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从儿时的涂鸦到大学时的创作,中间到底要经历多少路程?家有艺术类考生的父母,谁又能不关心孩子如何选择画室、如何在高手如林的画室中找到自信等天大小事?谁又能不关心孩子的美术高考、文化高考以及如何填报志愿等关键步骤?与此同时,置身于中国教育条条框框与孩子艺术性灵的冲突夹缝之间,谁又能不深深体会到种种矛盾与纠结?
  本书从一个艺考生母亲视角,记述了这位富有爱心、责任心同时又对孩子充满信心的作家妈妈,如何从身体到心灵关爱孩子,陪伴女儿南北转战,一鼓作气,一路闯关,最终成为艺考生中的高手,顺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阳光历程。携手遍尝艰辛冷暖,母女深情跃然纸上,拳拳之心催人泪下;同时附有女儿的日记、笔记和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的画作精选,深具多重可读性和借鉴意义。


【编辑推荐】

  母女连心 突破中国教育重围
  寻找新的成长路径
  从高中到央美 再到巴黎美院
  作家妈妈带女儿艺鼓作气 艺考即中


【作者简介】

  陈瑶,1968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女人的牌坊》,中短篇小说《小可》、《秋凉了》、《软画像》等。现居岳阳。


【目录】

玩去吧,宝贝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养天鹅的女孩

美术启蒙

孩子,我是如此疏忽了你

让梦飞翔

教育成了一种软暴力

左右为难的选择

首度进京学艺

分数呀,分数

再度北上

高中课程设置是块过期面包!

选呀,选呀,选画室

眼袋突然来袭

当孩子遭遇负面情绪

不让父母省心的孩子

最牛画室招生

高手云集,你更自信

孩子跟我拧着了

表扬,孩子的动力加油站

母女同心,全力以赴

画画的孩子缘何都像犀利哥?

我认识的几位陪读家长

艺考第一枪:联考来了

成了高手

赶考,怎一个“累”字了得

沈阳之役

文化高考,来吧!

告别与启航

附1:在画室代课的那几天

附2:巴黎美院选课记

附3:给美国艺术家当回助手


【媒体评论】

  艺考生近几年人数逐年递增的一个人群。

  迫于高考的压力,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在高考时选择艺术这条路(以美术居多,不受

  外部条件的影响),因为艺术考试要求的文化课分数相对低一些。

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艺术本科生毕业,人数逐渐饱和,找工作也越来越难,艺术考试究竟是出路还是不归路?

  由于艺术考试要比普通高考提前四五个月,在年后民工外出打工的高峰期,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会发现多了一个人群的身影————艺考生。

  他们背着沉重的考试工具,游走于各个报名点之间。有时候刚报名就要排队等一个上午或者更长时间,每所大学的报名费都在150左右。在外地花销有很大,还要自己照顾自己,有时候下雪了还要赶到考场去考试,倒霉的时候连出租车都打不着,只等走着去。短短的一两个月里,体会得到人间冷暖。

考试现场

艺考完后,还要抓紧回学校学文化课,所剩复习时间也就只有两个月。

但是对于广大艺考生来说,文化课始终是致命伤。

  部分艺考所在省市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美术专业统一考试”,以选拔可以以艺考身份进行高考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淘汰掉一部分学生。剩下的学生分为两个等次。一个是可以报考本科院校的合格证书。另一个则是有资格报考专科院校。


【免费在线读】

  母女同心,全力以赴

  我买来一套关于素描、速写、色彩的教学丛书,上面对照范画有文字讲解。那些文字讲解,都是老师教学与画画的经验总结。曾经给芃芃买过不少美术方面的书籍,但孩子看书属走马观花型,只看图片,文字部分基本不看。所以我决定自己先根据文字阅读那些范画,理解消化后再讲给孩子听。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忙得跟打仗一样了。原计划还想写点东西的,从此根本连想都没时间去想这档子事了。

  一天三餐饭,说起来几个字,做起来实在是又琐碎,又耗时间。吃完早餐,收拾收拾,去市场买一点菜,回来就该做中饭了。下午四点就得开始准备晚餐,五点必须准时开饭。时间就被这一日三餐切割得支离破碎。被割碎的那点空闲就争分抢秒用来看书,我必须尽快把这套书看完,早一天看完,就能早一天帮助到孩子。

