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 掀起当今中国早教界新风、撼动时下国人功利育儿观念的重要作品
  ★ 上100堂早教课不如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
  ★ 中国榜样家长王人平、《父母世界》主编朱正欧、早教专家林怡倾情作序
  ★ 畅销书作者金韵蓉、十二、新浪育儿执行主编郑先子、新京报书评周刊副主编涂涂、中国教育报书评周刊主编王珺联袂推荐
  ★ CCTV《心理访谈》节目长期特邀嘉宾,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自然取向教育首度开讲
  ★ 尚未出版已引发来自教育专家、媒体、父母高度关注与思考
  ★ 作者作品累计销量超过500000册
  早教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做父母*难的,其实不是主动去教孩子什么,而是能主动不教孩子什么。
  我们的孩子属于20年后的世界,我们给不了他们我们没有的。


【作者简介】

  李子勋
  著名心理学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特邀嘉宾;《心理月刊》《父母》《女友》《时尚健康》等杂志专栏作家。
  他是国内较早将心理学知识向大众普及的心理学家,也是国内受读者、观众关注的心理学专家。
  李子勋曾出版《家庭成就孩子》《你在为谁而活》《婚姻的烦恼》《陪孩子长大》《根源舞》《问问李子勋》等,作品累计销量超过500000册。


【目录】

自 序 让育儿回归自然XXI
章 接纳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然顺序
节 让孩子成长为自然人,而不是人造人
个假定:自然是生命之母
第二个假定:自然的智慧高于人类的智慧
第三个假定:生命是共用的意识场
第四个假定:万物皆信息
第二节 保护好孩子的全脑思维
第三节 生命诞生的三重门
重门:自主呼吸
第二重门:磁性变化
第三重门:皮肤知觉
第四节 真正的胎教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天赋
第五节 自然分娩——妈妈的
第六节 育儿,要遵循三个自然法则
相互依存,人不能独立存在
节能,不能过度开发孩子的生命能量
只取所需,育儿请持一颗平常心
第二章 协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节 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自然气息的滋养
第二节 提升孩子心智的途径——亲近自然
第三节 延缓语言发展,保护孩子的知觉能力
第四节 我们给不了孩子我们没有的
第五节 父亲在养育中的角色
第六节 东西方婴儿生存环境比较
第七节 用孩子可理解的方式与孩子交谈
第八节 别过度喂食孩子的好奇心
第九节 让孩子的自恋之花自在开放
第三章 3岁前,早教重在唤醒
节 半岁前,依恋关系建立雏形期
孩子,让母亲的生命回到原初状态
婴儿可以成功改变家人之间的关系
出生后前3个月,母亲要与孩子时刻相伴
抚触:唤醒孩子肌体功能,刺激大脑发展
母亲的陪伴利于孩子建立初健康的依恋
第二节 半岁到1岁:依恋建设黄金期
依恋的完成
情绪大的孩子生命力强
视听能力在自然环境中相互促进
第三节 1岁到2岁:知觉高速发展期
1岁儿童的认知特征
以实物刺激孩子的早期语言发展
说话晚的孩子具有更好的思维能力
第四节 2岁到3岁:自我意识发展期
不要过早赋予孩子价值观
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情达意
在同龄孩子的相伴中发展关系能力
俄狄浦斯情结
儿童自我意识的初构建
第五节 生命之初的知觉发展
触觉:婴儿初发展的知觉
嗅觉:孩子探索环境重要的手段
味觉: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美食家
听觉:2岁前,让孩子的听感细胞获得饱满刺激
视觉:婴儿的辨色能力可以跟计算机媲美
第四章 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
让孩子在自然中接受心智滋养
丢掉育儿中的愧疚感
正面思考,积极看待孩子的缺陷
孩子的问题常常是被观察出来的
女儿爱吮吸大拇指,该怎么办?
孩子需要的关注,你给够了吗?
孩子到底几岁可以独自睡觉?
孩子犯错时,是帮助他建立规则的好时机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
孩子社交胆怯,父母需以平常心对待
允许婆婆爱自己的孩子
继母应懂得,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给孩子需要的,而非他想要的
新妈妈,给自己一点儿时间接受新生命
面对孩子,多倾听和感受,少干预和纠正
尊重他人,父母应该给孩子的初礼物
用渐进的办法引导孩子的性别认同
感恩孩子的到来
巧妙回答孩子的问题
第五章 养育中的重大误区
——与央视主持人张小琴的访谈 (节选)
后记 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好三大环境


