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作者简介】
  山湖居士
  本名赵一凡,字鸿蒙,青年励志作家,喜好佛学,酷爱禅意生活,曾著有《我们身边的禅——感悟生活中的禅意和智慧》等佛学类畅销书,深受读者好评。


【免费在线读】
  百忍成金,生命更具张力
  在物欲横生的浮华世界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像一辆失去刹车的车,它奔驰在冰冷的街道,却不知前方是否会突然发生什么。当猛兽寻找猎物的时候,当飞禽遭遇暴风雨的时候,它们需要的是忍耐。因为冲动会让猛兽失去捕捉猎物的机会,让飞禽葬身暴风雨。
  在很多人眼里,忍耐中包含着较多的软弱成分,其实它或许是绵里藏针,含而不露。忍耐是一种曲折隐晦的生存之道,是一种明哲保身的自我克制,它不是消极,不是颓废,而是在沉淀中等待厚积薄发的飞跃。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百忍成金,只有懂得忍耐,生命才会更具张力。
  很久之前,寺庙里的小和尚在一座不知名的山上,发现了两块颇具灵性的大石头。方丈决定用它们来雕刻释迦牟尼像,于是便请来了雕刻家进行挑选和雕刻。经过对比,雕刻师发现块石头的材质相对较好,于是便决定先雕这块石头。然而,在雕刻过程中,这块石头一直感觉很痛,就对雕刻师说:“太痛了,我想我已经撑不下去了,你别雕了!”雕刻师回答它:“你撑过两个星期就好了,那时候你就会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你只要再忍耐一下,再坚持一下就可以获得万人瞩目的辉煌。”听完雕刻师的话,这块石头没有再挣扎,继续忍着疼痛。可是,两天之后,这块石头再也忍不住了,它大发雷霆:“住手!我不干了!”面对它的极不配合,雕刻师只好无奈地摇摇头,然后把它先放在一旁。
  雕刻师把目光转向了第二块石头。在进行雕刻之前,雕刻师问第二块石头:“我现在要雕刻你,雕刻的过程十分痛苦,但是一旦雕刻成功你将会被万人膜拜,你能不能忍受疼痛?”第二块石头说:“可以,请雕刻师竭尽所能!”听完石头的回答,雕刻师便放心大胆地工作起来。
  果然,在整个雕刻过程中,第二块石头没有发出一声抱怨。两个星期后,它被雕刻成了一座完美的释迦牟尼佛像。当佛像开光以后,寺院中来膜拜的人络绎不绝,踏得寺院里尘土飞扬。方丈大师看到这种情况,就决定将块因没有完工而被废弃的石头打碎铺在地上。于是,那块因为无法忍耐痛苦而拒绝被雕刻的石头,就这样变成万人践踏的铺地石。
  【感悟】
  人,行走于世,喜与怒称,福与祸衡,利与害权,生与死较。小之一身,大之国家天下,这些都需要一个“忍”字。生存需要忍耐,解惑需要忍耐,成功需要忍耐,人的意志如果不经历千锤百炼,又何谈坚硬如钢?
  歌曲《海阔天空》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日落是沉潜,日出是成熟,只要是光,一定会灿烂的。”忍耐,它是一种韬光养晦,是一种蓄势待发。时机成熟,你将在沉潜中突破自我,展露锋芒,脱颖而出。痛苦和困境都不能将你打败,你要做的就是当忍则忍,为自己的一飞冲天等待机遇。只有量的足够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要在积累“量”的道路上学会忍耐,脚踏实地才能拥有冲破云霄的时刻。
  愚者在困境中唯唯诺诺,智者在危难时隐忍等待。然而,忍耐不是懦弱,不是逃避,而是在黑暗中怀抱希望。历经岁月的洗礼,人们的双颊会逐渐攀爬上无尽的沧桑,那里隐藏着忍耐的踪迹,刻印着成熟的美丽,这是一种蜕变,更是一种生命的张力!
  【忍耐的智慧】
  忍耐,是一张无形的网,它过滤了人们灵魂中的杂质。在追求更大成功的时候,人们往往不得不忍辱负重,必要时作出某些牺牲。不懂忍耐,以卵击石,结局注定是毁灭。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是,忍耐须有度。过度忍耐,就是懦弱无能,一个习惯逆来顺受的身躯不会挺直,一个唯命是从的心灵也不会迸发生活的激情。这个世界需要理性的忍耐,只有懂得有原则地忍耐,才能使生命之花尽情绽放。
  守柔不争,得天庇护
  人生在世,所争之物无非两样:气与利。争气固然值得,但也不可太盛;而争利则往往被世人认为是不值得的。
  做人要做一个“谦谦君子”,看淡功名利禄,要懂得忍让,只有这样,才会心胸开阔,为人超脱,后得到的也将会超乎人们的想象,所谓“争则不足,让则有余”也是如此。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世上之物,过于“刚强”的终将被化为“绕指柔”,只有那流淌不息的水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的样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才没有能与之争竞的。
  李泌可以说是唐朝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历经四朝,侍奉过唐玄宗李隆基,当过唐肃宗李亨的老师,任过唐代宗李豫的行军司马,后来又成为唐德宗李适的宰相。历来的帝王宫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多、人事复杂的场所,然而李泌能够历经四朝不倒,就要得益于其深懂不争的道理。
  李泌的一生可谓壮阔恢弘,志得意满,但是他不为名利所累,在治理政务中,将“不争”贯穿始终。
  李泌一生四次离京,四次归隐,每一次他都能安然处之,不争不辩。
  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受到玄宗的重视,然而却遭到杨国忠的嫉恨,于是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结果李泌毫无怨言,趁此机会,干脆脱离官府,潜遁名山。
  肃宗时,李泌因与皇帝关系过于亲密,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评判大局既定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中心,进衡山修道。
  代宗大历年间,因受当时的权相元载排斥,李泌再次被赶出朝廷。李泌依然泰然处之,没有任何的“争权”之念。元载被诛后,李泌再次得到代宗重用,却又再次受到排斥,离开朝廷,后又被德宗召回重用。
  四次被排挤出朝廷,又四次回到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李泌之所以能如此,正是因为他懂得“守柔不争”。
  每次被排挤出朝廷后,也许李泌会心存抱怨,但却没有人听过他的抱怨。他没有为自己辩争过,只是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归隐生活。正是这种“守柔不争”的心态,李泌才没有招致进一步的迫害,才能屡次东山再起。
  【感悟】
  老子说:“水善能柔弱,象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即使河道里遍布石头,水也能从容流过,虽形状改变,但终能达目标。在为人处事中,我们如能仿效水的不争,必将“终不遇大害”。
  李泌能够四落四起,主要得益于他的“不争”的处世哲学。懂得“不争”的人是聪明的,能够做到“不争”的人是睿智的。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如果不争,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
  李泌一直受佛家、道家、儒家的赞颂,而他以谦退、守柔不争的态度处世,正是道家和儒家所共同提倡的。《道德经》述及“不争”思想的地方很多,而李泌也深受这些思想影响。有人可能会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的这种“不争”是一种消极逃避的思想。如果仅这样想,只能说明这些人还没有领悟“不争”的精髓。百事退让,并非不争,相反,这是另一种“善胜”的“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之“争”。
  世间万象,无论多聪明的人也都是无法完全看清的。一味逞强,只会为自己树立更多敌人!

