并肩作战。他强调,金日成应当坚定不移地争取实现统一朝鲜的目标,但近期还没有必要采取行动,因为国际形势还不利,而且目前中国共产党还不能有效地和大规模地支援北朝鲜,一旦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任务,情况就不同了。
  北朝鲜人此行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中共领导人关于在北朝鲜受到进攻时将给予实际援助的具体保证。毛泽东甚至还明确承诺,布防在东北地区的两个朝鲜族师可以很快编入人民军,一旦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告一段落,人民解放军中的其他朝鲜族士兵和军官,也都可以编入人民军,以便加强北朝鲜军队的实力。
  随着南朝鲜李承晚政权对北朝鲜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敌视态度,南北朝鲜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双方之间边界冲突的次数到6月间更加频繁。6月11日,李承晚甚至公开宣布,南朝鲜人正在准备给共产党人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平壤的不安情绪更加明显,苏联方面这时也开始考虑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朝鲜问题了。他们一方面坚持平壤应当极力发动和平统一攻势,另一方面则认为,在应付南朝鲜方面的进攻的同时,北朝鲜人有必要做反攻的准备。到了这一年的9月份,包括重型武器在内的大批苏联军事装备运抵北朝鲜,人民军也迅速扩展到9万人,北朝鲜领导人次开始提出,应当对南朝鲜的挑衅采取进攻行动。据苏联大使向莫斯科的报告说,在金日成看来,如果国际形势允许,“他们能够在两个星期之内占领南朝鲜,多是两个月”。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得到莫斯科的支持。他们不了解的是,还在他们之前两个月,中共中央就已经在请斯大林帮助解放台湾了。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般地跨过长江天险,开始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企图盘踞中国南部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但是,由于解放军既没有空军也没有海军,对国民党控制的沿海诸岛一时还鞭长莫及,无可奈何。蒋介石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早早就把自己的大本营移到了台湾。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要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就不能不考虑进攻台湾的问题。
  对国民党的巨大军事优势,使毛泽东初对进攻台湾的艰巨性缺少足够的估计。他虽然知道进攻台湾必须跨海作战,没有海军困难极大,但他相信,既然自己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全副美式武装的国民党军队,即使没有海军和空军,他靠步兵和渔船也能占领台湾,长江天堑不就是这么渡过来的么?当然,毛泽东表示,如果到时候自己的空军能够初步形成,有空军掩护并协助攻击,则“把握更大”。
  7月中旬,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准备秘密访苏。出发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关于是否向苏联提出协助中共准备进攻台湾的技术手段的问题,会议同时建议刘少奇在代表政治局给斯大林的信中,试着提出请苏联出动空军和海军援助的问题,但是,根据多年与苏联打交道的经验,并不对此抱太多希望。随后,在访苏期间,刘少奇即根据政治局关于必须立即开始准备进攻台湾的技术条件的建议,向斯大林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准备在1950年进攻台湾的设想,要求苏方提供200架左右的飞机并请代训飞行员,争取赶上在进攻台湾的战役中使用。斯大林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中共的请求。不过,对于刘少奇带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所提议的,请苏联在作战时提供空军和海军援助的要求,斯大林明确表示难以赞同,说是这样做的结果,必定会引起美国的介入,从而诱发美苏之间的冲突乃至战争。而苏联人民已经遭受过巨大的战争灾难,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毛泽东能够理解斯大林的顾虑,他多少年就是自力更生走过来的,他这时并不十分介意苏联的援助问题。但他的看法很快就发生了改变。因为,人民解放军在10月下旬和11月初先后发动了夺取福建沿海金门岛和浙江沿海登步岛的战斗,两场仗打下来,部队损失惨重,跨海作战的难度终于使毛泽东了解到准备技术条件的必要性。直到这时,他才比较深切地感到需要再度向苏联求援。很显然,这两次作战失利都是因为渡海工具过于简陋。沿海作战、近岛作战尚且如此,跨海进攻台湾更非充分准备不可。
  1949年12月,毛泽东次访问苏联。在16日见到斯大林的当天,他就委婉地向斯大林提出:“国民党的支持者在台湾建立了一个海空军基地,海军和空军的缺乏,使人民解放军占领这个岛屿更加困难。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的一些将领一直在提议,请苏联援助,比如可以派志愿飞行人员或秘密军事特遣舰队协助夺取台湾。”
  对于中共领导人再度提出的援助请求,斯大林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含糊其辞地表示:“这样的援助不是没有可能的,本来是应当考虑这样做的,问题是不能给美国一个干涉的借口。如果是指挥人员或军事教员,我们随时都可以派给你们,但其他的形式还需要考虑。”
  用苏联的飞机和军舰,即使是只用志愿人员和只出动潜艇来帮助中共跨海作战,也难免会被美国人发现,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斯大林在会谈中再三提到他在1945年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达成的那个《雅尔塔协定》,称破坏这个由苏、美、英三个大国对远东政治格局所作出的共同承诺,未必是明智的。联想到斯大林这时因为担心与美国在远东发生直接冲突,甚至连是否应当根本废除旧的中苏条约,另订新条约一事都犹豫不决,可知他这时是不可能真正提供军事援助的。他建议毛泽东采取更策略些的方式来解放台湾,比如,是否可以先向台湾空投伞兵,组织暴动,然后再去进攻呢?
