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前言】
序:柔软的力量 蔡崇达《智族GQ》中文版报道总监 话还没有出口,她总是先笑。然而,用的字句, 却是一颗接一颗,理性而扎实;说的逻辑,一条接一 条,细密而厚重。从认识宇宏开始,我就一直好奇她 身上这种独特的性格组合,这种温和、柔软,却又扎 扎实实的力量感。
认识宇宏,是因为2009 年和她一起参与中央电 视台“岩松看美国”系列节目的拍摄。在采访中,她 表现出超出我想像之外的意志力和韧劲。这让我因此 格外好奇。这让我看到她温柔的外表后面坚韧而心怀 广远的内核。
说起来,宇宏这一系列的访谈,我算是其中的一 个推动者。我知道,她的柔软能够让她很好地和所有 人交往,她的力量让她有能力逼问任何一个有厚度的 人。而她又身处纽约、华盛顿的学术和智库圈,与众 多智慧的头脑相处。
我于是发出邀请,请她帮忙一个个突破采访这些 有分量的人物,刊登在我当时任主编的《周末画报》 新闻版。新闻的热血显然还在她的血脉里,这个建议 似乎一下子点燃她,从来不需要我催,满满当当的, 系列采访一个个开始了。人选是她找的,选题思路是 她定的……从她的选题中,我看到她对世界、对国家 、对制度富有情感的关怀。而这些关怀,又化作一个 个有力量的问题她对世界对这国度确实有着那么 多丰富、细腻、温柔的情感,而终表现出来的,就 是这理性、深入、系统而坚定的追问。这就是宇宏的 方式。
我到《GQ》中文版担任报道总监之后,一有美国 的选题,想到的个人也是宇宏。她的突破力、理 解力、思辩力,使她成为我可依靠的人。现在这些 追问终于集结成书。翻看这些文章,往事历历。清晰 记得宇宏几年来,围绕着这个转型期的祖国的种种问 题,奔走在纽约、华盛顿等地,和不同的学者和官员 一次次的对话、碰撞和探讨。直到看到这本书后的 整体,我才恍然发觉,宇宏其实已经就这个国家本身 的复杂以及必须面对的更为复杂的转型,做了全面、 深入的思考和剖析。从心态、价值观、教育、中美关 系、现在和未来的协调等,尝试给出有质量的判断。
通过对话碰撞出来的种种火花,让我在重读这些 文章时,兴奋又富有启发。而宇宏作为采访者游弋在 其中的种种温柔的情感,让我再次感动于她那柔软、 美好的力量。真心希望宇宏的这种追问能继续下去, 能传播开去,让更多的人和她一起,碰撞出对这个国 家温暖而富有建设性的思考。
蔡崇达 2011 年8 月于北京
【免费在线读】
感情是历史中非常有力量的一部分 通过研究历史,我想要了解社会历史的细节。不 是说我是一个社会历史 学家,而是社会历史就是我们的生活,历史就是这些 细节,是这些生活细节的 累积然后互相影响的结果。
我不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独立的、分离的部分, 社会历史是历史研究和写作 的一部分。有时候,历史就是能够触摸到多少细节, 细节就有多丰富。毕竟只有很 有限的史料存活下来。我这样一个英国人来做这些研 究,看上去似乎是一件很奇 怪的事情,我只是尽我所能去探索中国的历史。但人 们总是很惊讶地说,哦,天哪, 怎么历史是这样的?这种反应可能是因为,我在写第 一本书的时候,还是 的时代,我虽然研究中国历史,但是去不了中国。直 到1974年,我才次去中国。
那时我正在写康熙。当时中国还是很穷困,看上去很 令人绝望。也许那正是促使 我开始考虑写作《王氏之死》的原因。去世后 不久,《王氏之死》就写出来了。
我想努力告诉读者什么?可能是希望中国人对自 己的历史有更复杂的认 识。同时,我在写东西的时候并没有努力反对别人的 历史观,我只是作为一个 历史学家去思考,尽力讲述这些复杂的历史故事。
每个人都有感情,如果说历史要尽量排除这些感 情,我认为那是不对的。
感情是历史中非常有力量的一部分。我的历史书中有 很丰富的人类情感,这是 很好的事情。
中国历史让我痴迷 我用40年来研究中国历史,但是我比较愿意用普 世价值观来思考问题。
我不认为有必要在中国历史中寻找某种独特性,相反 ,我更有兴趣去发现那种 感觉看,这些事情在中国也发生过。
根本的,我还是更关注人。家庭、孩子、妇女 、穷人,当然也包括男人、富人、 有权势的人等等。但我并不会改变故事的真实性来迎 合这个目的。我喜欢积累 资料,然后用我的理论进行研究。对于我的资料,有 些人会说,那可能不是真的。
我是想挖掘中国历史内部的人的故事,并不是世界和 中国的比较,比如说,世界 在这里,中国在外面。我想要看的是世界中的中国。
我希望人们读到那些情感。
对中国历史有兴趣,一方面因为我在研究中国历 史的时候,对中国历史一 无所知。在英国时,我了解英国历史和欧洲历史,但 对中国历史完全不了解。
我到耶鲁大学读书之后,真的是好奇心使我对中国历 史产生了兴趣。当我开始 了解的时候,我觉得中国历史实在是难以置信,非常 不同于英国历史,但是也 都有相似的感情和相似的悲剧。
当时,我的老师是Mary Wright和Arthur Wright夫妇。后来他们又介绍我 去澳洲和老先生房兆楹教授学习,并进行论文《曹寅 和康熙》的研究。房教授 把我真正带人中国史的研究。他教我怎样阅读清朝的 史料,比如《大清实录》 等,让我开始对清朝历史有了全面的理解。
我有一些书讲的是关于西方人的故事,比如“To change China”(《改变中 国》)。有一些书是关于西方宗教在中国的命运。我 现在在阅读次被西方 翻译的四书五经,比如拉丁版的《大学》、《中庸》 、《论语》,那是在1687年,西方 次把中国古籍翻译过来。这可能是我后的一个 项目。我现在就是阅读, 读到了一定的程度,会觉得一些故事就从这些史料中 浮现出来,那还是很让人 兴奋的,就像我在写作《王氏之死》时那样,想像这 个女人有些悲惨的生活。
P6-8
【目录】
序:柔软的力量
中国历史的变奏曲
Jonathan Spence(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
宽容造就超级强国
Amy Chua(虎妈蔡美儿)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畅销书作家
正义: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
Michael Sandel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政治哲学家
危机是自我纠错的机会-
陈志武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
现在真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Joseph Stiglitz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关于媒体的为什么
Anya Schiffrin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国际媒体”项目负责人
气候变化是一个阴谋吗?