  芃芃的时间更紧。

  每天早晨八点进画室,晚上十点半以后回来,吃饭基本上就是囫囵两口,也不知道是怎么吞下去的,拿两张画纸又走了,根本连与我说话的时间都没有。

  这样一天下来,孩子已经累得不行,尤其是开始画油画头像后,画油画还是个力气活。

  有一天晚上,芃芃回来就说:

  “妈妈,我拿画板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只能赶快给她准备洗漱水,让她洗了睡觉去。有时候孩子精神好,回来洗洗,也十一点多了,我不忍心再唠叨太多,耽误她的睡觉时间。

  只有中午还能挤出一点时间来。中午十二点下课,一点半上课,扒掉路上来去的时间、吃饭的时间,还有那么一点富余。我就抓住这点富余时间,同孩子一起看书,讲解书上那些范画。尤其是速写讲得多,从画单个人物速写到画场景速写时要考虑的各种问题都与孩子一起探讨。

  芃芃说:“妈妈,你简直是嚼烂了再喂给我吃。”

  通过阅读,我读画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每天晚上孩子从画室回来,我第一件事就是看她的画,尽我的能力挑毛病。然后又等孩子的下一张画,看那些毛病在下一张画里是否改掉了。

  孩子真可谓是从谏如流,下一次回来必定是把画往桌上一摊,跟我说:

  “妈妈,你上次提出的问题,我都解决了。看还有什么问题吗?”

  除了打理生活,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孩子的画画上,以至于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似乎都与绘画有关。晚上去画室接孩子,我留意到黎明画室的小院子里有几个雕塑,雕塑流畅优美的衣纹丝丝依附着人体。我突然明白衣服在绘画与雕塑里的作用就是为了突出人体为表现人体服务的,而芃芃一直还停留在为画衣服而画衣服的阶段。等孩子下课后,我赶紧指点那雕塑,把我的理解告诉她。

  我跟孩子说,不要因为某张习作被留校了被表扬了,就觉得自己画得很好了。画得好的那张,也许恰恰是那天对那个模特儿比较有感觉呢?也许恰恰是那天选择了一个比较好表现的角度呢?这只能算是幸运,不是常态。芃芃画画的常态就是时好时坏,画面总是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说明,一些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偶尔也会听到某个学生平常画画不怎么样,但是高考考得好,我不奢望这种幸运会落到我的孩子头上。我只相信,只有在常态下,保证每张画都画得比较好比较稳,高考才能稳操胜券。

  我要求芃芃对待每一张习作,都要像对待高考一样。

  芃芃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情绪上的波动,她全身心都投注到学习中去了,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才能不断地进步。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当孩子真正意识到她的画之所以不能进步,是因为对人体内部结构的不甚了解,她便开始认真阅读《伯里曼人体结构与绘画教学》那本书,有丁点空就临摹。中央美术学院校园里有一个思想者的雕塑,为了实际了解人体结构,我的孩子在凛冽的寒风中坐着小板凳在那个思想者的雕塑下画了一整天。

  芃芃学习非常主动。

  她虚心向比她画得好的同学学习,不再闹任何小情绪。画室里有一个学生复读多年了,他的色彩好,有一张习作还荣登一本教学丛书的封面。芃芃画水粉时,就把画架摆到那个同学旁边,这样不仅可以随时看他如何调色,课间休息时还可以请他看一下她的画。

  她随时向老师请教。画室里人多,老师不一定对每个学生都照顾得过来。有一个女孩,是我们老乡,复读生,她每天就是闷着头画,画完一张提回去,第二天又闷着头接着画,好像与老师和周围的同学都没有什么关系。而芃芃一般会主动喊老师帮她看画,这样在画画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就可以随时改正。芃芃说,在北京的考前画室里,老师能教你一些具体的方法去解决画面存在的问题。但在地方中学,老师就给你来一句“画灰了”,至于怎么解决不画灰这个问题,老师却不能给你方法。

  偶尔,芃芃也会挑选出一部分画,课后找老师单独指导,或者找中央美院认识的学长指点,然后再把那些指导意见用笔记下来,提醒自己下次画画时注意。能得到这些老师和学长哪怕一点有用的指导,我和我的孩子几乎都觉得是受了天大的恩惠,心底里充满了感激。

  每个人在专心于某件事情或工作时,都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刻。芃芃在她的日记本上、画的空白处、手机里,随时记录她突然体会到的一些绘画心得。比如:

