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作为西方政治学领军人物塞缪尔·E·芬纳的三卷本《统治史》是20世纪西方政治学的传世巨著。《统治史》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历史中政府形态的发展,以各个国家的政府形态、统治方式和国家社会关系为核心,大致依照时间顺序,先把我们带入世界文明中最为古老的苏美尔城邦,述及萨尔贡、埃及、亚述、犹太、波斯、希腊、中国、罗马、印度、拜占庭、阿拉伯、中世纪欧洲、日本、奥斯曼帝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史,然后把焦点转入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的欧洲各国和美洲殖民地政治制度的突破性发展,最后,集中讨论影响当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及工业革命)以及这些革命给世界政治、政府形态和国家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统治史》第二卷《中世纪的帝国统治和代议制的兴起——从拜占庭到威尼斯》讲述中世纪的历史,作者考察了拜占庭帝国、哈里发国家、唐朝与明朝的演变、封建制欧洲的特点,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共和制之被选择,代议制的兴起以及最后整个欧洲典型的国家建制的诞生。
【编辑推荐】
  甘阳(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一部《资治通鉴》式的政治史。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本书揭示了代议制民主成为当代政治神话的偶然性,也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鉴前世政体之兴衰,考当今统治之得失。
  刘军宁(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统治史》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来我首次读到如此详细研究古今中外政体的书。
  赵鼎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经济学家》杂志说如果政治学有诺贝尔奖的话,芬纳的三部曲就肯定会赢得此殊荣。我个人认为这一评价仍然低估了芬纳的卓越工作。

【作者简介】
  作者萨缪尔·E·芬纳,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执教于贝利奥尔学院,后任基尔大学政治学教授,1966年开始任曼彻斯特大学政治学系主任,1974年回到牛津大学并任格拉斯顿讲座教授。芬纳还曾任英国政治学会主席和国际政治科学协会副主席(1965-1969)。芬纳一生博学多产、著作等身,代表作有《马背上的人:军事力量在政治中的作用》(1962)、《比较政府:政治学研究导论》(1974)和三卷本《统治史》。
  译者王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兼任西亚北非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世界历史等。2005-2006年曾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访学,多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目前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上海市社科规划办委托项目,研究成果曾获“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已在《社会科学》等重要学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有专著《一个超级大国的核外交:冷战转型时期美国核不扩散政策(1969-1976)》(新华出版社,2013年)。

【目录】

综述
  1.过渡时期
  2.“历史性宗教”的政治相关性
  3.为旧而生的“新国家”
  4.移民与入侵
  5.中世纪晚期的国家体系
第一部分 东欧与中东
 第一章 公元1000年前后的拜占庭帝国
  1.大事记
  2.拜占庭政体的特征
  3.帝国的版图
  4.中央政府
  5.政府职能
  6.评价
  7.结论: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遗产及其重要性
 第二章 哈里发帝国(约公元900年)
  1.哈里发帝国兴衰大事记
  2.阿拔斯帝国的优势与缺陷
  3.政体的性质:比较和对照
  4.帝国的版图
  5.哈里发
  6.中央政府
  7.公共工程
  8.评价
  9.结论:哈里发帝国的特征与局限
  关于马穆鲁克埃及的说明(公元1250—1217年)
  1.马穆鲁克政体的特征与重要性
  2.马穆鲁克概况
  3.埃及
  4.马穆鲁克统治
  5.马穆鲁克统治的负债表
第二部分 中国
 第三章 唐帝国
  1.从汉到隋的概况
  2.唐初(618—755年)
  3.晚唐时期(755—874年)
  4.唐代的终结(874—907年)
  5.结论
 第四章 明朝统治(1368—1644年)
  1.明代社会与经济
  2.明代的转型
  3.统治架构
  4.中国人的宪政
  5.文书与瘫痪
  6.政府与“士绅”联盟
  7.管理不善
  8.政权的特征
  9.明政权的力量与缺陷
第三部分 欧洲
 第五章 封建背景
  1.黑暗时代
  2.中世纪早期的制度与军事
  3.中世纪的统治进程与架构
 第六章 统治
  1.西欧和中欧的政治地理
  2.欧洲王国的发展
  3.英格兰封建王国
  4.法兰西:经典的封建王国
  5.德意志王国的解体
 第七章 共和政体: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1.自治的冲刺
  2.血腥的意大利
  3.城市共和制
  4.1370年左右的佛罗伦萨政府
  5.至静之所:威尼斯
  6.中世纪共和制的遗产
 第八章 代议制
  1.中世纪的伟大政治发明
  2.教会与世俗代表之间的联系
  3.“代表”的含义
  4.代议制的特征
  5.三种代议制的比较(英格兰、法国和波兰)
  6.代议制原则的命运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媒体评论】

