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往往美不可言,这其中,当然要包括重要的格律之美。格律诗词的产生与发展,和吟咏、音乐有密切关系。虽然今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诗词已经不再配乐演唱,但格律诗词大都有严格的用韵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交错,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只有诵读出来,才能直观体验到这种音乐美。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想要领略到诗词的美,我们必须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蒙童会接受很多吟诗作对方面的训练,今天的孩子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积淀和环境的熏陶,并不足以感受到诗词的格律之美。这样既不利于孩子们感受到诗词的美感,也不利于他们深入掌握诗词的内涵意蕴。为此,我们试图以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诗词文本的赏析,讲述相关的声律、音韵知识,进行声律启蒙。
【编辑推荐】

  装进口袋里的国学宝库!郭齐勇、葛剑雄等数十位专家学术指导!2014年上海孔子文化节推荐读本!2014年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推荐用书!

国学微课堂全套共22册,更多详情请点击:




【前言】
  读诗吟词,本应该是一种很快乐的精神享受,它可以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及想象力、创造力,不应该成为一种任务,甚至是负担。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往往美不可言。如果无视这些美感,就是丢掉了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也失去了诗教的本意。
  因此,从低年级的小朋友开始,我们就要注重培养其审美心境。这其中,当然要包括重要的格律之美。格律诗词的产生与发展,和吟咏、音乐有密切关系。虽然今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诗词已经不再配乐演唱,但格律诗词大都有严格的用韵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交错,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只有诵读出来,才能直观体验到这种音乐美。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想要领略到诗词的美,我们必须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蒙童会接受很多吟诗作对方面的训练,今天的孩子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积淀和环境的熏陶,并不足以感受到诗词的格律之美。这样既不利于孩子们感受到诗词的美感,也不利于他们深入掌握诗词的内涵意蕴。为此,我们试图以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诗词文本的赏析,讲述相关的声律、音韵知识,进行声律启蒙。
  

【作者简介】
  秋霞圃书院是中国民间研究、传播儒学文化的组织。是由中国著名学者沈渭滨、葛剑雄、傅杰、朱学勤、李天纲、汪涌豪等教授发起,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香港、台湾和海外的数十位著名教授、学者创建的社会学术研究团体和教育教学机构。2009年9月肇创于上海嘉定,常设办公地为*文物保护单位:嘉定孔庙。书院主要活动内容有:系统研究整理出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大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图书馆、社区等一系列活动;承办每年的“上海孔子文化节”;举办中西方文化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五言绝句
  第一节 《登鹳雀楼》(王之涣)
  第二节 《塞下曲》(卢纶)
  第三节 《听筝》(李端)
  第四节 《听鼓》(李商隐)
第二章 七言绝句
  第一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第二节 《山行》(杜牧)
  第三节 《忆江柳》(白居易)
  第四节 《早发白帝城》(李白)
第三章 五言律诗
  第一节 《春望》(杜甫)
  第二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第三节 《山居秋瞑》(王维)
  第四节 《晚晴》(李商隐)
第四章 七言律诗
  第一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第二节 《蜀相》(杜甫)
  第三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第四节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第五章 词
  第一节 《如梦令》(李清照)
  第二节 《浣溪沙》(晏殊)
  第三节 《菩萨蛮》(温庭筠)
  第四节 《卜算子·咏梅》(陆游)
  第五节 《鹧鸪天》(晏几道)
  第六节 《虞美人》(李煜)
  第七节 《玉楼春》(宋祁)
  第八节 《蝶恋花》(欧阳修)
  第九节 《一剪梅》(李清照)
  第十节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第十一节 《水调歌头》(苏轼)
  第十二节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后记

【免费在线读】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1],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2],更上一层楼。
   文词注释
  [1]白日:指落日、夕阳。由于傍晚的太阳光线黯淡变白,所以称为白日。依:依傍。此处指一轮落日依傍着鹳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西沉。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慢慢消失。
  [2]穷:尽,使达到极点。比如成语“山穷水尽”。
  声律点津
  五绝“仄起仄收”式诗律与押韵
  盛唐以后,五言绝句就已经严格遵守格律诗的规则了,在字数、押韵、平仄等方面都有规定。这首五言绝句的基本句型是首句“仄起仄收”。这里的“仄”,是古人对“上声、去声、入声”三种
  声调的统称。古人将汉语的音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除了平声以外,其他三声统称为“仄声”。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的四声和我们今天普通话中的四声不同。
  现在,我们来为这首诗标注一下平仄声调,我们用“∣”表示仄声,用“-”表示平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我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日、尽、入、欲、目、更、一”在普通话中都可以读“ ”(去声),所以理应是仄声;“海、里”是“ ”(上声),也是仄声。但为什么“白”字也是仄声呢?虽然“白”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bái”,是平声字。但在中古,也就是诗人王之涣生活的年代,“白”字读入声,所以应该是仄声。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这一读音已经消失了,读入声的字,已经分别变成其他三声的读音。但在一些方言里,还保留着部分入声字。比如,目前在江浙沪一带方言中的“白”字,就保留了入声读音。用汉语拼音表示,读音近似“bò”。同学们如果家在南方,可以试着用方言体会一下入声字的读音。为这首诗标注完平仄之后,我们来看看它是否符合五绝的格律要求。在五绝中,首句“仄起仄收”型诗歌的全诗格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面的格律中,加括号的表示这个位置上的字,可以是平声字,也可以是仄声字。现在,拿这个格律和我们标出来的这首诗的平仄对照一下,它们是不是一致呢?看完了平仄,我们来看另一个重要内容——押韵。诗歌都是要求押韵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但什么是“韵”呢?我们都知道,汉语拼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的,有的读音可以没有声母,有的读音可以没有声调,但每一个读音都一定要有韵母。在古代,虽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汉语拼音这种注音方式,但古人对汉语音节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把每一个汉字的音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声”,另一部分是“韵”。“声”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声母”,“韵”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韵母”和“声调”。在诗歌创作中,把“韵”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就是“押韵”。对于绝句来说,它的格律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至于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这首诗就是二、四句押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