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二、汇集的文献资料是国内迄今*为完整的,无其他同类可与之相比。

三、编译者忠实于资料的原始真实性,不作任意改编、删改。

四、参与此项编译工作的单位和学者均为国内著名者,具有较大权威性。

五、真实的历史运动和革命实践书写的浩瀚的珍贵历史文献!


【内容简介】

本卷收录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国际*次代表大会,包括总委员会于1867年在《国际信使》上发表的《国际工人协会日内瓦代表大会报告》,参加大会的记者卡尔德撰写、由日内瓦迪科曼和厄廷格出版社于1866年于出版的《1866年9月3—8日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工人代表大会》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的通信;(2)*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包括1867年由拉绍德封《未来呼声报》出版的《1867年9月2—8日于洛桑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代表大会报告》、《向1867年9月2 —8日在洛桑举行的工人代表大会宣读的报告》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洛桑代表大会的通信;(3)附录,收入与*国际圣马丁堂成立大会有关的文献,包括圣马丁堂成立大会的筹备、圣马丁堂成立大会记录、马克思、恩格斯等关于*国际成立的通信、1864年巴黎理事会翻译出版的《临时章程》及序言、1866年龙格翻译的《临时章程》以及国际工人协会巴黎支部出版的小册子。


【作者简介】

童建挺,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在德国留学数年,发表学术论文、译文若干,目前主要从事政治制度和政党研究。


【媒体评论】

这是一套用真实的历史运动和革命实践书写的浩瀚的珍贵历史文献。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遭遇到重大挫折,但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社会主义依旧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行的*重要的进步力量,是导引人类走出危机和困境的希望之光。历史是*好的老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历史风云,以对历史负责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精心翻译、编撰和出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这一鸿篇巨制,其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可谓大也。

——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 衣俊卿

这部卷帙浩繁的文献汇编展示了一百多年来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辉煌历程,凝聚了各国社会主义工人组织和革命政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这部文献的出版,对于科学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 顾锦屏

这样完整地翻译和出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手资料,堪称一大创举。我相信,这套历史文献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并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产生出丰硕成果。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顾问 殷叙彝

这一套资料具有原创性、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准确性、权威性,对全国理论工作者和后代子孙学习和研究国际共运史都有极大、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与其他同类及相关项目相比,概不重复,自有其独立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高放

《文献》与同类项目相比较*的不同和*显著的特点是:*,汇集的文献资料是国内迄今*为完整的,无其他同类可与之相比。第二,编译者忠实于资料的原始真实性,不作任意改编、删改。第三,参与此项编译工作的单位和学者均为国内著名者,具有较大权威性。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张中云

这套历史文献以丰富翔实的*手资料,系统记述了从国际工人运动兴起到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历史进程,全面展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续百余年、席卷全世界的宏伟画卷,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工人运动史和社会主义史的学习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王学东


【目录】

*国际*次代表大会
 (1866年9月3—8日于日内瓦)
 《国际信使》发表的报告
  ——国际工人协会日内瓦代表大会报告
  1866年9月3—8日工人代表大会出席代表名单
  总委员会报告
  日内瓦代表大会讨论记录
  附件A
 约·卡尔德的会议报告——1866年9月3—8日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工人代表大会
  国际工人协会章程
  第二个议题:在协会帮助下实现劳资斗争中的国际联合行动
  第三个议题:工会。它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四个议题:合作社
  第五个议题:直接税和间接税
  第六个议题:建立国际信贷机构
  第七个议题:缩短工作时间
  第八个议题:妇女和儿童的劳动
  第九个议题:常备军及其对生产的关系
  第十个议题:宗教观念及其对社会、政治、精神生活的影响
  第十一个议题:关于通过实现民族自决权和在民主和社会的
  基础上恢复波兰,消除俄国在欧洲的影响的必要性
  第十二个议题:在国际协会建立互助会
  附录:法国代表团向日内瓦代表大会提交的备忘录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的通信
  马克思致库格曼(1866年1月15日)
  马克思致库格曼(1866年8月23日)
  马克思致约·菲·贝克尔(1866年8月31日)
  马克思致恩格斯(1866年9月26日)
  马克思致库格曼(1866年10月9日)
  马克思致恩格斯(1866年12月17日)
*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1867年9月2—8日于洛桑)
 1867年9月2_8日于洛桑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代表大会报告
  *次会议(1867年9月2日,星期一)
  第二次会议(1867年9月2日,星期一)
  第三次会议(1867年9月3日,星期二)
  第四次会议(1867年9月3日,星期二)
  第五次会议(1867年9月4日,星期三)
  第六次会议(1867年9月4日,星期三)
  第七次会议(1867年9月5日,星期四)
  第八次会议(1867年9月6日,星期四)
  第九次会议(1867年9月6日,星期五)
  第十次会议(1867年9月7日,星期六)
  第十一次会议(1867年9月7日,星期六)
  第十二次会议(1867年9月7日’,星期六)
  9月8日星期日的活动
  代表缺席记录
 向1867年9月2—8日在洛桑举行的工人代表大会宣读的报告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向1867年洛桑代表大会的报告
  各支部的报告
  各专门委员会关于大会议程规定议题的报告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洛桑代表大会的通信
  马克思致恩格斯(1867年8月31日)
  马克思致恩格斯(1867年9月4日)
  马克思致恩格斯(1867年9月11日)
  恩格斯致马克思(1867年9月11日)
  马克思致恩格斯(1867年9月12日)
  恩格斯致马克思(1867年9月12日)
附录*国际圣马丁堂成立大会
 (1864年9月28日于伦敦)
 圣马丁堂成立大会的筹备
  法国工人拜访他们的英国兄弟
  法国工人与英国工人
  《蜂房报》刊登的会议通知
  法国工人
  埃卡留斯致马克思(1864年9月26日)
  圣马丁堂大会会议安排
  克里默致马克思(1864年9月28日)
 圣马丁堂成立大会记录
  1864年9月28日圣马丁堂国际大会报道
  国际工人协会组织方案(1864年9月28日由勒吕贝宣读)
 马克思、恩格斯等关于*国际成立的通信
  马克思致克林斯(1864年10月4日)
  埃卡留斯致马克思(1864年10月12日)
  克里默致马克思(1864年10月13日)
  克里默致马克思(1864年10月17日)
  克里默致马克思(1864年10月24日)
  克里默致马克思(1864年10月27日)
  马克思致恩格斯(1864年11月4日)
  恩格斯致马克思(1864年11月7日)
  马克思致魏德迈(1864年11月29日)
  马克思致库格曼(1864年11月29日)
 1864年巴黎理事会翻译出版的《临时章程》及序言
 1866年龙格翻译的《临时章程》
 国际工人协会巴黎支部出版的小册子
  出版目的
  国际协会的组织
  致国际工人协会会员书
  情况报告
  概述和邀请:致互助社、互助信贷社、生产、消费和储蓄协会
 报刊摘录


