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2014年,谨以此书,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向经典致敬!
  启程文学朝圣之旅,寻找莎士比亚足迹!
  莎士比亚是世界上*传奇的剧作家,作为一个英国人,他笔下的作品却屡屡涉及意大利。打开莎士比亚的作品,会发现莎翁的“足迹”遍及意大利,但大部分学者认为,莎士比亚终其一生都未曾离开过英格兰,他的剧作中关于意大利的部分多半来自道听途说,或者是从英格兰当地现成素材中看来的。因此,莎士比亚的作品关于意大利的部分很多都存在不正确的地方。事实是否真是如此?作者理查德花了二十多年时间,从长度和广度上对意大利进行了一番奇妙的文学旅程,用莎士比亚的十部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维罗那二绅士》、《威尼斯商人》、《驯悍记》、《奥赛罗》、《仲夏夜之梦》、《终成眷属》、《无事生非》、《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作为指南针,找到几乎每一个场景的确切位置。他的足迹遍及了伦巴底和威尼斯公国的领地,再越过亚平宁山脉延伸到托斯卡尼,而后往南遍历了整个西西里岛;此外,还特意到了西西里对面第勒尼安海上一处神奇的岛屿走了一遭。随着旅行的逐渐深入,理查德得出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发现……
  生活中*令人快意之事,莫过于开始一段漫长而惬意的旅行——而这样一段充满神秘与收获的智力大冒险,更让人心动。我们将去往维罗纳、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比萨……甚至是西西里岛,去往因为莎士比亚而使游客们纷至沓来的胜地,也将寻找不为人关注但却是莎剧中不可缺少的场景地点,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莎士比亚意大利剧集中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在极大程度上都有事实依据,如此精确,如此详实,又如此美妙。让我们跟随莎士比亚的足迹,重新认识意大利!
  本书配有丰富的手绘地图、照片、绘画以及详尽的注释。


【内容简介】
莎士比亚是世界上*传奇的剧作家,作为一个英国人,他笔下的作品却屡屡涉及意大利。打开莎士比亚的作品,会发现莎翁的“足迹”遍及意大利,涵盖了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维罗纳、帕多瓦和西西里岛等地。
  大部分学者认为,莎士比亚终其一生都未曾离开过英格兰,他的剧作中关于意大利的部分多半来自道听途说,或者是从英格兰当地现成素材中看来的。因此,莎士比亚的作品关于意大利的部分很多都存在不正确的地方。事实是否真是如此?作者理查德罗花了二十多年时间,从长度和广度上对意大利进行了一番奇妙的文学旅程,用莎士比亚的十部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维罗那二绅士》、《威尼斯商人》、《驯悍记》、《奥赛罗》、《仲夏夜之梦》、《终成眷属》、《无事生非》、《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作为指南针,找到几乎每一个场景的确切位置。他的足迹遍及了伦巴底和威尼斯公国的领地,再越过亚平宁山脉延伸到托斯卡尼,而后往南遍历了整个西西里岛;此外,还特意到了西西里对面第勒尼安海上一处神奇的岛屿走了一遭。随着旅行的逐渐深入,理查德罗得出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发现……

【作者简介】
理查德·保罗·罗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修英语和欧洲史,后获西南大学法学院甲等博士学位。在四十年的法律工作之余,保罗一生都致力于莎士比亚“意大利剧集”的研究。他花了二十多年游历了意大利全境,对这些戏剧进行的考察,深入到了剧集中直接提到或暗示的所有地点,完成了这次重大的文学探索。理查德 保罗 罗于2010年辞世。
【媒体评论】

  “令人振奋、富有创意……对于所有关心莎士比亚作品真正作者的人来说,都是的一本书,这无异于一趟发现之旅。”——德雷克雅各比爵士

  “这是一部革命性的著作,半是侦探小说,半是严谨的学术探讨。”——迈克尔约克,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员,艺术家。
  “本书对莎士比亚及其著作研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威廉莱希博士,布鲁内尔大学莎士比亚著作权研究所,人文学院院长
  “除非有人能证明他错了,否则每位莎剧作者候选人都得拿出去过意大利的证据来。”——马克莱伦斯,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场首位艺术指导。


【目录】
地图列表
致谢
前言(希拉里 罗 梅特尼奇)
引子(丹尼尔 L.怀特)

*章:《罗密欧与朱丽叶》
“维罗纳城内坚贞的爱情”
第二章 《维罗纳二绅士》(*部分)
“驶向米兰”
第三章 《维罗纳二绅士》(第二部分)
“米兰:到达与启航”
第四章 《驯悍记》
“从比萨到帕多瓦”
第五章 《威尼斯商人》(*部分)
“威尼斯:城市和帝国”
第六章 《威尼斯商人》(第二部分)
“威尼斯:困顿与考验”
第七章 《奥赛罗》
“陌生的人和街道,宝剑与革履”
第八章 《仲夏夜之梦》
“萨比昂内塔的仲夏”
第九章 《终成眷属》
“法国和佛罗伦萨”
第十章:《无事生非》
“墨西拿的不幸”
第十一章 《冬天的故事》
“一个残忍的念头终于化解”
第十二章 《暴风雨》
“风与水的小岛”

