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青少版,精装典藏,白话译文,精美插图知识点随文注释,生僻字注音,中小学生无障碍读本。

★ 余秋雨推荐、梅子涵作序。

★ 排版疏朗,字迹清晰。馈赠佳品。

拿破仑的枕边书 

影响世界的中国古代大智慧 
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谋略之书 
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教材 
唐太宗李世民:“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孙中山:“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是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 
“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孙子兵法》是天下**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目录】

孙子兵法

篇 始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观五事而知胜负
君主必须信任所用之人
行兵打仗,就是施行诡诈
战前预算胜负概率
第二篇 作战篇
不宜长期用兵
将敌人之资为我所用
激起士气方能胜
第三篇 谋攻篇
不战而胜为上策
力不如敌时避其锋芒
国君不宜干涉战事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第四篇 军形篇
先求不败后求胜
打败注定失败的敌人
心存侥幸往往不能取胜
势不可挡,才能取胜
第五篇 兵势篇
正兵对战,奇兵制胜
出击敌人,动作要迅猛
变化表象,调动敌军
选择人才,为军队造势
第六篇 虚实篇
把敌人引到预定战场
攻打敌人必定救援之地
分散敌人的兵力
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根据敌情变化而改变战术
第七篇 军争篇
以迂为直,不误军争
有效利用指挥作战的手势和号令
避开敌人的锋芒
小心敌人的诡诈
第八篇 九变篇
权衡利弊,适时放弃
将领有五个致命弱点
第九篇 行军篇
四种地形的处军之道
观察敌情,透过现象看本质
带兵行军要宽严并施
第十篇 地形篇
利用地形的六种原则
六种战败,将帅有责
地形不可忽视
第十一篇 九地篇
“争地”之内不要强攻
深入敌国腹地时,军心更坚
蒙蔽试听,隐藏意图
置之死地而后生
观察诸侯意图,谨慎结盟
第十二篇 火攻篇
火攻战效果显明,应择势而用
第十三篇 用间篇
间谍是取胜的关键

三十六计

原 序
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qiào)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guó)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


