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前言】

序 论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希望与恐惧
混乱与厌倦
现在,在现代建筑界,如同在绘画界一样,存在着某种混乱;是一种停顿,甚至是一种衰竭。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存在。疲乏之后,接着就是不安:怎么办? 往哪里去? 疲乏是犹豫之源,为逃避现实及各式各样的表面功夫开了方便之门。
1961 年的春天,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New York)的一次座谈会中,曾经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现代建筑:绝灭或是转变?”这个题目显示,有人把现代建筑看作一种风尚如一位美国建筑师所表示,许多采用“国际风格”的新式样的设计家,现在发现风尚已趋衰落,乃陷于浪漫的放纵中。流行时尚,夹杂着历史片断的影响,使许多有天才的建筑师不幸受到感染。至1960 年,其结果已是到处可以看到:在心胸狭窄的德式的学院中,在里里外外尽是闪闪发光的精美花边中,在文化中心1 的各个孤立建筑的集合与牙签式的支柱中。
流行着一种浪子的建筑:对建筑的处理有如花花公子处理生活那样,由一种感受跳跃至另一种感受,很快地样样都厌倦了。
我认为这种由于内心不安而产生的时尚即将成为过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就现在来说,其影响是相当危险的,因为美国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
我在《建筑,你和我》2 中曾经指出19 世纪与20 世纪对于建筑问题解决途径的差异。我们正处于一个新传统的形成时期,而至今仍是发轫期。我曾提到一个不应当用来描述现代建筑的词,这个词就是“风格”(Style),当我们把建筑局限于“风格”的意念范围之内时,就不免流于拘泥形式的做法了。现代 运动已不再是19 世纪带有形式特点化意义的“风格”了。它是导向生活的途径,而生活则是我们每一个人不知不觉都在其中的。
在建筑上,“风格”一词常与“国际”这个形容词相结合,然而这个形容词在欧洲从未被予以承认。“国际风格”一词很快地变为有害的东西,所指的是虚无漂渺的东西,在任何地方都没有根:只是纸片建筑而已。现代建筑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建筑,系因为它以能说明我们这一时代的生活方式为其主要任务。不会有“绝灭或是变质”的问题,只有发展一项新的传统的问题,有许多新的迹象显示,这种新的传统正在形成中。
新传统发展的迹象
自1910 年左右视觉上的革命以后,建筑方面仅仅迎合一般人的喜好,已数度受到考验。
这些风尚匆匆去来,20 世纪60 年代的浪子作风,亦将消失。虽然有此等一时性的骚扰,仍有各种明确的征兆显示,一种新的传统正在不断地发展。
这个时期,因人类随时可能自我毁灭而感到威胁;同时为一种狂热的欲望所迫,想建立新的城市,这是自13 世纪以来所未曾发生过的形势。
另一种现象是,现代建筑不论是在建筑方面或城市规划方面,都因为有了西方文明边缘国家的各种贡献而日益充实,此项贡献首先来自芬兰、巴西,而后则来自日本。
建筑将来发展的方向,在近15 年期间,已是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其造型倾向的加强,另一方面是其进一步发展条件的改善。
举世一致同意的是,在我们这一时期所丧失的价值必须予以恢复:人性的尺度,个人的各种权利,在城市中行动时基本的安全。蕴藏在这一愿望后面的是人类为满足生活的不变的要求。在过去,开辟居住区使人类与土地接触的需要相距并不太远,是相当简单的事情。但是在今天,要想去满足人类生活上这种简单的需要,却是再难不过的事情了。机械化的沉重负荷以及其附带而来的一切方式,使情况变得非常复杂,以致要想采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几乎已全无可能。
因此,今天使我们迷惘的许多问题,势必需要全球性的解决。大规模计划早已从为某一城市或区域制定计划转移为大量生产的范围了。
但是,不管今天的状况如何复杂,人类生活价值依然如故。尽管各种障碍使得生活不易获得满足,先浮现在心头的问题仍是:“我们希望过怎样的一种生活?”目前城市规划的状况显示了现行的趋势。
城市发展
将来的生活方式,系于生活上的亲密性的恢复。人口由1 万增加至1000 万,几乎使人感到肉体上的冲击。由于大堆大堆的人聚集在一起,激起了一种对人类的恐惧。城市中人口过于拥塞迫使人类生活趋于破产。尽管人们在做各种疏散的努力,仍然可以感觉到一种不可抗拒的愿望要求更大的人口集中。
