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一、市场上**纪传版人物全传,大众爱看喜看。剔除志、表、书等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职官年代等艰涩内容,纯粹人物传记,满足人物阅读大众需求。
  二、提取人物名称检索,便于通俗阅读。在原著基础上,各篇提取、补全人物名称,在目录和篇目中明确标示人物与人物关系,便于专业人士、普通读者查阅。
  三、采用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电子比对技术和人工审校的双重检核,保证文字质量。
  四、全书采用大字简体横排版,双色印刷,紧扣大众轻松阅读需求。
  五、出版家杨牧之挂帅任编委会主任,史学界、文史出版界专家联袂把关推荐。

【内容简介】
  《史记》是由西汉时代司马迁撰写的中国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书名为“纪传版二十六史.史记人物全传”,删去志、表、书等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及其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仅保留本纪、世家、列传、属国与相关独立政权传,用历史人物的生死存亡、沉浮得失为后人昭示了人类的生存法则。它既是史学书写的“绝唱”,也是以历史人物形象的剖白为今人提供深刻反思的镜鉴。
【目录】
目  录
卷.本纪
卷 一.五帝……………………………………………………1
黄 帝/颛 顼/帝 喾/尧/舜
卷 二.夏………………………………………………41
夏 禹/帝 启/太 康/中 康/帝 相/少 康
帝 予/帝 槐/帝 芒/帝 泄/不 降/帝 扃
帝 廑/孔 甲/帝 皋/帝 发/夏 桀
卷 三.殷………………………………………………75
殷 契/成 汤/伊 尹/外 丙/中 壬/太 甲
沃 丁/太 庚/小 甲/雍 己/太 戊/中 丁
外 壬/河直甲/祖 乙/祖 辛/沃 甲/祖 丁
南 庚/阳 甲/盘 庚/小 辛/小 乙/武 丁
祖 庚/祖 甲/廪 辛/庚 丁/武 乙/太 丁
帝 乙/商 纣
卷 四.周………………………………………………91
周后稷/文王吕/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
穆王满/共王繁扈/懿王藉/孝王辟方/夷王燮/厉王胡
宣王静/幽王宫涅/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
鳌王胡齐/惠王阆/襄王郑/顷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
简王夷/悼公子周/灵王泄心/景王贵/悼王猛/敬王丐
元王任/定王介/哀王去疾/思王叔/考王嵬/威烈王午
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
卷 五.秦……………………………………………139
女 修/柏 翳/造 父/秦 赢/秦 侯/公 伯
秦 仲/庄 公/襄 公/文 公/宁 公/出 子
武 公/德 公/宣 公/成 公/缪 公/康 公共 
公桓 公/景 公/哀 公/惠 公/悼 公
厉共公/躁 公/怀 公/灵 公/简 公/惠 公
出 子/献 公/孝 公/惠文君/武 王/昭襄王
孝文王/庄襄王
卷 六.秦始皇赢政 二世胡亥…………………………… 177
卷 七.项羽…………………………………………………231
卷 八.高祖刘邦……………………………………267
卷 九.吕太后雉……………………………………309
卷 十.文帝刘恒……………………………………323
卷十一.景帝刘启……………………………………344
卷十二.武帝刘彻……………………………………352
第二卷.世家
卷三十一.吴太伯……………………………………381
吴太伯/吴王寿梦/诸樊/延陵季子/吴王余祭
余 眜/吴王僚/阖 庐/夫 差
卷三十二.齐太公……………………………………406
太公吕望/襄公诸兒/桓公小白/孝公昭/昭公潘
懿公商人/惠公元/顷公无野/灵公环/庄公光
景公杵臼/晏孺子/悼公阳生/简公壬/平公骜
