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把你从对现行语文的无感和疲惫中解放出来,重新领略汉语文之大美!

《收获》杂志副编审、著名语文教育改革者叶开——

亲自解读名篇,启发孩子打通语文经脉,真正学会如何读、如何写。

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面临中考、高考时,才可以泰然处之!

献给所有中学生:

重建你的知识格局 重整你的文学趣味

重塑你的独立人格 重画你的未来图景

王安忆 莫言 王小波 余华 苏童 阿来 汪曾祺 阿城 马原…… 联袂奉献!


【内容简介】

《这才是中国*好的语文书》是一套系列丛书,本书是第二册。

本册分为“学校”“时代”“人物”“历史”“少年”“科幻”六个部分,选入王安忆、苏童、余华、阿来等众多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通过阅读这些杰出作品,让小读者享有语文课本不曾带来的阅读乐趣。

此外,作者在每篇文章中有选择地写出精练的点评,文后还特别设有“思考”和“延伸阅读”等板块供小读者深入解读。小读者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如何在写作中留有适当的想象空间,学会处理“戏剧化”场景,尝试运用精妙的比喻,掌握平实的叙事基调,学会在思辨中进行思考……

并不是每一篇作品都能带来快乐感受,有些优秀作品需要反复体味才能恍然大悟。一个逐渐成长的心灵,需要以各种不同形态、不同题材、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来滋润,这样才能不断成熟。


【作者简介】

叶开

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著有长篇小说《口干舌燥》《我的八叔传》,被评论界称为“上海的王朔,中国的拉伯雷”。

因出版作品《对抗语文》,将公众对语文教育长期积累的负面印象激发出来,引发大众热议。如今,他编写本书旨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抗现行语文教育,其写作姿态已然成为一个新的现象。


【目录】

自序 文学就在我们身边

*编 学校

在学校这个貌似平静的世界里,作家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从而把对社会、现实、理想的种种思考融入小说中,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注意。

意犹未尽才是基本技法

风雨总在彩虹后 须一瓜

——五年级七班黄博浩同学文档选

留有适当的想象空间

第二编 时代

作家对时代的关心更多地投注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在这种特殊时代的反思中,也更多地强调个人的价值。

隐居的时代 王安忆

围绕着作品的基调而叙事

天鹅绒 叶弥

“戏剧化”场景的处理

第三编 人物

一个特别的人物形象常常成为一部小说的主要象征,会在读者的记忆中留下完整的想象空间和可增可减的、有宽广塑造空间的记忆。

棋王 阿城

留有较大的悬念空间

异秉 汪曾祺

小说也有散文化倾向

阿古顿巴 阿来

精妙的比喻让语言产生新的魅力

第四编 历史

在小说家眼中,历史不是历史而是故事,而且这故事还要跟你的人生经验发生化学反应。

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 王小波

小说里也有现实

游神 马原

让文字叙述节奏保持一致

凉州词 格非

在思辨中进行思考

第五编 少年

少年处在人类成长期的开端,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活力、张力和好奇心,对任何既成的社会制度都会产生强烈的对抗和破坏力。

乘滑轮车远去 苏童

时间可以成为写作的绳索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重复而强调的叙事特点

朝着雪山去 甫跃辉

赋予人物不同凡响的意义

第六编 科幻

发展过于迅猛的科学技术似乎已经超过了科幻作家的想象力,给科幻小说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是动力。

太平洋人 郑文光

科幻小说的叙事魅力

诗云 刘慈欣

唐诗可以这样读

后记 我为何编写自己的语文书


【免费在线读】

自序 文学就在我们身边

优秀文学作品的选编选读,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孔子纂《诗》、萧统编《文选》,都是文化与文学保存与传播的重要方式。后来的《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千家诗》等经典选本,以其精选的篇章、优美的修辞,哺育了一代代的学子。初学者对于文字、语言、修辞、篇章的学习和理解,应从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开始。

虽然经历了各种艰难,中国当代文学仍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其中代表作家莫言以其卓越的创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使华语文学在世界文化圈里大放光芒。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复兴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是世界文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作家,其作品也不断地被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国。

这些作家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作为中小学生,应该了解他们的创作,阅读他们的作品,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尊心。

中小学生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隔着大山,他们对本国当代文学几乎一无所知,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毫不了解。二○一二年十月,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很多文化记者在采访我时都承认没读过他的作品。

当代中国大陆的优秀小说家汪曾祺、张贤亮、王蒙、阿城、王安忆、莫言、余华、苏童、格非、阿来等,诗人北岛、顾城、多多、杨炼、张枣、欧阳江河等,以及台湾作家白先勇、陈映真、朱天文、张大春等人的作品,却多半不见于中国语文教材。

我认为,中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中,中国当代优秀作家应占一个重要位置。这个时期的语言更为成熟、更加贴近生活,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文学世界,更容易跟读者产生共鸣。

优秀文学作品有一种抚慰人们心灵的绵长力量,能有效减缓人们的焦虑。阅读相当数量的中国当代文学优秀作品,让我们也可以透过这些作品来认识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更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减少盲目自卑的意识。

一位朋友说过:莫言获奖,破除了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遥不可及的神话。读者们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一直在读的那些作品,原来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创作的。他们不在远处,不在云端,就在我们身边。

*编 学 校

小说人物中的教师和学生形象,在当代文学作品里数量众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新时期文学”开山之作——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和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都以学校为背景,反思了*化的社会政治运动对人的伤害、对人性的摧残,并在那些受害者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在学校这个貌似平静的世界里,作家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从而把对社会、现实、理想的种种思考,融入小说里,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注意。

对于学校的观察,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

本编选入的两篇作品中,莫言的《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采取了特殊的回忆视角,重新思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乡村学校里的人与事。对于被下放的“右派”知识分子,莫言一改此前“反思文学”的那种苦情,而是带着乡村少年没心没肺的快乐,把一个被莫名其妙凑数划成“右派”的学校教工朱总人老师,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须一瓜的《风雨总在彩虹后》戏拟一名小学生黄博浩的语气,用不同的文体如作文、检讨书、信件、博文等结构拼接方式,表现特殊家庭背景的小学生黄博浩所看到的学校和外围世界,在不动声色中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的独特批判态度。

学校不是空中楼阁,不可能离开整体的大环境,因此,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都会折射到学校里,在莫言小说描写的那个特殊年代,本来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也被卷入社会运动的大潮中。

阅读小说,不必挖空心思去总结中心思想,而要先有滋有味地读完,看有什么地方吸引你,让你感到形象生动,记忆犹新。看看作家对一些场景、细节的表达和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看看小说里写到的人物和事件,能不能打动你。然后才会进一步思考作家要表达的核心想法是什么。

有时,作家写出一部作品,并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明确的、强烈的思想,可能仅仅是描述一种人生状态、一种人的命运。

法国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读者时常问:‘您究竟在想什么?您要说什么?什么是您的世界观?’这些问题对小说家来说是很尴尬的,确切地说,小说家的才智在于确定性的缺乏(l'absence de certitude),他们萦绕于脑际的念头,就是把一切肯定变换成疑问。小说家应该描绘世界的本来面目,即谜和悖论。”

本编的两篇小说,写了不同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世界,以特殊的角度来观察学校、反映社会,对比着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