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免费在线读】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迅速拉大中、欧差距
  
  从万历到嘉庆两百年间,正是世界大洋航道开辟和发现新大陆这两个重要事件发生的时期。诚如前面所说,欧洲取得新的动能,鸢飞于天,鱼跃于渊,大步地迈向新的时代。欧洲帝国主义取得的利润,其实有不小的一部分间接地流入中国,中国至少享受了两百年左右的出超。这个时机,明、清两代政府,不仅不知适当运用,反而由于与外界隔绝,愚昧地将这新的变化当成对中国秩序的挑战。明代万历以后,沿海的海上集团非常活跃。不但沿海民间的力量组织了不同的海上活动集团,甚至内陆的资本例如安徽累积的钱庄资本,也投入了海上活动。
  明代的政府加强了海禁,将这类参与国际海上活动的中国人都当作倭寇的同伙,不仅不加以支持或利用,反而花了很大的力气剿灭海上活动。明代覆亡的过程中,在北边的黄海地区,毛文龙的部下、南方闽台郑芝龙和郑成功的部下,都因为具有相当的武力和财力,在明清的斗争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然而,从明代平定倭寇之乱到清代平定三藩与台湾郑氏政权,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却是彼此抵消。相对于欧洲列强在海上扩充,中国并没有了解大洋航道贸易的历史意义,却只是为了维持中国秩序,错失了参与列强海上活动的机会。
  明代中国的东南和华南地区,依然依靠外贸的出超而相当富足。清代征服了中国,在南方的战争一度造成这些地区重大的损失。不过,因为中国东南部长期的富足,这些地区很快就复原了。相对而言,黄淮以北的中国,却因为并不生产外销商品而长期陷入贫穷的局面。中国市场经济的网络,实质上破裂为二:南方的富足,并不能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救济北方的贫穷。不仅中央政府定都北方要依靠南方的接济,而且,明、清两代都有大量官家和权贵占据了北方大量农田,一般百姓的生活十分困穷。明、清两个王朝,乃是以政治权力强压,才勉强维持了中国的统一,南北之间的差距实际上越来越大,中国经济网络的区间互利功能已经不复存在。
  南北经济的倾斜,早在明代就可以看出。明末的流寇是散兵和饥民组成的,一旦啸聚,便如滚雪球一样,愈变愈大。他们却始终只能在北方进行活动,一过了淮河,庞大的流寇就不再具有同样的气势。清代乾嘉时期的白莲教,也只能在淮汉之间大肆活动,进不了江南和华南。中国的经济网络已经破裂了,中国实际上已经分成了两个,然而,政治当权者和学术精英却一直没有理会这些巨大的变化。
  凡此新的情况,如果不是因为皇权高张,并且在文官体制下,社会的精英群长期形成“一言堂”的局面,中国的士大夫本来应当有相当的能力,矫正前面所说昧于国外情势的错误;他们也本来应当看出国内情势的改变。可是他们却坐视南北差距扩大,而无力加以纠正。于是,乾隆时代号称盛世,而对于英国访华使节团开放贸易的要求,乾隆朝廷的答复则是:中华万物具备,不在乎外方小邦的贸易。这一次历史上的自大,充分地显露了中国从皇帝到官吏,对于当时情势之愚昧无知,也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国力已经空虚。
  这些变局和上层对于变局的麻木,正是由于明、清两代经由科举制度,将思想定于一尊。皇权希望稳定,却不知道稳定的另一面就是僵化。一个庞大的帝国,如果对内对外都因为僵化而不能作出适当的调节,这样的政权终究会陷入困境,成为不能撑持的腐朽结构。
  前面的八章,我们对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进行对应比较,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明、清两代的中国和西方对比,西方解除了宗教束缚,迎来了开放自由思想的启蒙时代,他们不仅能创造新的形势,而且因势而起,终于飞扬而不可遏制。中国呢?墨守成规,自缚手足,本可以依靠已经取得的大量白银,投入正在形成世界网络的新经济形态,却昧于新形势,不仅不能因势利导,反而时时刻刻阻挡,消耗了自己的力量。中国和西方的对比,现在可作一个结论:中国长期在一个帝国下,相对而言,中国人曾经享受过比欧洲发达的经济和文明;而在明、清时代,中国一落千丈,颟顸五百年,时时在灾难之中,几乎无法自拔。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海峡两岸的中国,都已经进入新的时代,回看向来处,不能无动于衷。后现代文明,正在逐渐呈现,在这贞下启元的阶段,东亚这批中国文化的子孙何以自存?何以作更好的发展?一个重要的警告:视野不能狭窄和短促,结构和思想不能僵化,在面对未来时,不要自限脚步,自设藩篱。来日多难,也多机缘,如何自求多福,全在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在另一本书里,将要讨论现代主流文明的困难、中国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补足,以及将来如何融合的可能性。
  ……