康公贷
卷三十三.鲁周公……………………………………434
3
周公旦/鲁公伯禽/考公酋/炀公熙/幽公宰
魏 公/厉公擢/献公具/真公濞/武公敖
懿公戏/伯 御/孝公称/惠公弗湟/隐公息
桓公子允/庄公同/湣公开/釐公子申/文公兴
宣公俀/成公黑肱/襄公午/昭公裯/定公宋
哀公将/悼公宁/平公叔/顷公雠
卷三十四.燕召公奭…………………………………459
惠 侯/釐 侯/顷 侯/庄 公/襄 公/桓 公
武 公/惠 公/悼 公/平 公/献 公/孝 公
釐 公/文 公/易 王/燕 哙/燕昭王
惠 王/武成王/孝 王/今王喜
卷三十五.管蔡………………………………………470
管叔鲜/蔡叔度/曹叔振铎
卷三十六.陈杞………………………………………479
陈胡公满/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
慎公圉戎/幽公宁/釐公孝/武公灵/夷公说
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鲍/厉公佗/利公跃
庄公林/宣公杵臼/穆公款/共公朔/灵公平国
惠公吴/怀公柳/湣公越/杞东楼公
卷三十七.卫康叔……………………………………489
卫康叔封/康 伯/考 伯/嗣 伯/靖 伯
贞 伯/顷 侯/釐 侯/共 伯/武公和/庄公扬
桓公完/宣公晋/惠公朔/懿公赤/戴公申/文公燬
成公郑/穆公遫/定公臧/献公衎/殇公秋/襄公恶
灵公元/出公辄/庄公蒯聩/卫君起/悼公/敬公弗
昭公纠/怀公亹/慎 公/声公训/成侯遫/平 侯
嗣 君/怀 君/元 君/君 角
卷三十八.宋微子……………………………………502
宋微子开/箕 子/比 干/微 仲/宋公稽
丁公申/湣公共/炀公熙/厉公鲋祀/釐公举
惠 公/哀 公/戴 公/武公司空/宣公力
穆公和/殇公与夷/庄公冯/湣公捷/桓公御说
襄公兹甫/成公王臣/昭公杵臼/文公鲍革/共公瑕
平公成/元公佐/景公头曼/昭公特/悼公购由
休公田/辟公辟兵/剔 成/君 偃
卷三十九.晋…………………………………………522
晋唐叔虞/晋侯燮/武侯宁族/成侯服/厉侯福
靖侯宜臼/釐侯司徒/献侯籍/穆侯费王
殇 叔/文侯仇/昭侯伯/孝侯平/鄂侯郄
哀侯光/小子侯/晋侯缗/武公称/献公诡诸
惠公夷吾/怀公圉/文公重耳/襄公欢
灵公夷皋/成公黑臀/景公据/厉公寿曼
悼公周/平公彪/昭公夷/顷公去疾/定公午
出公凿/哀公骄/幽公柳/烈公止/孝公颀/静公俱酒
卷四十.楚 …………………………………………562
熊 绎/熊 渠/熊挚红/熊 延/熊 勇
熊 严/熊 霜/熊 徇/熊 咢/若敖熊仪
霄敖熊坎/蚡冒熊眴/武王熊通/文王熊赀
庄敖熊囏/成王恽/穆王商臣/庄王侣/共王审
康王招/郏敖员/灵王围/平王熊居/昭王珍
惠王章/简王中/声王当/悼王熊疑/肃王臧
宣王熊良夫/威王熊商/怀王熊槐/顷襄王横
考烈王熊元/幽王悍/王负刍
卷四十一.越王句践…………………………………600
王句践/王鼫与/王不寿/王 翁/王 翳
王之侯/王无彊/范 蠡
卷四十二.郑…………………………………………615
郑桓公友/武公掘突/庄公寤生/厉公突/昭公忽
子 亹/郑 子/文公踕/缪公兰/灵公夷
襄公坚/悼 公/成公睔/釐公恽/简公嘉
定公宁/献公虿/声公胜/繻公骀/郑君乙
5
卷四十三.赵…………………………………………631
赵 夙/赵 衰/赵 盾/赵 朔/赵 武
赵景叔/简子鞅/襄子毋恤/献侯浣/烈侯籍
武 公/敬侯章/成侯种/赵肃侯/武灵王雍
惠文王何/孝成王丹/悼襄王偃/幽缪王迁
卷四十四.魏…………………………………………674
毕 万/魏武子/魏悼子/魏 绛/魏献子
魏 侈/魏桓子/魏文侯都/武侯击/惠王罃
襄 王/哀 王/昭 王/安釐王/景湣王/王 假
卷四十五.韩…………………………………………698
韩武子/韩献子/韩宣子/贞 子/简 子
庄 子/康 子/武 子/景侯虔/列侯取
文 侯/哀 侯/懿 侯/昭 侯/宣惠王
襄王仓/釐王咎/桓惠王/王 安
卷四十六.田敬仲完…………………………………709
田敬仲完/田稚孟夷/湣孟庄/文子须无
桓子无宇/武子开/釐子乞/成子常/襄子盘
庄子白/齐侯太公和/桓公午/威王因齐
宣王辟彊/湣王地/襄王法章/齐王建
卷四十七.孔子………………………………………729
孔 丘/孔 鲤/孔 伋/孔 白/孔 求
