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该图书有着鲜明特点:他告诉人们我们需要医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医学。但医学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医学技术被滥用,或过度依赖,也会给人类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人们在使用医学技术的时候,要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使用,使医学造福于人类。
【内容简介】
  《济世医学》一书共20章,每章6~8小节不等,总共近120小节,从力求了解人体本身奥秘的角度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医学方面的知识,对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家和科学家在医学方面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的历程都有极其详实、生动的描述。
  本书阅读对象是广大的初、高中学生,相信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医学方面的种种知识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医学科学家和医药、医学方面的种种传奇和发明发现也有一个更加透彻的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探究医学方面的种种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许华芳,瑞金医院《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曾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医学图书编辑室副主任,副编审。发表人物访记、书评、科普文章数篇。校译《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图谱》。参编的《非典防治手册(中小学生读本)》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科技类,2003年),参与翻译的《激情澎湃——科学家的内心世界》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2007年)。
【媒体评论】

【目录】
脑海探秘
爱因斯坦的大脑
左右有别
男人脑、女人脑
人的第二“大脑”
智慧的仓库
记忆之王
揭开眼、鼻、耳之谜的人
正常眼与异常眼
视色素揭秘
视神经细胞的发端
平衡觉理论之父
声音传递通路
开启嗅觉记忆之门
人能“万寿无疆”吗
不可抗拒的衰老
“寿斑”和“老年环”
解密衰老
生命时钟
人类的智能
智力与智商
成功者一定是高智商吗?
智商与情商
人类智能的起源
智能的“桥梁”
缄默的智慧
寻找生命的密码
我从哪里来
解码生命
遗传病早知道
把基因放大
生物导弹
肿瘤自杀
从X射线到CT
给手骨拍照
X线影像技术的发展
X-CT技术的突破
心脏动态检查
血流量也可测
E-CT和U-CT技术
是药三分毒
“孕妇的理想选择”不理想
纯天然中药并非安全
药物十全十美吗?
用药要小心
新药是怎样被发现的
新药开发七重关
药物治病的原理
“万应灵药”永远灵吗
鼻涕中发现溶菌酶
培养皿中的“不速之客”
从金块到金矿
一个偶然的发现
淤泥里的金色真菌
抗生素的无奈
一两拨千金
维生素名称的由来
鱼肝油,大功效
米糠治脚气病
皮肤维生素
橘子汁拯救水手
让小鸡不再出血
发现维生素的高潮
内分泌系统之源泉
初识性激素
没有奖金的诺贝尔奖
20世纪*重要的发现之一
人体内的化学信使
糖尿病人的救星
新的突破
不拿枪的“游击队”
战火中发现抗癌药
拨乱反正
歪打正着的长春花
铂金也能抗癌
外科医生发现的抗癌激素
反对声中的新途径
发现心血管药物
“炸”通血管
诺贝尔奖对“NO”说“Yes”
神秘草药茶
一连串巧合和利尿剂
蛇毒能治病
“心得安”让心安
从心电图到换心术
突破从“心”开始
心跳会产生电流
勇敢者的胜利
用导管扩张血管
心律失常病人的“救世主”
轰动世界的换心术
21世纪的瘟疫
致命的肺炎
谈“鸡”色变
20世纪的“超级杀手”
人类疯牛病
人体盾牌生而有之
人体的“卫士”
抗原与免疫反应
近代免疫学的大师
预防疾病的有力武器
*早的疫苗
研制疫苗的高潮
移植培养231代疫苗
拯救儿童的麻疹疫苗
战胜脊髓灰质炎
对基因进行“外科手术”
防患于未然
现代外科手术200年
几千年前的外科手术
“门外汉”奠定外科学基础
“笑气”治牙痛
从灭菌到无菌
是偶然,还是必然?
机器入也能做手术
鼠背上的人耳朵
探索者的足迹
接纳“异己分子”
器官移植的特种“武器”
心脏离体也能存活
从《聊斋志异》中的换头术说起
老鼠背上长耳朵
人的肝脏能来自狒狒吗?
奇妙的人工晶体
人工心脏和心脏瓣膜
人工肾脏
中国医学的世界之*
世界上*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早的心肺复苏
神药“麻沸散”
干葱管有妙用
创6项“世界*早”的医学家
断手再植的奠基人
让沙眼不再可怕
从宋慈的“洗冤集录”说起
法医学鼻祖——宋慈
拿破仑死亡之谜
“吃人巨魔”还形记
末代沙皇家族的尸骨谜团
基因破案立奇功
让20年逃犯显形
【前言】