从前的诗人、画家遁世独行。今天的研究实验室以及大机关的办公室或是保险公司,亦逃离大城市,以一个隐秘而不受干扰的绿色地带与嚣攘的外界隔离。
世界各地对于城市状况,都普遍感觉不安和不满: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迁徙城市中心的计划,以使城市发展不致扼杀其旧时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在欧洲方面有赫尔辛基至雅典,以及亚洲和非洲的新旧国都巴格达、喀土穆(Khartoum)、伊斯兰堡(Islamabad)、昌迪加尔(Chandigarh),以及美洲的巴西。
在新建的国都中,昌迪加尔把它的政府中枢设置于市区部分的头部,而不像在围有城墙的城市中的习惯把它设置于核心,这是很出色的。巴西利亚(Brasilia)把政府中枢“三权”(立法、行政及司法)广场设置于其飞机形般的设计中的头部,也解决了同样的问题。
将政府中枢设置于一个城市的头部并不是新颖的想法,而是需要再度发掘的。这是在凡尔赛宫中以另一形式出现过的。我们认为凡尔赛具体表现出来的构成事实,系一个大的建筑集合体包含法国政府的各部与大自然的直接对抗。今天我同时愿加强调的,是其后面的城市能够予以任意扩展。如果19 世纪与20 世纪的城市规划家,对于凡尔赛的新涵义能予以早的了解,则今天的状况将大不相同;但是因为人类的决断都显得迟钝的关系,这个世界坐失良机以致情况近乎无法解决才顿然有所悟。
城市的中心,不是改造抑或更新就算了事。这要看状况而定。斯德哥尔摩正开辟一处新的
市中心区。波士顿有好几位教授曾将火车站调车场用地原址,设计作为新的市区中心。如能建设起来,将为举国所期望的划时代的大事。就量体在空间中的配置而论,早年完成的洛克菲勒中心仍然是令人难忘的,虽然费城亦已制定一远大计划,并已依情势许可,尽量加以发展实施。
50 年代,尚无人能预料美国的城市更新工作会如此兴旺。这件工作进行之速,连建筑学都来不及发展要了解如何去完成这件工作的知识。
现在从日本方面,兴起了城市发展的新思想。为减少一个像东京这样的城市市区内的过分拥塞和挤迫,乃有开辟新境向海湾延伸建筑的倡议。东京在近20 年来惊人发展,成为拥塞1100 万人口的一个大都会,这是促成这一思想的刺激因素。几个不同的设计使用了不同的新技术。在一项规划案中,曾拟议以钢筋混凝土柱子灌入海底作为高楼建筑的基础;更有人倡议使用巨大钢筋混凝土筏,将房屋建盖在这种筏子上面。丹下健三所设计的东京计划(1960 年)是广泛性的规划。他所设计的结构是构筑在支柱上的,有威尼斯式的传统,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追溯至原始时代的湖上居民。奇怪的是,经过那么长的时间,才把现代建筑工程方法的倡议使用到这种用途上。
凡事一经比较就更显得清楚。以近20 年来城市开发的成就,来与其前近100 年间所得的成就作一比较,是很令人吃惊的。
在本书的版中,我们曾提出这个问题:“城市应予毁灭还是加以改造?”赖特对于城市能看到其整个毁灭的愿望并未见其付诸事实。现在我们了解了摆在我们眼前的道路,然而这还得我们去走:恢复隐私而亲切的生活,人性尺度,为扩展而规划。当然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我们已看到这条路,城市是不会完全消失的。自从高度文明的开始,城市已是一种不可能被抹除的东西。今天,一切的发展,都在朝着使大城市的景象更像乡村,而乡村的聚落更像城市这个方向进行。
普遍的建筑
在近25 年中,欧洲并非是使现代建筑的发展推陈出新的源泉。一种普遍性的文明正在酝酿形成之中,但其在国际间的发展情形并不是完全均匀一致的。
这种普遍的建筑有一种共同的空间观念。这种空间观念既是其情感态度,又是其精神态度的一部分。今天建筑的目标不是完全无关的独立形式,而是在空间中形式的组织:空间观念。在富有创造力的各个时期均是如此,包括今天。现行的空间- 时间观念即是量体在空间中的安排及其彼此间相关的方式;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隔断或相贯穿而成为连贯的方式系作为一切当代建筑的基础的共同属性。
这可以加上另外一项因素,这项因素也极为重要,而且这项因素系的现代建筑的基础。其所散发的光辉,系由于其对某一特殊区域在永恒的宇宙性、地缘性状况下的敬意所产生。这些特殊状况不但不成为其阻碍,反可以成为艺术想象力的发端。常可发觉到的是,这一个世纪的绘画一再钻研从前的绘画,来重温与前人奋斗工作的接触,并从这些接触中产生新的力量。如同在建筑方面,其成就不在于采用以往的形式,而系由此发展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这种深入研究一个地区的天文地理因素,我们在其他地方称之为“新的地方”主义。借助于现代的空间观念和现代表现的方法,可以重新展开与不变的要素之间的交谈。