  冷黄配冷灰、黄绿、紫红。紫配蓝绿。

  脸手拿小笔刻画清楚,边形准确,有虚实。指缝细、虚。找高点使之鼓。指骨要完整,形清晰。暗部和投影分开。

  猛一点画,刚开始画松一点。画面要有气氛,保持新鲜感。头颈肩舒服,不像寸照。空间感大虚大实。对比强。多种工具。

  ……

  太多了。这只是我在孩子以前用过的小手机里随便抄录的几条。每一点心得,事实上都意味着孩子的进步。

  芃芃的画越画越稳,再也很少出现连我这个外行也能一眼就发现的问题。有一天,孩子跟我说:“妈妈,我知道了,画素描就是画结构。比如说画头像,头骨、额骨、眉骨、鼻骨、颚骨一画,一连接,就画好了。”

  当然画素描是画结构,但是别人说一千遍,自己不能真正理会,也等于是白说。只有真正体会到了,这个经验才变成自己的东西。芃芃说她以前画画只看表象,看见了大眼睛,就努力把眼睛画大;看见了小嘴巴,就把嘴巴画得小小的。现在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尽管这也未必就一定正确,但是较之从前无疑是进步了。

  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必须的那几个小时,其余的时间芃芃全都用在画画上。用心之专,可以说是到了极限。有一个晚上,芃芃睡着了,我睡不着就躺在床上看书,突然听到她说:“刮掉!刮掉!”同时看见她的右手在一动一动。我赶紧握住了她的小手——孩子做梦在画油画呢,说“刮掉刮掉”,肯定是对画上去的颜色不满意,在用刮刀刮呢。

  有一天中午,芃芃从画室回来就说头晕,我没在意。下午回来又说头晕,饭刚吃两口就不吃了,说画室里的气味肯定有毒,闻了就头晕恶心。

  ——可不是有毒。画室里人又多,松节油的气味、底料的气味、油画颜料的气味,又门窗紧闭,再加上暖气一烘。

  上完晚课回来,孩子进门就说:“妈,我受不了了。”小脸黄黄的,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说完就倒在床上,衣服也不脱,有气无力地说:“我没力气洗了。”

  芃芃从来就没有回来就往床上一躺的习惯,这肯定是累坏了。我帮她把棉衣和鞋子脱了,然后倒水给她洗。她眼睛也不睁开,也不动,也不说话,由着我给她洗手洗脸洗脚。我用手试试她的额头,有点发烧。

  我真是太大意了,中午就说头晕的。可平时又没有准备一点备用药,当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药店都已经关门了。我赶紧上床把孩子抱在怀里,芃芃很小的时候,偶遇咳嗽感冒什么的,我就这样抱着她,神奇的是,每次她就这么好了。

  孩子在我怀里很小很弱,就像她还只有几岁。后来似乎烧退了,我心想,也许是累的,说不定休息一晚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芃芃说好一些了,要去画画。我煮了一点水饺,可她吃了一个就不吃了,说没胃口吃不下,准备拿了纸去画室,才发现刷好底料的油画纸已经没有了。

  我赶紧铺开油画纸准备刷底料。刚开始刷,孩子就说闻了这个底料的气味又开始恶心了,要我拿到阳台上去,又说:“妈妈,我今天不去画画了,好不?”

  芃芃不是实在不舒服了,是不会说不去画画的。我说那就不去吧。

  她又爬到床上躺下了。没一小会儿,就开始往卫生间跑,一趟一趟的,之后就倒在床上,棉被严严实实盖上,直说好冷,要我用电吹风给她吹。

  电吹风包在被窝里吹,温度非常高,我的手伸在里面都觉得烫。孩子身上虽然出汗了,可还是说冷。

  中午我熬了一点肉末稀饭,孩子勉强尝一口就不肯吃了。

  孩子不想去医院,我只好自己跑一趟去开了一点药,回来赶紧给孩子服下。

  芃芃自小就是个懂得心疼妈妈的孩子,她自己病着,可是看我又着急,又忙个不停,就说:“妈妈,你上床躺一会儿吧。”

  晚餐依然没吃,说一吃就想吐。几餐没吃了,晚上却坚持画画去了。我以为情况有所好转,谁知道晚上睡觉的时候,孩子又说想呕吐,堵在胸口难受,半夜不停地喊肚子疼。

  看着孩子遭罪的可怜样,我真是又心疼又发愁。发愁的是,当时已经是十二月十一号了,元月二号湖南联考。孩子的病如果不尽快好起来,不能参加省联考的话,那真是大麻烦了。

  幸亏老天保佑,第二天早上起来,孩子感觉好了许多,又画画去了。要她再休息半天,她也不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