世界亟待发现,发现改变世界。

人类虽是万物之灵,但对客观世界的了解,直至今天仍然有限,尚未发现的新规律和新事物还太多太多。而一旦发现了一条新规律、一个新事物,并合理地利用它们,世界的面貌就会有所改变,人类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

发现和发明的重要性,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发现,是科学的华彩乐章,是科学的美妙景致,是科学中*振奋人心的一座座丰碑。科学工作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当初选择这一职业,多因受到科学发现的巨大魅力的感召,和追求科学发现的巨大喜悦的诱导;不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士,对科学的*直观印象,也是科学发现和发明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亲爱的青少年读者们,科学的未来在你们身上,你们将来都有可能获得或大或小的发现,做出或大或小的发明!在此之前,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必要的科学知识外,再读一点有关前人如何获得发现、利用发现的故事,想必大有裨益,更充满乐趣。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发现世界丛书”,为大家准备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学科中的大量发现故事。其中,有妙用无穷的《诡谲数学》,围绕着一些中小学的基本数学概念,谈文化,谈历史,谈生活,谈应用,谈思想,说明数学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是逻辑、概率、统计、博弈等数学分支中的发现,不仅实际应用广泛,而且对人们看问题的思路也会带来深刻的启迪;有“点石成金”的《惊奇化学》,涵盖早期化学发展历程、化学经典理论、化学新发现、人类健康与环境问题中的化学等四大主题,用全面真实的化学图景,激发读者对有趣又有用的化学的探究热情;有梦想成真的《发明奇观》,从众多的现代技术门类中,选取了十多个侧面,把这些技术诞生的情景真实再现给读者,说明技术绝非冷冰冰的,而是深度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对人类更亲切,对环境更友善,通过展示技术的魅力,激发人们对技术科学的兴趣……所有这些,都能让读者领略到不同学科的发现之美。

当然,学科其实只是我们对知识的一种分类方式,它们的本质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客观世界。因此,不同学科中的发现故事,都蕴含了类似的道理:面对大千世界,如何寻找发现的突破口;站在十字路口,如何确定发现的大方向;遇到重重障碍,如何走好发现的荆棘路;关乎芸芸众生,如何开掘发现的正能量。

我一向认为,科普固然要把科学道理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要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时下,科普书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它们都试图努力给读者的人生带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本丛书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个范本:时尚的表述方式、有趣的科学故事、清晰的逻辑线条;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到如何促进人类文明、社会生活……都有准确的描述。

衷心希望广大青少年读者,以及中学教师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以利科普作品水平的提高。

褚君浩

2013年7月


【免费在线读】

5.寻找生命的密码——基因与医学

有人说,19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20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自20世纪40年代后,生命科学进入蓬勃发展期,人们对生命奥秘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我从哪里来——认识基因的历程

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1822-1884)发现了遗传规律,首先提出“遗传因子”的概念,并阐明其遗传规律。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1857-1927)创造了“基因”一词,来代替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

基因是生物性状的决定者,生物遗传变异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915~1928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1866-1945)花了14年的时间用果蝇实验证实了“遗传因子”确实存在,并且创立了遗传染色体理论,进一步揭示了染色体载体上基因是呈线性顺序排列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生物遗传特性发生变化。摩尔根在1928年出版了《基因论》,对遗传学基本概念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描述,在胚胎学和进化论之间架设了遗传学桥梁,并将生物学研究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摩尔根开创的现代实验遗传学,为人类了解自己起源、构造、发展和优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摩尔根的成就,完全可以与达尔文、孟德尔相媲美。由于他在染色体遗传理论上的贡献,193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过,摩尔根并没有参加领奖典礼,借口工作忙,无法抽身。实际上是他不喜欢这样刻板正经的场合。

1945年,加拿大生物学家艾弗里(1877-1955)和别人合作,首先用实验证明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而不是蛋白质或RNA(核糖核酸),确定了“DNA分子”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952年,美国微生物学家赫尔希(1908-1997)与他的学生用噬菌体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艾弗里的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1952年,美国华裔科学家徐道觉发现人体的染色体总数为23对,46条,除1对性染色体外,其余22对为常染色体。

1953年,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1916-2004)和美国生物化学家沃森(1928- )提出,包含于染色体之中的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而且具有遗传信息传递的指令作用,从此开始了基因医学的时代,成为20世纪*伟大的科学发现。

......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