具有创造能力的建筑师其表现新的地方色彩的方式,需视其实际工作以及工作上的特殊需要而定。近东和远东有所不同,在芬兰和巴西也有所差异。在现代空间观念的总括的庇护之下,可以发展出一种多韵律(polyphonic)的建筑来。
建筑上个别的差异,配以相似的全面性的态度,乃可为整个的发展提供充满希望的指标。
普遍的建筑与区域发展
充满创造力的各种建筑物骤然出现,首先在芬兰,其次在巴西,本书中对此均有论及。带有强烈的民主政治色彩的芬兰,显示出现代建筑同时亦可使之变得轻松,带地方色彩,而且具有普遍性。经常遭受南美动乱威胁的巴西,在其一系列的灿烂的房屋正面与极其动人的项目中,采用了壮观的线条与形式。
近使人感到意外的事情,是日本进入现代建筑的主流,这乃是远东次有所表现。在这一次之前,传统的中国与日本在18 世纪期间曾刺激西方产生洛可可而在19 世纪期间更进一步。当时的日本木刻对于印象派画家的想象力提供了帮助。
但是今天的情况已大不相同。日本的贡献已不再限于其古老的传统了。当我1953 年替本书的日文翻译版撰写序言时,我觉得我多少有点义务来指出,我们西方人不再坚持为制作而制作的原则,而现在正在酝酿形成中的文明,这可能会使得西方与东方相互结合。西方人已再度意识到一些日本文明所绝不遗忘的东西:人类经验的延续。日本建筑的复苏乃得力于其本国传统所遗留的各项因素。此项复苏并非由其自身所发生,系借助于若干曾在勒 柯布西耶塞乌尔大街(Sèvres)35 号的工作室工作而获得灵感的日本青年建筑师。
日本的现代建筑,其兴起的时间较所预期的为晚。看来好像是受了赖特设计的东京帝国大饭店(19171922 年)的刺激而产生这一新的动向。但是事实不然。帝国大饭店的构想并不是基于现代的日本精神。这更近乎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这座大饭店虽然经过1923 年那次大地震却颇令人惊讶地安然无恙,但是它以其过分富丽的装潢对于新的前进运动,并未有什么推动力。
使西方与东方精神汇合在一起的途径另有一条。钥匙握在曾经在柯布西耶工作室中工作过
的日本青年建筑师的手中前川、坂仓以及其他数人他们在柯氏工作室中发现了他们所要的东西。柯氏与存在于各时期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品中的“永恒的现在”的关系,较其他的人更为密切。
除了一个很短的时期外,日本人与西方人不同与过去的时代从不曾完全脱离关系。因为过去的事物是一直存在着的,他们没有模仿从前的“各种风格”的动机。他们的家庭生活很简朴,虽然极为优雅,但仍然是属于原始形态的。他们现代所使用的混凝土梁柱,同时显出了古老与新生。
现在,日本已有很多的青年建筑师,其中以曾在前川的事务所中工作过的丹下健三为引人注目。他们的秘诀是与仍存在着的过去保持密切的接触,并热心努力地探究未来。

构造与其空间含义
在19 世纪时,对于该时代在下意识中仍在昏睡的建筑欲求给予表现的结构工程,在20 世纪情形却不同了。建筑站在先导地位,而且工程师的要求远超过他们胜任的范围。
从新的计算方法和铁金属制造的新发展中,产生了结构工程。在计算中,所有的结构部分
均被当作直线要素来构想各项力量均须循预定方向发生作用因此其力量作用情形,均可预先测定和加以控制。此等力量均透过横梁、桁架(truss)、拱等加以分配,就像透过管线一般。预构(prefabrication)与标准化乃自然与这一程序发生关系。埃菲尔铁塔乃为其初期应用的著名的事例。
由于几座令人注目的桥梁跨过半空,埃菲尔铁塔以及1889 年的巴黎机器陈列馆(Palais des Machine)的建成,仅在1890 年之前即到达发展的。新式摩天大楼同时在芝加哥问世。其结构以预构直线要素为依据,已继续改良至目前状态。预力混凝土桁梁之高度复杂计算程序,亦多少系按照19 世纪的直线法而来的。
20 世纪的结构工程,正在循不同的途径演进。使结构系统中每一部分都发生作用,以代替把力的作用方向完全集中于单一的线或肢材的倾向,仍然在继续发展。这种系统能向各方向完全自由扩展。这一方向遇到了若干的困难,即力量不容易分配:这些力量往往就无法精密计算。唯有利用模型加以试验才行。结构就与那些非理性的与雕刻的东西合并一起了。
此一发展乃要求须有比直线的钢梁更具弹性的材料。大约在1900 年,钢筋混凝土已得到充分发展,足以作薄壳式构造之用。在本书中,我们以马亚所设计的桥梁来作说明:因为这种桥梁对于接受过现代艺术陶冶的眼睛来说,是具有纯真美感的。马亚这种美感并不是独断的。马亚是先构想和发展将表面张力应用于桥梁和蕈状天花板上的平坦或弯曲楼板上的工程师之一,他省去了所存的线性要素。弗雷西奈特(Freyssinnet)和马亚建造出蛋壳式圆顶建筑时,大约是在1930 年。
马亚有一次曾说起他的这种灵感系自蒸汽锅炉中得到的。力量分布于整个结构空间的方法,现在已在各方面普遍应用。加兰蒂(E. Y. Galantay)是我在苏黎世的一个学生,现在是哈佛的客座建筑评论家,他将此等趋向作成一项近似的记录:在汽车与铁道车辆的设计方面,支撑的车底盘和被支撑的车厢分开制造的做法,已敢为自撑应力式板壳车身。飞机构造由显明的构架改为应力板壳机体乃是惊人的发展,但是在造船方面也有用薄壳式构造的。大规模的薄壳坝(由法国所创)正在慢慢取代重拱和扶壁式。甚至连家具设计也开始追随这一发展趋向。埃罗 沙里宁(Eero Saarinen)所设计的单脚椅是纯粹的薄壳结构,可惜埃罗 沙里宁死得太早。