孔 箕/孔 穿/孔 慎/孔 鲋/孔 襄
孔 忠/孔 武/孔延年/孔安国/孔 卬
孔 驩
卷四十八.陈胜 吴广 ………………………………763
卷四十九.外戚后妃…………………………………776
卷五十.楚元王刘交 ………………………………792
楚元王交/夷王郢/王 戊/楚文王礼/安王道
襄王注/王 纯/赵王遂/河间文王辟彊/哀王福
卷五十一.荆王刘贾 燕王刘泽 ……………………796
卷五十二.齐悼惠王刘肥……………………………801
卷五十三.萧何………………………………………812
卷五十四.曹参………………………………………818
卷五十五.留侯张良…………………………………827
卷五十六.陈平………………………………………841
卷五十七.绛侯周勃 周亚夫 ………………………851
卷五十八.梁孝王刘武………………………………864
梁孝王刘武/梁平王襄/济川王明/济东王彭离
阳哀王定/济阴哀王不识
卷五十九.五宗世家…………………………………874
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于/临江闵王荣
鲁共王余/江都易王非/胶西于王端/赵王彭祖
中山靖王胜/长沙定王发/广川惠王越
胶东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宪王舜
卷六十.三王世家 …………………………………883
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
第三卷.列传
卷六十一.伯夷 叔齐 ………………………………897
卷六十二.管仲 晏婴 ………………………………905
卷六十三.老子 庄子 申不害 韩非 ………………911
卷六十四.司马穰苴…………………………………925
卷六十五.孙子 孙膑 吴起………………………928
卷六十六.伍子胥……………………………………935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945
颜 回/闵 损/冉 耕/冉 雍/冉 求
仲 由/宰 予/端沐赐/言 偃/卜 商
颛孙师/曾 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原 宪
公冶长/南宫括/公皙哀/曾 蒧/颜无繇
商 瞿/高 柴/漆彫开/公伯缭/司马耕
樊 须/有 若/公西赤/巫马施/梁 鳣
颜 幸/冉 孺/曹 /伯 虔/公孙龙
冉 季/公祖句兹/秦 祖/漆雕哆/颜 高
漆雕徒父/壤驷赤/商 泽/石作蜀/任不齐
公良孺/后 处/秦 冉/公夏首/奚容箴
公肩定/颜 祖/鄡 单/句井疆/罕父黑
秦 商/申 党/颜之仆/荣 旂/县 成
左人郢/燕 伋/郑 国/秦 非/施之常
颜 哙/步叔乘/原亢籍/乐 欬/廉 絜
叔仲会/颜 何/狄 黑/邦 巽/孔 忠
公西舆/公西葴
卷六十八.商鞅………………………………………976
卷六十九.苏秦 苏代 苏厉…………………………986
卷七十.张仪 ………………………………………1015
卷七十一.樗里子 甘茂 甘罗………………………1035
卷七十二.穰侯魏冉…………………………………1046
卷七十三.白起 王翦 ………………………………1052
卷七十四.孟子 邹忌 邹衍 淳于髡 慎到 驺奭 荀卿 墨子
………………………………………………1061
卷七十五.孟尝君田文………………………………1068
卷七十六.平原君赵胜 虞卿 ………………………1078
卷七十七.魏公子无忌………………………………1087
卷七十八.春申君黄歇………………………………1094
卷七十九.范睢 蔡泽 ………………………………1104
卷八十.乐毅 乐间 乐乘 …………………………1124
卷八十一.廉颇 蔺相如 赵奢 李牧 ………………1132
卷八十二.田单………………………………………1143
卷八十三.鲁仲连 邹阳 ……………………………1147
卷八十四.屈原 贾谊 ………………………………1163
卷八十五.吕不韦……………………………………1181
卷八十六.刺客………………………………………1189
曹 沫/专 诸/豫 让/聂 政/荆 轲
卷八十七.李斯………………………………………1208
卷八十八.蒙恬………………………………………1228
