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秒杀专区】


【书摘与插画】

【作者简介】
北京益博轩青少年阅读研究机构
  北京益博轩青少年阅读研究机构是一家致力于青少年阅读和母语教育的专业机构。以建设青少年阅读新课程为本位,通过组织教育领域资深学者和教师团队进行课题研发,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母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来关注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的发展。
【免费在线读】

  【故事读乐园】
  文与可画竹
  北宋的时候,有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因画竹而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慕名而来,登门求画。
  文与可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以说他的画竹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那么他画竹的诀窍在哪里呢?原来,为了画好竹子,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各式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也不管刮风下雨,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在竹林里穿来穿去。三伏天气,骄阳似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里,背对着太阳,站在烤人的阳光下,认真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量一量竹子的节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虽然汗水早已湿透了他的衣衫,可他仍若无其事一般研究着竹子。就
  这样,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由于长年累月对竹子做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态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只要一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竹子的形态和样式都会历历在目。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如,画出的竹子不拘一格,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与可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成语加油站】
  形容“技艺高超”的成语
  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或某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运斤成风: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的境界。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成语小词典】
  慕名而来 [ 读音 ] mù míng ér lái
  近:慕名而至 [ 释义 ] 指仰慕名声而来。
  [ 造句 ] 故宫是世界名胜,许多中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栩栩如生 [ 读音 ] xǔ xǔ rú shēng
  近:惟妙惟肖  [ 释义 ] 像活的一样。
  反:泥塑木雕 [造句]这位画家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 [ 读音 ] hū zhī yù chū
  近:惟妙惟肖 [释义]形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反:画虎类犬 [ 造句 ] 徐悲鸿画的马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成语训练场】
  1.映入游客眼帘的是一堵墙,墙上画了九条 的飞龙。
  2.王医生虽然退休了,但 找他寻医问药的人一直络绎不绝。
  3.他 地走上讲台,开始了自己的堂课。
  【游戏乐翻天】
  1.叠词成语连连看
  2.填上反义词,组成成语

  ……


【内容简介】
这套书以讲述精彩绝伦的故事为主线,配以准确的释义、精妙的造句、延伸的近义、反义词,辅导小学生学习和使用成语。本套书把小学阶段所需要掌握的成语都分散在对故事的娓娓讲述中,让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轻松氛围中学习成语、增加词汇量,并进一步将成语运用到写作中去,练就“出口成章”的好本领。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是寓教于乐的*读物。故事或寓意深刻、耐人思考,或幽默诙谐、充满智慧。全书1600多个成语、880个配套语境练习,按难易分为六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言力和写作力。
【目录】
一 乐羊子妻
二 “诗仙”的传说
三 班超出使西域
四 廉颇请罪
五 吕蒙的改变
六 识时务的杨敞
七 东坡肉
八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进
九 仲由背米
十 大将杜预
十一 楚歌四起
十二 救人救到底
十三 遵守诺言的重耳
十四 杯酒释兵权
十五 河伯的慨叹
十六 黄裳还珠
十七 慧眼识骏马
十八 文与可画竹
十九 竹头和木屑
二十 一文钱与乌纱帽
你答对了吗?
【编辑推荐】
*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成语工具书
  1、国内原创语境成语学习书!课内外结合,循序渐进,学以致用,小学通用版!
  2、本书以精彩有趣的故事为主线,以精美的卡通插画做图解,并独创性地营造语言情境,将阅读与实践完美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力和写作力。
  3、1600个成语,880个配套语境练习,涵盖了全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及学生课外读物中常见的成语,丰富多彩的互动训练帮助学生快速增强运用成语写句子、讲故事的能力。
  6、本书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特级、高级教师精心编写而成。通过这套《成语小英雄》,能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汉语辞章之美的欣赏,并能很好地驾驭成语,运用到写作中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