自马亚于1941 年逝世之后,薄壳结构与空间框架继续有惊人的多彩多姿的发展,这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来激发建筑方面的想象力。
从前只能用轻巧的材料才能达成的建筑外形,现在已能借用薄壳混凝土构造来制作了。早期的居住形式又重新出现:如游牧民族的帐篷,史前时期俄罗斯人居住地所使用悬挂屋顶、天盖、其他篷盖均有。吊床(hammock)的原理应用到凹面屋顶的网组上来;鼓的原理也应用到预力混凝土结构上了。
如单曲率或双曲率的旋转薄壳或直线边缘的双曲物面等,复杂的空间形状能产生出多得惊人的各种可能。钢缆弹性的建筑材料在预铸混凝土方面,亦已提示了其前兆的重要地位。
薄壳所获得的轻巧及富弹性的外形,现在已不致产生横向应力,这在拱形圆顶建筑历史上尚属首次。结构系统本身自保平衡。薄壳形构造成为我们这一时代谋求特殊解决拱顶问题上非常有力的出发点了。
这并不是说,线型结构原理已被扬弃。不论大小建筑,这项原理仍然是继续通用的,而且这项原理已由许多伟大的工程师继续予以发展。如奈尔维(Pier Luigi Nervi)使用预铸直线肢材来跨盖其所设计的大圆顶和拱顶。在他1961 年设计的都灵展览馆(Turin Exhibition Hall)中,他胆的实验之一是应用各种不同高度的直立的巨型柱子和扇状辐射的枝状结构,来获得更复杂的空间安排。在这些独立的结构肢材的形状与平坦天花板的整个箱状围封
之间,产生了一种分离(dichotomy)。这一建筑物很可能就代表了这一长时期发展的高峰与结束了。
摆在眼前的途径是更自由地应用薄壳式构造。发展这种结构的设计师有墨西哥的坎德拉(Candela),现在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师兼工程师卡塔拉诺(Catalano),尤其是西班牙的托罗佳(Eduardo Torroja)。托罗佳不幸于1961 年6 月早逝,他是一位精湛的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如他在马德里赛马场中的结构一样(1943 年),看来似乎已使构造体到达具有大自然的有机力量的境地了。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加斯的塔吉拉俱乐部(Tachira Club)是他与维瓦斯(S. Vivas)后合作设计的作品(1957 年),具有像正在转动的风车叶子般的轻盈与令人陶醉的优雅。伍重用另一种方式,解决了悉尼歌剧院升起60 米高10 个序列的巨大薄壳的拱顶问题(图I)。这些巨大的折叠薄壳的每一个翼,倾斜在部分复合体之上,但其建立并未使用脚手架。各片拱顶之间均设计了凹面玻璃墙以作空隙上的补填(图436)。从形态上可清晰地了解这些壳是用沉重材料的预铸要素建立起来的。这与丹下健三1964 年的东京奥林匹克体育馆是相当不同的。后者,其内部是原始帐蓬形态的表现,梦幻的新尺度;其外部则呈现了海贝壳的力动的张力。其构造,呈现了一些困难,乃借一巨大的钢缆索支撑。


【作者简介】
希格弗莱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 / Siegfried Giedion) (1888年4月14日,布拉格1968年4月10日,苏黎世) 是一位波西米亚裔瑞士历史学家及建筑评论家。他的作品《空间时间建筑》及 《机械化的决定作用》(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对于在20世纪60年代在伦敦当代艺术中心成立的独立团体(Independent Group)的成员具有概念性的深远影响。他曾任国际建筑会议(Congrè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秘书长,先后执教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苏黎世大学,曾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院长。他师从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曾于苏黎世大学执教艺术史。《空间时间建筑》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关于现代建筑历史的标准作品。《机械化支配一切》则创建了一种崭新的史书编纂模式。
【免费在线读】
  Ⅲ. 新可能性的发展
我们几乎没有权利将20 世纪在胆识及追求未知事物方面与19 世纪相比拟。然而对此时期的后评估究将如何?