【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从“一念断,百忍成金:举大事者不忍则溃”“拈花笑,忍一时苦:汝等众生皆可成佛”“无所求,布施善因:上善若水任方圆”“勿贪婪,欲望如茧:凤凰涅槃需净心”“嗔妒灭,安贫乐道:当放下时且放下”“多忍耐,拒绝抱怨: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懂包容,心宽即喜:水至清则无鱼”等方面来论述佛家的观点,阐述忍耐的智慧。
  本书没有干巴巴地说教,而是配以生动又有哲理的故事,使人在轻松的阅读中受到醍醐灌顶般的启发。书内的故事文辞优美,短小精悍,且大多富有禅意,能让人受到深刻启发,增强自己本有的悟性,打通自己阻滞的灵心。


【目录】
章 一念断,百忍成金:举大事者不忍则溃
佛家思想之所以频频提倡“忍”,是因为忍耐是世上好的修行。为人处世,只有明白了“忍”的真谛,领悟了“忍”的精髓,才能百忍成金,达到旷达从容的人生境界。
百忍成金,生命更具张力
守柔不争,得天庇护
常胜之道曰柔,忍是一种境界
看透浮华,安身而退
矮檐低头,高堂昂首
忍受小败,成功长久
急功近利,得不偿失

第二章 拈花笑,忍一时苦:汝等众生皆可成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外在的一切只是泡影,不要因为外在因素而太过于执著。忍得外界所带来的一时之苦,才会看见他人所看不到的世界。俗话说:“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人,生来皆苦,唯有忍耐当前的种种困难,方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忍耐嘲讽,举世瞩目
走出自卑,超越自己
稍安勿躁,以静制动
好马也吃回头草
不懂忍让就会被假象蒙蔽
失去太阳时,忍耐是为等候星群
低头是为了登堂入室
磨砺身心,格物致知

