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不生气的智慧》分别从“灭心火,安于己心”“要知足,惜福得福”“不斗气,清心戒躁”“不争执,大智若愚”“懂包容,心宽即喜”“多忍耐,小忍大成”“清妄念,心若止水”“有雅量,不念旧恶”和“断旧念,随缘自适”等方面来论述佛家的观点,阐述不生气的智慧,帮助读者做自己心灵的舵手,看得开,放得下,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获得一份恬淡和安宁,把控心情的方向盘,拥有淡定安然和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

山湖居士
本名赵一凡,字鸿蒙,青年励志作家,喜好佛学,酷爱禅意生活,曾著有《我们身边的禅——感悟生活中的禅意和智慧》等佛学类畅销书,深受读者好评。


【目录】

第一章 灭心火,安于己心:心境自造,快乐长存
人生其实是一场心境的旅行,如果一个人的心火太旺,会烧坏自己感知美丽的神经,令自己错过生命旅途中那些使人陶醉的风景。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熄灭自己的心火,升华自己的心境。
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
自在安于己心,无争自然不气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不动心才能从容淡定
常释怀,才能体味快乐的真味
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
积极看待别人的作为,怨气自然消
“不拘小节”者,不被小事所累
空心,才能容万物

第二章 要知足,惜福得福:布衣桑饭,可乐终身
人生,贵在知足。知足的人,是生活中真正的智者,因为他们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的种种变故、磨难时,不知足的人会躁动不安、心急火燎、心生怒气;知足的人却能从容面对、冷静处之,也因此他们更懂得惜福种福,更能享受生活。
不想生气,就得知足
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内心的知足
心灵从容方知足,心神淡定才惜福
感恩是知足的常心,清福是知足的受享
凡事适可而止,别让欲望失了控制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心怀感恩,生活才能更加恬淡
幸福不必去远方寻找,它就在自己脚下
过分执著,免不了一场虚空

第三章 不斗气,清心戒躁:盛怒行事,善果难成
与人斗气,盛怒行事,逞口舌之快,在为难了别人的同时,也扰乱了自己心中的清净。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动气、不生气、不斗气,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以豁达的胸怀拥抱世界。
与世无争,故天下不能与之争
有缘推不掉,无缘争不来
过于狂躁,无异于自我迷失
意气相争只能自食苦果
该等待时需等待,冒进容易尝失败
不要太急躁,慢一点也无妨
平常心,实不平常
相争时,何不争取共赢
用心计较,莫如退步思量
清心戒躁,快速平息怒火

第四章 不争执,大智若愚:至察无徒,心明即可
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感叹,引无数世人共鸣,这四个字包含了太多的人世沧桑和处世智慧。然而,生活在世间的我们,却往往为小事而斤斤计较,被琐事牵绊而怒气冲天。殊不知,太认真,会阻碍我们心性的修行。而真正的智者,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糊涂”,善于享受“糊涂”带来的快乐。
心中无事一床宽,人生最难是“糊涂”
谁要跟你争,不妨让他赢
“糊涂”地宽恕,比教训有效
吃“糊涂”亏,做聪明人
大智若愚,得理也不妨让三分
看透不说透,也是一种智慧
该糊涂时,别耍小聪明
至察无徒,人不必事事认真
大智大谋者,小事糊涂
做个“糊涂神”,还得自由身

第五章 懂包容,心宽即喜: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泰山不辞抔土,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正是包容的智慧。包容地看待人生和体谅他人,我们丢掉的是烦恼、不平和怨恨,得到的是好人缘、快乐和幸福;抛弃的是狭隘、偏激和争斗,得到的是博大、宽广和融洽。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自我,我们才能获得一个轻松、自在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欢乐和友爱之中。
心宽才能不生气
多些包容,怨恨也会烟消云散
有容人之雅量,心底无私天地宽
容纳了天下,便是宽恕了自己
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理解他人的苦处,包容无心之失
用宽阔的胸怀,助长成事的概率
原宥之心,可救沦落之心
心无芥蒂,坦然面对他人的评价

第六章 多忍耐,小忍大成:动心忍性,安身立命
古书有云:“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生奋斗时,忍耐可以帮你成一世之功;与人发生矛盾时,忍耐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忍耐是一种智慧,只有懂得忍耐的人,才能真正免于生气,免于斗气,免于让自己遭受愤怒所带来的苦痛。
忍一时之气,成一世之功
退一步海阔天空
以德报怨才是最高明的智者
忍耐多乐,报复多苦
忍耐小痛一时,愤怒大痛一世
用枪炮去征服,不如用微笑去征服
诽谤当前,沉默是金
忍一时者谋全局
与人和睦好处多

