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木乃伊归来》之神秘咒语再现,300多幅彩图全面解密古埃及的神奇法术
  几十年来古埃及死者之书课题上非常全面的图书
  很多大英博物馆的死者之书珍藏以彩图的形式出现在印刷品之中

  借学者之笔,详细的拍摄和讲解那些文物与咒语和古代图画的关系

《死者之书》是魔法书,记载着可以在死后的旅途中加持、保护、引导死者的咒语。那些通晓咒语,或者将之记在纸莎草上、刻在棺木上的人们,相信自己可以凭着它们逃脱死亡的魔爪,抵达永恒的乐园。化身为灵魂的形态,穿过黑暗的 墓穴,摆脱冰冷残酷的死亡,翱翔于阳光下—这些咒语的标题就吐露出了埃及 人的理想—“升天”。《死者之书》发源于埃及复杂的宗教信仰之中,由诸多神明的传说所编织,但其中并无陈腐的教条和主义,也并非神话故事的汇编,而是在 为死者提供他们必需的知识。它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向我们揭示着埃及人的死后世界。

《死者之书》是一部成功地利用史料,研究、解读古埃及文化中人们面对死亡这一主题所涉及的仪式、信仰;十分精彩地揭开古埃及文明中人们对死亡的观念,对自然、宇宙的意识的生成。


【内容简介】

《古埃及死者之书》汇编了法术与圣歌,埃及人希望自己能够在死后使用它,好为那通向永恒的旅途储备知识和力量。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岁月中,这些咒语出现在纸莎草书卷上、木乃伊的裹布上以及棺材和护身符上。那些*完好的手稿有着彩绘的美丽插图,描画着埃及人想象中那死后世界的风光,神祇和妖魔,以及死者将会遭遇到的挑战与必须通过的难关。其中包括了那决定性的“称量心脏仪式”——死者是进入诸神的乐园,还是堕入可怖的“吞噬者”之口,全看这*终的裁决。
  作为相关展览的补充,这是三十年来这个课题上*全面的图书,很多大英博物馆的死者之书珍藏以彩图的形式出现在印刷品之中。借住学者之笔,详细的拍摄和讲解那些文物与咒语和古代图画的关系,穿越古埃及人来世的旅途,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他们的信仰,揭示出人类面对死后世界的恐惧,以及希望。


【作者简介】

约翰 泰勒(John H. Taylor):大英博物馆馆长。专注从事古埃及陪葬品考古学的研究。


【目录】

Ⅰ跨越边界
16埃及宇宙中的生死世界
28来世的准备
54死者之书的演变
Ⅱ步入死后世界
82葬礼之日
104坟墓里的木乃伊
132来世的风景
160加持死者
184回避灾祸
204审判
238完美的来世
Ⅲ探索死者之书
264死者之书的制作
288死者之书的研究


310纸莎草列表

311参考文献
315图片使用致谢

316索引

【前言】

原著序

古埃及人生活在世界上肥沃、安全的地方之一。他们在尼罗河流域的家园占据 山川之险,资源丰富,水脉发达。这是一个矛盾的土地:那些“黑土”(也就 是被尼罗河每年泛滥,灌溉的土地)覆盖的文明区域,被那“红土”(荒无人烟的 沙漠)所包围着。同时,一个稳定的中央政府蓬勃发展,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知道 自己的位置。对于那些下层人民来说,生活也许充满艰辛。但对于精英阶层来讲, 这是一个令人恋恋不舍的乐园。

死亡,这欢乐生活的终结者,挑战着埃及人的完美观念。在一个坟墓的门 口,刻着这样的铭文:“哦,那眷恋生命,憎恶死亡的人呐”。可能不会有其他 社会像埃及文明那样在对抗死亡的事业上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了,但他们对死亡 的看法也是复杂多变的:这是生命通向永恒的一种变化,也是追求极乐生活的机 会—但他们也用自己的想象为死后的世界添加了种种细节,其中的道路并非一 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很多波折。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挑战,很多 时候人们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帮助,去确保自己有可以呼吸的空气,有可以饮用的 清水,去逐退危险的野兽,去说服众神赏赐永恒的生命。三千年来,埃及人用了 各种手段来追求长生,那些被加工的遗体和宏伟的陵寝都是这些尝试的见证。同 样,神圣的咒文也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埃及人创作了有史以来丰富的关 于死亡和永恒的文字。大量的咒语形成了人类古老的关于自身存亡的思索。这 些思想的线索,可以顺着金字塔经文,追踪到棺椁铭文,一直到这种理念的终极 形态,便是死者之书。