卷八十九.张耳 陈余 张敖…………………………1233
卷九十.魏豹 彭越 ………………………………1246
卷九十一.英布………………………………………1251
卷九十二.淮阴侯韩信………………………………1260
卷九十三.韩王信 卢绾 陈豨………………………1277
卷九十四.田儋 田荣 田横…………………………1286
卷九十五.樊哙 郦商 夏侯婴 灌婴 ………………1292
卷九十六.张丞相……………………………………1309
张 苍/周 昌/任 敖/申屠嘉/韦 贤
魏 相/邴 吉/黄 霸/韦玄成/匡 衡
卷九十七.郦食其 陆贾 ……………………………1321
卷九十八.傅宽 靳歙 周緤…………………………1333
卷九十九.刘敬 叔孙通 ……………………………1338
第四卷.列传
卷一百.季布 栾布 ………………………………1349
卷一百一.袁盎 晁错 ………………………………1355
卷一百二.张释之 冯唐 ……………………………1365
卷一百三.万石君 石建 石庆 卫绾 直不疑 张叔
………………………………………………1374
卷一百四.田叔 田仁 任安…………………………1383
卷一百五.扁鹊 仓公淳于意 ………………………1390
卷一百六.吴王刘濞…………………………………1417
卷一百七.魏其侯窦婴 武安侯田蚡 灌夫…………1430
卷一百八.韩安国……………………………………1444
卷一百九.李广 李陵 ………………………………1451
卷一百十.匈奴………………………………………1460
楚元王交/夷王郢/王 戊/楚文王礼/安王道
襄王注/王 纯/赵王遂/河间文王辟彊/哀王福
卷五十一.荆王刘贾 燕王刘泽 ……………………796
卷五十二.齐悼惠王刘肥……………………………801
卷五十三.萧何………………………………………812
卷五十四.曹参………………………………………818
卷五十五.留侯张良…………………………………827
卷五十六.陈平………………………………………841
卷五十七.绛侯周勃 周亚夫 ………………………851
卷五十八.梁孝王刘武………………………………864
梁孝王刘武/梁平王襄/济川王明/济东王彭离
阳哀王定/济阴哀王不识
卷五十九.五宗世家…………………………………874
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于/临江闵王荣
鲁共王余/江都易王非/胶西于王端/赵王彭祖
中山靖王胜/长沙定王发/广川惠王越
胶东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宪王舜
卷六十.三王世家 …………………………………883
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
7
第三卷.列传
卷六十一.伯夷 叔齐 ………………………………897
卷六十二.管仲 晏婴 ………………………………905
卷六十三.老子 庄子 申不害 韩非 ………………911
卷六十四.司马穰苴…………………………………925
卷六十五.孙子 孙膑 吴起………………………928
卷六十六.伍子胥……………………………………935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945
颜 回/闵 损/冉 耕/冉 雍/冉 求
仲 由/宰 予/端沐赐/言 偃/卜 商
颛孙师/曾 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原 宪
公冶长/南宫括/公皙哀/曾 蒧/颜无繇
商 瞿/高 柴/漆彫开/公伯缭/司马耕
樊 须/有 若/公西赤/巫马施/梁 鳣
颜 幸/冉 孺/曹 /伯 虔/公孙龙
冉 季/公祖句兹/秦 祖/漆雕哆/颜 高
漆雕徒父/壤驷赤/商 泽/石作蜀/任不齐
公良孺/后 处/秦 冉/公夏首/奚容箴
公肩定/颜 祖/鄡 单/句井疆/罕父黑
秦 商/申 党/颜之仆/荣 旂/县 成
左人郢/燕 伋/郑 国/秦 非/施之常
颜 哙/步叔乘/原亢籍/乐 欬/廉 絜
叔仲会/颜 何/狄 黑/邦 巽/孔 忠
公西舆/公西葴
8
卷六十八.商鞅………………………………………976
卷六十九.苏秦 苏代 苏厉…………………………986
卷七十.张仪 ………………………………………1015