在这一点,历史家提出对命运问题的看法。今天尚不能对19 世纪作后的评估,因为主要轮廓尚未决定,短暂的与永恒的事实混淆不清。
有些人认为我们是站在伟大传统的开端,其他人则鉴于身处灾难之中而认为我们是站在时代的尽头。故对19 世纪的评估则视此两种看法孰是孰非而定。
假如我们的文化被暴力所毁灭甚或仍继续受到这些力量的威胁那么对19 世纪的评估必将是滥用人力、物力以及人类思考力而为悲惨的一个时期。假如我们上一世纪所传给我们的潜能而我们确有能力予以适当的运用,那么19 世纪(尽管其造成人类的纷乱以及如今仍在发展中的效果)将成长为伟大的新纪元。
基于这些理由,对19 世纪的评估与我们文化的命运也就是我们自身的命运实有密切关联。
研究19 世纪时,假如我们采用对前期评估所用的方法,必可达到满意的结果。从19 世纪的纪念性建筑中无法对此时期获得足够广泛的了解况且对此种建筑的研究仍不完备。我们将改弦易辙,从这时期建筑的新潜能的发展(一种潜在进行且产生自时代核心的发展)方面着手研究。
  工业化为一基本事项
19 世纪时期,由于工业革命以及工厂制度的采用,生产突增而使整个世界改观,其程度远超过法国的社会革命。对思想与感情均有深邃的影响,甚至于今日我们仍无法估计其深入人性的程度以及使人性产生多大的改变。诚然,没有人能避免这些影响,因为工业革命并非是政治上的动乱,其影响后果自属有限。然而工业革命却主宰了整个人类与整个世界。再则,政治革命经过某一定时间后即告平息而达成社会的平衡,但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这种平衡在人类的生活中又告消失,时至今日尚未恢复。破坏人类心灵的宁静与安全的,工业革命仍然有显著的影响。个人屈服于生产进军之前并被其所吞没。
在19 世纪时,因对发明创造的冲动普遍勃起,故成为英国机器与无限制生产的全盛时期。英国在1760 年时,这种运动支配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民。每一个人都在发明创造,自失业的职工、小手工艺工人、农人及牧羊者的子弟如桥梁工程师泰尔福特(TelfoId),至工厂厂主如韦格伍德(Wedgwood)以及贵族如卜利其华德爵士(Duke of Bridgewater),由于其不屈不挠的努力而促成英吉利运河系统(Engish canal system)的开凿。这些发明家有许多甚至未曾取得保护其发明东西的专利。许多人并非为了图利而从事发明,但却为了发明而遭受迫害。至于图利与不公平合理的剥削乃属后期的事情。
事实上,我们必须注意避免误认这种活动的动机只是为了名或利。其实际动机诚更深远,而且曾经长久时间受到人为的抑制而无法付诸行动。但在此时,发明的冲动再无法加以阻止。在法国,当其被阻止而进入实际活动的重要阶段时,只是受到扼制但并没有被扼杀。那时这种发明的冲动却表现于创造奇异的机械设计和不可思议的自动玩具,以及能够表演精彩特技(自走路至弹奏乐器与绘画)的栩栩如生的玩偶。有些自动玩具,其手工精巧,甚至已具有现代自动电话原理的构想例如约于1770 年杰凯特- 德罗茨(Pierre Jaquet-Droz)在纳沙泰尔(Neuchtel)所制作“会写字的玩偶”(writing doll)。这种玩偶(图86)现仍存在,运转状况十分良好。
所有国家及所有行业的人这样的继续发明,几乎使人类的每一种事业都成为工业化。但这种属于19 世纪特质的动向简直没有在官方建筑上表现出来。我们从公共建筑物、政府官员宅邸或大纪念馆方面绝无法看出这时期的真正特质。我们必须改从较平凡的建筑的研究上着手,只有在普通而完全实用的建筑方面(而非19 世纪初叶哥特式或古典的文艺复兴式建筑方面)才能产生决定性的事件而导使新潜能的发展。