死者之书是魔法书,记载着可以在死后的旅途中加持、保护、引导死者的咒语。那些通晓咒语,或者将之记在纸莎草上、刻在棺木上的人们,相信自己可 以凭着它们逃脱死亡的魔爪,抵达永恒的乐园。化身为灵魂的形态,穿过黑暗的 墓穴,摆脱冰冷残酷的死亡,翱翔于阳光下—这些咒语的标题就吐露出了埃及 人的理想—“升天”。死者之书发源于埃及复杂的宗教信仰之中,由诸多神明 的传说所编织,但其中并无陈腐的教条和主义,也并非神话故事的汇编,而是在 为死者提供他们必需的知识。它包含了太多独一无二的信息,向我们揭示着埃及 人的死后世界。

死者之书通过棺材的雕刻、墓穴壁画等多种形式流传至今,但常见的载 体还是纸莎草卷轴。它们有上千卷存留于世,其中有些图案至今仍然栩栩如生。 不过,“书”这个说法可能会让你以为死者之书是有固定编排和版本的东西,但 事实上,抄写员在制作它们的时候,会从200多个咒语里任意挑选,每一个抄本 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些藏品在19世纪开始被广泛地研究和翻译,早期的学者认为这些是让死 者复活的仪式文书,或者引导人们前往乐园的地图。在数个世纪以来,死者之书 发生了很多变化,这让现代的读者难以理解它们的含义,或者说,其中的脉络、 叙事,或者我们期待理清的逻辑并非它主要的功能。它记载的是死者将会遭遇的 困境,而这些咒语都是为了在各种特殊的场合之下解决死者需要面对的问题,从 而帮助他们到达永恒的终点而设计的。在本书中,我尝试建立起一种看上去具有 叙述逻辑的章节顺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古埃及人本身的思考方式,而是 为了方便现代读者的理解进行的整理。

约翰 ·泰勒

中文版序

时代华文书局推出《来世之旅:古埃及死者之书》(以下简称《死者之书》),为中国读者了解埃及文化,增添了新的领域和视角。这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的举措,反映了出版者的眼光和文化追求。

中国人民很早就对古老的埃及文明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着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国人对世界著名埃及古老的文明,再也不仅仅停留在金字塔、尼罗河、木乃伊的层面。《死者之书》的出版表明,除了埃及考古成果知识外,追寻古老文明中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思想、习俗中所涵含的历史内容,已成为一种非常自然的需求。

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的现在视角,延伸到各个民族的礼仪/神话/宗教的层面。在人类学、社会学的学者们看来,神灵信仰和仪式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特质,也构成了社会形态的一种展示方式;无论学者们用怎样的方式去解释一种文化构成,信仰和仪式始终是他们考察的焦点。《死者之书》是一部成功地利用史料,研究、解读古埃及文化中人们面对死亡这一主题所涉及的仪式、信仰;十分精彩地揭开古埃及文明中人们对死亡的观念,对自然、宇宙的意识的生成。全书展现出古埃及人古老的丧葬仪式中折射出的信息:对死者来说,你并非死去,只是活着离开;还反映出埃及人认为:死亡是进入永恒的门户;向神供祭,取悦于神,神赐予人类生命;生死的转换,为更直接与神提供沟通的渠道。在埃及古老的文化里,自然与超自然的世界是相互依赖的,我们不仅能了解到他们如何理解肉身与灵魂,更可以深入理解他们的神明世界与人生生死转换中的作用。

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指出,神话与仪式的研究,可以成为我们渗入人类心灵、体察人类深层文化结构的途径。读者在阅读此书之后,一定会认同这位大师的远见卓识。此书也一定能为读者深入了解古埃及文化提供一个可靠的文本。

译者的译文通畅和平实,引人注目的是译者对复杂的神系、繁多的咒语,用了极为生动传神的文字表达方式。这不仅看出译者人类社会学的修养,更可以看出他驾驭中英文的能力。此书的出版,可以看做年青一代的翻译家的一个新成果。