卷七十一.樗里子 甘茂 甘罗………………………1035
卷七十二.穰侯魏冉…………………………………1046
卷七十三.白起 王翦 ………………………………1052
卷七十四.孟子 邹忌 邹衍 淳于髡 慎到 驺奭 荀卿 墨子
………………………………………………1061
卷七十五.孟尝君田文………………………………1068
卷七十六.平原君赵胜 虞卿 ………………………1078
卷七十七.魏公子无忌………………………………1087
卷七十八.春申君黄歇………………………………1094
卷七十九.范睢 蔡泽 ………………………………1104
卷八十.乐毅 乐间 乐乘 …………………………1124
卷八十一.廉颇 蔺相如 赵奢 李牧 ………………1132
卷八十二.田单………………………………………1143
9
卷八十三.鲁仲连 邹阳 ……………………………1147
卷八十四.屈原 贾谊 ………………………………1163
卷八十五.吕不韦……………………………………1181
卷八十六.刺客………………………………………1189
曹 沫/专 诸/豫 让/聂 政/荆 轲
卷八十七.李斯………………………………………1208
卷八十八.蒙恬………………………………………1228
卷八十九.张耳 陈余 张敖…………………………1233
卷九十.魏豹 彭越 ………………………………1246
卷九十一.英布………………………………………1251
卷九十二.淮阴侯韩信………………………………1260
卷九十三.韩王信 卢绾 陈豨………………………1277
卷九十四.田儋 田荣 田横…………………………1286
卷九十五.樊哙 郦商 夏侯婴 灌婴 ………………1292
卷九十六.张丞相……………………………………1309
张 苍/周 昌/任 敖/申屠嘉/韦 贤
魏 相/邴 吉/黄 霸/韦玄成/匡 衡
10
卷九十七.郦食其 陆贾 ……………………………1321
卷九十八.傅宽 靳歙 周緤…………………………1333
卷九十九.刘敬 叔孙通 ……………………………1338
第四卷.列传
卷一百.季布 栾布 ………………………………1349
卷一百一.袁盎 晁错 ………………………………1355
卷一百二.张释之 冯唐 ……………………………1365
卷一百三.万石君 石建 石庆 卫绾 直不疑 张叔
………………………………………………1374
卷一百四.田叔 田仁 任安…………………………1383
卷一百五.扁鹊 仓公淳于意 ………………………1390
卷一百六.吴王刘濞…………………………………1417
卷一百七.魏其侯窦婴 武安侯田蚡 灌夫…………1430
卷一百八.韩安国……………………………………1444
卷一百九.李广 李陵 ………………………………1451
卷一百十.匈奴………………………………………1460
11
头曼单于/冒顿单于/老上稽粥单于/军臣单于
伊稚斜单于/乌维单于/乌师庐单于/呴犁湖单于
且鞮侯单于
卷一百十一.卫将军骠骑……………………………1492
卫 青/霍去病/公孙贺/李 息/公孙敖
李 沮/李 蔡/张次公/苏 建/赵 信
张 骞/赵食其/曹 襄/韩 说/郭 昌
荀 彘/路博德/赵破奴
卷一百十二.平津侯公孙弘 主父偃 徐乐 严安 …1512
卷一百十三.南越……………………………………1526
南越王尉佗
卷一百十四.东越……………………………………1535
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摇
卷一百十五.朝鲜……………………………………1540
朝鲜王满/孙右渠
卷一百十六.西南夷…………………………………1545
卷一百十七.司马相如………………………………1551
卷一百十八.淮南厉王刘长 淮南王刘安 衡山王刘赐
………………………………………………1609
卷一百十九.循吏……………………………………1628
孙叔敖/子 产/公仪休/石 奢/李 离
卷一百二十.汲黯 郑当时 …………………………1632
卷一百二十一.儒林…………………………………1640
申 公/辕固生/韩 生/伏 生/兒 宽
徐 生/董仲舒
卷一百二十二.酷吏…………………………………1651
郅 都/宁 成/周阳由/赵 禹/张 汤
义 纵/王温舒/尹 齐/杨 仆/减 宣/杜 周
卷一百二十三.大宛…………………………………1670
