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二、汇集的文献资料是国内迄今*为完整的,无其他同类可与之相比。

三、编译者忠实于资料的原始真实性,不作任意改编、删改。

四、参与此项编译工作的单位和学者均为国内著名者,具有较大权威性。

五、真实的历史运动和革命实践书写的浩瀚的珍贵历史文献!


【内容简介】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是一套用真实的历史运动和革命实践书写的浩瀚的大型珍贵历史文献,全景呈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原貌。主要收编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五个国际组织已发表的全部文献档案,包括历次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的记录、决议和有关文件,真实呈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程。本书是第48卷。主编戴隆斌收录的文献包括三个部分:(1)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第39-46次会议记录;(2)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提纲、决议、号召书;(3)附录。


【作者简介】

戴隆斌,1962年生,198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苏联史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苏联史及俄罗斯现状的研究,写作有《日里诺夫斯基及其主张》、《苏共*后一个纲领草案》、《季诺维也夫》、《斯大林曾是沙俄密探吗?》、《沃兹涅先斯基经济论》、《关于卡廷事件的秘密文件》及《欧美共运风云录》(副主编,人民出版社)等。


【媒体评论】

这是一套用真实的历史运动和革命实践书写的浩瀚的珍贵历史文献。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遭遇到重大挫折,但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社会主义依旧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行的*重要的进步力量,是导引人类走出危机和困境的希望之光。历史是*好的老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历史风云,以对历史负责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精心翻译、编撰和出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这一鸿篇巨制,其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可谓大也。

——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 衣俊卿

这部卷帙浩繁的文献汇编展示了一百多年来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辉煌历程,凝聚了各国社会主义工人组织和革命政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这部文献的出版,对于科学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 顾锦屏

这样完整地翻译和出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手资料,堪称一大创举。我相信,这套历史文献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并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产生出丰硕成果。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顾问 殷叙彝

这一套资料具有原创性、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准确性、权威性,对全国理论工作者和后代子孙学习和研究国际共运史都有极大、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与其他同类及相关项目相比,概不重复,自有其独立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高放

《文献》与同类项目相比较*的不同和*显著的特点是:*,汇集的文献资料是国内迄今*为完整的,无其他同类可与之相比。第二,编译者忠实于资料的原始真实性,不作任意改编、删改。第三,参与此项编译工作的单位和学者均为国内著名者,具有较大权威性。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张中云

这套历史文献以丰富翔实的*手资料,系统记述了从国际工人运动兴起到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历史进程,全面展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续百余年、席卷全世界的宏伟画卷,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工人运动史和社会主义史的学习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王学东


【目录】
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会议记录
  (1928年8月21日—9月1日)
  第三十九次会议(1928年8月21日)
    西坎德尔·苏尔关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问题的总结讲话
    斯特拉霍夫关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问题的总结讲话
    佩珀的声明
    贺词
  第四十次会议(1928年8月21日晚)
    库西宁的总结发言
    声明
    表决通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
    (根据奥·威·库西宁的报告通过的提纲)》
    罗思坦就英国代表团表决问题作说明
    确定提纲审定委员会成员
  第四十一次会议(1928年8月22日)
    瓦尔加作关于苏联经济形势的报告
    西坎德尔·苏尔的声明
    墨菲的声明
  第四十二次会议(1928年8月22日晚)
    曼努伊尔斯基作关于联共(布)党内情况的报告
  第四十三次会议(1928年8月23日)
    各国党关于瓦尔加和曼努伊尔斯基的报告的声明
  第四十四次会议(1928年8月29日)
    悼念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霍拉斯
    皮亚特尼茨基作资格审查委员会的报告
    通过资格审查委员会的报告
    皮亚特尼茨基作章程委员会的报告
  第四十五次会议(1928年8月29日晚)
    贝尔作军事委员会的报告
    台尔曼作政治委员会的报告
    约翰斯顿的声明
    洛夫斯通的声明
    通过关于国际支援革命战士协会的决议
  第四十六次会议(1928年9月1日)
    布哈林作关于纲领委员会的报告
    库西宁作关于殖民地委员会的报告
    通过关于苏联和联共(布)状况的两个报告的决议案
    关于几起申诉的决定
    关于接受一些新党加入共产国际的决定
    关于进行国际反战运动的决议
    选举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选举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
    布哈林作总结发言
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提纲、决议、号召书
  共产国际纲领
    导言
    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发展和必然灭亡
    二、资本主义总危机和世界革命的*阶段
    三、共产国际的*终目的——世界共产主义
    四、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与无产阶级专政
    五、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国际社会主义革命
    六、共产国际在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中的战略和策略
  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根据尼·伊·布哈林同志的报告拟定的提纲)
    导言
    一、世界经济的技术状况和经济状况
    二、国际关系和所谓“对外政策”问题
    三、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阶级力量的重新组合
    四、阶级斗争、社会民主党和法西斯主义
    五、殖民地国家和中国革命
    六、共产国际的策略方针和基本任务
    七、各支部的工作总结、成绩、错误和任务
    八、为列宁主义的路线和共产国际的团结而奋斗
  制止帝国主义战争危险的措施(根据托·贝尔同志的报告拟定的提纲)
    一、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
    二、无产阶级对战争的态度
    三、无产阶级对军队的态度
    四、无产阶级对裁军问题的态度和反对和平主义的斗争
    五、各国共产党工作中的缺点及其任务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根据奥·威·库西宁的报告通过的提纲)
    一、导言
    二、殖民地经济和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特点
    三、中国、印度和类似的殖民地国家中共产党的战略和策略
    四、共产党人的当前任务
  共产国际章程(1928年8月29日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
    1.总纲
    2.共产国际的世界代表大会
    3.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及其机关
    4.国际监察委员会
    5.共产国际支部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于苏联和联共(布)状况的决议
  关于国际支援革命战士协会的决议
  关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国际监察委员会和青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关于接收古巴共产党、朝鲜共产党、新西兰共产党、巴拉圭
    共产党、爱尔兰工人联盟、厄瓜多尔社会党和哥伦比亚
    革命社会党加入共产国际的决定
  关于开展反战国际运动的决定
  关于托洛茨基、萨普龙诺夫等人事件的决定
  关于马斯洛夫一鲁特·费舍事件的决定
  关于苏桑·吉罗等人事件的决定
  关于怀恩科普集团事件的决定
  告全世界工人、全体劳动农民、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和资本主义国家陆海军士兵书
  告苏联工人、农民、红军和红海军士兵书
  告中国工人和劳动者书
  就开展声援中国无产阶级的双周运动告全世界工人农民书
  反对法西斯主义
    告各国共产党和全世界劳动者书
  世界帝国主义战争爆发14周年
    告各国工农、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各国共产党书
  反对波兰帝国主义者侵占立陶宛
    告各国劳动者、国际无产阶级书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和国际监察委员会新成员名单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国际监察委员会委员
附录
  资格审查委员会报告
  共产国际第六次世界代表大会参加者名单
  各国代表名额分配情况 

