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曹操死了1792年,终于有一本书敢替他洗刷不白之冤!曹操死了1792年,终于**次以真面目面对悠悠世人!


【作者简介】

  南门太守,男,生于七十年代初。而立之年醉心三国,循曹操足迹访遍各地,积累数载,以再现真实曹操为使命,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者潜心研究曹操数年,堪称全景写曹操人。


【目录】

章 ◎ 定都许县
袁绍被迫放弃的政治成果意外地落在了曹操手中,他终于可以施展自己早已确立的政治抱负了。但这一切似乎来得有点快,对于他的迅速崛起,有人积极响应,但也有人嫉妒和不满。
第二章 ◎ 艰苦的南征
本来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但由于得到了高人的指点,居然连败曹操,让他在水河畔再次经历了失去亲人和爱将之痛。袁术公然称帝,招来了一片喊打之声,曹操因势利导,把昔日的敌人和潜在的竞争对手都统一到了自己这边。
第三章 ◎ 缚虎之战
走投无路的刘备只得小心翼翼地待在曹操身边,努力表现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曹操决定先向吕布下手,对于这只反复无常的猛虎,他知道只预备一只笼子还不够,因为在任何情况下这只虎都会咬人。吕布死了,死得很悲凉。
第四章 ◎ 英雄的绝响
吕布死了,公孙瓒死了,袁术死了,孙策也死了。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曾经叱咤风云的豪杰们纷纷谢幕,仿佛故意给留在舞台上的人们以更好的表演机会。曹操面前的对手越来越少,但也越来越强。
第五章 ◎ 官渡,官渡
这是一场生死之战,处于弱势的曹操努力改变着不利的局面,支撑他的是心中的信念。面对异常强大的对手,他甚至产生了动摇。奇迹在后一刻发生了,一份情报、一场大火终改变了这一切。
第六章 ◎ 放眼天下
袁绍死了,死得有点不甘心;曹操哭了,站在袁绍的墓前他哭得很动情。是向对手表示尊重,还是哀叹乱世中人生的不幸?在失去袁绍的岁月里,曹操一度感到了孤独。
第七章 ◎ 北上太行山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曹操终于占据了整个北方。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其艰难程度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转战于太行山上,迎着呼啸的北风,听着熊虎嘶嚎,看着迷失的道路,曹操不禁发出了“艰哉何巍巍”的慨叹。
第八章 ◎ 大权在握
对有功之臣曹操丝毫不吝惜奖赏,进一步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有识之士,形成人才鼎盛的局面。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可怕的分歧,虽然没有人公开发起挑战,但那种无形的寒意也正一点点袭来。
第九章 ◎ 白狼山
曹操立志要解除北方的后顾之忧,为此他不顾大多数人的反对,发起了北征乌桓之战。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他取得了超乎寻常的胜利,在部下们欢庆成功的时刻,只有他内心明白,也许这一回错了。
第十章 ◎ 落花的季节
统一了整个北方的曹操,终于站到了新的制高点上。年过半百的他,突然有了时不我待的感觉,他想尽快统一整个国家,建立起与秦皇汉武同列的功勋。这些美好的愿景仿佛就在眼前,可他能成功吗?


【内容简介】

  我叫曹操。
  我一直是个不甘于平凡的人,也是一个不畏人言的人,我一心要为国家建功立业。我深知,这条路上注定少不了艰辛和酸楚,总有妒贤嫉能的、总有相互倾轧的、总有虚意敷衍的,但是我,我依然用赤子之心,活得壮烈、活得真实、活得透彻。要是没有我,那些拥兵自重的人早就称帝造反了。
  我活着时就有人当面骂我背后诬陷我,我死后更不知要蒙受多少不白之冤。无所谓,我不惜蒙冤、不惜被误解,我相信终有一日,会有人替我洗刷这冤屈,还我本来真面目。


【免费在线读】

 在曹操的主持下,朝廷先后征召名士赵歧、张俭、桓典、徐、陈纪等人补充进来,加上还在位的韩融、荣、杨奇等人,基本上保证了朝廷的日常运转。
  赵歧本年应该快九十岁了,他就是曾经出使过关东的老臣,当年是他与袁绍、曹操相约迎献帝回洛阳。张俭是个老党人,本年也已经八十三岁了。陈纪出于颖川郡著名的陈氏家族,本年七十一岁,在许县一带很有影响力。
  这些人不大可能再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了,比如像张俭,一到许县来就关起自家的门不出,把公家配的专车挂起来(阖门悬车),根本不问任何事。这倒也符合曹操的意思,把这些老同志们抬出来,本来就只是个招牌,目的是扩大新朝廷的影响力。
  对于朝廷日常办事机构尚书台曹操却比较重视,这可不是一个虚设部门,内外沟通、随时掌握宫内动态都全靠它了,对于由谁来掌管这个要害部门,曹操心里早有了合适的人选。
  曹操属意的这个人就是荀。他曾经在天子身边担任守宫令,熟悉宫内事务,性格沉稳,考虑问题周全,出身大族,容易与天子及各位老臣们沟通,重要的是,他对曹操忠心耿耿,是可以信得过的人。
  献帝下诏任命荀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朝廷日常事务。曹操出征在外的时候,荀实际上成了后方的大管家。荀也不负期望,把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曹操分了不少忧。
  曹操还把钟繇给荀派过去当助手,任尚书台的副长官(尚书仆射),但钟繇担任这个职务时间并不长,曹操后来派他管理关中事务去了。曹操还任命大胡子将军程昱为尚书,协助荀工作,任命虽然下达,但兖州那边仍然离不开程昱,曹操让程昱以东中郎将、济阴郡太守的身份主持兖州的各项事务


【前言】

  只要我身为男儿, 我就须担起我的责任, 若对国有益, 于民有利, 虽赴汤蹈火, 我亦万死不辞! 纵有千古骂名, 我慨然而往矣!
  曹操于是说:
  我出身卑微,因宦者之子,而不知父与母。少年轻狂,亦多有悲凉,终生莫忘。虽如此,我举“孝廉”而进官场,兢兢业业,报效朝邦,为政清廉且不惧权贵,常为高位者所忌。但仍我行我素,为民请命,为国分忧。天性也! 当是时,国内盗贼奋起,觊觎大位者拥兵自重,令国无法度,民无生计。我虽地位卑微,却无所畏惧,领命出征,北平董卓、袁绍,而南折刘备,并服孙权,使汉朝血脉得以延续,帝国威权得以通达。虽如此,我仍如履薄冰,恭敬奉上,未敢越雷池一步。 凡一生,为国领政四十余年,而国政颓败,达官者肉食豪奢,百姓者衣食无着。我愤不能平天下之不平,于是,削权贵之庸碌无能者,而用人唯才,起草莽之识见卓绝者为牧为将,令万民皆颂扬,几使某汗颜。但此本为政者之责任也,何须称颂? 然,幸之所至,尤有所大不幸。奈何后世责我之深,如此苛刻乎?悲兮,悲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本我之志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