  斯大林不了解毛泽东,甚至不能确定是否应当帮助毛泽东。就在他始终不知道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毛泽东,把毛泽东搁在莫斯科坐冷板凳的时候,一个十分意外的情况戏剧般地改变了斯大林的态度。
  1950年1月5日和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分别发表声明和讲话,声称“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并且宣称美国的安全线既不包括台湾,也不包括南朝鲜,美国不会为了保护这些地方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美国政府的这种公开声明使斯大林的胆子壮了许多。原来不想签的条约同意签了,原来犹豫的军事援助不犹豫了。既然美国自己放弃了《雅尔塔协定》划定的势力范围,把中国和朝鲜划在自己的防御圈之外,这就等于把它们交给了苏联。因此,斯大林同意毛泽东就适当时机解放台湾进行必要的准备,同意将苏联给中国的3亿美元贷款,一半用于购买进攻台湾需要的海军装备。不过,直到后,斯大林还是小心翼翼地没有同意利用苏联的飞机和军舰来进攻台湾。
  苏联人能够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和军事顾问(包括军事技术人员),这在毛泽东看来已经足够了。所以,“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作为1950年中共军事工作的首要任务,紧锣密鼓地进行了起来。苏联人也加紧协助中国军队进行各种装备和技术的改进工作,人民解放军的空军和海军也迅速地初具雏形。

  与长期同莫斯科存在隔阂的毛泽东比较起来,金日成和相当一批北朝鲜领导人都曾在苏联远东的军营中度过相当多的日子,因此,在中朝两国之间,斯大林显然更加相信北朝鲜的领导人。但是,斯大林也不会因此就愿意为金日成的设想冒险。对于金日成1949年9月的提议,他同样表示了拒绝的态度。苏共中央明确答复说:“美国在中国失败之后,可能会比在中国更直接地干预朝鲜事务”,更何况北方的军队也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对南方发动一场成功的速决战的程度。战争一旦形成相持局面,“就给美国提供了在各方面干涉朝鲜事务的理由”。
  然而,金日成不会放弃统一朝鲜的设想。南北朝鲜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要根本上消除战争阴云就必须铲除南朝鲜反共政权。而作为朝鲜共产党人,自然要以解放全民族为己任。眼看着毛泽东一举统一了中国,而朝鲜还有半壁江山和一多半人民没有解放,金日成心焦如焚。因此,艾奇逊声明刚刚发表了5天,金日成就不失时机地重新向苏联外交官提出了加速统一南北朝鲜的问题。
  1月17日,在为北朝鲜驻中国大使赴任举行的午餐会上,金日成拿着酒杯走到苏联驻朝鲜顾问的跟前,有些激动地说:目前中国正在完成它的解放事业,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完成统一朝鲜的问题了。他宣称:毛泽东已经保证过,当中国统一完成之后,朝鲜统一就是迫切的任务。中共将支持他完成这一任务。斯大林也曾经亲口答应他,一旦南朝鲜发动进攻,他可以进行反攻,结果,南朝鲜没有发动进攻,朝鲜的统一问题就这样拖延下来了。金日成说:“一想到不应辜负人民的热切希望,我就夜不能寐。”他明确要求再次会晤斯大林,以便说明局势。
  斯大林担心美国干涉。但是,他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没有干涉毛泽东统一中国?如果连中国大陆都不愿干涉的话,美国又怎么会去干涉一个小小的朝鲜呢?如今,杜鲁门和艾奇逊又公开声明朝鲜和台湾不在美国的防御圈内,自然就更加没有必要为美国的干涉忧心忡忡了。既然如此,斯大林想到的也是朝鲜问题。这是因为,日本从来都是俄国人的心腹之患。与对苏联安全无关轻重的台湾比较起来,朝鲜的统一会极大地巩固苏联远东的边防,并使日本直接处于苏联的威慑之下,斯大林对此可谓梦寐以求。在比较了金日成和毛泽东的要求之后,斯大林明确认为支持北朝鲜要比支持中国人划算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更看重朝鲜的战略地位,而且也是因为帮助金日成几乎不需要一个苏联士兵。毕竟,美国对远东保持不干涉政策很可能是有限度的,那就是苏联也必须严格地采取守势。一旦美国政府发现有苏联人秘密加入到远东地区的战争中去,杜鲁门和艾奇逊未必还会遵守他们的声明。
  经过了将近两周时间的考虑之后,斯大林终于在1950年1月底开始倾向于接受金日成的援助要求了。他在1月8日给苏联驻朝鲜大使的电报中,明确表示:“我理解金日成同志的不满情绪,但他必须懂得,诸如他想要着手解决的关于南朝鲜这样一件大事,需要有周密的准备。事情必须要组织得没有太大的风险。如果他想要与我讨论这件事,那么我将随时准备接见他,并与他进行讨论。把这些转告金日成,并告诉他我准备在这件事上帮助他。”
  这封电报清楚地表明,斯大林已经决心要帮助金日成了,这时离毛泽东离开莫斯科至少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但斯大林没有向毛泽东透露半个字。他们之间只是偶尔提到过朝鲜问题。当双方谈到中共中央1950年1月关于按照1949年4月毛泽东对金日成所作的承诺,把人民解放军中的其余12000名朝鲜族官兵,连同配备的武器,全部移交给北朝鲜人民军的决定时,他们才提到了朝鲜问题。而毛泽东仍然在说,现在还不是北方如何进攻南方的问题,而是北方如何防御南方的问题。在他看来,更现实的还是中国解放台湾的战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