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听百年—聆听星云大师亲述生命历程
悟人生—领悟一代宗师为人处世心法
知天下—体会中华民族百年历史沧桑
整部作品分《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行佛篇》、《道场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九册,160余万字,千余幅照片、40余幅拉页,精装全彩印刷,定价680元。

推荐购买 : 《星云禅语》


【内容简介】

《百年佛缘》是星云大师的一部口述历史,从1911年辛亥年间谈起,直到现在。顾盼前人与来者,将一个世纪里与星云大师有关的人与事的脉动及轨迹,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生动立体地凸显在读者眼前。书中细腻地叙述了大师近百年的生命历程,穿插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坎坷命运,不仅为中国佛教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其精彩感人的故事,更是普通大众修身养性、励志为学、臻于幸福安乐的处世心法。
星云大师通过这部口述历史把自己人生八十多年的经历娓娓道来,讲述了个人的苦难童年,讲述了与母亲、外婆的点点滴滴,讲述了自己出家的缘由,讲述了到台湾后的诸多遭遇,讲述了自己对佛教的坚定信仰,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世界各地弘扬佛教,如何提倡并践行佛教走入人间、走入大众的生活,讲述了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讲述了与大陆割不断的血脉相连及与大陆各界的往来。这部口述历史内容之丰富,史料之翔实,称之为“奇书”是不为过的。

各分册内容简介:

《生活篇》

星云大师在战乱时期成长的历程。大师幼年时家境贫困,又经历过北伐、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亲人离散,几经磨难,但在善良慈爱的外婆影响下,养成了勤俭、正派、勇敢和不计较的个性。
书中触及了*令现代人困惑的感情和金钱问题。大师承认,修道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唯其能将己身奉献予佛陀,故能将私爱提升至大爱,终于臻至“无碍”的境界;至于金钱的价值,大师认为“有钱经常会带来烦恼,故不为其所诱惑,反而得到欢喜和满足”。简明易懂的论述拨开了亘古以来人们心头的迷雾。

《社缘篇》

数十年来星云大师与全世界领导人物以及企业、传播等各界百余位杰出人物之间的交往情形。在台湾,从蒋经国到马英九等历届台湾地区领导人及政党领袖都曾多次来访而与大师结识,并给予大师一致的敬重与礼遇;在国际上,大师与印度总理尼赫鲁、泰王普密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等均有往来。令人感佩的是,大师对每一位友人,无论长幼男女、宗教派别、地位高下,几乎都熟记在心。

《文教篇》

大师与文化名流以及其他艺文界人士交往的过程。近年大师提倡读书风气,在海内外兴办学校,创立星云真善美新闻贡献奖和华人文学贡献奖,持续鼓励社会民众多读好书,为匡正社会,净化人心做了许多努力。大师酷爱文学,喜欢写作,但至今还没有一张固定的写字桌,他的数以千万的文字大多是在匆忙的弘法过程中利用各种零碎的时间撰写出来的,只要有一支笔,一张纸,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成为大师思考和写作的地方。

《僧信篇》

以佛门中人为叙述对象,其中包括星云大师的同门师友以及国内外的道友。佛门中的高僧耆宿,至今仍烙印在大师的内心深处;佛光山上热心奉献的每位比丘、比丘尼、师姑和义工干部,他也不厌其烦地逐一介绍。星云大师讲述的这些佛门子弟牺牲奉献的真实故事,是值得读者汲取的宝贵人生智慧和经验。

《道场篇》

星云大师四十多年前创办佛光山的经过,以及近年筹建佛陀纪念馆的过程。大师兴建道场的主要缘由是“大家以法聚会,身心才会慢慢得到净化”,进而才能实践“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宗旨。本篇还详细记载了大师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地佛教之间的交流,并与各地弟子结缘的诸多往事。其中,一九九六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弘法大会,更创下许多*的历史纪录,是海外弘扬佛法的一次盛会。

《行佛篇》

星云大师弘法行佛的经历,可以让读者见识到大师如何为佛教开拓出一条更宽广的路。他勇敢颠覆“僧侣不问世事”的刻板印象,积极建立人间佛教,走出庙宇,投身群众,怀抱着佛陀的爱心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如“三好运动”,倡导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世界佛学会考”,鼓励人们研读佛书,净化精神内涵;“百万人兴学”,发心筹办大学。每一项活动,星云大师及佛光山每一名成员无不善用智能,竭尽心力,全力以赴,为芸芸众生带来了更多平静、喜乐、圆满。