第七章 清妄念,心若止水:减分欲望,多分滋味
人生在世,很难没有欲望,就像大海不能不涨潮一样,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然而,欲望如茧,想得越多就被束缚得越紧。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欲望尺度,时刻保持一种“人各有缘莫羡人”的心态,放下贪念,抛开名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多些热情,多些投入,多些自由,多些滋味。
心无妄念,气自然无生
修剪欲望,才能享受惬意人生
沉溺于物欲就会失去快乐的本真
欲望如茧,想得越多就被束缚得越紧
不要因过分的欲望而迷失自己
抛开名利,获得平常的幸福
放下贪念,避免走向罪恶的深渊
人的贪求越多,离幸福越远
莫羡人,人各有因缘

第八章 有雅量,不念旧恶:放宽心量,有情众生
子曰:“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不去计较过去的仇恨,怨恨就会因此减少。在我们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众生让你困难,与你结下愁怨的事情。但是如果一路上背负太多怨恨,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放宽心量,对曾经给过你苦楚的众生付出感情,用你的雅量征服别人,解脱自己。
感谢给你苦难的众生
实在纯良安于己,行路无碍挂于心
凡事都要留有三分余地
多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感谢批评你的人,因为他帮助你除尘
人无完人,包容别人的缺点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消除隔阂,化敌为友多欢乐
摔跤莫怪路不平,自心才是本来因

第九章 断旧念,随缘自适: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199
《菜根谭》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随缘,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一种安详恬淡的心态,是一种处变不惊的风范。能够斩断旧念、随缘自适的人,总能在艰难坎坷、风云变幻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
怀澄清之志,做淡定之人
随缘而动,尽人事听天命
缘分不可强求,是聚是散都应随缘
顺势而为,适可而止
随缘自适,烦恼即去
珍惜生,但也不要畏惧死
万事莫强求,要顺其自然
心态变了,心情就变了
前生不要怕,后生不要悔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 灭心火,安于己心:心境自造,快乐长存
人生其实是一场心境的旅行,如果一个人的心火太旺,就会烧坏自己感知美丽的神经,令自己错过生命途中那些使人陶醉的风景。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灭掉自己的心火,升华自己的心境。

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
佛经上说,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千万不要向外去追求,愈追求,苦恼就愈多。人生确实如此。一个人容易生气,欲望很难得到满足,这都是因为他的内心浮躁所致。当然,内心宁静并不是要远离人声嘈杂、车马喧嚣的生活环境,也不是说要远离凡尘与艰苦的劳作,而是在精神上远离世俗,在闹市中能心静如水,在浮华的现实中也能抽出身来,收获清新与甘醇,散发质朴与新鲜……
内心宁静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智慧的展现。只有当你保持内心宁静时,才能体会到世界的博大和生命的精深。
一个炎热的夏日,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法。
老和尚说:“心头有火,会烧毁自己的心。这火是欲火,是怒火,所以,我们要制欲,制怒,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心静了心头的火自然就灭了,心也自然就凉了,这就是心静自然凉!”
小和尚听完后说:“师父,你刚才最后说的一句是什么?”
老和尚说:“心静自然凉啊!”
小和尚问:“心静自然凉?”
老和尚说:“是的!”
小和尚又问:“什么自然凉?”
老和尚说:“心静。”
小和尚轻声念道:“哦,心静自然凉。”
小和尚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道:“自然凉前面是心静,心静前面是什么呢?”
老和尚说:“心静前面什么也没有了,心静是一切的开始,心静了,才能感受到美好的生活。所以,真正的心静是来自你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外界。”
小和尚听了这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感悟】
正如老和尚说的那样,心静是一切的开始,心静了才能感受到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留给自己一片宁静,不让外界的事物干扰了内心,而使心灵背负压力、煎熬和郁气。
如果一个人内心无法宁静,那么,不管他是幽居在瓦尔登湖畔,还是隐居在东篱,他的生活都是无法宁静的。因为内心的状态决定了生活的状态。就像佛家讲求的定心,通俗而言就是专心归于平静,自得安宁。一个人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心保持宁静,那么即使他再伟大,也无法感受快乐,只会自找气受,自找苦吃。
当你的内心真正做到了宁静,那你就拥有了一个安静的生命。一个安静的生命,它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
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又充满诱惑的年代里,尤其需要一种明朗旷达的人生观,需要内心的宁静。因为在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流行消费信息刺激下,人们的心灵质地变得越来越粗糙,感受幸福的细胞日渐钝化,而体验痛苦的神经变得异常敏锐。
所以,静心养气很重要。因为只有心态平静,情感笃定,才能保持一种理性、宁静、和顺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坚韧不拔的强大定力,即使风狂雨骤、电闪雷鸣、瀑布飞泻,我们都能做到淡定从容。
要做到静心养气,就要求我们在不论从事何种工作时,都要尽量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即使收入有些低微,过程有些苦涩,我们也要以一种美丽旷达的心情去工作,不被物欲所困。此时,你就会有一种清净的心态,那些世事的无常与虚幻在你眼中就会少得多,你也不至于轻易就动摇心志。
所以,我们即使身处平淡的生活中,只要不对财富期望过高,不对未来作悲观猜想,便可求得心理的和谐。与此同理,在得到财富时不自得,在失运时不悲观绝望,如此才能称之为得到了内心的宁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