【内容简介】

  3岁看大,孩子生命的初3年影响他们未来发展的30年!
  越来越多年轻父母在孩子3岁前不辞辛苦地陪伴孩子上各类早教班、参与形形色色的
  技能培训,认为这样就能在孩子大脑发育高峰期对孩子智能进行充分开发。
  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那么读《早教的秘密》你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它完全颠覆了你头脑中固有的对早教的看法。
  本书作者李子勋系央视知名心理专家,他既具备西方心理学及医学知识素养,又熟悉
  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还具备各种临床案例。针对当下的早教热潮,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充分接触大自然、亲密的家庭关系与循序渐进的养育节奏,是孩子早期成长的三大
  重要前提。如何在拥挤的城市、匮乏的自然资源与疯狂的早教风潮中去实现这三个理想环境
  则是《早教的秘密》一书主要探讨的问题。


【免费在线读】

  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好三大环境
  如果地球生命系统的确来自自然的孕育与进化,经由4.5亿年方形化为人,那么自然环境或者仿生态环境应该是生命诞生发展的环境。
  中国的家庭缺少庭院,但为孩子准备一个模拟的小自然环境是可取的,有阳光、星空、清洁的水、植物、自然的风与晨露,家具多用自然的材料,如木、棉麻、沙石等。孩子在孕育的时候,母亲的子宫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但母亲的心态、情绪、思想、行为、饮食或许已经完全社会化或者人文化了,作为对自然信息的补偿,一个怀孕的准妈妈可以多亲近大自然,闲暇的时候到郊外呼吸一下泥土与青草的芬芳,沐浴一下阳光与轻风,感受一下被自然怀抱的舒适是非常必要的。怀孕的母亲保持一种轻度愉悦的心态,不是喜悦与高兴,是一种吻玫瑰花般,深呼吸后的恬淡、舒展、满足的感觉。因为母亲的心跳是孩子生命的律动,兴奋与悲伤这样过大的情绪都会让胎儿不安。生命与自然是一体的,在生命诞生与形成的初期阶段,婴幼儿的知觉与大自然是互相开放与连接的。所以,孕育中的母亲、3岁以下的孩子多与自然接触会给孩子增添智慧与灵性。
  家庭的人际关系是孩子成长的第二大环境,首先是母婴关系,母亲与孩子亲密互动的行为方式决定孩子成年后的基本内心结构,很多心理与情绪的问题可能根植于早年孩子与母亲关系中的挫败、创伤与缺失,无条件地接纳、温暖、关怀、照料是重要的。母亲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正是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心理基础。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足够的相处时间乘以相处时投入的情感,两者缺一不可。2岁以下的孩子母亲需要更多时间陪伴在他的身边,除了爱与无微不至的关照,感恩孩子的到来也是重要的。
  中国社会与中国的企业缺乏对养育孩子的女性足够的关怀与福利,想想母亲是在为社会养育未来的接班人,那么全社会都应该竭尽可能地保障她们的福利以回报她们为此付出的艰辛。让生育的女性休更长的假,或者在家上班,或者每天工作部分时间是可取的。对2岁以后的孩子来说,好的家庭关系会为家庭营造美好的气氛,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人际感受决定了他成年后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心态。真正的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关系,而非市面上流行的教育思想与技术,没有良好的家庭关系什么美好的教育都是空谈。
  第三大理想的环境是循序渐进的教育,孩子的心智具有一种发展序列,首先是触觉,然后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孩子知觉外部世界是以感受的积累慢慢展开并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每个生命都蕴含着全部的自然信息,孩子的很多知觉信息是从内部唤醒并获得,不是从外部学习而来。新生儿的年,这些知觉能力是否饱满关键在于合适的时间得到适度的信息刺激,每一种信息刺激都会唤起孩子的知觉,由此发展出知识与思维。皮肤是生命灵性的部分,除了母亲的抚触,让孩子的皮肤可以尽早亲近大自然的阳光、风、草石、溪水……是必须的。自然蕴含的信息是丰富且生动的,人类建造的环境单调且呆板,儿童的知觉需要足够的刺激,只有自然的声、光、色、味、型、体才能满足儿童知觉发展的需要。知觉的深度与饱满度是生命智慧的土壤,孩子的心智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块土壤是否肥沃和宽广。儿童的知觉能力远大于成年人对世界的感知,在没有言语、理性、秩序、价值感以前,儿童的知觉与大自然同质,是一种未知的、动态的、复杂的、以差异为中心建立的多样性结构。在接受人类文化与言语教育后,知觉逐渐变为静态、分类与简单,并接受共性、统一性为中心的认知方式。科学研究证明,天才都是保留着部分儿童知觉能力的人,考虑到这一点,父母是否可以尽可能地延缓言语与理性教育,让孩子可以像孩子那样感知世界的时间长久一些。急功近利地促使孩子在理性与言语学习中展现能力,这很像中国成语中的拔苗助长,其实茁壮的心智才能创造学习上的远行者。
  讨论如何在拥挤的城市、匮乏的自然资源与疯狂的早教风潮中去实现这三个理想环境是本书的目的。书中的很多说法可能与流行的育儿理论背道而驰,不过,我不否认当今的理性教育对未来孩子适应社会、人际交流,尤其是适应中国式教育与学习是有裨益的,正如跑车也要配备刹车装置,我只想为当今的育儿提供一些缓冲观念。人类发展得太快,也突显出人类正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让科技与城市化进程慢一些,给大自然留出可以自在修复的时间是一件需要人类严肃思考的事。当然,单单一本书能否给年轻的父母或者准父母们带来有用的思考是值得怀疑的,大家也可以从我以前出版的《家庭成就孩子》《陪孩子长大》两本书中寻找到一些相似的说法。
  本书的育儿观念也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轻微的干扰,犹如盛夏骄阳下一丝难以察觉的凉风,读了这本书仿佛我们什么都没有改变,也没有什么显著的收获,但读过的人与未读过的人的内心似乎有了些不同,亦如蝴蝶效应。当我们为越来越多的育儿难题困扰时,这些不那么切合实际的观念也许会为大家问题解决带来不一样的思路。