【前言】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隐藏着一个神秘的意大利。这又是一个用生花妙笔写成的意大利,但四百年来却从未得到认可,甚至从没有人起过疑心——除了区区数人之外。它是如此精确,如此详实,而又如此美妙。作者的足迹遍及了伦巴底和威尼斯公国的领地,再越过亚平宁山脉延伸到托斯卡尼,而后往南遍历了整个西西里岛;此外,还特意到了西西里对面第勒尼安海上一处神奇的岛屿走了一遭。
  所有这些描述详尽到了细节,而几乎所有地点在今天的意大利仍然可以找到。这是个从未被承认的意大利,因为普遍而顽固的传统拒绝承认它的存在,消磨了人们离家寻访它的意志。批评家们也承认,有那么几件事莎士比亚确实说对了。但他们说,他一定是从英格兰当地现成的素材中看来的,特别是因为,一般公认的作者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的威廉莎士比亚从没去过意大利——于是人们便反反复复强调这点,以此为由解释“意大利剧集”的作者为何在写该国风物时屡屡出错。
   然而,我将随后证明,剧中对全意大利各处地名和事物的描述完全符合当地的实情,足以证明剧作家曾亲自去过那些地方。今天,只要拿着“意大利剧集”在意大利走一趟,边走边把剧本当成导游册来阅读,你会慢慢意识到剧作家对这个令人兴奋的国家和它的文化有着多么深厚的了解。
  在莎士比亚“*对开本”中,戏剧被划分为喜剧、历史剧和悲剧三种。然而,如果我们把剧本按地理位置重新归类,就会看到不论是谁写了这些发生在意大利的故事,他对这个国家的兴趣丝毫不亚于自己的祖国。
  共有13部剧本的场景设定在剧作家本人的国度:其中包括基于拉斐尔霍林谢德《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1578)的历史剧。另外还有时代更为遥远的《李尔王》,故事发生在古不列颠;以及《辛白林》,故事发生在古威尔士。但当作者能够自由选择虚构剧情的地点时,他只把一部戏设定在了英格兰,即《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而写意大利的一共也有13部。其中10部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其余3部《科利奥兰纳斯》,《泰特斯安德罗尼克斯》和《裘力斯凯撒》的故事发生在古罗马,时代和地点的选择同样印证了作者的博学。
  除此之外还有10部戏,剧作家把每一部都设在了一个不同的国度,比如著名的《哈姆雷特》发生在丹麦,《安东尼与克莉奥帕特拉》发生在古埃及。
  于是综上所述,共有10个剧本的场景设在意大利,一个虚构剧情的剧本设在了英格兰,另10部分别设定在世界各地。但为何会有这10比1的悬殊比例呢?为什么这个极富创意的剧作家在自选场景时,选择意大利的几率是其他国家,甚至自己的祖国英格兰的10倍呢?
  许多批评家认为莎士比亚笔下意大利场景的原型是英格兰的某些地方,而他不过是给他们换了个意大利名字。但在意大利亲自检验《意大利剧集》的过程中,我发现剧作家提到或写到的地方都是当地所独有的。这又怎么可能呢?
  关于“*对开本”的著作权问题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各国都出版了大量著作——近期已有不少,以后无疑更多——它们都声称背着莎士比亚大名的那些作品的真实作者,其实另有其人。
   所有这些作品,以及那群拥护“斯特拉福德的威廉”的人都有同一个缺点:他们的论证纯属揣测。他们坚称他们的候选人“可能知道”,“会知道”或 “无疑”能从别人那里或某本不知名的书中获得他写入剧本中的那些不同寻常的东西。这便是广为人知的所谓“莎士比亚著作权之争”。
  至今为止,没有一本著作和论文对剧中作者专门写到有关意大利的文字作过庭审式的调查。事实上,他对意大利的熟悉,对它的地域,风景,具体细节,历史,地理,文化和风物的了解,简直令人称奇。
   为了客观起见,本书暂且避而不提作者身份,仅称他为“剧作家”或“作者”。书中仅有几处稍加揣测,但我也明确写出了我提出这种意见的思路。除此之外,书中论及的事物均基于事实和报道事实出处的材料。另外还提供了图片、照片、绘画和地图以作旁证。
  那么,不论“意大利剧集的作者”是谁,他对意大利的了解到底有多深?他在剧中透露的信息里,有哪些是通过当时的媒介找不到的呢?这种特殊的了解,对于我们认识这个游历各国,见多识广的人又有何启示呢?
   让我们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始,这部戏常被认为是剧作家的处女作。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另一个“*”。因为一般从英国去意大利的旅人,翻过阿尔卑斯山和布伦纳山口之后,首先抵达的城市便是维罗纳。
【免费在线读】