但是人类生活是复杂且非理性的。当其在某一方面受到阻碍时,则转向另一方面寻求(同时,通常是完全料想不到的)出路。现代工业发展主要是物质上的。虽然如此,继其物欲之后,工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新的表现能力及经验上的新可能性。这些可能性起始仅限于极其实际的企业方面,与人们个人生活上毫无直接关系。但是,这种新的潜能缓慢而逐渐地变为私人与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这是一条从各类工业建筑物如工矿、库房、铁路及工厂而至私人住所与个人生活方面迂回遥远的发展路线。这种蜕变的历史大部分就是19 世纪的历史,后这些潜能获得真正的实现。今日的建筑脱离不出这种过程。因此,要想对这一方面有所了解,我们不得不对那些与美感无关的各部分发展加以相当详尽的检讨。
  铁
每个人都知道铁是一种普通的材料,这种材料的使用可追溯至史前时期。但只是在古老的大建筑物上使用,而且用得很少。希腊人与罗马人都喜欢使用铜,因其对气候具有较大的抗拒力。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于用铁作为建筑材料亦没有多大的信心。于是,我们发现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建筑师兼15 世纪理论家阿尔贝蒂推荐不需加工而随时可使用的材料,而不用由手工加制出来的材料。甚至米开朗基罗用以固定圣彼得大教堂圆顶的铁环亦视为只是连接物而已。甚至直到维多利亚时期(Victorian Period)铁仍被那些嫌恶工业的人如罗斯金(Jonn Ruskin)视为只适合于作连接物之用。铁在建筑上的用途所以如此之小,并不仅仅由于其对风雨侵蚀的抗力甚弱与使用上缺乏历史的先例;而且除了极小数量外无法生产。
铁的生产工业化后,其重要性便完全不同了。为了要由工业生产,必须先了解金属的分子构成。但在18 世纪末叶以前,对于的物质分子结构的研究所需的器材与知识均告缺乏。因此,一种用途广泛的物质的铁的历史乃是化学和物理的历史,以及各种物质比较强度研究史的一部分。为了促成铁的工业生产可能而作的研究,使铁成为一种称得上新的天然材料。同时,当铁有了来源之后,相反地又促进了各种科学对此的研究。
英国是整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他国家如法国亦想从人工生产而推进到工业化生产。但是这些国家所作的初步实验,无论在桥梁建造方面或纺织工业化方面,均告失败。恰当的事例是1755 年企图用铸铁建造一座跨越隆河(Rhone)的桥梁而告失败。20 多年后,终于在英国建造了横越塞汶河(Severn)的座铸铁桥梁。法国对此所作的努力为时过早,且由于无法依所需要的尺度将铁铸造成肢材而不得不放弃。
英国的状况与其他国家所进行的状况截然不同。在17 世纪末,英国的丛林地区曾严重的缩小。因此,为了注意力弥补日益缺少的木材及木炭,便改向煤炭燃料,而当时矿物性燃料曾经取代了一部分木材。直至17 世纪末,矿物燃料曾变为家庭取暖普遍的燃料,同时甚至零售商、面包商、酿造商、炼糖商、纺织商及铜器锻冶匠人等亦极普遍使用。在这个世纪中,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了14 倍。自然,在18 世纪,由于铁在工业上的使用,其需求量更为增加。此时,每个人都认为矿物燃料是寻常的东西。当达贝(Abraham Darby)在18 世纪初开始试验以鼓风炉炼铁时所使用的燃料是焦炭而非木炭。
  英国早期的铁构造
在英国常有一家人独占某一种商业或工业达数代之久者。达贝一家人在铁生产工业化的初期,即占据这个地位。1709 年达贝的代便在考尔布鲁克得尔(Coalbrookdale)租了一座旧的熔铁炉,后来达贝一家就在此使用焦炭代替木炭作为熔铁的燃料而告成功。关于这项工作的首次书面记述系在1747 年公诸于世。这时铁的大量生产已属可能,而且这种金属从人工生产进步到大量生产使整个世界的面目都改观了。
此种新材料初仅用于机器的制造。当伟大工程师史密顿(John Smeaton)为瓦特(James Watt)的敌对者之一首次(1755 年)使用铸铁用具的时候,他曾称铸铁的应用乃是“一项崭新的课题”。但到了达贝第三代时,铸铁已可作为各种此前未有的新用途。1767 年初次铸造了铁轨,同时在这个世纪的下半期之开头建造了座跨越塞汶河的铸铁桥梁。