《新春告白》

自从一九六七年佛光山开山以来,星云大师在每年春节前夕都会发表一篇告白,从未间断,至今已有四十七篇。告白里,大师把佛光山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一一道来。其中的折磨与辛酸,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全书的文字自然流畅,像一篇篇至情至性的诗赞,沉淀在文字背后的是建寺、办学、传道的苦心孤诣和所付出的血汗与智慧。星云大师全力倡导化敌为友和有容乃大的祥和观念,决心“把欢喜布满人间”。

《别册》

有系统地汇整了大师历年来的弘法大事纪、著作一览表,可以看到大师弘法的历程和所付出的艰辛,也增添了本书的史料价值。另有《师父其人》一篇,是星云大师的弟子们每个人用一百字,写下的对大师的看法,为读者提供认识大师的另一个角度。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是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1949年初赴台,1967年创建佛光山,一生致力于推广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先后在世界各地创设两百余所寺院道场,并在海内外设立十六所佛教学院,并创办了美国西来大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普门中学,创办《人间福报》、《人间卫视》。星云大师多年来奔走于海峡两岸,传递友爱和和平,与*、*、习*等几代国家领导人均有交往,在海内外影响广泛,为台湾、大陆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各界人士所尊重。因大师一生都在努力实践着“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荣获2012-2013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媒体评论】

余光中:星云大师在《百年佛缘》的序诗中,自述一生经历与老来心愿,涉及的先是盘古、女娲、唐尧虞舜、老子、庄周,继而追忆北伐、抗战、内战、居台弘法,终于展望四海一家,有志致佛光山于人间天堂,俾佛光普照,流水长流。

余秋雨:我侧身注视着他袈裟飘飘的高大身影,心想,这实在是一种人间奇迹:气吞山河却依然天真,成功连连却与世无争,立足经典又非常现代,面对仇怨只播洒爱心。

于丹:今读大师的《百年佛缘》,有平凡的生活,有不平凡的思想、事业;读别的书,要苦苦用心,读《百年佛缘》如是享受。大师娓娓道来,有酸甜苦辣,但真正体会,在他,无不是欢喜哦!匆忙行程中,聊致数语,也表示欢喜赞叹。

刘长乐:一个僧人的心量能有多大? 一个僧人的步履到底能走多远? 也许我们可以从《百年佛缘》中找到答案。

阎崇年: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系统地、分类地、全面地记述了星云大师近九十年来的思想、言论和行迹,感人肺腑,震撼人心。

蒋晓松:一位八十七岁的老人,从他的父母、师长说起,已经超越了百年前的记事;他挂念人间佛教事业,无论他的文化、教育、或慈善,其影响也都超过百年以后。《百年佛缘》,信哉,所谓斯言也。

郑石岩:读书读事读人如入三千大千世界-《百年佛缘》读后有感

沈春华:星云大师的佛法人生期许做一个给的起的人!“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这十六字箴言就是大师一生弘法利生的写照。我们读者在阅读《百年佛缘》时,也就得以一点一滴的增长了智慧,解除了疑惑、种植了福田、滋润了性灵,人生也就更加圆融自在了。

吴清基:《百年佛缘》一书,是星云大师口述近代宗教发展史的一部珍贵宝典。在透过大师回忆人生历程,从小故事中,启发人生大道理,发人深省。从大师行佛、道场、僧信、社缘、文教、生活中,看出大师风范及贡献,令人景仰,敬佩不已。

钱文忠:“口述历史之所以珍贵,在于它所提供的史料有血有肉、真切细致、丰满鲜活。《百年佛缘》就是这样一部口述历史的典范之作。”“读《百年佛缘》能 令你发菩提心,实现法喜充满的人生;能让你了解佛法的真谛,实现有意义的生命。它像是三千大千世界,能开展人的眼界和悟性,从中得到大自在的智慧,找到心 灵的真正归依处。”