(中央编译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中国编辑学会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


【免费在线读】

埃及人的宇宙
  公元前十七世纪公元前17世纪,当《死者之书》被写就之时,埃及文明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之久,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教体系。古埃及人的宇宙观被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历极大的地限制了——对他们来说,尘世的生活是短暂的。大多数埃及人十多岁就生了孩子,三十五35岁左右就离开人世。这过于紧凑的人生和迅速更替的世代让埃及人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的无常,让他们着重关注着醉心于生命的一连串变化:出生,成长,繁衍,衰老,死亡,然后就是重生。这种循环往复式的人生观被他们身边的自然事物所支持着:日月星辰的起落,尼罗河水的涨退以及植物的生长。这些循环似乎预示着,当人类越过生与死的界限之后,作为这宇宙的一部分,也能像它们一般永不止息。死亡在很多不同的层面上受到重视着:它是对个体的瓦解(无论是物理(质)层面上的还是象征层面上的);它是对群体的剥离;它是一个值得去挑战的敌人。埃及人做了一系列的计划去对抗以上的全部情况。在他们的设计中,死亡也可以被乐观的地看待为一种个改变生命形态的机遇,在一连串的蜕变之中向前的一步,亦或进入崭新生命阶段的大门。在埃及古老的丧葬仪式之中,就包括了向死者的允诺:“你并未死去,只是活着离开。”其他很多文本也在强调死亡很可能是进入永恒的门户。
  因为这样的原因,人生被看作看做了自然的一部分,而埃及人却是以神话来描述自然环境的。其中一些神话描述了宇宙是如何从一团无形、,无尽的混沌之海中诞生,并将之归功于亚图姆神,或者是“拉”,——太阳之神。天空和大地被首先创造了出来,并成为了神,以及人类的居所。他们相信自然世界和超自然世界是紧密结合,、互相依赖的:这种共存的关系贯穿了从生命到宇宙的始终。埃及国王,作为他子民的代表,向诸神献祭,去供养和取悦他们;相应的,诸神赐予人类生命。按照这种解释,死者也可以复活——那葬礼仪式的开场白说的很清楚了:“在此国王向奥西里斯 献祭……故其赐予“卡”‘卡’(灵魂)面包,啤酒,肉食(等等)……”因此,献祭是提供给诸神的,所以他们会供养那些死者。对于现世的人们来说,他们认识到了一条可以同时接近死者与神明的道路。边界是存在的,但也是可以跨越的。无论是在人间还是阴间,魔法和仪式都被用来处理超自然的事务。虽然国王往往都是这些国度之间沟通的媒介,但事实上,生与死的转化为打开一个更直接与神圣存在沟通的渠道提供了魔力。
  很多社会,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认为人类是由肉身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的。但古代埃及人的看法则更加复杂。对他们来说所,人有着复合的,不同的形态,这种概念被成为凯普鲁 , 或者存在的形式。在这些诸多存在形式之中,重要的就是人的肉身,以及其重要的器官——心脏。是的,是心脏而不是大脑,被认为是人体功能的中心和心智的居所。人的真名和影子也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都代表着一个人的独特本质。同时,每个人也有着自己的灵魂本质,名为“巴”和“卡”,这两者皆难以解释,因为在现代概念中并无对应的词汇,而且埃及人经过时代演变,自己对它们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卡”通常被理解为生命的能量,经由父母传给子女,世代传承。但他也被认为是每个人的私有,某种意义上的双生,或者说,其拥有者的一个复制。在人死后,“卡”仍然存在于坟墓之中,通过献祭的食物继续维持自己。“巴”则是接近现代人灵魂概念的事物。比“卡”更进一步的,“巴”代表了人类的个性。在活着的时候,“巴”与人同在,但在人死后它变得更加重要。人们相信它能够独立于尸体自由移动,并且会在白天离开坟墓。很可能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性,“巴”经常被描绘为一个人首鸟身的生物。这种形态也点明了“巴”变化形态的能力,特别是变为各种不同的飞鸟(见180-—183页)。“巴”自由行动的能力是《死者之书》永恒的主题,很多咒语都声称那些逝者会以“巴”的形态继续前行(见图1),但无论怎样,它们都必须在夜晚回到木乃伊之内与之结合。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