Christopher Horner律师、畅销书作家、气候变化怀疑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危机还在继续
Robert Shiller 《非理性繁荣》作者、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中国梦
James Fallows 美国《大西洋月刊》专栏作家、《云上的中国》作者
交流和沟通决定中美关系的未来
Taiya Smith 美国卡耐基和平基金会能源和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中国将成为世界环保领域的新领袖
Daniel Esty 美国康涅狄格州能源与环境保护局局长、耶鲁大学教授
教育何为
许田 耶鲁大学教授、遗传学系副主任、耶鲁大学校长中国事务顾问
全球化是愿望和忧虑的结合
NAYAN CHANDA 畅销书作家、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法制之路
Owen Fiss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美国法理学权威
空气和水将成为21 世纪宗的商品
Richard Sandor 前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
气候僵局
Jennifer Morgan 世界资源研究所气候和能源项目主任
民主的侧面
Nicholas A. Robinson 美国佩斯大学环境法教授。
世界经济可能“失去十年”
GARY GORTON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
参与决定成败
Robert Stavins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
当医生成为病人
Robert Klitzman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外一篇:我是我的基因吗?
碳排放交易和中国的选择
Thomas Tietenberg 美国缅因州科尔比学院环境经济学教授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候变化
Janos Pasztor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小组负责人
后记:活在当下的中国
【作者简介】
  李宇宏,曾经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记者,后在纽约联合国大学以及亚洲协会工作,先后获得日本广岛大学社会学硕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在美国留学期间著有《耶鲁的青春岁月》一书。李宇宏现居香港,担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高级副研究员,《南方都市报》特约撰稿人以及《周末画报》和《智族GQ》特约记者,善于在高端访谈中融入柔性思考。
【内容简介】
翻开《读懂中国》这本书之前,读者可能会思索 ,应该由谁来“读”中国?从什么角度“读”中国? 如何衡量“懂”与“不懂”?解读的结果,是对外的 沟通还是对内的自省?这些问题不会有标准答案,却 又在书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回答。
《读懂中国》由李宇宏所著,《读懂中国》中汇 集了来自十多个专门研究领域的22位国际著名学者和 教授,他们以坦诚、真实、乐观的态度全面解读中国 ,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的国际印象。他们对中国的思索 从不同的视角交相辉映,整合成为一套多元又系统的 思路,为广大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开阔视野的窗。
作者李宇宏曾经是一名记者,在纽约旅居多年, 后来又辗转香港。她在书中对近二十位来自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等名校的*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涵盖 了法学、哲学、医学、环境学等多个领域。这本书就 像是名校公开课的集锦,以文字的方式给了我们一次 心灵给养的机会。
【编辑推荐】
《读懂中国》由李宇宏所著,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微型的国际智库,书中22位国际**学者各抒己见,解读中国,这些重量级人物对中国的看法,或许刺耳,但却真实,你或许不能赞同,但却无法忽视。 《读懂中国》这本书里有学者们的智慧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哈佛“正义”课主讲迈克尔桑德尔、历史学家史景迁、经济学家陈志武…… 这本书里有官员们的远见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小组负责人、世界资源研究所气候和能源项目主任、美国康涅狄格州能源与环境保护局局长…… 《读懂中国》这本书里有作家们的思辩《虎妈战歌》和《帝国时代》作者蔡美儿、《云上的中国》作者James Fallows、《绑在一起:商人、传教士、冒险家、武夫是如何促成全球化的》作者Nayan Chanda…… 白岩松认为,前行变革中的中国,读懂自己并不容易,这本书能帮助国人聆听别人的声音。 薛澜认为,这本书通过与国际**睿智学者的对话,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社会变革中看到了大国兴衰的曲折艰辛,更看到了世界对中国发展的期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