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太平天国到改革开放、由上海工部局到1997年前的香港立法局,以人物世家带出清末至今不平凡的中国历史。这些人出身寒微在旧社会根本没有向上发展的支撑力量,但教会给予他们教育机会,他们掌握了英文及西方科学知识,这些新知识在新社会中,在清末乱世引发的中、西交流中大派用场,这七家人通过宗教及出国留学而时势造英雄,改写自己家族的命运,亦改写整个中国的命运。本书是把上海地区七个基督教家族,以巧妙的架构和流畅的笔法,编织成的一部基督教的“家族复合史”,是一部以崭新的视角对这些家族之间纵错交叉的“姻亲互联网”的研究。卜舫济、夏瑞芳、颜惠庆、王正廷、晏阳初、李政道、宋庆龄三姐妹所属的七个家族创建上海圣约翰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多家机构,成为近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缔造了中国百年家族故事。
【编辑推荐】
  在一般的大陆历史教科书中,“西学东渐”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宏观而抽象的概念,而西方文化到底是怎样影响和中国近代社会和中国人民生活?在这点上,我们很少有细节性的了解。如果说以往的中国近代史解释了中国近代发生了怎样的“政治革命”,这本书则是揭示了基督教文化如何使中国发生 了“社会变革”。“政治革命”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制度上的、宏观的变化,而“社会变革”则是一个社会细致入微的变化。只有细致入微地了解一个  时代的变革是怎样的,才能真正了解那个时代,那段历史。
  本书通过对七个百年基督教家族多位后人的独家访问,搜集欧美珍藏史料及图片,用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近百年现代化历程。而从基督教家族角度讲述则是中国大陆学者所较少涉及的,会令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简介】
  罗元旭
  生于香港,工商管理学学士,主修金融。纽英伦华人历史学会理事,皇家亚洲研究学会前会员,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哈佛中国品论主席(1999-2000),曾主办两届波士顿高峰会。
【目录】
序一 吴秀良
序二 郭颖颐
序三 史济良
序四 丁新豹
前言
1、真理追寻者
黄光彩牧师及其后人
黄家族谱
2、东西万花筒
颜永京牧师及其后人
颜家族谱
3、情系家国
倪蕴山牧师及其后人
倪家族谱
4、走向世界
王有光牧师及其后人
王家族谱
5、以商养学
鲍哲才牧师及其后人
鲍家族谱
6、精学博习
李子义牧师及其后人
李家族谱
7、世界大同
许芹牧师及其后人
许家族谱
后记
【免费在线读】
  前言
  厦门少年黄光彩随美传教士文惠廉(WilliamBoone)赴美时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比容闳留美还早五年。及后黄光彩回国,在上海成为美国圣公会在华首位教徒及华人牧师。黄牧及与其姻亲、另外六位上海地区华人基督教牧师,颜永京、鲍哲才、倪蕴山、王有光、李子义及许芹,皆出身寒微:黄光彩当家童;颜永京家里穷得妹妹都被送人抚养;曹子实是孤儿;王有光的父亲债台高筑;李子义卖纽扣维生;倪蕴山的祖先得罪了清廷使后人永不录用;鲍哲才要半工半读完成学业。这批人在旧社会根本没有向上发展的支撑力量,但教会给予他们教育机会,他们掌握了英文及西方科学知识,这些新知识在新社会中,在清末乱世引发的中、西交流中大派用场,这七家人通过宗教及出国留学而时势造英雄,改写自己家族的命运,亦同时影响整个中国的命运。
  这七个百年家族五代世交、紧密合作,缔建上海圣约翰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等机构(见后表),后人及学生在教育、文化、外交、政治、医疗、建筑、商业多方面各展所长,影响力由上海扩展到全国,以至香港、菲律宾、美国甚至更远。而故事并没在1949年完结:他们有些在“文革”中赔上了性命,有些全情建设新中国,有些在海外扬名,改革开放后很多又再次成为促进中外关系的重要桥梁,直到今天。书中所谈及部分人物或机构曾被个别立传,但并未有以家族整体角度作分析。亦有史家如罗香林、施其乐(CarlSmith)、李志刚等写过关于香港早期粤籍基督教家族(这些家族与本书所述六家亦有姻谊)的文章,但粤籍家族的影响力又未及这七个江浙地区基督教家族之广。
  从太平天国到改革开放,由上海工部局到香港九七前的立法局,本书以人物世家带出清末至今不平凡的中国历史,透过后人独家访问,欧美珍藏史料及图片,用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近百年现代化历程。有别于一般“重男轻女”的家族传记,此书尽量均衡关于家族男女成员的篇幅,以求更全面反映史实,作者亦希望透过各家族的关联,解释百年政商人事变迁。笔者对家族关系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收藏了大批近代两岸三地以至东南亚、北美的家谱资料,发现由李鸿章到曾荫权,以至李光耀等名人都有亲属关系,打算写一本像陈柔缙所著的《总统是我家亲戚》,何彼德(PeterHall,冼德芬孙儿)所著关于香港欧亚族裔的IntheWeb的书。笔者同时对基督教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史非常感兴趣,但写一本校史或教育史又觉得有点沉闷,于是一直想找一个能以家族人物故事带出这段历史的题材。