卷一百二十四.游侠…………………………………1690
朱 家/田 仲/剧 孟/郭 解
卷一百二十五.佞幸…………………………………1697
邓 通/周文仁/韩 嫣/李延年
卷一百二十六.滑稽…………………………………1701
淳于髡/优 孟/优 旃/郭舍人/东方朔
卫 青/西门豹
卷一百二十七.日者…………………………………1716
卷一百二十八.龟策…………………………………1722
卷一百二十九.货殖…………………………………1745
范 蠡/子 赣/白 圭/猗 顿/乌氏倮
蜀卓氏/程 郑/宛孔氏/曹邴氏/刀 间
师 史/宣曲任氏/无盐氏
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1769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周殿富:各类著述10余种,在大陆、香港、台湾出版;主要代表作有《楚辞源流选》、《三国大传》、《生命美学的诉说》、《领袖政治学》、《第七崇拜》等。

  《纪传版二十六史》编委会

  主 任 杨牧之 王亚非 田海明
  副主任 赵 毅 韩东育 胡维革 韩 进 尹小林 左克诚
  编 委 陈尚君 程水金 杜晓勤 方 铭 郭齐勇 韩格平 胡晓明 黄震云 姜锡东 李安纲 李昌集 李 诚 李定凯 李 浩 李华瑞 李伟国 李先耕 李秀莲 李肇翔 刘明华
  刘 石 刘毓庆 漆永祥 沈文凡 唐晓峰 陶 敏 王利民 吴铁光 吴相洲 徐兆仁
  杨福瑞 杨树增 姚* 张 强 张希清 张新科 周延良 祝尚书 左汉林
  (按姓氏字母排序)
  主 编 周殿富 副 主 编 尹小林 执行主编 武 学

【免费在线读】
  “中国的灵魂”与“将来的命运”
  ——横排简体《纪传版二十六史》代序
  出版一套以阅读价值为宗旨的《纪传版二十六史》,是我多年的夙愿。尽管几经组织,都或因资金短缺,或因时间精力两不济,或因选择编校者之困难而未得成就。此次到书局来重操旧业,得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公司王亚非董事长、时代出版传媒公司田海明总经理、韩进副总经理鼎力相助,并给以资金扶持,又得以有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的电子技术力量的强大支撑,并由书局副总武学同志偕一批文史资深编校人员直接操作,该项目终于启动,首批书稿即将付梓,并将于2014年内全部完成。
  该书为什么称“纪传版二十六史”呢?就是把一部《二十六史》一分为二:把志、表、书部分全部略去,只保留纪传部分。尽管下决心把它做成,但临门一脚却心怀忐忑。之所以不安,是这般所为实有对这样一套传世经典妄加阉割之嫌,有一种冒史学界之大不韪的危机感涌来。于是便去向文史界、出版界的一些资深师友投石问路。没想到却得到了老署长、中国大百科主编杨牧之先生的首肯,且极称是一件好事,欣然同意出任编委会主任。然后又与史学界、文史出版界的专家学者赵毅、韩东育、胡维革、左克诚、李定凯、尹小林等师友商榷,竟然也毫无异议地全部赞同,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策。真得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鼎力相助。
  即然已经有了种种版本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在市场上游走,为什么还要搞一套纪传版《二十六史》呢?这就涉及本书的出版宗旨与足本《二十六史》的功用问题。
  《二十六史》尽管诸史各不相同,但大体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叙事记人史论的纪传,包括本纪、世家、列传、属国与相关独立政权传;一部分则是记载典章制度、经济文化、科技、天文地理、风土人情、职官年代的志、表、书部分。无疑,这是研究断代史专家们、历史文学创作者们不可或缺的百科全书。但这套史书的读者远不止于此。而广大的党政干部、文化知识者阶层、一般文史爱好者又大多喜读传记部分,对于其他则视如赘物。所以购得此书如同花钱买了一个什锦水果拼盘,不管如何精美,但所食者只有一种;尽管心甘情愿,也有暴殄天物之嫌,更何况要多花多少钱呢?
