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为“发现世界丛书”之一本,共20篇,收集了诸多中外生物学相关的科学知识、历史典故和名人逸事,按微生物、植物、动物和综合知识等分支学科布局,以专题的形式来讲述,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形式活泼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生物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读者,让小读者在阅读中慢慢步入缤纷的生物世界,渐渐学会热爱我们生活的星球上的生物朋友,进一步探究生命世界。书稿内容丰富,行文流畅,是一本极具价值的科普读物。
【作者简介】
王义炯,1942年生,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科普作家,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著作丰富,曾编写《趣味生物辞典》、《绘图儿童植物辞典》、《动物发明家》、《生物奇观》、《从头到脚——人体的学问》等。
  潘重光,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1968年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长期在复旦大学生物学系、上海农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任教。曾编写《基因追踪》、《农业生物工程》、《基因神探》、《基因转移》、《十万个为什么·生命》等。

【媒体评论】

【目录】

*个细胞是怎样发现的

 假如没有显微镜

 细胞学说

 气象万千的细胞

 细胞分裂与分化

 细胞凋亡

小生命,大世界

 可爱的“小动物”

 “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细菌也能培养吗

 病毒的“庐山真面目”

是什么使酒变成“醋”

 酒为什么变酸了

 如何使酒久留醇香

 酒中的乳酸菌从哪里来

重新认识微生物

 细菌的惊人发现

 细菌功不可没

 寻觅库鲁病元凶

 为病毒正名

为植物编写“户口簿”

 凶手是何人

 中国鸽子树

 留住观光木

 寻找杜鹃王

植物也有感觉

 给植物“测谎”

 拟南芥的“眼睛”

 捕蝇草的触觉

 “天罗”和“地网”

诡计多端的植物

 生存的妙计

 活“钻头”

 植物的“战争”

 “猪笼”和“水牢”

动物的发现之旅

 恶魔蠕虫的大新闻

 搜寻世界*小脊椎动物的比赛

 熠熠生辉的“明星”

 一头馈赠国王的长颈鹿

 地球外的动物

 5000万年后的动物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动物的超级感觉

 脱水动物

 跳跃能手

 在肠子外面消化

 黑暗中的杀手

 动物中的小偷

匪夷所思的动物智慧

 动物胚胎也有智慧

 动物的“是非观”

 动物的“生死观”

 *聪明的鸟

 机智的章鱼

 大猩猩语言大师

 黑猩猩PK人类

动物的集体智慧

 动物能认出自己吗

 真马与假马

 真假狮子王

 动物照镜子

 动物电视迷与影迷

修道院里的惊人发现

 孟德尔一锤定音

 种豆得“豆”

 遗传学应运而生

不朽的螺旋圈

 寻找基因组成物质

 核酸之谜

 给DNA“拍照”

 “带扶手的楼梯”

奇妙的生物钟

 “公鸡报晓”与“昙花一现”

 招潮蟹望潮举螯的谜思

 第三种生物钟

生物钟的“钟摆”在哪里

 没错,你的身体有电

 生物电大论战

 生物电从何而来

 电信号让反应如此之快

 奇妙的人体生物电

大自然的“发明家”

 啄木鸟的“头盔”

 龙虱的“人造鳃”

 翅痣的启示

 响尾蛇的“瞄准器”

生物的别样“才华”

 从王莲到“水晶宫”

 向日葵的“数学才能”

 蜂巢的秘密

 小蚂蚁的“几何思维”

横空出世的恐龙

 居维叶错了

 可怕的“香蕉”

 *完整的恐龙化石

 鸟类的祖先

进化也会出错吗

 人体中为何会有蚓状突和

 垃圾DNA

 人为什么会衰老

 人的器官功能不如动物是

 进化失误吗

转基因生物

 揭开转基因生物的面纱

 转基因微生物闪亮登场

 转基因植物问世

 由“疾病动物模型”说开去

 转基因生物是也非也


【前言】

总 序

世界亟待发现,发现改变世界。

人类虽是万物之灵,但对客观世界的了解,直至今天仍然有限,尚未发现的新规律和新事物还太多太多。而一旦发现了一条新规律、一个新事物,并合理地利用它们,世界的面貌就会有所改变,人类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

发现和发明的重要性,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发现,是科学的华彩乐章,是科学的美妙景致,是科学中*振奋人心的一座座丰碑。科学工作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当初选择这一职业,多因受到科学发现的巨大魅力的感召,和追求科学发现的巨大喜悦的诱导;不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士,对科学的*直观印象,也是科学发现和发明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亲爱的青少年读者们,科学的未来在你们身上,你们将来都有可能获得或大或小的发现,做出或大或小的发明!在此之前,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必要的科学知识外,再读一点有关前人如何获得发现、利用发现的故事,想必大有裨益,更充满乐趣。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发现世界丛书”,为大家准备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学科中的大量发现故事。其中,有妙用无穷的《诡谲数学》,围绕着一些中小学的基本数学概念,谈文化,谈历史,谈生活,谈应用,谈思想,说明数学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是逻辑、概率、统计、博弈等数学分支中的发现,不仅实际应用广泛,而且对人们看问题的思路也会带来深刻的启迪;有“点石成金”的《惊奇化学》,涵盖早期化学发展历程、化学经典理论、化学新发现、人类健康与环境问题中的化学等四大主题,用全面真实的化学图景,激发读者对有趣又有用的化学的探究热情;有梦想成真的《发明奇观》,从众多的现代技术门类中,选取了十多个侧面,把这些技术诞生的情景真实再现给读者,说明技术绝非冷冰冰的,而是深度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对人类更亲切,对环境更友善,通过展示技术的魅力,激发人们对技术科学的兴趣……所有这些,都能让读者领略到不同学科的发现之美。

