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免费在线读】
  美国的大学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殖民地大学,主要通过品德教育培养行政和宗教官员。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各种实用人才。第三阶段集中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研究和创新人才。①
  20世纪60年代,创新已经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开始得到重视和认真研究。1985年,布法罗州立大学创新教育基金会更名为创新研究中心,并逐步开设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
  在美国,像布法罗州立大学创新研究中心这样就创新建科、设系、授学位的例子尚不多见。但是,根据自身需求对创新进行不同方面研究的学会、协会、咨询机构、培训项目及网络服务商非常多,例如,美国创新协会、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美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和雅各布·贾维茨天才学生教育项目。
  创新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而且也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我们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是采用苏联的高等教育体系,学科设置基本是专而精,这在我们建设和发展的前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高校培养出大量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更加重视学科的交叉渗透,更加重视培养人才的厚基础、强能力和高素质,全社会都在呼唤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从而引领社会的进步。但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在观念上、模式上、体制机制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重知识的传授,轻社会的应用;重理论教育,轻能力培养;重课堂说教,轻素质提升。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高分低能,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强,社会责任缺失,创新意识不足,社会评价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教与学的分离。俗话说,教学相长。我们常说的教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而我们许多高校教师认为教是我老师的事情,学是学生的事情,我只管教,你学不学我不管。老师主宰着课堂教学,搞一言堂,一份教案讲许多年,老师和学生没有互动,没有交流。学生被动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不是逃课,就是在下面做自己的事甚至呼呼大睡。老师只关注课堂的知识传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关注敷衍了事,考试过关,造成教与学的分离。
  其二,教与育的分离。我们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传授、理论灌输,忽视育人的作用,强调培养如何做事,不注意培养如何做人,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难以承担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培养出的具有创新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道德高尚,服务社会,勇于创造,勤于实践,投身到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其三,教学与科研的分离。教学和科研在高校中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现实中教学和科研是两张皮,教学强调自身的重要,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地位,科研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重要指标,其地位可见一斑,但教学和科研缺乏很好的结合,甚至在一些重点大学,还存在教师注重科研,热心拿项目,不投入教学工作,不愿上讲台,学校把科研和获奖作为考核教师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推动向科研倾斜的现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既应该是教学的名师,又应该是科研的骨干。不会教学的教师不能称为一名教师,而不会做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是一名好教师。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重要的两项职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社会。
  ……

【内容简介】
  《河南社会科学文库(2013年辑):高校环境与创新人才培养》就是前期研究成果的综合展示。我们从环境、机制和资源三个独特的视角出发,对各种研究成果及新理论进行梳理,以河南省2006-2010年的相关统计资料为依据,构建了基于资源的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分别采用三种数学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是整个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硕士以上教师人数、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数、专利申请量等对创新人才培养起着导向作用,它们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影响资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要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良好环境、有力机制保障和充足的资源保证等对策建议。

【目录】
章 改革红利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节 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和改革红利
第二节 改革红利支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第二章 创新人才的内涵
节 相关概念
第二节 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
第三节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四节 高校与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章 创新人才的实证研究
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过程
第三节 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四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联因素
节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第二节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环境
第三节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环境
第五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模型
节 资源模型的建立
第二节 基于改进的信息熵的蚁群聚类法研究
第三节 基于方差分析法的研究
第四节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研究
第五节 结论
第六章 营造良好环境,力撑创新人才培养
节 创新文化环境
第二节 创新机制环境
第三节 创新资源环境
附录 国内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后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