塞汶桥(图87)说明了使用新材料的胆实验之一。这项构想似系在1773 年由“天才横溢的铁器巨匠”威尔金逊(John Wilkinson)与达贝第三代所发轫(威尔金逊曾发明汽缸钻孔机而使瓦特制造有效的蒸汽引擎成为可能)。该座桥梁建于1775 年至1779 年间,使用单一拱架(arch),跨距(span)31 米(100.5 英尺),拱高(rise)14 米(45 英尺),由5 根铸铁的拱肋(rib)所组成。整个拱架近乎半圆形。由于塞汶河易遭洪水泛滥,故必须架设极为坚固的桥且仅由两件肢材所组成的拱架之工厂。
在设计上这座桥并没有考虑到艺术上的要求,因此不能称之谓具有极大成就的建筑,在此方面无法与仅于数年前完成的“十四圣徒教堂”(Church of Fourteen Saints)相比拟。但如果称谓该教堂为当代建筑所达成的水准,那么它亦算是该项建筑传统的结束。该教堂没有可传之于后世的特点。这座构造简单的桥梁,虽然因其完全缺少艺术作品应具趣味且甚至在建筑上也有其问题,但他开创了一条重大发展的途径。
  桑得兰桥
桑得兰(Sunderland)桥(1793 至1796 年间所建造)为当代建筑胆的实验之一(图88)。早于1786 年,著名的美国政论家佩恩(Thomas Paine)将他自己所构想的新款的桥梁系统模型呈给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富兰克林认为当时美国工业尚未开始发展,完成这种桥梁系统的构建工作具有困难,乃建议令佩恩将此模型带往英国并写了推荐信。但在英国亦如在其他国家,佩恩的计划未能如愿以偿。他在伦敦帕丁顿(Paddington)建造实验桥梁而债台高筑,其名声大降无疑他的政治主张对此遭遇不无影响。后由波登(Rowland Burdon)负责管理的一家公司不法地占有了佩恩的专利。波登便利用佩恩的规划建造桑德兰桥,而将此项工程的一切功劳归于他自己。
桑德兰桥有一跨距为72 米(236 英尺)的单拱架[ 塞汶桥仅有31 米(100 英尺)]。由六根拱肋而形成的拱架系由作为拱石(voussior)的铸铁嵌板所构成;每一拱肋由105 块铸铁嵌板所制成,于是石拱的建筑方法亦可适用于铁的构筑工程。建造这种跨距的连续桁梁,并非那时代的能力所能实现。
史蒂文森(Robert Stephenson)在1856 年对这座桥所发表的评论极为中肯而值得一提。史氏为1849 年大不列颠管形桥(Britannia Tubular Bridge)的营造者,该座桥梁为当代有名而且为实验室研究3 年的成果。史氏对佩恩的设计的评论是:“约于1790 年,佩恩倡议以拱石的方式构筑铸铁拱架,同时尽一切的努力在白丁顿……建造一座27 米(88 英尺)跨距的实验性拱架以证明其见解……他在工程方面的大胆尝试,使其对政治生涯的热心获得公平的评判其结果已证明是成功的……我们对各部分均彼此匀称,同时又使用少量的材料,与其说是惊奇毋宁说是感叹,这可能仍然是举世无匹的建筑。”
【内容简介】
  《空间时间建筑》初由吉迪恩的讲稿和课堂讨论稿汇集而成,并由人译成英文,于1940年于麻省剑桥脱稿,并于1941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刊印版。由于“内容丰富、妙笔生花,成了无可相匹的英文现代建筑史和现代建筑思潮的里程碑”。此后它历经多次修订、扩充、重印,并多次再版,译有多国文字。在此次*的第五版增订版本中,有一些大量的增补,全书共628页,插图五百多幅(含大量精美图照与大师手稿)。
【目录】
序论20 世纪60 年代的建筑:希望与恐惧
混乱与厌倦
新传统发展的迹象
城市发展
普遍的建筑
普遍的建筑与区域发展
构造与其空间含义
对于过去的各种不同看法
现代建筑情况
空间里的量体
建筑与雕刻
拱顶问题
墙壁恢复活力
有机的与几何的
三种空间概念
Ⅰ. 历史是生活的一部分
导言
历史学家与当代的关系
对连续性的要求
现代历史
方法的一致
过渡的与构成的事实
建筑是一有机体
程序
II. 我们的建筑遗产
新空间概念:透视法
透视法与城市规划
城市成长的先决条件
星形城市
透视法与城市构成要素
墙壁、广场与街道
布拉曼特与露天阶梯
米开朗基罗与外部空间
议会堂区之真正重要意义何在?