  如果政治科学领域存在诺贝尔奖的话,芬纳一定会因为这部超乎寻常的三卷本《统治史》而获此殊荣。——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他(芬纳)没有在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拾人牙慧,也没有确立研究潮流。“他不属于任何学派,也没有创建一个学派。”他通过无可替代的原始研究证明了一个全面的历史性的政治制度史是可以实现的。——Jack Hayward(原英国赫尔大学政治学教授、牛津大学政治学荣誉教授,曾任英国学术院研究员、英国政治学会主席。)
  芬纳阅读的范围之广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很难想象会有历史学不从他的著作中受益。——Gerald Edward Aylmer(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生前曾任牛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主席。)
  芬纳的作品博大精深,他对其他学科的熟悉程度,以及他所掌握的如此众多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将注定使他成为这个丰富多彩的学术时代的耀眼角色。——英国《独立报》
  我们高度赞扬这一由当代最有活力、学识渊博且方法上不拘一格的学者所完成的战后英国政治学经典……它填补了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巨大空白。——《政治季刊》
  本书在很多方面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学都会产生极大帮助。——《新政治家与社会》
  这是政治学领域最好的作品,很难想象在比较政府领域还有比这更好的教科书。——《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免费在线读】

  世界上管理最好的城市?
  查尔斯·迪尔(Charles Diehl )曾写道:“在14、15世纪,威尼斯政府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之一。”它的司法审判非常温和,直到18世纪之前,它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无论涉及社会生活哪个层面,威尼斯都能提供最好的服务。它根本没有遭受过中世纪的洗劫或被侵略的可怕经历,最逼近威尼斯底线的战斗是基奥贾战争。威尼斯也从未经受过内战的折磨,甚至它所承受的内部混乱相对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这些内乱根本不能与米兰、佩鲁贾、锡耶纳,乃至佛罗伦萨的残忍世仇相提并论。至于欧洲的君主国,考虑到它们正在进行的战争方式:扎克雷起义或农民反叛、内战、废除或谋杀合法国王,它们根本就没有出现威尼斯的情形。尽管威尼斯可能被仅占其人口总数四十分之一的贵族们所统治,但其积极市民是一批更为广泛的参与者,它们比我们在后期封建君主制国家和大公国中所见到的情形要广泛得多。[1017]除了一些家奴外,它的非市民们(noncitizens)不是“农奴”,而是“自由人”。威尼斯的独特之处在于:少数统治者不仅不能压迫他们的臣民,而且还要去照顾他们。这一切表明,威尼斯的宪政体制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支持,因为其城市中没有军队,只有区县中的些许警察。他们有充分的理由保持忠诚。众所周知,威尼斯是欧洲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尽管最富有的人和最贫困的人之间存在很大鸿沟,但相比其他地区,威尼斯的穷人也得到了很好的供养。谷物委员会是政府中管理最好的机构之一,由于它管理有方,穷人也很少遭受饥饿。
  尽管政府拒绝民众积极参与政治,但广大民众享有被动的民权,比如结社、工作和流动的权力,所有这些在君主国都是不被允许的,在其他大多数城镇也是被限制的。首先,威尼斯拥有言论自由,能够宽容不同的个人观点。彼特拉克(Petrarch)写道,有一个盛行于意大利的格言说,“这里流行的唯一邪恶就是过多的言论自由”。三个世纪后,英国大使亨利?伍登(Henry Wotton)爵士在发往国内的报告中写道:“威尼斯是一个这样的国家,无论是否处在恐惧当中,这里所有的男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所有居民在法律面前享有真正的平等。它的刑事调查制度,甚至那些有关抓捕的规则,都非常谨小慎微。尽管在法律上只需要一个证人来进行定罪,但实际上往往会大费周章地收集尽可能多的证据。对于那些过于贫穷而无法雇佣律师的囚犯,它会通过抽签方式,为其提供一位拥有执照的律师。威尼斯和当时所有的大陆国家一样,它允许通过酷刑进行审讯,但只有经过6位负责夜间刑事案件的贵族同意方可用刑,并且要在2位执行官、2位公爵顾问、1位十人委员会头领和1位辩护检察官在场的情况才能够实施。即便如此,囚犯供出的信息还必须能够被其他资料来源证实。对于警察和法庭记录的分析证明:他们在对待贵族和平民上是完全平等的。威尼斯的司法在整个欧洲都享有盛誉。正是威尼斯的公正司法,使得大陆诸城市中的民众在1509年阿格纳德洛(Agnadello)灾难之后的最黑暗时期里始终站在城邦一边。马拉尼尼写道,“威尼斯保护了对于个人权利的保证,这与它所寻求的国家生活形式是相协调的”,在他看来,“威尼斯体制的能量和功效使得现代英国的制度毫无任何令人艳羡之处”,[1018]他还注意到了“法庭上的共同掌权,法官绝对的个人独立性,上诉程序和上诉制度中令人恼火的细微性”。