【目录】

《生活篇》

《社缘篇》
《文教篇》
《僧信篇》
《行佛篇》
《道场篇》
《新春告白》
《别册》
《名家看<百年佛缘>》


【免费在线读】

星云大师自序
  2011年8月23日,国际佛光会在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举办一场宗教界联合庆祝辛亥革命百年的祈福活动,定名为“爱与和平”,引发我想写一些百年来的佛 教,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加之回忆历史可以增加生命的长度,我便在八十五岁之时际,以残障老人之身,口述这部《百年佛缘》,作为中华民族百年来*繁荣昌盛 时代的贺礼。
  我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贫苦的家庭,历经北伐、中日战争以及国共内战。记得母亲告诉我,我出生的那一天,适逢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率军北伐和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在江苏会战的时候,军队正在家门口杀人,我就呱呱坠地了。
  十岁那一年(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由于年幼,不懂得国家大事,也不知死亡何事,对于生死并不感到畏惧。在战乱里,每天跟随许 多小朋友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甚至观看两军作战,以数死人的尸体为游戏。所幸,国军和日军知道儿童与战争并无关系,便任由我们在沙场上、街头巷尾里奔跑, 彼此也相安无事。
  是年冬天,日军趁势又在南京制造大屠杀事件。当时,在我家乡的门口,远远的,就能看到南京城的上空火光冲天,顿时,把整个冬夜的雪地映得通红。残忍的战争,竟然也可以成为一幅美丽的景色。
  严冬腊月的夜里,在雪花飘飘之中,我肩上扛着棉被跟随难民潮,漫无目的地向苏北方向逃亡。“逃亡、流浪,流浪、逃亡,逃亡到哪里?流浪到何方?”我一点儿都不知道。总之,战争真不是人过的日子,但经过枪炮子弹洗礼过的人生,自然别有一番体验。
  当时,我不但日食三餐都很困难,也没有钱读书,连学校都没有看过。所幸,父母生养我一个健全的身心,赐给我福德因缘,十二岁的时候,因缘际会,我就在南京栖霞山出家做了沙弥。
  出家*初十年,我在栖霞和焦山两地过着关闭的生活,谈不上受什么教育,只记得老师每天大声地喊叫:“不准东张西望!”“不准讲话!”“不准窜寮!”这 个不准,那个不行,一天之中,除了早晚课诵以外,*准许的,就是搬柴运水、打扫环境、打坐参禅;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我不看、不听、不说的青少年时 期。 不过,偶有一点时间,我还是偷偷地阅读从南京乡村师范学校撤退到大后方后,散落在满街满路上的书籍;其中,我拾到一本《精忠岳传》,因为认不得多少字,只 能似懂非懂地看。好在幼年的时候,听过家中长辈们经常谈起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女婿张显、结拜兄弟牛皋等忠义之事,心中大为佩服,也就依样画葫芦效法起 来,自觉人生就应该要这样尽忠报国。
  尽管寺院里有一些没有读过什么书的老师,成天只教导我们不看、不想、不说、不听,但这并不能让我们心悦诚服的接受;偶尔,我们还是会悄悄地看看天空的云彩,听听树上的鸟叫,感受一点外面世界的音声色彩。
  这样过了多年眼不看、耳不闻的日子之后,一九四一年左右,我终于辗转听到人说太虚大师在重庆弘法的讯息,耳闻印光大师在苏州灵岩山主持念佛道场的情况,也得知上海圆明讲堂圆瑛法师、镇江金山寺霜亭法师、超岸寺震华法师在佛教界活动的情形。
  之后,我又再从年纪较大的一些学长口中,听到太虚大师的弟子,如:大醒、芝峰、法舫、法尊、苇舫、常惺、乐观、会觉、尘空法师等,后来我也都有亲近他 们的因缘。我也获悉许多在家居士,像杨仁山、欧阳竟无、唐大圆、吕秋逸、王济同、虞愚、张圣慧、吕碧城、章太炎、梁启超、康有为等大善知识的信息。另外, 一些较年轻的法师,比方:竺摩、巨赞、通一、慈航法师等,往后我也有机会和他们学习。
  一下子之间,这些大德、居士们都进到了我的思想、生活、心灵、脑海里,在我心底树立了形象,放大了光明。我沐浴在这许多善知识们为法为教的热忱之中,也感觉到自己出家学佛,似乎时时都有诸佛菩萨、护法善友在向我招手,要我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向前迈进。