第三章 无所求,布施善因:上善若水任方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世界上柔的东西便是水,但是水却能滴穿石头这样坚硬的东西。做人应该像水一样,去包容接纳他人,以善助人,以礼待人,不求任何回报,这才是大善。只有大善之人,才懂得水的智慧。
欲得善果,先种善因
不求,反而会得
先度自己,再度他人
帮别人其实就是帮自己
幸福来自于礼爱他人
善行,会令人心生敬意
施予不存回报心,才能快乐

第四章 勿贪婪,欲望如茧:凤凰涅槃需净心
人生几多苦痛,全由欲望带来。欲望使人沉迷其中,失去本心。古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欲望只会招来无穷的灾难,只有抛开欲望,不要贪婪无度,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浴火的凤凰一般涅槃重生。
勿沉溺于物欲,失去本心
无欲则刚,人生可通达
享受寂寞,修炼德行
不求虚名,不增负累
口袋是穷,志气不穷
得失随缘,心如止水
福祸相生,不求不怨

第五章 嗔妒灭,安贫乐道:当放下时且放下
人生来便有七情六欲,会被情绪左右。而无论是生气也好,怨恨也好,妒忌也好,都是让人徒增烦恼的情绪。人应该有安贫乐道的心态,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不要过于执著,该放下的就放下。放下不仅是一种超然,更是一种气魄,是一种让生活重新开始的动力。
放低姿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背着是累赘,放下是超然
放下过去,才能重新开始
切莫太执著,该放必须放

第六章 勿执念,动心忍性:云在青天水在瓶
痛苦的根源便是过深的错误执念,执著太多会让人深陷痛苦之中难以自拔。历经困苦的磨砺,身心都得到修行。《新唐书陆象先传》中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放下无谓的执念,珍惜当下才是真理,不要为自己白白寻了烦恼,迷失了自我。
错误的执著,痛苦的根源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追寻虚无缥缈,莫如知福惜福
放弃比较,回归自我
诽谤当前,沉默是金

第七章 随缘去,心平气和:行直何需参禅
人生的结局如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何种心态去面对人生。我们无法掌控人生终的结果,但起码能让人生的过程变得有意义。不去强求,凡事随缘,便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发现人生过程当中的美好。
真理只藏于平淡之中
没有永恒的快乐和痛苦
智者以不变应万变
烦恼都是自己寻来的
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的意义
天助自助者

第八章 多忍耐,拒绝抱怨: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许多人在面对逆境痛苦的时候,诸多抱怨,甚至心生怨恨。佛家讲究因果,你现在所遭遇的逆境和痛苦,都是因为前世所造的孽。所以你应该感谢给予你逆境的众生,他们在帮助你消除业障,而你只需要从抱怨之中走出来,静心忍耐一切的不如意,就能摒除恶念,提高自身的心力。
不要指望别人,能解救你的只有自己
谁说你一无所有?你看这满屋的月色
从磨难中感悟人生
与其抱怨连天,不如多一分投入
改变不了大环境,可以先改变自己
退一步海阔天空
做一株谦卑的稻穗
第九章 懂包容,心宽即喜:水至清则无鱼
海之所以能成为海,是因为它有容纳百川的气度。包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包容他人的缺点,包容他人的过错,包容他人的不足,才能让自己有宽阔的胸襟去笑对生活。
包容他人,对己对人的无上福音
化解仇恨,将心中的鲜花赠予仇人
至察无徒,人不必事事认真
多些包容,怨恨也会烟消云散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第十章 常释怀,从容以对: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心灵的自在,为此不惜牺牲很多。人的心灵是很容易获得自由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束缚住它。可是,现在有很多的人在感叹枷锁沉重,其实,不是现实束缚心灵,而是自己把自己圈在了里面。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人生不是没有阳光,而是缺乏感受阳光的心
常释怀,才能真的快乐
不必为无谓的争执伤了自己
豁达乐观,快乐常在
别让自己的心背上沉重的包袱
学会接纳,也就学会了快乐
角度变了,心情就变了



【编辑推荐】
  心灵的修炼是每个人都需要进行的,无论身处庙堂还是江湖,生活在繁忙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需要让内心充满宁静,让精神富有营养,才能更容易地感受幸福。心灵修炼、情操培养的图书是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一类图书,也是值得大力推广提倡的一类图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