  更重要的不是钱,对于阅读者而言,在阅读中的翻检之苦似乎更难以忍受,笔者本人就深受其“害”。一部足本《二十六史》泱泱五千余万言,四千余卷,只书、表、志部分就大约占去了三分之一的体量。如部头较大的两唐书,合计四百余卷,表、志就占有近百卷;《宋史》五百卷,志、表占去近二百卷;《元史》二百卷,志、表占九十卷;《明史》三百卷,志、表占九十卷;《清史》五百三十余卷,志、表占到二百卷。(这些都是概数)。而且在编次上,又常常用表、志、书部分把本纪与列传部分分割开来,不管那些大史学家们有多科学、有多少道理,但对今天真正想阅读史传的人而言,却是毫无道理而言,反无异是一种“灾难”。就像司马光做《资治通鉴》,部分便是《周纪》,名为《周纪》,但开篇竟是威烈王,让读者一头雾水,哪是哪啊?原来他却是想接续《左传》的茬。这种想法你知道,但读者怎么才能知道啊?你既然是“上起战国”那就别用《周纪》。如把东、西周比做四肢,那么战国不过是它的一条腿。这一点司马光比我们先知深知多了,但我花钱要买的是全羊,你也说这是全羊,而我拿到手一看只是一条羊腿,就如同下聘礼要娶的是媳妇,嫁过来的却只是脚后跟。开读者玩笑呢?书是好书,就不该为读者想想吗?也难怪,那些史书,哪本是为了给那些没文化的老百姓看的呢?而独立的典籍至少要有头有尾才好。书总是要给人看的,读者才是上帝。而且原版《二十六史》在目录与编次体例上,也多有不便阅读查检之处。
  你去《史记》中查找庄子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在目录上,你就找不到,你得去“老子韩非”合传中去找。名为二人合传,却把庄子、申子这样两位大名鼎鼎的名人夹在中间,而且另无他传。战国时代的“四大君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前三个都在目录中直冠其号,但你却找不到信陵君,给他只冠了一个“魏公子”,既无其号,又不冠其名。《晋书》开篇目录就是高祖宣帝、世宗景帝、太祖文帝,他们本来就没做过皇帝,这些冠名都是在他们身后晋朝开国时才加封的谥号,非专家们谁能分得清哪个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呢?而且各书本纪目录都只冠帝王谥号,有几个读者能从谥号中辨得出各代帝王谁是谁呢?你可以从尊、讳出发不直冠其名,但后世读者要查找一个人有多不方便呢?这些,在《纪传版二十六史》中都进行了补加,哪怕史家们有多大的非议,我们还是方便读者至上吧。更何况并无什么伤筋动骨、无伤大雅之处。
  不管史书有多少种,在国人心目中有名气的还是《二十四史》,加了《新元史》就是《二十五史》,再加《清史稿》就是《二十六史》;把《二十六史》中的志、表、书删除,就是今日之《纪传版二十六史》。鲁迅先生当初颇不以这些正史为然,曾说过都不过是一些“相斫书”,但他深读后对这些史书重新评价道:“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那么鲁迅为什么说这里记载着“中国的灵魂”呢?应当是指史书纪传中的许多优秀人物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节操、文明吧。有评点史传人物为证。
  喜欢读的便是《二十四史》。尽管他有许多批评史书的话,说史书为学者、长者、帝王讳,很少真实,但他同时也讲,了解历史你不看史书看什么?要想研究中国历史,还是“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他说自己被史书迷住了。被史书中的什么“迷”住了呢?人物。基本两条:一条就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灵魂”,一条就是“将来的命运”,而这两条都体现在那些历史人物身上,而绝不在那些志、表、书中。我们无意贬低这部分珍贵的史料价值,但历史是人的历史,民族精神只能去代表人物身上寻找。更何况正史人物传记绝非只是帝王将相,民间人物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读《东汉书》时,评价严光道:“光武出而办天下事,光即力讲气节,正风俗而传教于后世。且光于专制之代,不屈于帝王,高尚不可及哉!”在读《南史》的“陈庆之传”时批注为“再读此传,为之神往”。还有论臧质为“豪杰之士”,称曹景宗“亦豪杰哉!”