  一九四七年,我在宜兴担任短期的国民小学校长,翌年担任南京华藏寺住持。不久,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发生,因为不忍生灵涂炭,一介僧侣又不知如何报效 国家,便想到帮忙收埋死尸、照顾伤员,为乱世做一些功德。但这个时候,忽然接获指示,要受过训练的人,才可以参与救护工作,训练的地点要在台湾。不得已, 我只有和年轻的老师们,如:介如、普莲、慎如、圆湛、合尘,以及我的剃度师父志开上人,以及几位有为的学长,像智勇、惟春、能培等人告别。忽然间,我竟也 依依不舍起来了。
  我在大陆没有什么亲人,母系的亲友只有几位舅舅、舅母,由于自幼出家,疏于往来;在父系的亲人,也只知道有一位姑母,动荡的时代里,已不知流落何方, 直到两岸解冻后,才知道他们住在上海。或许是因为这样,我对亲族并无多大的思念之情,反而对佛门的法系、师长、法侣相当怀念。
  一九四九年,大批军民纷纷渡海来台,我竟然在发生太平轮船难事件,两千多名受难的冤魂沉入海底之后,幸运平安地抵达台湾。可以说,来到台湾初期的我,既无强近之亲,亦无同参道友,靠着诸佛菩萨的加被,一切也都逢凶化吉了。
尤其,那一段苦难的岁月里,我虽然遇上一些外缘,好比《自由青年》杂志社社长钱江潮教授要我参与编辑、“中央社”希望我担任记者等,都被我一一辞退了。为 什么?主要的就是为了“不忘初心”、“我要把一个和尚做好!”特别是在那个时候,太虚大师等许多记忆中善知识们的影像,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似乎是在告 诉我:“你怎么能舍弃当初那份‘为了佛教’的发心呢?”
  来台之初,人地生疏,渐渐地,我也结交了台湾佛教各县市支会的领导人;之后,又认识了一些寺院的住持,他们在地方上都是具有一定力量的人物。同时,从外省来的许多大德,如:大醒、东初、慈航、南亭法师等,也纷纷向我招手,提出邀请,希望我能帮助他们从事佛教的工作。
  就这样,我曾为大醒法师主持过“台湾佛教讲习会”,也为东初法师编辑过《人生》杂志。而在中坜圆光寺,为妙果老和尚看守山林这段期间,特别要感谢的是,得力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的父亲吴鸿麟老居士的协助,帮我报了户口,从此,我终于能在台湾落脚弘法了!
一九五二年,宜兰士绅李决和、林松年、马腾等居士,邀请我前往宜兰讲经弘法。由于当地迟迟没有一位出家人正式驻锡寺庙,因此在他们的盛情邀约之下,所谓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我也就应允,跟随他们前往一间龙华派的小寺庙“雷音寺”弘法,并且成立“念佛会”。期间,我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对弘扬人间佛教 的使命,陆续组织青年会、歌咏队、弘法队、文艺班等,接引青年学佛。感谢这座小寺庙里六、七十岁的老住持妙专尼师和老太太金梅姑,容许我这个外省青年法师 利用寺庙的走廊、庭院、佛殿当为教室,做起弘法的道场。
  在青年日益增多之后,感于教育对佛教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又兴起了创办佛教学院的念头,于是有寿山佛学院、东方佛教学院的成立,乃至现 在的丛林学院、海内外十余所佛学院,以及高中、国中、小学,西来、南华、佛光、南天等大学,就在这样的因缘下应运而生了。
  除了亲近佛教界的大德之外,日后,我和台湾主持政治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有过一些往来。例如:“救国团”执行长宋时选、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教育 部长”蒋彦士、创办中国文化大学的张其昀与一级上将何应钦将军等,甚至在这之前,和服务于警务处的陶一珊、陈仙洲等几位处长,也都曾经做过朋友。
   只是我生来“和尚命”,想到古德所说“为僧只宜山中坐,国事宴中不相宜”,也就告诫自己要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遭遇许多苦难挫折,我也不曾向他们请托,寻求帮助,一心只想安住在佛教里面,凭着自己的点滴愿心,勤勤恳恳地服务奉献,让佛教发光发热。
但这个社会是由不得我们独善其身的,后来吴伯雄、陈履安、黄启瑞、高玉树、陈武璋、林洋港、邱创焕、高育仁、陈洦汾,接着钟荣吉、潘维刚、赵丽云、丁守中 等多人,纷纷邀约我到“中央党部”、“省训团”、“救国团”、“社工会”等单位讲演,乃至“三军”各司令部郝柏村、高魁元、蒋纬国、王升等上将,也都曾经 邀约我到金门、马祖、兰屿、绿岛、成功岭、东沙群岛、“三军大学”、“联勤总部”、“陆军官校”等地弘法。由于这许多因缘,彼此也就有所往来了。