【内容简介】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一个朝代的盛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公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许倬云
  许倬云先生以其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深厚学养,从系统论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古今中外大国霸业的成败兴废之道。
  中国史部分,本书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后反思了今日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

  《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主宰人类生活三百年的主流文明,是如何兴起的?
  它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和挑战?
  人类的未来会往何处发展?
  许倬云先生以宏阔的视野与通俗的语言,高屋建瓴地描绘出一幅现代文明的全景图:从宗教革命到民族国家的兴起,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到近代资本主义大发展,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勾勒出现代社会的形成及发展,反思了文明进步的得与失,展望了人类的前景。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
  ★对于台湾历史的演变,我们应该如何抱以同情之理解?
  ★台湾的民主转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两岸关系,在未来将往何处发展?
  许倬云先生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历史的起落兴衰:从16 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本书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台湾的历史变迁,总结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台湾政治经济发展的得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宏阔的视野与通俗的语言,从石器时代开始,为我们分别描绘出一幅东西方文明的对照图,为东西方文明各自发展的路径,清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作者简介】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
  许倬云先生不仅以其深厚的学养享誉海内外学术界,近二十年来他还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力图将历史的现实意义呈现给大众,在中国大陆陆续出版了《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等著作,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目录】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自 序
上篇 古代中国
 章 王朝的盛衰周期
 第二章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崩溃
 第三章 征服王朝与胡汉双轨制
 第四章 无效率的宋代
 第五章 辽金元:没有管理体系的征服王朝
 第六章 明清:专制的中枢神经
中篇 近代中国 
 第七章 革命前的中国
 第八章 边缘人的辛亥革命
 第九章 从革命到北伐:中国向何处去
 第十章 黄金十年,流泪十年
 第十一章 八年抗战,为国格而战
下篇 帝国兴衰
 第十二章 罗马帝国为什么崩溃
 第十三章 帝国的精神理念
 第十四章 帝国的制度系统
 第十五章 罗马帝国与西班牙、英国之比较
 第十六章 今日美国与中国该往何处去
 附:许倬云先生启事


《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自 序
 章 基督教神权的建立与民族国家的兴起
 第二章 中古以后的欧洲宗教改革
 第三章 欧洲启蒙运动的来龙去脉
 第四章 宗教革命开启了近代西方民主社会
 第五章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第六章 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
 第七章 以城市为主的近代文明的发端
 第八章 从人权平等观念走向民主政治
 第九章 欧洲近代国家的殖民和掠夺
 第十章 工业革命的动力及其对资源的侵占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引发的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
 第十二章 民族国家分化为专制国家或民主国家
 第十三章 列强对世界的瓜分以及战后人类文明的发展
 第十四章 三种不同国家形态下的政府权力膨胀
 第十五章 现代工业生产大发展的福与祸
 第十六章 现代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新的挑战
 第十七章 20 世纪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十八章 全球经济发展对社会政治和信仰的影响
 第十九章 进入现代文明之后人类价值体系的重建
 后 记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
 前 言
 章 被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拽进历史
 第二章 从海盗集团到“开台圣王”
 第三章 清政府的“汉化”大开发
 第四章 五十年的“亚细亚孤儿”
 第五章 国民党“威权”统治台湾
 第六章 走向政治民主、经济腾飞的新时代
 第七章 积患重重,当共建世界新文明
 后 记

《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
 前 言
 章 中、欧古代文明的发展
 第二章 中、欧上古政治制度的比较
 第三章 中西思想的分野
 第四章 中西文化圈的分合与扩展
 第五章 中、欧在中古时代的文化重整
 第六章 中、欧面对历史转折的关头
 第七章 中国的封闭与西方的开放
 第八章 现代以前:三百年间的差距
 第九章 结论


【编辑推荐】
  史学大师许倬云从历史出发,为当下把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