  当观察家们在研究威尼斯的统治时,令他们感到印象深刻的特征并非共同掌权的结构、精细的权力制衡、职位的轮换等,因为这些做法在中世纪的共和制城邦中极为寻常。威尼斯的统治结构在三个方面设计得极为成功:元老院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知识;执行委员会的指导和管理角色;以及与新兴机制——十人委员会的结合。但是,如果那些操纵着各种会议,并在各种政府委员会和机构中轮换任职的积极市民变得像佛罗伦萨等城市一样暴力和争论不休,哪怕是只有很小一部分,威尼斯的宪政体制也不可能运转得如此良好。最后一点,威尼斯体制运行良好的原因还在于运营这一制度的贵族们都充满了对城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超越了它们之间的个人恩怨。若非观察它的很多表现,你很难对此进行解释。比如,人们经常评论说,威尼斯历史上几乎很少有杰出的人物,但是他们遵循一种类型,这里的政治角色大多是匿名的,或者是一些象征性的大家族。在威尼斯的辩论规则中禁止辱骂和诽谤,特别是在元老院。它在辩论中反对诉诸情感和散布谣言的煽动行为,并成功地使讨论保持低调、务实和两厢情愿,这些规则也是有关威尼斯人态度的另一种证明。在历次大危机中,威尼斯的贵族们都有不俗的表现,他们就好像罗马黄金时期进行汉尼拔战争的参议员和执行官。这些人展示了对共和制法律的敬重,并体现了真正的“国家感”。
  佛斯卡利总督是威尼斯历史上四位卓尔不群的名人之一,他在拜伦的诗中和威尔第的歌剧中是一个悲剧英雄。佛斯卡利是一位精力充沛的伟大总督,他使威尼斯转向了大陆。在他迟暮之年,却因为儿子雅克珀(Jacopo)的罪行而受到牵连。当然,这都是情节剧,并非真正发生的事实,但它是对罗马共和国历史情形的模仿。当雅克珀被发现有罪后,他被带到了总督的房间,身上还带有受刑后的印记,这位老人拥抱了即将被放逐的儿子。“父亲,父亲,”据说雅克珀哭了,“我求求你,设法准许我返回我的家里。”但心碎的总督只是回答说:“雅克珀,你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不再反抗。”
  译后记
  《统治史》一书是英国学术大师芬纳教授的扛鼎之作,也是享誉全球学界的学术经典。关于本书价值和芬纳先生的学术生平,赵鼎新教授已在本书第一卷“中译序”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书是《统治史》的第二卷。就内容而言,本卷主要论述中世纪时期世界各地的主要统治形态及其演进过程。本卷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拜占庭帝国和哈里发帝国为例论述中东与东欧地区的政体演进,第二部分主要以唐帝国和明帝国作为案例分析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主要概述欧洲大陆、地中海沿岸和英格兰地区的政治形态及其发展特征。芬纳教授不仅在每一部分选择了经典案例进行“剖麻雀”式的解析,还就这些案例的背景、特征及其在全球统治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归纳和鞭辟入里的评析。
  一般来说,中世纪往往被认为是愚昧和落后盛行的“黑暗时代”,然而芬纳却在研究中指出:中世纪是全球政治形态演进过程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阶段。这一时期不仅全球各大文明板块内都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宗教”,而且在封建主义的母体内萌生了现代政治体制的一些核心要素。比如,在欧洲封建君主制和城市共和制的政治实践中,选举、代表、分权等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已经出现,这些内容又经过英美两国的现代政治实践而逐渐演变为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尽管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时有发生,但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在全球统治史上仍有其意义。比如,中华帝国在其长期的封建统治实践中逐渐建立了世俗化的行政管理机构和遍及全境的教育体系,在官员招募、晋升、行政监察以及政治稳定性等方面均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翻译此书,并不代表译者完全认同书中的所有观点。相信只要读过此书,读者诸君自会对书中的观点和价值做出评判。
  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还离不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倪为国先生、彭文曼女士的努力。没有他们的慧眼选题和督促,恐怕就难以有这部巨著的中译本面世。此外,本书在翻译过程中还得到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大学、秦瑞芳夫妇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王兴全教授协助解决了部分法语的翻译问题。译者希望能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她)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完成本书的翻译或许还需要更多时间。
  需要向读者表示歉意的是,本书的出版和原计划相比略有滞后,一是因为原来的翻译计划中途有变;二是因为无论译者还是出版社,都不希望因为追求速度而影响译作质量。此外,根据一些读者和朋友的建议,我们在本次出版过程中,除了对第一卷中的讹误进行修改和校对外,也对全书的翻译体例进行了若干调整。为方便读者,我们翻译了原书注释中的文章名称和书名,但保留了其他注释信息。特别是对于书中出现的大量自我引证,我们一律注明原文页码,并在翻译过程中保留了原书页码,供有兴趣的读者进行查对。对于较为生僻的用法,我们则尽可能保留英文原文,或是在“译注”中适当加以说明。
  由于学识水平所限,本书在翻译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各种讹误或疏漏之处,我们期待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以便今后改正。
  王 震
  2014年春谨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