当然,学科其实只是我们对知识的一种分类方式,它们的本质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客观世界。因此,不同学科中的发现故事,都蕴含了类似的道理:面对大千世界,如何寻找发现的突破口;站在十字路口,如何确定发现的大方向;遇到重重障碍,如何走好发现的荆棘路;关乎芸芸众生,如何开掘发现的正能量。

我一向认为,科普固然要把科学道理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要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时下,科普书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它们都试图努力给读者的人生带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本丛书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个范本:时尚的表述方式、有趣的科学故事、清晰的逻辑线条;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到如何促进人类文明、社会生活……都有准确的描述。

衷心希望广大青少年读者,以及中学教师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以利科普作品水平的提高。

褚君浩

2013年7月


【免费在线读】
从太空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
球,在这里繁衍生息着十
几万种微生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0多万种动物,很多人不禁要问,如此丰富多样的物种*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家研究发现,今天我们地球上的生物,无论大小,无论种类,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不仅本身是独立的生
命,并且是生物体生命的一部分,它维系着整个生物体的生命,这就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的细胞学说。这一学说将植物学和动物学联系在一起,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
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向微观领域的发展。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假如没有显微镜早在300多年前,英国皇家学会的干事长,擅长光学研究的罗伯特·胡克,亲手用玻璃透镜制造出一台能使物体放大的显微镜,尽管玻璃透镜质量不好,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也不高,可他在皇家学会所组织的讲座中,总是一丝不苟地把自己用显微镜看到的跳蚤、虱子、
蚊虫、地衣、毛发等形状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而且还画出了“显微图”。
1663年,胡克用显微镜观察用刀片削成的软木薄片,这种软木也
就是橡树的树皮,软木薄片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的是一
片蜂窝一样的“小房子”,他把连成片的每问“小房子”起名为“cell”,也就是中文译成的“细胞”。他所看到的细胞,其实是已经失去生命的植物细胞壁所围成的空腔。
胡克之后,他的同胞格鲁,用显微镜观察切成薄片的植物标本时,看到了活细胞中充满着
黏稠的汁液,当时他并未给这种汁液起名。直到100多年后的1839年,一位名叫浦肯野的捷克斯洛伐克科学家,才把植物细胞中的汁液命名为“原生质”。
在胡克之后,许多人开始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意大利人马尔比基在植物细胞中也看到充满着汁液。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己制成的只有一
个透镜的单显微镜,不光看到了单细胞的微生
物,而且还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微观世界,例如,他看到了鞭毛虫、人骨细胞、红细胞和精子细胞等。可是由于显微镜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都不高,因而限制了人们对细胞的进一步认识,所
以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150年的时间里,人们始终没有对细胞取得更多的认识。
·细胞学说19世纪,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无疑为探索动植物的微观结构创造了条件。
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花粉时,首先看到了花粉粒的布朗运动,而且还在花粉粒中发现了“nucleolus”,中文译作“细胞核”。自布朗在1831年发现花粉粒中的细胞核后,植物细胞中存在细胞核这一事实很快就得到了证实。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植物发生论》中重提布朗关于细胞核的发现,并认为细胞核是植物细胞普遍存在的基本构造。他在文章中指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本身既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也作为植物体生命的一部分维持
着整个植物体的生命。他还推测,细胞核是细胞的母体,因此在细胞的形成过程中,首先形成的是细胞核。
1838年的一天,施莱登和施旺在一家餐馆不期而遇,俩人一面进餐一面交流研究心得。施旺早年学医,他在观察脊索动物的标本中也
曾发现过类似于植物细胞核的结构。由于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复杂,不仅形态多样而且本身透明,因此施旺在遇到施莱登前,虽然知道动物细胞的存在,但对动物细胞的认识远没有施莱登对植物细胞认识那样深刻。他与施莱登会面后,对自己的研究结果作了进一步的推敲并结合施莱登的观点,终于在1839年发表了题为《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
性的显微研究》的论文,他在论文中明确指出:“一
切动物组织,无论彼
此如何不同,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在论文中还指出:“我们已经推倒了分隔动植物界的巨大障碍,发现了基本结构的统一性。”并且他还认为,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的所有细胞,都有相类似的结构。
施莱登和施旺的这次饭桌上的交流,居然形成了两人的共识,他们都认为:每个细胞是一个相对的独立的生命单位,或者说细胞既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发挥功能的*小单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都是在细胞中进行的;细胞不仅能产生相同的细胞而且能形成传宗接代的生殖细胞,所以细胞又是繁衍种族的基本单位。这些内容就是细胞学说的核心。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