【前言】

总 序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国际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其宗旨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一切剥削制度,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而*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迄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努力把它与当时西欧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于1847年6月创建了*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亲自拟定并于1848年2月公开发表了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这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自从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以来,历经*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西方推进到东方、从欧洲扩展到全球,终于突破资本主义链条上一个又一个薄弱环节,取得了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胜利。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进军、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的重大成就,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20世纪末,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了严重挫折。但是,历史并没有因此而终结。由《共产党宣言》奠基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仍在曲折中前进。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工人党仍在不断探索无产阶级取得解放的道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仍继续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完善社会主义、*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百六十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卷帙浩繁的文献档案,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这些文献档案,对于我们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科学地研究和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丰富且宝贵的经验教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无产阶级国际组织,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载体,其文献档案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早在1984年春,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就发起编辑出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当时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思想研究所和近代史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了编辑委员会。编委会商定:这套文献主要收编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五个国际组织已发表的全部文献档案,包括历次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的记录、决议和有关文件;收编材料力求齐全;凡外国有选编完整的版本者,根据外国版本翻译;凡文件散见于外国不同出版物者,尽力搜集完整,组织力量统一编译;文件完全按照原件翻译,译文力求准确,不作修改删节,以便读者根据完整、准确的*手材料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历史。在当时代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的资助下,经过编辑委员会、编译工作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共同努力,这套文献于1986年开始陆续出版,截至1997年共出版了21卷。

到上世纪末,文献的编辑出版工作遇到了巨大困难。首先是编委会发生了重大变故,主编林基洲、副主编王颖和校纪英相继谢世;其次是出版经费难以为继。为继续出版这套文集,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多方努力,组成以会长顾锦屏为主编的新编委会,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争取到一笔资助,于1999—2001年又出版了两卷。此后,因缺乏经费,编辑出版工作完全陷于停顿。

2010年,在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的鼎力支持下,中央编译出版社以这套文献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立项资助。中共中央编译局对此项目高度重视,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基础上,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支持,组建了新编委会,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文献整理和编辑工作,并将这套文献纳入“中央编译局文库”出版规划。

经新编委会研究决定,这套文献定名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在其前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的基础上重新编辑出版。通过进一步广泛搜集资料和适当改变编辑方式,新《文献》的资料更详尽、收文更齐全。例如,在原《文献》的某些卷次中,对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译本只列目录,不收正文,而新《文献》则全部依据*的中译本收录,以方便读者查阅。此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扩大了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选材范围,采用开放式结构,规模暂定60卷,约2500万字。

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对这套文献的编辑出版工作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中央编译出版社为这套文献的立项和出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文献的前两任编委会和编译工作者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这套文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这套文献的重新编辑出版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编写组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