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记述中国历史上规模**的一场战争,权威、详尽、生动。   政治智慧的对奕,军事谋略的对博,作战才能的对决。   原生态野战军纪实文学经典,能满足你在知识、趣味、探秘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包装大气厚重,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大规模作战的需要,将一直以来打游击战的小股部队,改编成比较正规的大规模作战集群,其中经常担任战略级作战任务的,有四大主力。   第四野战军的统帅林彪,是中国一名叛国出逃的元帅。但当初他率领的第四野战军,是一支兵力强悍、武器精良、战将齐备的铁血雄师。从零下40度的东北,到零上40度的海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6万人的牺牲,歼敌180万。
【作者简介】
  魏碧海,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大校军衔。著有文字、影视作品多部,并曾四级斩获*、军队级图书奖项。
【目录】
序 章


部分 向南防御,向北发展
一、捷足先登
二、三国四方


第二部分 鏖 兵
一、大战四平
二、南拉北打
三、黑土狂飙


第三部分 战辽沈
一、关门打狗
二、辽西会战




第四部分 定华北
一、秘密入关
二、决战平津
三、国内和平谈判


第五部分 下江南
一、饮马长江
二、鏖战江南
三、喋血衡宝


第六部分 追 歼
一、轻取羊城
二、席卷广西
三、天涯追击


【免费在线读】
   
   1945年春夏,国际形势一片大好,“小日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啦!”此时,某位“先知”的预言在迷雾茫茫的陪都重庆广为流传——“得东北者得天下!”
   在中国的另一个政治中心,红都延安的巨人同样看好沃野千里的黑土地。说:“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历史上,一些曾名不见经传的部落首领,一旦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便陡然拥有了征服天下的神奇力量。20世纪40年代的东北,其物质力量之雄厚更是前朝无可比拟的,它不仅拥有中国的“粮仓”和“林海”,还有中国的工业基地,当时它的煤产量占全国的一半,钢产量占九成,水泥产量占七成,发电量占八成……
   谁拥有了如此雄厚的“经济基础”,谁就将有能力在华夏大地确立自己的“上层建筑”。
   因此,抗战一结束,国共双方便开始了关东大角逐。蒋介石将几十万精锐部队孤注一掷,他在这场政治赌博中输掉了东北,随即便输掉了整个蒋家王朝。在初投入了十万大军和两万干部,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终应验了“得东北者得天下”的预言。
   闯关东时的“七无”(无党组织、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部队,转瞬之间就壮大成为一支所向无敌的百万雄师,有如狂飙迅速席卷了黑土地,踏上了完颜阿骨打和多尔衮征服关内的老路,从白山黑水战至天涯海角,横扫了大半个中国。
   新中国的崛起,使西方列强丧失了一百年来在中国的所有特权,他们痛心疾首地检讨“失去中国”的责任。当时,美国驻天津总领事馆向华盛顿当局报告:攻入天津的东北解放军使用的全是精良的美械装备。美国发表了《中美关系白皮书》,将责任推给了不争气的蒋介石,是这位扶不起的阿斗使西方世界失去了亚洲的市场和一个“忠实的盟国”。
   蒋介石把自己“流放”到台湾岛之后,经过深刻反省,写出了一本《苏俄在中国》的检讨书,将失败的责任推给了“苏俄”。
   诚然,中国内战有东方、西方两大阵营激烈交锋的背景,正如所言:“国共反映美苏。”东北大角逐是国共争锋的焦点,四野战史上一些至今颇具争议的重大事件无不掺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苏联档案的相继解密,使我们得以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和开放性的思维,重新审视那些历史疑点和难点,如东北解放战争初期路线方针之争、四平保卫战该不该打之争,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与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联系起来考察,而是孤立于东北一隅就事论事,肯定得不出正确的答案。
   毫无疑问,美苏两国都或明或暗、程度不同地卷入了中国内战。中、美、苏,重庆、延安、华盛顿、莫斯科,三国四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这场高潮迭起的战争活剧中扮演着充满矛盾的复杂角色。国共双方的角逐,成为冷战时代初期引人注目的热点,体现了美苏争夺的鲜明特色。同时,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错综复杂地交织成一团,又使中国内战不同于冷战时代的“代理人战争”。美、苏对于各自支持的一方都只有影响力,而无决定权,它们很快就因失去对局势的控制而变得无可奈何。即使在各阵营内部也同样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和相互之间的猜疑。马歇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方面伟大的战略家,初到中国是何等自信,终却只能沮丧地返回老家。这位看透了蒋介石的五星上将回国之后出任了国务卿,他左右着杜鲁门政府的对华政策,使蒋介石大伤脑筋。失望的蒋介石在1948年的美国大选时,捐献大量资金支持纽约州州长杜威竞选总统。在东方阵营内部,也始终存在着对中共的不信任,同样在1948年,正是中国革命节节胜利之时,东欧和苏联却在公开议论“是第二个铁托”。这些事例说明了对中国内战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外部因素。
   这场内战终演变成为一场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它并不以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按照中国革命自身的规律发展着。战争的结局改变了东西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险些动摇了雅尔塔体系确定的世界格局,曾一度引起西方阵营的极大恐慌,也使毫无思想准备的东方阵营感到震惊。
   当年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这“三巨头”在雅尔塔以重建战后秩序为名,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之时,谁都没料到远东会出现如此富有戏剧性的一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