在绅士广场对面的一角,伫立着斯卡利杰的家族教堂:圣玛利亚古教堂。可以猜测,但丁当年也在这里听过弥撒。这里,高高的铁栏围着斯卡利杰家族的纪念碑,巴托罗缪德拉斯卡拉的石棺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那个时代起就一直躺在教堂外墙上凹陷的墓穴中,丝毫不引人注目。
  转过街角向东再走几步,就到了蒙太奇(即蒙太古)的宅邸,这是罗密欧在城里的家。房子的每个细节都和故事相吻合:包括它的年代,中世纪的设计风格和整体的布局。
  到此折回穿过绅士广场,走过拱道进入香草广场后左转,广场的尽头开始变窄逐渐分化成两条街道。右边一条叫做马奇尼街,自从古罗马时代起就是一条重要的商业街;它往南通向古罗马的竞技场。但左边这条往西一直通向阿迪杰河;它名叫卡佩罗街。沿这条街前进,走到离绅士广场不远处的23号,这里就是维罗纳*为著名的景点:传说中朱丽叶的家。朱丽叶的家中鲜有不是访客云集的时候,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此地是见证人间真情的一座圣殿。这种地方可谓举世无双,胆小的人到了这里,若不亲自走过庭院上楼瞧瞧,那也算枉来一趟了。
  这幢房子不像蒙太古(蒙太奇)家那样有史可考,人们主要按维罗纳的传统断定这是凯普莱特的家。有人指出街道名字的由来历史悠久:卡佩罗街是“凯普莱特”这个名字的变体。这个姓氏有不少写法:如“卡佩莱蒂”,“卡普莱蒂”,“卡佩列托”,“卡佩罗”等等。但这一项并不足以证明当时年轻貌美的朱丽叶塔卡佩罗(或“卡佩莱蒂”)在1302年间曾住在此地。尽管房屋的确是中世纪的建筑,而且看上去和故事十分吻合。
  那些喜欢冷嘲热讽的人说,这房子原来不过是一间旅舍,借用了街道名字而已。我们尽可以用一句话打发这种观点:许多古宅在历史上一度都充当过旅店的角色;而这栋房子经历过七个世纪人的使用。一百年前,它是个贫民窟,房间被分割成仄仄的小隔间,庭院里丢满了垃圾,但这些都证明不了什么。
  然而,人们依旧能从这里挖掘出一点东西。二十世纪初期,意大利政府出资修葺,才使得房屋免于衰败。在它的“*层”有个主房间——或称“大房间”。所谓*层其实是我们美国人所说的“第二层”,意大利人称为“贵宾层”——这和罗密欧初次遇见朱丽叶时的欢庆场合十分吻合。房间经整修以后赏心悦目。可是,里面有一个细节却和剧作家台词中的描述明显不符,这一出入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所瞩目的朱丽叶家的阳台位于凯普莱特家的正面大门的上方,面朝进门的庭院。但在房子里面,阳台却只是主房间边上的一个附属建筑,这一点十分奇怪。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时我们已经习惯性的认为阳台的对面是个果园。从剧本第二幕第二场可以清楚地看到罗密欧翻过围墙进入了凯普莱特家的果园(而非入口的庭院)去追求楼上的朱丽叶。那个对着果园的阳台现在去了哪里?剧作家这次是不是犯了错?或者为图方便,篡改了事实?
  果园还是阳台,这里有些蹊跷。不过朱丽叶家的院子实在过于拥挤喧嚷,我静不下心来。我要找个安静点儿的地方,看着剧本推敲一番。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三场戏,场景安排都是罗密欧在果园里而朱丽叶在楼上。然而假设几个世纪前朱丽叶家真有过果园,它的地盘肯定也已经被拥挤的城市建筑侵占了。近年来加剧的城市化进程很可能会把当年的果园挤出了原址。在意大利,一个小果园曾是富庶家庭宅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这里只有一个石头铺成的小院子,位于入口大门和屋子正门之间。无奈我只得权且放弃果园一说。
  可是,这阳台又该怎么说?更令人困惑的是正门上方的那个阳台。要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压根没提到什么阳台——一次都没有。不仅在剧本里找不到这两个字,在莎士比亚的其他戏剧里(不论是否与意大利相关)都找不到这个词。同样,在莎士比亚的诗作中,也找不到“阳台”一词。
  剧作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描写看来一目了然:用作者的原话,朱丽叶每次出现,都是在她“窗前”。剧作家本人从来没有为朱丽叶安排阳台。而且依我看,倘若朱丽叶的老父亲给美貌女儿的卧室建一个方便进出的阳台,也未免太糊涂了。再者,尽管目前这个阳台的确是中世纪的遗迹,但却是从另一幢建筑那儿移花接木拿来安到卡佩罗街23号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推广旅游业而采取的举动。朱丽叶的阳台如今虽闻名于世,原来却不在这里,至少不是在目前这个方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