甚至号召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在读《新唐书》中那位不屈于武则天与酷吏淫威的大法官徐有功传时,称赞道:“以身殉志,不亦伟乎!”读田弘正、王承元二传则称之为“两个好将军”,而且对许多传主包括十几个帝王都有很多的评价。显然这些都是侧重于精神上的、气节上的、节操方面的评价。那样的一个伟大人物且对古人有“高尚不可及”、“为之神往”,称之为“豪杰”、“不亦伟乎”等这么高的评价,至少说明那些帝王将相也未必就都是垃圾。更何况史传人物中还有那么多不计生死名利的节烈、孝廉、忠义、仁德、智慧之士;那么多正直、无畏、爱国、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忠臣、英雄人物,这还不是“中国的灵魂”吗?而更注意的是从历代政权兴替、国之荣衰、民生民心的实史,从历史人物生死成败、得失荣辱、沉浮穷达的命运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扬弃式地继承发展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还不是“将来的命运”吗?尤其是那些史学大家们对历代帝王、传主的评价,多有极精彩,于今仍有镜鉴意义的史论,十分值得咀嚼回味,价值无穷。这些也许正是史书之所以得以传世的真正价值所在,而这些都集中反映在人物传记中。并非有意褒贬表、志、书的价值,匠人不做废物,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各取所需而已,而大众所爱所需却是钟情于史传。这也正是本套纪传版历史读物出版的动因之一。
  为什么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各类历史读物中,唯正史自《史记》以降而三史、四史、五史、十三史、十七史,一直滚雪球般滚成了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史,代代相传而不泯灭呢?需知真金在,岂销铄?有它的应用价值。这些历史人物的传记,绝非只是为他们树碑立传的,而是向后世之人提供了一面面镜子,用他们的生死存亡沉浮得失为后人昭示了一种道,一种历史生存法则。古人多以经学论道,史书记事分而言之,“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语也”。其实真正的“道”无不深寓于人的社会活动与种种不同的命运中。就如同甘蔗的糖,绝不在你的“糖分”中,而存在于每一根甘蔗的细胞中一样。所以就是终生以经学为宗称圣的孔子,在删定《左传》时都讲:为述王道之大者,“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其实史书所载述寄寓的绝非只是王者之道,无论对于治国治事,安民治家,修身做人,从事各业者,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道”的启迪。因而,《史记》与《资治通鉴》的作者、注者同称:有国而为人君者而不知史鉴,那么就会前有谗者而不见,后有贼人而不知,想要图治都不知从何入手,想要避乱都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者而不知史鉴,那么就会虽熟读“五经”而不知哪一条合时宜,一旦遭际变故都不知道如何变通权衡,那便一定是上不能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者如果不知史鉴,那么想图谋通达光宗耀祖,则必身败名裂且为先人招辱,而且做事无论成败都不足以立世垂后。所以后代史家又说:“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道’之万世亡(罔)弊,史可少欤?”笔者再加一句:“纪传可少欤?”
  为了忠实于原著,保存其史料价值,本书对各传除方便读者阅读增补调整了一些传主名称外,均保留原貌。而且又在现有横排简体版基础上,斥巨资耗时日劳人力,做了电子技术与人工的双重通校检核。相信《纪传版二十六史》的出版,定能受到广大文史爱好者的钟爱。并欢迎批评教正。值该书付梓之际,仅以此文代序。

  周殿富
  2013年圣诞节于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