【免费在线读】

篇始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兵:当名词用时,指士兵、军队、兵器;当动词用时,指用兵,此处指战争。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否要发动战争,以及如何作战,都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观察、研究,再作决策。
  【历史再现】
  吴越争霸
  公元前497年,越国①国王允常去世。吴国②国王阖(hé)闾(lǘ)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办丧事的
  ①[越国]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都城在今天浙江绍兴一带。②[吴国]大致位于今天江苏、安徽地区,与越国接壤。
  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即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三次都是这样。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夫差即位后,开始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兵法,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兵器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猛迎敌,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①。
  ①[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境内,传说是大禹建立中国个朝代“夏”的所在地,中华文明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他的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允许他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①,修整国家。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逄(páng)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之力攻打吴国。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小人挑拨,杀了忠臣伍子胥②,勾践向范蠡询问说:“吴王杀光了忠臣,现在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吗?”范蠡回答:“还不行。”
  公元前482年春天,吴王带领精英部队去会盟诸侯③,吴国都城没有强兵防守。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说:“可以了。”
  勾践派出两千名水军和四万精兵,又派六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和一千名将领,向吴国进发,一举击溃吴都守军,吴国太子也被杀死。在外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听说国都沦陷后,让人封锁消息,然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评估了越国军队的实力,认为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答应讲和。
  此后四年,勾践多次发兵攻打吴国,但都没有急于求成。在此期间,吴王夫差却屡次对外国用兵。公元前476年,吴国与齐国、晋国交
  ①[卧薪尝胆]卧薪,睡在柴草上;尝胆,舔尝苦胆。勾践回国后,担心自己会贪图安逸,忘记耻辱,于是用艰苦的生活时刻提醒自己。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子,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一只苦胆,经常舔尝。后世用“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②[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帮助吴国成为诸侯一霸的功臣。后来吴王夫差因为听信谗言,杀害了伍子胥。③[会盟诸侯]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国侵略,联合作战,或强大的诸侯国胁迫小国加入自己的阵营,召开诸侯会议商讨结盟事宜,称为诸侯会盟。
  战,吴军疲惫不堪。勾践趁机再次出兵,大败吴军,围困吴国都城两年多。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刎,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争斗,是中国历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两国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每次胜负的关键,无不是看谁准备得更充分,准备充分者获胜,而草率用兵者失败。
  勾践初的战败,是因为他把战争当成儿戏,以为“先发”就能“制人”,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整个国家力量的比拼。军队的多寡、武器装备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有利、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国民是否支持等等,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必须谨慎、细致、全面地考察各方面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应该进入战争状态。
  勾践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十余年,即使国力恢复之后,也保持着克制,不贸然动兵。他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敌我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采取有利的作战策略。忍辱二十一年后,他终于等来时机,灭亡了吴国。
  观五事而知胜负
  【原文】
  故经①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②: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
  ①经:古代指经线,在此作动词用,意思是衡量、分析。
  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同上句“经”的意思一样,指分析比较;计,古代指筹码,在此指下文“主孰有道”等几个情况;索,意思是索取获得;情,指战争中的敌我形势。
  【译文】
  战争关系国家的存亡,因此要分析敌我双方的五方面情况,对两者的情况加以比较,以此探索双方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方面情况,一是道。道就是战争的正义性,也就是君王的作战意志和臣民的意愿是一致的。国民百姓支持战争,不惧生命危险,甘愿为君主而死。这就是有道。
  二是天。天是指天气、环境、寒暑、昼夜等各种自然气象、季节的因素。
  三是地。地就是地理环境,包括地势的高低、战争的路程远近、所占据地区是险要还是平坦以及战场是宽广还是狭窄等,这些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
  四是将。将就是率领军队的将领,将领要有作战的谋略和打仗的勇猛,对士兵要抚恤,同时须奖赏分明,严明军纪。
  五是法。法就是整个作战部队要有层次分明的组织机构,每个组织要有法令制度来管理人员的编制、资源的保障、物资的调配等战争中的事情。
  这五个方面,作为一军主脑的将领都要有充分的认识,深入的了解。通过考察分析双方的各种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以此预测战争的胜负。哪一方的君王更贤明,民心更齐?敌我双方的将领谁能力更强?哪一方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哪一方的军纪法规执行得更有力?军粮、武器装备等军需物资哪一方更充足?哪一方的士兵更能打仗?哪一方的奖罚分明?知道了这些情况,就能猜出谁胜谁负了。
  【历史再现】
  武王伐纣
  商纣王是商朝的后一个君主,他暴虐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武王的父亲——文王姬昌施行仁政,很多诸侯都归附了他。文王去世后,武王继承了他的爵位。武王延续父亲的仁德,广招人才,抚恤国内百姓,筹备灭商的力量,等待时机。
  武王登位后,任命具有智谋的太公望①为太师,贤能的周公旦②做辅相,又重用召公(武王的弟弟)、毕公(武王的弟弟)等贤臣辅佐自己。武王以文王为榜样,施行仁政,使全国上下齐心。他打算联合百姓,承继文王的事业。
  武王即位的第九年,为了试探各诸侯对征讨商纣王的反应,他从本营出发,一路号召集结军队。到达孟津(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时,他已经召集了八百多诸侯。有的诸侯不能前来,就派了司马、司徒、司空等下属官员前来响应武王。在孟津,武王举行了讨伐纣王的誓师仪式。他说:“我虽然无知,但我的先祖有德行,我继承了先祖的功
  ①[太公望]姜太公,即姜子牙。曾辅佐武王的父亲文王,是周朝的开朝功臣。②[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古称周公或周公旦。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周公代执国政,尽忠尽责。
  业,竭尽我所能完善各种制度,抚慰百姓,以完成祖先的事业。”在场诸侯听后,纷纷响应他,都说要攻打商纣王。太公姜子牙向大家发布命令说:“召集你们的士兵,跟着武王出发,落后的一律斩杀。”
  渡过河之后,军队扎营歇脚。有一团火从天上掉落到武王住的军帐上,这团火不停地转动,后变成一只赤红色的乌鸦,发出震耳的啼叫。武王把这当做不祥的
  征兆,对诸侯联军说:“此乃天命,现在还不是讨伐纣王的时候。”就率领军队回去了。
  两年后,武王听说纣昏庸更加暴虐,他杀了王子比干①,囚禁了箕子②。商朝王室内乱,很多臣子都逃奔到周国来了。武王通告全体诸侯说:“殷王罪孽深重,已经到了不可以不讨伐的地步了!”他招兵买马,得到了兵车三百乘③、猛士三千人、甲兵四万五千人,开始东征。武王的军队出发后,各个诸侯也都发动自己的军队前往孟津,与武王汇合。在联合军出征前,武王作了《太誓》,声明此次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他说:“殷王纣让自己的宠妃干预朝政,他听任妇人之言,以致
  ①比干]因劝谏父亲商纣王,被纣王挖掉心脏。②[箕子]商朝忠臣,西周灭商后,箕子率领五千商朝遗民迁移到朝鲜半岛建立“箕氏侯国”。西汉时,该国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③[乘(shèng)]古代兵车单位,四马一车为一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