  笔者对基督教在华教育史的兴趣源自自己的经验,因为笔者祖父为香港道教领袖,但他并没有计较宗教信仰,安排我的父亲进基督教学校。到笔者六岁那年,父母又安排受浸,他们并非虔诚教徒,安排我受浸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我能入读师资最好的基督教小学,接受他们自己毕生受惠的基督教教育。结果笔者亦不负所望,受了圣公会的九年教育,在英语等各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影响了我的一生,虽然没有成为虔诚的教徒,但对教会的恩典我是非常感激的。正如哈佛东亚研究泰斗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曾在他的著作中讲到,中国人很现实,单纯向他们传教是没有效用的,所以在华教会早就发现要提供教育及医疗等服务才能吸纳教徒,而经过百多年的苦心经营,基督教在中国的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生活书店的创办人邹韬奋亦是本书多次述及的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最后选了这七个基督教家族呢?背后有个故事。由于笔者是香港历史迷,在香港居住时于史家云集的皇家亚洲研究协会(RoyalAsiaticSociety)认识了香港大学的冼玉仪教授(后来才发
  现原来她的次子是上述这家基督教小学的旧同学,而她又是笔者母亲在基督教女中的同学)。冼教授介绍我给香港大学出版社《香港历史人物志》(DictionaryofHKBiography)的编辑潘鬘(MayHoldsworth),在过去两年,作者为他们写了数十篇传记,有一天May突然叫我尝试写关于一位郭德华的小传。笔者自问熟读香港近代史,仅知郭德华在战后曾任国民政府驻港专员,但除他当专员五年期间一些剪报以外,此君的数据有限,连生卒年龄都找不到,笔者好不容易从一美国名人录中发现,他有一位在夏威夷大学当教授的儿子郭颖颐,于是毛遂自荐写电邮给郭教授。数天后,笔者竟得到意外的回复,此后跟郭教授不断有电邮往来,发现他的家族跟上海知名圣约翰大学的洋校长卜舫济有亲戚关系,他又把笔者介绍给居住于加州圣地亚哥的表妹黄安琪,黄氏又不辞劳苦给她的各堂表亲逐个打电话、传电邮,并邮寄不少珍重资料及照片给笔者。笔者原本只打算写黄氏一门的故事,但发现黄安琪的母亲是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瑞芳的幼女,她又把笔者介绍给她商务那边的表兄史济良,济良是旧上海世家关系的活字典,他跟本书七家族的后人都很熟,笔者获益良多。
  史君又把笔者介绍给颜惠庆的后人及解释他家跟多个家族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商务亲戚徐芝韵又介绍了自己王正廷家的亲戚(徐氏对家谱的热情不逊于笔者,她提供了不少书籍和资料,包括王正廷未公开的英文自传手稿,在此笔者向徐氏特别致谢)。经过所谓六度相隔(SixDegreesofSeparation),一个家族变成七个,每一个家族中又包含几个不同姓氏的家庭,总计变成了一本“百家姓”,颜惠庆的女婿秦宝雄向笔者打趣说,比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还多(秦氏不幸未及看到本书出版在本年初去世,可幸临终前受笔者鼓励将自己所知写下数篇文章在国内发表)。这七个家族的姻亲及共事关系简图,详见每章后的族谱。
  英文谚语有云“一图胜千言”(Apicturespeaksathousandwords),令笔者想起一帧1940年已发黄的照片。右图这张照片是圣约翰香港校友会于1940年5月26日在香港中环Wiseman餐厅祝贺朱友渔荣升圣公会主教的聚会。主家席由左至右按相片由舒丽安所注分别为颜惠庆、朱友渔主教、港区何明华主教(BishopHall)、颜惠庆的妹妹颜昭、王正廷以及颜昭的丈夫舒厚仁医生,贯穿本书提及的四个家族。这班西装笔挺的校友,都是当时内地和香港精英中的精英,因为战事留在香港,大部分既是校友也是教友,有些更发展成亲友而走在一起。时至今日,约大校友会至今在各地依然活跃,他们的后人仍互有交往,继续担当推动中西交流、中国现代化的重任。在香港,圣约翰大学这所六十年前结束远在上海的学府的校友们影响力到今日仍是随处可见的。
  经过数年的研究访问,笔者在吸收资料之余亦为这七大家族后人提供一些新发掘的数据,如黄家祖先光彩牧师的真像等,同时亦把一些隔了几代没有联络的后人连上。由于很多这些后人在外国长大,部分已不谙中文,所以笔者在书中亦尽量将名词作中英对照,希望将来有机会为本书出英译版。
  罗元旭
  2012年8月
  波士顿到康镇火车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