  台湾的社会信仰多元,政府播迁来台之初,民间宗教、日本佛教、蒋宋美龄夫人所信的基督教盛行,我们初来乍到,没有任何背景,弘法自是困难。虽然如此, 在复杂的大环境中,我们对于推动人间佛教仍然深具信心,一心一意要让当时台湾的佛教从山林走向社会、从寺院走入家庭、从僧团普及到信众、从谈玄说妙进而能 够落实在生活之中。
  有人问我,什么是“人间佛教”?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法在人间,都是对人说的法,这不就是人间佛教吗?因此,只要是佛说的、人 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在台湾,早年曾经获得孙立人将军的夫人张清扬女士、赵恒惕、李炳南等人的护 持,后来又有赵朴初、吴伯雄、柴松林、高希均、刘长乐等有识之士的肯定,一时之间,台湾成为二十世纪全世界弘扬人间佛教的典范。
目前,佛教在台湾之兴盛,光是佛教组织就有:“中国佛教会”、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比丘尼协进会”、 “中华国际供佛斋僧功德会”、“佛教青年会”等。此外,佛教还有很多的杂志出版、慈善救济、养老育幼等利生事业,尤其佛教创办的大学,像佛光山创办西来、 南天、佛光、南华等大学,以及佛光山丛林学院和许许多多中小学、幼儿园的开办,都让佛教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蔚为奇观。
  总说,台湾光复以来,六十余年,台湾的佛教得以从取缔拜拜到改良拜拜,从新寺不准建、旧寺不准修到自由修建;戒严期间,从不准集众讲演弘法到开放弘 讲,从寺院驻兵到迁离还寺;从取缔佛学院到佛教大学林立;从限制僧尼出访到海内外自由行脚;从三更半夜调查寺院户口到现在不再听闻此事;从寺院功德箱须由 乡镇公所开启到现在不管不问;从寺庙求助乡镇代表,到现在县市长、“立委”等公职人员选举,都要争取寺庙选票;从在家众担任管理人到出家众主持管理;从限 制传戒到开放任由大家自由传戒。
  乃至在佛教人口结构上,从老年到青年,从香客到义工,从私塾读书到硕博士生,从台湾不重视女众,到现在比丘尼撑持起佛教半边天,主持佛教会、担任住 持、大学教授,负责编辑出版等。在信仰修持方面,从求神赐予到服务大众,从一盘散沙到教会组织,尤以国际佛光会海内外数百万佛光人担当起护法弘法的使命, 从化缘求助到喜舍行佛,从庵堂到学校,从佛殿到讲堂,从拜拜到法会,从诵经赞颂到歌唱舞蹈,从寺庙道场到“国家殿堂”,从台湾本土到国际弘扬等等。这些都 是所有佛教徒致力于推动人间佛教的改变,也可以说是我勤为用心之处。
   当然,现在台湾佛教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例如:宗教法的订定、寺庙灵骨塔收费课税问题、佛学院资格的认定、海外僧尼在台湾不易取得居留等;这些都还有待政府诸公放宽限制,以便让佛教慈悲的精神,在台湾这块土地发扬光大,造福广大人群。
佛教讲到时间,都说“无量阿僧祇劫”;讲到空间,则说”无量无边的世界”;讲到生命,即是“十方法界众生”。希望人间佛教的发展,在空间上,能把佛教带到 “此世界、他世界、十方诸世界”;在时间里,能把佛教从过去、现在,带到“此时、彼时、无限的未来”;在生命间,能够广度一切,让十方法界众生“早登彼 岸,脱离苦海”。
  在缅怀佛教往事之际,心中也不禁生起,佛教并不只有这百年,打从佛陀在菩提树下发出“人人皆有佛性”的宣言开始,人间就已经有了佛教。这一部口述历史,虽然在无穷无尽的时空里,只是大海的一沤,但希望能在久远的生命长河里,留下些许的贡献。
  本书乃为辛亥革命百年献礼而做,由于年纪老迈,诸多往事不复记忆,许多人物仅述片爪鸿泥,但所记之事皆真实不差;而有更多仁者、好友的高风亮节、美好 行谊,也非此小书能全部触及。此外,由于台湾缺乏正确的宗教政策,让佛教自生自灭,以致发生宗教的歧视、民政对寺庙法权的无知、治安单位对佛教的误解、各 界对佛教文化的忽视,乃至缺少对宗教正当的辅导等问题,匆促完成而没有触及探讨,实为遗憾。
  这套书的内容由我口述,法堂书记室记录,并且由蔡孟桦小姐等担任编辑。
  口述匆匆,必有遗漏之处,尚祈各位见谅。二○一三年三月十二日(农历二月初一),正逢我出家七十五周年纪念;而五月十六日为佛光山开山四十六年、国际 佛光会成立二十周年,此书出版之际,千言万语,都在此化为心香一瓣,献上祝福。尤其现在,两岸在“九二共识”之下,大家要好自为之,珍惜和平、友好之不 易,彼此尊重包容,融和古今文化,共同努力,创建新的未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