  ……


【媒体评论】

  生命是一段旅程,父母的任务是协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意志拔苗助长。所以,李子勋的《早教的秘密》中对于早教的论述可以帮助当下父母认识到真正的早教是什么。在孩子3岁之前,好的早教是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孩子好的陪伴,带着他们去亲近大自然。

——金韵蓉 畅销书《我心安处是幸福》作者

  李子勋老师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偶像。诚挚推荐这本新书,跟育儿相关又超越了育儿,直指生命本质。几年前,读到李老师书中谈及的育儿理念,已觉受益良多;现在,当自己有意愿从更大的范围去看待和思考育儿的时候,李子勋老师再次做了引领者。他在书里说:“把孩子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全部”,“好奇是一种有效的态度”希望我可以努力做到,并无限接近那个真相。

  ——郑先子 新浪育儿执行主编

  如今有太多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争议。其实,问题不在孩子身上,如李老师所言,育儿其实归根结底是父母的修行。孩子是自然的馈赠,就像一棵树结的果,他天生是充满灵性的,好的养育是滋养灵性,坏的教养是扼杀灵性。被诸多育儿经弄得越来越迷茫的父母们,这本书或许会给你们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 十二 畅销书《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作者
  自然教育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对儿时缺失了自然教育的一代父母而言,与孩子一起重回自然,寻找到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灵性,更是一次自我精神的再发现。所以,请与大自然同行吧!为孩子,也为自己。
  ——涂涂 《新京报》书评周刊副主编
  好的教育,像一切艺术一样,胜在不着痕迹,与自然完美地契合。父母们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容易用力过猛,过分雕琢,反而错失了自然的恩赐。李子勋老师倡导的回归自然的育儿方式,在众声喧哗的当下,尤显清新,为教育者认识儿童、理解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王珺《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主编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在生命和生活中真正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只有唤醒了这种能力,才能走向真正的自由。
  ——鲁道夫·斯坦纳 华德福教育创始人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