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曹操死了1792年,终于有一本书敢替他洗刷不白之冤!曹操死了1792年,终于**次以真面目面对悠悠世人!


【作者简介】

  南门太守,男,生于七十年代初。而立之年醉心三国,循曹操足迹访遍各地,积累数载,以再现真实曹操为使命,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者潜心研究曹操数年,堪称全景写曹操人。


【目录】

章 ◎ 兵指荆州
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立即挥兵南下,他要征服荆州,继而统一中国。在上一次艰苦的远征归来后,他甚至没有休整一下,就下达了进军的命令。毕竟年龄不饶人,他有点等不及了。但他或许没料到这略显仓促的荆州战役,将让他的统一大业就此止步。

第二章 ◎ 燃烧的江河
面对曹军的强大攻势,刘备慌了,孙权急了,但他们都不甘心屈服于曹操,两支弱旅为了自保联合起来,居然把曹操打败了,这就是赤壁的那一场火。曹操不仅败了,而且一败再败,不得不退出刚刚占领的大部分荆州。

第三章 ◎ 邺城岁月
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邺城反而日益繁荣,让人叹为观止的“铜雀三台”,文人们的华丽生活,现代而时尚的大都市,还时不时地掀起一股股“追星潮”,这就是邺城,那些流光溢彩的岁月与当时的战争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第四章 ◎ 潼关大战
曹操亲自指挥了潼关战役,以挽回赤壁失利的影响。他精准的权谋,巧妙的构思,灵活多变的战场指挥,无疑给对手上了一堂生动的战地教学课。尽管他也面临生死关头,但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无可挑剔的经典战例,让我们再次领略了一个伟大军事家的风采。

第五章 ◎ 王者之路
为了回应大家的猜疑,曹操以通令的形式告诉人们:他不想当皇帝。但是,按照现有的体制,曹操的爵位也只能是个县侯,拿董昭的话说他只能跟手下的将领们同列。为此,在不称帝的情况下不断突破现有政治体制,就成了曹操晚年乐意做的事。

第六章 ◎ 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后并没有立即形成天下三分的格局,多年后刘备的突然崛起打破了既有的势力版图,孙权也不断向外扩张,曹操的对手们越来越强大。但是曹操也并非一无所获,他降服了张鲁,得到了汉中,而这场胜利竟然来自于一些意外。

第七章 ◎ 夺嫡之争
外患不止,内忧又起。曹操摇摆于两个儿子之间,谁来当接班人,这既是家事又是国事。精明的曹操此时却陷入了迷茫,当他终于下定决心的时候,似乎有点晚了,曹魏帝国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内伤。

第八章 ◎ 烈士暮年
曹操真的老了,尽管他仍然频频亲自率兵出征,但锐气已远不如当年。面对汉中的险恶,他萌生了知难而退的想法;面对来势汹汹的关羽,他甚至想到了迁都。身体的严重衰老造成心理的日趋保守,曹操的暮年是一曲英雄的挽歌。

第九章 ◎ 遗响千年
相对于只用六年时间就打下了江山的刘邦,以及用四年时间就建立自己王朝的刘秀,曹操是多么不幸:他奋力拼杀了三十多年,几乎年年都在征战,用尽了心力,但直到临死还没看到统一的希望。这是曹操的不幸,还是三国那个时代所有英雄的宿命?


【内容简介】

  我叫曹操。
  我一直是个不甘于平凡的人,也是一个不畏人言的人,我一心要为国家建功立业。我深知,这条路上注定少不了艰辛和酸楚,总有妒贤嫉能的、总有相互倾轧的、总有虚意敷衍的,但是我,我依然用赤子之心,活得壮烈、活得真实、活得透彻。要是没有我,那些拥兵自重的人早就称帝造反了。
  我活着时就有人当面骂我背后诬陷我,我死后更不知要蒙受多少不白之冤。无所谓,我不惜蒙冤、不惜被误解,我相信终有一日,会有人替我洗刷这冤屈,还我本来真面目。


【免费在线读】

  据《吴历》记载,孙权用侯爵的礼仪就地安葬了关羽,同时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曹操那里。孙权的用意很明显,想把祸事往曹操身上引,刘备要找自己报仇也要拉上曹操做垫背的。 曹操当然明白孙权的用意,他下令用沉香木雕刻了关羽的身躯,跟首级一起以王侯之礼厚葬于洛阳城南。此处即是现在著名的洛阳关林,后来也就有了关羽“头定洛阳,身困当阳”的说法。 现在,关羽终于死了,刘备在荆州的势力全部被赶了出去,荆州战事暂告一段落,不仅孙权觉得痛快,远在摩陂的曹操也终于松了口气。相对于只用六年时间就打下了江山的刘邦,以及用四年时间就建立自己王朝的刘秀,曹操是多么不幸:他奋力拼杀了三十多年,几乎年年都在征战,用尽了心力,但直到临死还没看到统一的希望。这是曹操的不幸,还是三国那个时代所有英雄的宿命?


【前言】

只要我身为男儿, 我就须担起我的责任, 若对国有益, 于民有利, 虽赴汤蹈火, 我亦万死不辞! 纵有千古骂名, 我慨然而往矣!

曹操于是说:
我出身卑微,因宦者之子,而不知父与母。少年轻狂,亦多有悲凉,终生莫忘。虽如此,我举“孝廉”而进官场,兢兢业业,报效朝邦,为政清廉且不惧权贵,常为高位者所忌。但仍我行我素,为民请命,为国分忧。天性也! 当是时,国内盗贼奋起,觊觎大位者拥兵自重,令国无法度,民无生计。我虽地位卑微,却无所畏惧,领命出征,北平董卓、袁绍,而南折刘备,并服孙权,使汉朝血脉得以延续,帝国威权得以通达。虽如此,我仍如履薄冰,恭敬奉上,未敢越雷池一步。 凡一生,为国领政四十余年,而国政颓败,达官者肉食豪奢,百姓者衣食无着。我愤不能平天下之不平,于是,削权贵之庸碌无能者,而用人唯才,起草莽之识见卓绝者为牧为将,令万民皆颂扬,几使某汗颜。但此本为政者之责任也,何须称颂? 然,幸之所至,尤有所大不幸。奈何后世责我之深,如此苛刻乎?悲兮,悲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本我之志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