【前言】

总 序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国际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其宗旨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一切剥削制度,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而*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迄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努力把它与当时西欧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于1847年6月创建了*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亲自拟定并于1848年2月公开发表了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这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自从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以来,历经*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西方推进到东方、从欧洲扩展到全球,终于突破资本主义链条上一个又一个薄弱环节,取得了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胜利。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进军、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的重大成就,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20世纪末,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了严重挫折。但是,历史并没有因此而终结。由《共产党宣言》奠基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仍在曲折中前进。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工人党仍在不断探索无产阶级取得解放的道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仍继续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完善社会主义、*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百六十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卷帙浩繁的文献档案,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这些文献档案,对于我们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科学地研究和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丰富且宝贵的经验教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无产阶级国际组织,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载体,其文献档案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早在1984年春,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就发起编辑出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当时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思想研究所和近代史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了编辑委员会。编委会商定:这套文献主要收编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五个国际组织已发表的全部文献档案,包括历次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的记录、决议和有关文件;收编材料力求齐全;凡外国有选编完整的版本者,根据外国版本翻译;凡文件散见于外国不同出版物者,尽力搜集完整,组织力量统一编译;文件完全按照原件翻译,译文力求准确,不作修改删节,以便读者根据完整、准确的*手材料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历史。在当时代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的资助下,经过编辑委员会、编译工作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共同努力,这套文献于1986年开始陆续出版,截至1997年共出版了21卷。

到上世纪末,文献的编辑出版工作遇到了巨大困难。首先是编委会发生了重大变故,主编林基洲、副主编王颖和校纪英相继谢世;其次是出版经费难以为继。为继续出版这套文集,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多方努力,组成以会长顾锦屏为主编的新编委会,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争取到一笔资助,于1999—2001年又出版了两卷。此后,因缺乏经费,编辑出版工作完全陷于停顿。

2010年,在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的鼎力支持下,中央编译出版社以这套文献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立项资助。中共中央编译局对此项目高度重视,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基础上,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支持,组建了新编委会,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文献整理和编辑工作,并将这套文献纳入“中央编译局文库”出版规划。

经新编委会研究决定,这套文献定名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在其前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的基础上重新编辑出版。通过进一步广泛搜集资料和适当改变编辑方式,新《文献》的资料更详尽、收文更齐全。例如,在原《文献》的某些卷次中,对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译本只列目录,不收正文,而新《文献》则全部依据*的中译本收录,以方便读者查阅。此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扩大了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选材范围,采用开放式结构,规模暂定60卷,约2500万字。

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对这套文献的编辑出版工作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中央编译出版社为这套文献的立项和出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文献的前两任编委会和编译工作者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这套文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这套文献的重新编辑出版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编写组


【免费在线读】

我故意把纲领局限于这样几点,这几点使工人能够直接达成协议和采取共同行动,而对阶级斗争和把工人组织成为阶级的需要则给以直接的滋养和推动。巴黎的先生们满脑袋都是蒲鲁东的空洞词句。他们高谈科学,却什么也不懂。他们轻视一切革命的、即产生于阶级斗争本身的行动,轻视一切集中的、社会的、因而也是可以通过政治手段(例如,从法律上缩短工作日)来实现的运动;在自由和反政府主义或反权威的个人主义的幌子下,这些先生们——他们16年来竟泰然自若地忍受并且现在还在忍受着*可耻的专制制度!——实际上在宣扬庸俗的资产阶级的生意经,只不过按蒲鲁东的精神把它理想化了!蒲鲁东造成了很大的祸害。受到他对空想主义者的假批判和假对立的迷惑和毒害的(他自己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空想主义者,而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乌托邦里却有对新世界的预测和出色的描述),首先是“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其次是工人,尤其是从事奢侈品生产的巴黎工人,他们不自觉地“强烈地”倾向于这堆陈腐的垃圾。愚昧、虚荣、傲慢、饶舌、唱高调,他们几乎把一切都败坏了,因为他们出席大会的人数同他们的会员人数是根本不相称的。在报告中我将要不指名地谴责他们几句。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