达 芬奇与区域规划的萌芽
西克斯托斯五世(15851590 年)及巴洛克罗马之规划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期的罗马
西克斯托斯五世及其教皇职位
总体规划
社会的观点
巴洛克后期
波形墙壁及弹性平面
波罗米尼,15991667 年
贾里尼,16241683 年
德国南部:十四圣徒教堂
户外空间的组织
住宅群与自然
单一广场
相互关联的一连串广场
Ⅲ. 新可能性的发展
工业化为一基本事项

英国早期的铁构筑
桑得兰桥
欧洲大陆早期的铁构筑
从铁柱至钢构架
铸铁柱
进入钢铁构架时代
博加德斯
圣路易河畔
早期的骨架建筑物
升降梯
建筑与技艺间的分立
当时之讨论
技术学院: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对新建筑的需求
建筑与工程之间的关系
拉布鲁斯特:建筑师兼营建师,18011875 年
新建筑问题新解决办法
市场大厅
百货商店
大博览会
伦敦大博览会,1851 年
巴黎万国博览会,1855 年
巴黎博览会,1867 年
巴黎博览会,1878 年
巴黎博览会,1889 年
芝加哥博览会,1893 年
埃菲尔及其铁塔
Ⅳ. 建筑中的道德要求
19 世纪90 年代:现代建筑的先驱
布鲁塞尔是现代艺术中心,18801890 年
霍塔的贡献
贝拉罕的证券交易所及其道德要求
瓦格纳与维也纳学派
钢筋混凝土与其对建筑的影响
佩雷
加尼耶
Ⅴ. 美国的发展
欧洲人对于美国产品的看法
美国的工业结构
轻木构架与工业化
轻木构架与西部建设
轻木构架的发明
史诺
轻木构架与温莎椅
美国建筑中的平坦面
弹性的不定形平面
芝加哥学派
公寓
迈向纯粹的形式
利特大楼,1889 年
信赖大楼,1894 年
沙利文的C.P.S. 百货公司大楼,18991906 年
芝加哥博览会的影响,1893 年
赖特
赖特与美国的发展
十字形与拉长的平面
平坦面与结构
迈向有机的驱动
办公大楼
赖特的影响
赖特的晚期作品
Ⅵ. 艺术、建筑、构造中的空间时间
新的空间概念:空间时间
我们需要艺术家吗?
空间的探究:立体派
艺术方法
运动的探究:未来派
现代绘画
构造与美学:板与面
马亚的桥梁
结语
格罗皮乌斯与德国的发展
19 世纪时的德国
格罗皮乌斯
战后德国与包豪斯
德绍的包豪斯校舍,1926 年
建筑上的目标
格罗皮乌斯在美国
1930 年后移民的重大意义
格罗皮乌斯与美国
建筑活动
作为教育家的格罗皮乌斯
后期发展
雅典美国大使馆,19561961 年
勒 柯布西耶与其建筑表现的手段
萨伏伊别墅,19281930 年
国际联盟大厦设计竞图,1927 年:现代建筑崭露头角
大建筑物与建筑上的目标
社会的想象力
马赛公寓,19471952 年
昌迪加尔
晚期作品
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1963 年
勒 柯布西耶和他的业主
拉图雷特修道院,1960 年
勒 柯布西耶的遗产
密斯与形态的完整性
密斯的建筑要素
乡村住宅,1923 年
斯图加特的威森霍夫小区,1927 年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1939 年
高层公寓
办公楼
有关形态的整合
阿尔托:非理性与标准化
生活与建筑间的结合
变异的与根源的相互依赖
芬兰建筑,1930 年以前
阿尔托初的建筑物
帕米欧疗养院,19291933 年
波状墙壁
逊尼拉之工厂与景观,19371939 年
玛丽亚别墅,19381939 年
有机的城市规划
市民中心与文化中心
标准单位之家具
建筑师阿尔托
人性的一面
伍重与第三代建筑师
与过去之关系
约恩 伍重
构成要素的水平面
表现的权利:悉尼歌剧院的拱顶
与场地环境协调:苏黎世剧院,1964 年
对匿名业主的同情
构想力和执行力
近代建筑国际会议与现代建筑之形成
Ⅶ.19 世纪的城市规划
19 世纪初期
拿破仑一世的里沃利路
绿地主宰的伦敦广场
布鲁斯柏里花园广场
大规模住宅发展:摄政公园
街道占重要地位:巴黎改建计划,18531868 年
19 世纪前期的巴黎
奥斯曼的“三个网络规划”
广场、大道、花园和树木
城市属于技术问题
奥斯曼运用现代财务方法
街道的基本单元
街道之尺度
奥斯曼的先见:其影响
Ⅷ. 城市规划是人性问题
19 世纪后期
霍华德与花园城市
盖迪斯和马塔
加尼耶的工业城市,19011904 年
阿姆斯特丹与城市规划的复活
贝拉罕的阿姆斯特丹南区计划
阿姆斯特丹的总体扩展规划,1934 年
居住地与私生活间的相互关系
Ⅸ. 城市规划中的空间时间
对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态度
破坏还是改造?
城市规划的新尺度
20 世纪30 年代的美国林荫大道
开放空间中的高层建筑
步行者之自由
市民活动中心:洛克菲勒中心,19311939 年
改变中的城市概念
城市与国家
城市:不再是封闭的有机体
持续与变化
个人和团体之领域
变化之征候和永恒的征候
Ⅹ. 结论
建筑中有机性之界限
政治与建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